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6532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docx

邓晓芒《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哲学邓晓芒

摘要:

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中国没有爱智慧之学,只有智慧之学,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而利用智慧。

古希腊爱智慧是一种精神的生殖力和创造力,是以闲暇和惊异为根源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对人自身的本质的追求。

哲学就是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生命的价值的反思,而未知死,焉知生?

所以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意义,这意义是绝对个体化的。

关键词:

爱智慧;创造力;生命

一、对哲学的偏见

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人们对于哲学的看法仍然十分模糊:

哲学是政治,还是阶级斗争,还是其它。

哲学到底是学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

通常的说法是,哲学就是世界观。

但是什么是世界观?

这就要先解释,什么是世界,什么是观。

但一般并不解释,所谓世界观问题通常被理解为立场问题,你是站在哪个立场上说话?

但立场是生来的,以前叫做阶级立场,不是能够选择的。

即使有人背叛自己原有的立场,那个原有立场也是天生的。

所以哲学说到底就是划分敌我。

这就不是什么学问了,而是政治鉴定。

有的说是方法论。

什么是方法论呢?

那就是一种技术,只不过是高级技术,特别是唬人和压服人的技术。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你和人家讲道理,人家突然抛出一大堆哲学词汇来,说虽然如此,但毕竟如何,既要看到这方面,也不能忽视那方面,某件事情具有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多侧面,表现了跨越性、全面性、有机性、关联性、可操作性,等等,让你陷入云雾之中,不知所云,然后说:

这是哲学!

所以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哲学带有一副令人生厌的面孔。

当年笔者决心学习哲学的时候有人对笔者说,人生来吃一两米的饭,就做一两米的事,操心要操到实处,不然就是操空心,吃饱了撑的。

这种情况直到今天似乎还没有改变。

现在人们讲哲学是素质教育,实际上大多数人理解为猎奇,越是不了解的事情越好奇。

当然也是时代的进步,因为今天我们已经不太为吃几两米的饭费尽心思了,吃饱了撑得慌的人大有人在,无奇不有。

但要一个人在选择自己将来的道路时决心以哲学为志业,似乎还不到时候。

倒是有个别同学进了大学以后,甚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对哲学突然感兴趣了,甚至着迷了。

这种情况使人觉得哲学毕竟有它的神秘性。

但一般这些人在社会上被归于另类,甚至人们觉得他们神经不正常。

只不过按照官方正式的说法,一讲文科就是提哲学社会科学,把哲学放在一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前,似乎又不能用旁门左道来概括,反而容易让人生出某种敬仰,但却是敬而远之。

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呢?

二、智慧之学

哲学是西方的舶来品,原文是希腊语,φιλοξοφια,philosophy,意思是爱智慧。

最初由日本人翻译为爱知学,但后来又改为哲学,传入中国后很流行。

因为哲字是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取来的,本身是智慧之意,说智慧之学中国人很容易接受。

后来日本人又改回了爱知学,但中国人没有改回去。

没有改回去的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历来只有智慧之学,而没有爱知学。

中国人五千年文明,很有智慧,但并不爱智慧,更不爱知。

中国人的智慧都是有用的东西,用来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是养生保命,摆脱烦恼。

儒、道、佛都是智慧,甚至兵家、纵横家、阴阳等等也都是智慧,但都不是爱智慧,不是对智慧本身的爱,而是因为爱别的东西而运用智慧。

至于知识,中国人更是表示不屑,认为那属于奇技淫巧。

前些年国内哲学界有一场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争论,也就是讨论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

当时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来到中国,说中国没有哲学,引得中国人很不高兴,并指责他是西方中心主义。

其实他是推崇中国没有哲学就是好,因为他本人就反对哲学,主张后现代主义。

他和海德格尔一样,不愿意被称为哲学家,只承认自己是思想家。

其实这场争论本身意义不大,只是词句之争。

如果哲学就是西方人理解的爱智慧,中国当然没有,德里达说得对;但如果你把哲学理解成智慧之学,那中国当然有了,不但有,而且历史很悠久。

三、爱智之学

笔者要讲的哲学,当然主要是讲哲学的原意,即爱智慧。

那么,什么是爱智慧?

