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信息简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849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展信息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会展信息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会展信息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会展信息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会展信息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展信息简报.docx

《会展信息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展信息简报.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展信息简报.docx

会展信息简报

会展信息简报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规范会展业管理的相关法规条例将在今

年内出台。

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预计年底颁布实施

新华网香港11月24日电(记者苏晓)为加强展会期间知识产权保护,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等4个部委联合起草的《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征求

意见稿)已经在网上进行了两个多月公开征询意见,预计可于年底颁布实施。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助理巡视员吴宁燕24日在此间举行的内地与港、澳特区知识产权研讨会上,向与会者介绍了该部即将颁布的《办法》。

吴宁燕表示,在展会上展出、销售专利侵权产品,将构成专利法所禁止的许诺销售和销售行为。

在各种展会期间的上述侵权行为对专利权人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较其他场合的许诺销售、销售行为更为严重。

吴宁燕表示,随着近年来各地展会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专利权人要求在展览会期间保护专利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今年会

同商务部、商标局、国家版权局起草了《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在国内举办的展览会、交易会和博览会等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出了规定。

吴宁燕表示,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展会管理部门、展会主办方、参展者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了展会期间对侵权投诉的处理机构和程序。

根据征求意见稿,展会期间尚未处理完毕的案件可以将证据固化,待展会结束后由侵权地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继续处理。

目前该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已经上网公布,近期还会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预计将于年内颁布并实施。

会展动向

会展行业会议将步入品牌时代

11月28日,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

随着该论坛的举办,新

一轮会展行业会议市场的竞争大幕也将徐徐拉开。

据统计,205年举办的全国性会展行业会议接近20个,而区域性会议超过

个。

行业会议逐年增多,定位不清、内容重复、专家资和参会者争夺激烈等问题,已逐渐成为中国会展行业新的“亮点”。

会展专家刘松萍指出,会展行业会议市场目前正在进入大浪淘沙阶段,竞争使得办会水平和质量都明显提升,相信很快将过渡到品牌制胜的时代。

目前,在行业会议市场格局中,由商务部主办的中国会展经济论坛(CCEF)和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影响力最大,出席嘉宾层次高,参会人数众多,处在第一集团;由媒体举办的会展论坛、高峰会、年

度颁奖、俱乐部沙龙,由地方政府主办的针对本区域的论坛,以及由展馆、教育培训、设计搭建、展品运输等相关企业或机构举办的专业会议,处在第二集团。

从以上格局可以看出,会展行业会议的主办方主要为四类机构: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体和企业(包括高校)。

北京贸促会副会长储祥银曾指出,由以上四类机构办会的格局有其合理性,

比如政府主办的会议侧重于管理、政策,行业协会注重行业内部的协调和自律,

媒体办会则依托自身的读者资和客户资,重视信息的作用;

教育等专业机构

关注的是本领域内的专业技术问题。

如果定位明确,各个会议之间是相互补充的,

各有市场,不会形成冲突。

以CCEF和CEFCO为例,前者本届的主题是“体制,政策,秩序”,强调的是政府的管理体制和会展大环境的营造,而后者的主题是“开放,合作,共赢”,强调的是搭建中外企业对接的平台。

商务部研究院的俞华博士也认为目前这两个中国最重要的论坛定位都很明晰,CCEF体现的是政府性、强势性,讨论的范围是包括会议、展览、节庆在内的广义的会展,市长云集,而CEFCO体现的是实务性、专业性和国际性,偏重于展览业务,海外来宾众多。

对论坛要求不宜过高

但面对越来越多的行业会议,目前有个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每个会议、论坛都高朋满座,火爆热烈;另一方面,参会者却不停地抱怨“收获甚微”,甚至大

呼上当,然而多数人又会继续出现在下一个会议的现场,这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

对于这一现象,广州会展产业研究所所长刘松萍认为,这是业内人士对行业会议所抱期望过高所致。

眼下会展行业面临的如政策思路不清晰、重复办展愈演愈烈、知识产权纠纷、展馆建设缺乏理性、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等几大主要问题,都困扰着会展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他们希望寻求解题的答案。

