博士就业竞争激烈毕业.docx
《博士就业竞争激烈毕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就业竞争激烈毕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士就业竞争激烈毕业
博士就业竞争激烈-毕业
博士就业竞争激烈毕业揾工要拼本科出身2012-12-0515:
20|(分类:
默认分类)
博士揾工要拼本科出身
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邝凝丹高金花
实习生黄云阁通讯员祝和平黄国清
“我本科念的是特别不起眼的二本院校,为了改变被用人单位接二连三鄙视的命运,我一路奋斗读到博士,但这些企业却还要求本科是985、211院校毕业生!
”昨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理工类专场招聘会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的博士江欣(化名)向记者诉苦。
记者调查发现,硕博“查三代”大多出现在高校、知名大型国企、科研机构等热门单位,是否“双211”博士在单位待遇甚至相差一半。
\
昨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举行的招聘会上,应聘学生正在看招聘广告(大图),有单位贴出要求招收“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广告(小图)。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摄
本科“出身”成找工“拦路虎”
“真心无语,给每个大学生贴上标签,还不给人家靠自己努力揭下标签的机会。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的博士江欣(化名)说,自己毕业的本科是一所特别不起眼的二本院校,虽然已经一路读到了博士,“原始学历歧视”在找工作中十分常见,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国企、外企在网申阶段都提出本科“985”、“211”的优先。
“我两年前硕士毕业的时候应聘某名牌日化公司的管理培训生,他们就要求本科是985、211,尽管我硬着头皮投了简历,最后还是石沉大海。
”
心有不甘的蒋心最后选择了学校给予的硕博连读的机会,希望能通过“博士”帽为自己增添砝码。
不过令她没想到的是,两年后,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了。
“稍微好一点的国企、事业单位、外企都要求是211或985。
”江欣说,现在好一点单位或明或暗都会提出来。
不仅第一学历成为博士的“拦路虎”,甚至第一学历还决定了博士的不同待遇。
同在广州化学研究所的博士高蓝(化名)告诉记者,她一个师兄历尽千辛万苦进了一家国企,但就因为本科非“211”或“985”,“安家费少了一半。
”
双“211”仅占全班一成
虽然华南理工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但其机械电子专业的研究生尹天罡和周惠青却在昨日的招聘会上向记者诉苦,原因是他们本科均毕业于武汉一家普通高校。
在几间大型汽车行业的国企,投了简历后,看到其他同学收到面试通知,而自己却没有,就打电话问,“对方说,本科也要出自211、985院校,这是硬性要求。
尽管这个要求在他们的招聘网站上,我们没看到标出来。
”两位男生说。
而且,他们还曾到其中一家汽车行业的大型国企“霸面”,“结果被赶走啦。
”
华南理工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王晓晨告诉记者,其实自己班上这种学生也就10%左右。
而暨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陈艳也告诉记者,全班30多人中,只有7~8人有“双211”背景。
就如她,本科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那次投简历去某知名网络公司,一直没收到通知。
最后才知道人家要求本科也要是211、985院校的。
”
科研机构、大国企热衷“双211”
记者发现,招聘要求在硕士以上,同时要求原始学历为名校的企业,以高校、科研机构、大型国企为主。
如记者看到,贵阳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打出的2012年管理培训生信息,就要求是“985、211学校优秀的研究生、本科毕业生”。
而广州联通公司也在其招聘信息中标明“毕业院校必须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或邮电高校(即国家设立的4所邮电高校)”。
华南农业大学2012年招聘政治辅导员岗位计划中,资产管理处招管理人员,要求本科、研究生毕业院校均为“211”工程大学。
不过,记者发现,大部分此类企业并不会标明对第一学历的要求,但却会将此作为筛选人才的“潜规则”,因而这种行为在招聘企业中的比例,也无法准确计算。
招聘单位不同看法
支持者:
名校本科基础更好
为什么即使取得了硕士甚至博士的光环,名企和高校仍对其本科院校“耿耿于怀”呢?