在古希腊,爱智慧这个概念最早是在苏格拉底那里成为了一个哲学概念。

当时雅典有一批哲学家,自称为智者,也就是有智慧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开办学校,收取学费。

苏格拉底非常瞧不起这些人,他认为人不可以自称为智者,只有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

所以他说他的智慧就在于自知其无知,但他是爱智慧者。

苏格拉底授徒从不收费。

那他以何为生?

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成天打着赤脚,在大街上和人辩论和讨论问题,然后被人请去喝酒,他与人家边喝边辩论。

他教学生也没有什么方法,更没有教材,只有提问。

他总是先让人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质疑,最后一步步把人逼到承认自己的观点不对,再提出经过修正的观点,他又再提问。

这种做法很不厚道,一般人都怕跟他辩论,但他把这叫做精神接生术,因为他母亲是产婆。

他不认为自己全知,但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理性,凭借这种理性不断怀疑自己和试错,就可以接近真理,也就是接近神的智慧。

而这就是爱智慧。

因此,要搞清什么是爱智慧,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爱。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爱这个字与很多其他的字相关,如亲爱、仁爱、爱情、爱欲、性爱,等等。

古代的孔子讲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讲兼爱,主要指一种家庭或社会关系,即如何达到稳定。

西方人的爱最早与生殖有关,爱神阿弗洛狄忒就是生殖之神,小爱神厄洛斯倒是有点精神性的意味,他只管乱射箭,不管生育。

在希腊神话中,爱情是各种灾难的罪魁祸首(如特洛依战争),至少是不稳定的因素。

中国人讲的爱没有这样的,那不叫爱,叫做情。

为情所困就会干出傻事来。

那么,苏格拉底的爱又是什么意思呢?

他所说的爱具有一种精神的生殖力的意味。

在∀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借一位女祭司之口对自己的爱情观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说,爱情首先是为了生殖,而生殖是为了不朽。

人为了不朽而追求美的对象,首先是美丽的面孔;但更高的是追求不朽的名声和荣誉;而那些在心灵方面有生育能力的人会在其他人心灵中播下自己的种子,生产出智慧和其他美德来。

所以一个真正会爱的人应该把心灵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由此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美,再上升到各种知识之美,最后达到哲学之美,这是一种终极启示,它的美是永恒的,不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从个别的美接近终极之美有一个阶梯,一旦上升到爱的圣地,就可以称之为神的朋友。

所以爱智慧是爱的最高层次,指一种心灵的生育能力,即精神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苏格拉底的智慧?

智慧不是日常知识,而是超越世俗生活的知识,即关于真善美的知识,最终是神的知识。

这种智慧是不能当作工具来利用的,它本身就是人类追求的目的,是终极的价值实体。

但这种智慧恰好是人类所不具备的(人类的无知),因此才需要去爱,去追求。

所以对智慧的爱是一个痛苦、怀疑和不断反思自己的过程,不断假设和证伪,又再调整自己,重新开始。

它是不能预先规定好的,而是自由意志的突围。

由此可见,爱智慧的爱是一种生命力对精神事物的追求,一种提升自己精神的力量。

这是中国人历来所缺乏的。

鲁迅说中国社会是一个无爱的人间,虽然也讲仁爱,爱人,亲亲之爱,但并不是真正自由的爱,不是自发的内驱力的表现,而只是由一些既定的规范定好了的礼节仪式所要求的爱。

爱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很不重要,只是一种修辞,而作为本体的则是另外一些概念,如理与欲,情与性,心与气,体与用等等。

也没有爱的痛苦,只有返身而诚乐莫大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身受磨难而不改其乐,以及亲亲相爱的天伦之乐,又称之为乐感文化(李泽厚)。

西方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们都意识到自己的哲学在自由意志的爱中的根基。

最典型的是亚里士多德对哲学起源的界定,他说:

哲学起源于闲暇;又说:

哲学起源于惊异。

闲暇是说哲学思考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必为稻粱谋,也不必用来达到某种利益目标,这样才能无阻碍地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兴趣。

据说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但这位老师从来不为皇帝出谋划策,也不随皇帝出征,反而要亚历山大在东征时给他带回动植物标本,供他研究。

哲学是高贵者的事业,是在和神打交道。

四、哲学之用

哲学起源于惊异,则是从正面表达了哲学的生长点,这就是人的自由的好奇心。

这也是西方科学精神的根。

哲学家最关心的就是离他最远的事情,以及如何用最远的事情来解释身边的事情。

据说第一个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夜观天象,仰望星空,掉在一个水坑里,遭到女仆的嘲笑,说你对天上的事情知道得那么清楚,对脚下的事情却看不见。