而在没有明确的政府直接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寄望于行业会议来解答这些问题。

但这些问题又都是根本性、事关全局的大问题,不可能靠一两次行业会议来解决。

每次渴望得到答案的企业负责人当然多半失望而归,于是就陷入了上文提到的“怪圈”。

“行业对这种会议、论坛还是有需求的,这从每个会议的‘上座率’就可以看出。

其实,会议就是一个思想沟通交流的平台,如果就某一个观点发生了碰撞,引发了讨论,就已经达到目的。

”刘松萍向记者表示。

竞争的核心是专家和观众

尽管各个会议、论坛在举办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达到会议效果,吸引各个层面的参会者,每个会议在选定主题和内容方面都尽量向大而全的方向靠拢,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每个会议主题和内容相重叠的事实。

专家是宝,观众更是宝,因为观众的参会费是主办者最大的利润来之一。

经常参加行业会议的张先生表示,各个会议几乎有一半的人都是相熟的面孔,会议就是老朋友相聚叙旧的场所。

“我不敢不来呀,如果哪次我没来,一定会派公司二把手来,要不大家都以为我退出会展圈了!

”张先生苦笑着向记者表示。

因为如此,目前各种会议、论坛除了主题、内容的竞争外,争夺最激烈的就是专家资和参会听众。

行业会议品牌时代即将来临

刘松萍表示,目前会展行业会议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品牌意识,会议缺少长期规划。

像瑞士达沃斯年会,品牌本身就具号召力,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政治家和企业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而去瑞士。

在国内,CCEF、CEFCO、中国会展年会、年度颁奖盛典等主要行业会议也都已经在按品牌化的方式运作。

然而,目前在国内的70多个行业会议,不可能每个都成为品牌。

因此,刘松萍分析^p认为,会展行业会议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很快将进入淘汰、整合时期,最终会形成几个权威性的品牌论坛。

而这种竞争,也将促使行业办会水平和质量迅速提升。

目前的几个论坛每年都有新变化就是很好的证明,如今年7月在郑州

举办的中国会展文化节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会展文化”的概念,年初的CEFCO

海外参会者达到180人,这都说明了办会水平的提升。

(李向东)

到2021年培育100个具国际影响力的名牌展会

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雷敏、陈玉明)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商务部将建立我国会展业的评价和认证体系,力争到2021年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展会。

28日

100个

姜增伟在此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会展经济论坛上表示,实施会展业品牌战略是提高我国会展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商务部将借鉴会展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展会展的认证与推广,形成定位准确、概念清晰、形象鲜明的中国会展业梯次发展格局。

据他介绍,商务部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促进中国会展业健康发展: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积极创造有利于会展业发展的外部政策和体制环境;

其次要制定会展业发展规划,结合市场情况,统筹区域会展业协调发展,指导各部门、各地结合自身条件发展特点鲜明的会展业;

三是制定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会展业市场的优胜劣汰。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

商务部正在研究制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加强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办展主体和企业的利益。

同时,

加强保护参展产品的知识产权,建立一套处理展会现场侵权投诉的程序,逐步杜绝参展单位展示、销售侵权产品,防止不法组织和个人通过展会进行商业欺诈。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指导会展企业结合地区的资优

势、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有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到境外参加国际性展会,或者

以单独或联合的方式到国外独立举办展会。

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人才培训。

各地行业协会要在有关部门的指导

下,制定会展业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体系、展会评估体系、展览组织者资质评定

体系。

在鼓励引进国外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同时,商务部将联合有关部门,支持大

专院校、各类培训机构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会展评说

沈丹阳--中国展业七大问题

正在进行中国展览业调研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会展职业经理人高峰会上透露,根据初步调查,中国展览

业宏观层面上存在很多问题。

他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出台一些促进展览业健康发

展的政策措施。

1、展览馆大量盲目建设

据沈丹阳表示,目前我国展览业发展比较快,从业人员增多,地方政府更为重视展览业,展览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展览业也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展览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分析^p,目前中国的展览馆建设总规模脱离了中国展览发展的现实,仅203年统计全国就有212个展馆,现在这个数字又在增加。