到底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的硕士博士,和“双211”们相比,区别在哪里呢?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新标坦言,学院近年来也招了不少博士生,第一学历确实成为学院选人时虽非绝对但比较重要的标准。
他分析,第一学历往往决定了毕业生的基础能力和发展后劲与潜力,“学生身上所体现的一所学校的文化传承,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他未来5年、10年的发展潜力。
”而且,他提到,“本科主要是基础能力的训练,而硕、博阶段主要是专攻一门,学生甚至呆在学校的时间都不长,可塑性也不强。
”。
作为部门领导,在以往招聘的经历中,他感觉非名校和名校两者间的差距“较为明显”,“比如在基本礼仪、学术视野、学术观点等方面都相对有区别。
比如中大的中文系在本科教育方面就比其他高校会好很多,在大一就要求学生写100篇作文,并且还有书法练习,省内其他的很多高校就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
同时,由于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不少企业较去年都缩减了招聘计划,在职位有限的情况下,也更倾向于“好中选优”。
广东太古可口可乐董事兼常务副总经理高志伟告诉记者,“我们的管理培训生大多选择名牌大学毕业生,硕士生也要看看他们的本科毕业院校。
目前我们需要的人不多,培养一个人不容易,名牌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更佳,我们这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去考虑。
”
反对者:
能力更重要
不过,也有一些企业招聘负责人表示,虽然也会考虑毕业生第一学历,但同时也会更看重毕业生的能力。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劳动人事部原科长胡惠平表示,过去该企业也招聘了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当然他们本科出自名校会更好,但本科是否出自名校,感觉并没有太大差别。
我们更看重他们的专业是否符合建筑行业。
”同时,她认为,“企业也要考虑是否能留住本科硕士均是名校的人才,不能单方面考虑。
”
部分高校负责人也对这部分企业的做法表示强烈反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表示:
“这样的企业做法非常愚蠢!
这是典型的就业歧视。
”他认为,国家评出一批“985”、“211”高校,只是为了促进推出创新型人才或高校,“并不是非211学校就不是好学校。
有些专科类或专业化的高校,如外语类外经贸学校因为名额有限不能进入此系列,但学生在专业方面依然非常优秀!
”
现象:
博士9年增三成
有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到了2012年,教育部公布,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4416人,其中博士生67216人。
与9年前的2003年相比,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增长了37.9%。
在博士学位开始泛滥的当下,博士就业竞争激烈。
专家:
学历歧视应杜绝
熊丙奇认为,博士“查三代”实际上是严重的学历歧视问题。
他分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现在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学历论英雄”。
“现在甚至有单位会查高中是否来自名校,”熊丙奇认为,这种有违就业公平的人才评价体系,还将导致“名校情结”愈演愈烈,加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倾向,导致成才模式更加单一。
而熊丙奇认为,要解决这样的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打破现在的学历体系,清理教育体系内部之间的歧视,“教育部门分出的985、211本来就人为地将高校划分为三六九等。
”其次,学校本身要明确自身定位,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要严格推进教育部的《就业促进法》。
“虽然我国现有的《就业促进法》要求保障就业公平,但实际上目前一些大型单位的学历歧视问题非常严重,却根本无人去查,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
编辑点评
英雄都不问出处
博士却要问出身?
研究生、博士应聘要拼本科出身,本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才能顺利入职——随着招聘季的到来,这一新现象让很多“出身”(本科)不算名牌的研究生、博士很是不平:
能考上名牌高校的研究生、博士,肯定是拥有了这方面的能力,不然怎么能考上名牌大学呢?
看到这则新闻,我立马想到的是现在的菜篮子新规:
所有的食用农产品,不论是外地莱还是本地莱,其外包装及最小单位包装上应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即要有一张身份证,有了这个证明,老百姓才能按需买菜,万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也可以追查源头。
买肉菜,市民要看身份证,刨根问底;招聘人,单位要看本科学历,连查好几级。
两者虽然对象不同,但同样都是一种市场需要、一种供需关系。
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的变化,作为一种市场选择本无可厚非,但人才作为一种商品,他跟一种无生命的货物有着本质的不同: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对于本科的教育,他的接受程度因人而异,现在社会上很多名流,其本科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而也有些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工作后却很失败,如此现象可以说明本科名不名牌不可完全一刀切,人不像蔬菜,蔬菜如果长在一些污染超标的土壤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基本可以说是超标的,但人却是有思想有选择性的,最终成为一个优秀个体还是一个失败个体,有很大方面取决于个人的因素。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古人尚且知道这个道理,更何况今人乎?
个人认为,企业在招聘时,还是应该以招聘对象的能力为衡量标准,而不要用本科文凭一刀切!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招聘面不会越来越小,也能保证招聘到多方面人才。
贝贝
支持方:
我们需要的人不多,培养一个人不容易,名牌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更佳。
第一学历往往决定了毕业生的基础能力和发展后劲与潜力。
反对方:
评985、211,只是为了促进推出创新型人才或高校,“并不是非211学校就不是好学校。
(本文来源:
网易新媒体(大洋网)
较旧一篇:
香港研究生攻略:
另辟蹊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