泰勒斯不服气,就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预测橄榄油丰收而发了一笔财。

实际上,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在内的希腊智慧在中国人看来很可能都要划归屠龙之术,是没有实用的知识。

在现实中没有严格按照欧氏几何那么精确的事物可以运用那种精密推理的,似乎也不必把所有的原理和定理贯通成一个体系。

直到今天,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也被理解为技术发展观,甚至实用发展观,而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是屠龙之术、为真理而真理、为科学而科学的超越精神。

结果,最讲实用的其实最不实用,最不实用的才真正实用。

所以我们从小就扼杀了儿童的哲学兴趣,也就是好奇心,惊异感。

所有的好奇和惊异都被大人严格控制在考试所要求的范围内,凡是不考的就不教,也不让学。

孩子们既没有闲暇,也没有惊异,只有埋头做机械训练,变成考试机器。

这样的民族,何谈有哲学的素养,又怎么能够有创造性呢?

这样的民族的想像力也是匮乏的。

其实中国人的智力历来都用在这种机械训练的记忆力和灵活性上面,科举制度和今天的高考以及奥赛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从娃娃抓起,就把哲学的萌芽消灭掉了。

1840年以来中国所遭受的屈辱追根溯源,最终要追溯到缺乏哲学精神上。

中国的失败是哲学的失败,日本的成功则是学习西方哲学的成功。

中西文化的较量归根结底是哲学的较量。

五、哲学即反思

根据以上理解,现在我们可以对哲学即爱智慧所蕴含的意思作一番哲学的分析了。

哲学最初就是爱智慧,看起来很简单;那么它怎么发展出那么复杂的内容来的?

前面讲过,爱智慧和爱任何其他东西不同,是爱那些高层次的精神性的目标,真善美。

其次,这些东西是人所不具备的,所以才要追求,才会激发强烈的爱。

再者,虽然人并不现成地具备这些东西,但人把这些东西看作人自己的本质,人追求它们就是要发现自己的本质,要寻求自我。

在苏格拉底那里,只有神才完全具有绝对的真、绝对的善和绝对的美;但人生在世,他的本质和使命就是追求神,他把神的东西看作人自己应该具有的东西来追求,只有这种追求才是人所应该有的生活。

所以这种追求并不是对外面世界的某个对象的追求,而是对自己本质的回忆和反思,即他的认识你自己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小神,或者说,是一个未完成的神。

人追求神就是追求自己,要完成自己,就是用自己本质上应有的标准来反思自己。

人不是一个现成既定的东西,而是一个未完成者,一个能动者。

所以哲学就是一种能动的生活方式,一种反思方式。

哲学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本质的一种反思。

既然哲学要对自己的本质加以反思,而人的本质又是未完成的,那么如何才能树立一个最终目标以便引导自己趋向于完成呢?

不能凭自己敞开内心、返身而诚,因为你敞开内心只能看到你未完成的遗恨,你的不完善甚至恶;而只能通过不断地超越自身,把整个外部世界和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活动、关系当作反映自己本质的一面镜子。

你是什么人要看你在这个世界中做什么,要确定你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所以古希腊最早的哲学都是追问世界的本原问题,所谓哲学是世界观,就是从这里来的。

人是有限的,世界对人来说是无限的;有限的东西不能反映人的无限的可能性,限制了人的自由,只有无限的东西才能作为人的一面镜子,至少显示了人对于无限世界的探索能力,实际上同时也是对人自身这种探索能力的测试,显示了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能力。

世界观的问题最终还是人本身的问题,世界才是敞开了的人本身。

真正的哲学问题不是外部世界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在西方,人的问题自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后也被看作神的问题,因此和宗教、信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儒家哲学历来被一些人称之为人本主义或人伦主义,但都是在世俗道德政治层面上,缺乏超越性的维度。

所以中国哲学不讨论自然规律,不讨论数学规律,也不讨论神和彼岸,这就没有建立起反思自我的镜子。

西方哲学的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从神身上反观人自身,当然这种反思本身是扭曲的,但总比没有反思好。

所以,哲学反思本质上必须采取自我意识的方式,不论它是讨论自然界还是神,它其实都是人在反问自己:

我是什么?