中国展览馆可使用面积为

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德国,展馆建筑面积超过了美国。

中国的单个展馆建

筑面积往往是20万平方米左右,但可使用的面积只有5万平方米。

有的展馆是

层大楼,却只有一层是办展览的。

2、展览馆普遍不中用

据了解,我国的展览建设攀比严重,过于追求豪华,普遍中看不中用。

从投

资上看,在展览馆建设中,其它国家建展览馆一般是几千元一平方米,而我国现

在的展馆建设投资大多是每平米2万到3万元,豪华程度可见一斑。

对此,沈丹阳认为,这和很多地方要求把展馆建成当地标志性、地标性建筑或形象工程有很大关系,投资动不动就是几十个亿,其实展览面积并不大。

3、展览馆使用率偏低

对于展览馆的使用率,沈丹阳认为,目前我国的展览馆使用率非常低。

有人说,北京的展览馆不够用也是相对的,只是大展会展览不够。

就连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所说的56的使用率,如果严格按照国际规范的统计标准来计算其使用率只能达到30左右,这在全国已经是最高的。

全国绝大多数展览馆平均使用率只有10左右,不到15。

4、展览项目低水平重复

据去年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3298个展览会,每年增长率为20~30。

这些展览绝大多数在进行低水平重复,不计效益。

一些企业疲于参展或应政府要求参展,目前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展有比较好的效果,还有一些小的专业展会和民营企业的展览效果较好,总的来说,中国的展览会可供选择的好展览项目很少。

对此,沈丹阳认为,我国展览馆的展览项目处于严重低水平重复状态。

另外,我国展览会还存在市场发育不良和竞争无序的问题。

5、对展览效益存有误区

“从政府到协会到企业对展览会的认识上还有误区,特别是政府对会展认识

严重错位。

”沈丹阳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展会都能产生1∶9的拉动效益,有的展会上,绝大部分的展商都是本地的,采购商和观众也是以本地的老百姓为主,

这怎么会达到1∶9的拉动效益。

会展并不是所有城市的面包,并不是在城市上空撒钱的论调所说的那样。

6、宏观管理体制不顺

沈丹阳说,现在中央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展览业的主管部门。

目前的状态是管展览的部门太多,看似谁都管,其实没人管,谁都想管,谁都管不了,中央部门是这样,地方也如此。

但有的地方成立了会展管理办公室、协调机构或会展领导小组,这对管理地方展览有很大好处,但中央部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

管理体制的体现是管理手段,主要是以审批为主的管理手段。

中央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手段,如政策引导、法律法规、公共服务等。

7、无政策引导又缺法律规范

此外,沈丹阳说,展览作为一种业态,需要进行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展览业要怎么发展,需要进行一定引导和扶持。

目前展览业的一些乱相和既无政策引导,又无法律法规有很大关系。

现代展览的五大要素

现代展览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展览系统中存在着五大基本要素:

一是展览会的主体,即展览会的服务对象是参展厂商为展览会的客户;

二是展览会的经营部门或机构,即专业行业协会和展览公司是展览会的组织者;

三是展览会的客体,即展览会的展示场所为展览馆或展览中心;

四是展览市场,即参展厂商获取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的渠道;

五是参观展览的观众,即最终的用户和消费者。

只有这五大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展会的最终效果。

一、参展厂商——系统的动力层次

参展厂商亦称参展客户,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参展厂商为系统最基础的要素,是指参加展览会的企事业单位、团体以及个体,没有参展厂商的参与根本就不存在展览会。

参展厂商之所以成为系统的动力层次,主要是由于市场的需求和参展厂商的存在,才产生了展览系统的其它要素;

二是参展厂商是系统得在存在和发展的原始动力。

如果没有参展厂商的展览行为,就不会产生展览组织者和观众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展览系统了;

三是参展厂商是系统活力的前提。

参展厂商数量的多少和行为的活跃与否,直接关系着展览系统的生命力。

事实表明,凡是参展厂商群体庞大,行业组织支持度高、展览竞争越是激烈的地区,展览系统越是活跃。

二、展览组织者——系统的主体

凡以经营展览业务为盈利手段的单位都属于展览经营部门。

目前我国的展览组织者有专营、兼营和代理三种形式。

在成熟的展览系统中,展览组织者这个要素是指专营展览业务的机构和部门,即展览公司和一些行业协会。

展览组织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与特定的参展厂商发生业务关系,有特定的服务对象;

二是创造出服务的产品——展览会,即提供展示环境和信息。

展览组织者在展览系统中的作用使它成为系统的主体。

这是因为,参展厂商虽然是活动的起点,但它只是以服务对象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服务要求,至于展览以什么形式和如何组织,

能够取得什么效果,参展厂商是无能为力的;展览场所(媒体)是展览的举办地点,它只能决定展览在什么时候举行,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而一般不参与展览会的组织与运作或是两套工作机构;

展览市场是展览赖以存在和条件,但市场的经济性质决定它是以被动的方式参与展览活动;

观众(消费者)虽然是展览过程的终点,但他是既定展览的接受者,也不可能参与展示产品的生产过程。

在展览系统中,只有展览组织者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它不但决定展览的性质、特点和形式,而且决定展览的最终效果,所以,展览组织者的状况决定展览系统状况。

三、展会的媒体(展示场所)——系统的神经

展览媒体是指展示传播信息的媒介物,这种媒介物在展览上称之为展示场所

——展览馆或展览中心。

展览项目经过策划出来后,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方式集中

向消费者展现其中的成果,展览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在展览系统中,展览的生

命在于展现和传播,媒体与展览组织者(主办单位)、市场和观众(消费者)发

生密切的联系。

参展厂商与展馆的联系通过展览组织者来实现。

在展览系统中,

展览场所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提供媒介及形象展示,付出智商,传播信息,其情

形恰似系统的神经。

四、展览市场——系统结构的纽带

狭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市场是指商品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现象的总和。

展览系统中的市场是指广义的市场,因为展览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所涉及的内容和经济关系远远超出了纯粹商品交换的范围。

在这个系统中,既有以展览为媒介反映参展厂商和消费者关系的商品交换行为,也有反映参展厂商与展览组织者和展馆之间的分工协作行为,所有这些关系都不是狭义的市场能够反映和包容的。

在展览系统中,市场这个要素的重要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显著,一方面它使系统其它要素的功能通过市场发生有机的联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定要通过市场的商品交换来实现,没有商品交换的展览活动是不可思议的。

即使是那种以树立企业形象和创造品牌印象为目的的战略性展览也是为商品交换的顺

利进行所做的一种准备工作;

另一方面,市场以它特殊的功能调整着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为各要素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和行为后果,都要从市场中得到反馈,

这样通过市场这个媒介反映出的展览——信息必然会影响各个要素的关系,并以此为据,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市场是展览系统的纽带。

参观展览的观众(消费者)——系统结构的起点和终止。

消费者就是商品的购买者或使用者,包括生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

消费者这个要素在商品经济活跃发展的条件下,其数量是很难确定的。

它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在展览直接作用下,采取某种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如那些在商品展示过程中面对面的劝说下,引起购买行为的消费者;

二是在展览间接作用下采取某种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如在广告宣传作用下采取某种消费行为的消费者,比如由于受到同类商品消费者的消费印象的感染,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商品本身,但通过展览中的广告信息传递在消费者之间的这种互动感染本身也是一种劝服。

间接消费者的大多数是哪些对某企业产品具有充分信任感的企业和个人,有时尽管厂家从未参加展览会或做过专门的广告宣传,但产品质量的优良使其成为消费者公认的第一选择,拥有比较稳定的顾客。

正是由于大量间接消费者的存在,展览与广告在传播中的作用各有异同,展览中又含有广告,使展览系统中的消费者难计其数。

五、消费者——展览行为的起点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看,如果没有消费,便不可能存在有目的的生产,没有生产便不可能产生参展厂商,也就不可能有其它行为,消费者还是展览行为的终点,因为展览活动之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购买和选择的需要,展览效果的好坏也要由消费者最后决定。

因此没有消费者的行为,展览活动既失去了目的,也无法最后完成展览的全过程,所以,消费者是展览系统的起点和终点。

从以上分析^p可以看出,现代展览特别是经济贸易展览是由一系列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参展厂商、展览组织者、展览场地、市场和消费者。

按照系统论的方法可把现代展览定义为:

展览是具有法人地位厂商出资,通过展览组织者策划的组织,利用展览这一特定的媒介向市场和消费者显示商品和劳务的信息,以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商务活动。

从展览系统结构的分析^p还可以看出,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是由它的各自的功能、作用、对象和它们在系统中的位置决定的。

从社会再生产观点看,消费者在系统中处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各要素作用的方向都朝着消费者运动,各要素之间最终服务对象就是消费者(最终用户),参展厂商是展览系统得以维持和生存的基础动力,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根于商品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

动的矛盾。

为解决这个矛盾,厂商辅之以展览来加快商品的交换,于是派生出展

览组织者,展览场地与其市场的相应功能。

(亚博网)

会展经营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德国有世界展览王国的美誉,在过去5年中平均每年在本国举办144个国际

博览会,吸引世界各地16.6万家参展商及900万至1000万参观者。

204年,

德展览公司的营业总额近25亿欧元,参展商和参观者每年为德国博览会支出近

100亿欧元。

博览会还为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等行业带来约250亿欧元的经

济效益,并保障了25万个就业岗位。

博览会是德服务行业的重要支柱和促进德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有效手段。

德展览业的成功经验和许多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一、德国展览业的特点

德国展览业非常发达,市场化运作十分成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展览中心规模大。

目前,德共有25个大型展览中心,展厅总面积264万平米,加上室外展览场地100多万平米,展览总面积达365万平米。

全球5大展览中心中有4家在德国。

世界前10家营业额最大的展览公司中有5家位于德国。

现代化的会展中心及与其相配套的技术设施,加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德国所处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二)知名度高,吸引力强。

全球150个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中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

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顶级的行业博览会依然是企业树立形象、发布产品未来发展趋势及与客户和观众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三)国际性和专业性强。

德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外国参展商比例平均超过

50,203年达52.2;2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国外。

德举办的展览会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门类,能满足国际厂商和专业人士的需要。

一些展览会在对公众开放之前专门向采购商、生产厂家、行业工程人员、新闻记者等专业观众开放,从而使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能够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

德国展览业之所以能在全球展览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傲立群雄,不仅是因为德拥有悠久的博览会传统和一流的展馆基础设施,而且更在于德展览会举办单位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及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一)独特的经营模式。

与世界最大的展览公司(按营业额排名)-英国Reed展览公司及美、法等国的展览公司不同,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

如位于汉诺威的德最大的展览公

司-德国展览公司由下萨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分别控股49.8。

德展览公司既是展览中心的管理者,又是许多大型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实施者。

如德国展览公司既是汉诺威展览中心的拥有者,又是CeBIT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会的举办者。

由于德各级政府将展览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对展馆及其配套设施和交通建设均予大力支持,德绝大部分展览中心都拥有先进的设施,为举办高水准的专业博览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与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培育展览品牌。

德行业协会在德展览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对德展览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别是在办展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德行业协会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没有行业协会的支持,展览公司无法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及开展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营销工作。

因此,德展览公司在制定办展方案和招展过程中均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打造行业博览会品牌。

行业协会向展览公司提供业内的专业诀窍及其与国内外的联系渠道。

另外,德一些行业协会本身又是知名博览会的主办者。

如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通讯和娱

乐电子工业协会(gfu)是每两年一届的柏林国际电讯展的主办者,柏林展览公司只是该展的承办单位。

法兰克福图书展由德国图书交易协会举办,该协会从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租赁展厅。

德国制冷和空调技术协会每年轮流在纽伦堡和汉诺威举办国际制冷和空调技术展(IKK)。

德化工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EMA)每年轮

流在法兰克福、北京、墨西哥城举办国际化工、环保和生物技术展(ACHEMA)。

(三)积极拓展国外市场。

与别国的展览公司相比,德国的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

在于具有很强的国际战略意识。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早在

20世纪

年代,德举办的博览会就向国外参展商开放,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和观众,从而使德国举办的博览会的国际性日益提高,参展商不仅能结识新的客户,而且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客户;

二是德展览公司能洞察国际展览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到国外投资办展。

目前,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