然后还要进一步问:

我是谁?

由此再进一步引出更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是?

什么是存在?

西方人一讲哲学就说是存在论(本体论),这是最终的形而上学(物理学之后)。

中国人没有这样的话题,甚至从未把是当回事。

中国哲学谈的话题是有无之辨,不是从语言和语法引入的,主要是有为无为;中国古代语法很模糊,也没有把是作为一个判断的系词来看待。

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对自我意识的反思精神,没有对我们自己的说话方式反过来作一番认真的思考。

儒道佛都不重视语言,讲究的是天何言哉、大道无言、道可道非常道、意在言外,甚至不立文字。

当然中国人也讲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但这是指对自己是否合乎某些既定的规范的一种警示和提醒,而不是对自己到底是什么的一种思考。

一般而言,中国人比较缺乏自我意识,他们的自我通常都被隐藏起来,不去深究。

在自己的意识中更倾向于自欺,保持自我感觉良好,顶多只有后悔,而没有根本性的忏悔和罪恶感。

六、哲学与生命

因此我们中国人要理解真正的哲学是很难的。

哲学是要赋予一种生活以意义,哲学本质上就是生命哲学。

这种生命哲学不同于∀易经#中所讲的生生之谓易,那还是自然哲学,将生命归于自然;真正的生命哲学则是将生命的意义建立于自由意志之上,它是对自然的超越甚至反抗。

这种反抗的极端就是自杀。

加缪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他当然不是要人去自杀,而是让人直面自己的一种可能,你有可能自杀,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也是人和神的区别;然后由此提出问题:

你为什么不自杀?

这就把人逼到了对活着的理由的思考。

一个人干坏事最理直气壮的辩护理由就是:

我总得活啊!

但是这并非绝对的理由,因为如果你干的坏事太多,人家会说:

我看你不用活了!

活着是需要理由的。

孔子逃避了这一追问,说未知生,焉知死?

其实更正确的提法应该是:

未知死,焉知生?

柏拉图的说法是,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在他看来,不知道人必将一死,或者逃避对死的思考,就不能真正知生。

自杀的问题,死的问题,才是每个人自己最个人化的问题,没有人能够代替别人去死。

如果一个人真想要自杀,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他,只有他自己能够阻止自己,但这需要理由。

最个人化的问题才是最终极的问题,因为家庭也好,国家也好,社会也好,都是由个人组成的。

生命哲学,自由哲学,死亡哲学,这都是个人化的哲学。

中国哲学中没有个人的位置,只有群体的位置,或者只有去个人化的个人的位置。

人不需要为自己的生存提供理由,你被生出来了,这就是理由,你就得为这一降生而感恩戴德,你就是为了这种被生而活着,你实际上是被_____活着。

所以有的人偶尔往深里想一下,不寒而栗:

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人家告诉他,你活着就是为了报答那些让你活着的人。

可是那些人为什么要让我活着?

他们也是为了报答那些让他们活着的人。

然而,如果活着本身没有意义,为什么要报答?

如果活着只有痛苦,那就更不应该报答,而应该诅咒。

那么活着本身的意义何在?

动物也活着。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像动物植物一样活着,传宗接代。

活着本身并没有意义,它需要别的目的。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余华的小说《活着》描写福贵的一生,他已经失去了一切活着的理由,但仍然幸福地活着,这种活法与一头动物有什么区别?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活着,但这样对吗?

值得吗?

从动物式地被活着来看,活着确实没有什么意义,以前还可以说是在为生态作贡献,今天甚至是对生态的大破坏。

节制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它说明,这个世界活着的人少些,这个世界就更好些。

对低碳生活标准来说,活着的人越多,就越是世界的累赘。

现在人均GDP似乎成了生活的意义,但这是一条把人动物化的标准。

动物式的活着如果说毕竟有某种意义的话,那么就只能是这样一种意义,就是比较优裕的生活给人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

而有尊严的生活不在于生活方式的阔气和排场,而在于能够有一定的闲暇和好奇心去探讨哲学问题,能够做那些吃饱了撑着的事,也就是精神性的追求。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动物如果吃饱了就无所事事,就会功能退化,而人则可以向另外的方向继续发展,即把所有的过剩精力用于进行精神创造,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来。

所以人的生活在满足起码的温饱之后应当有一个逆转,即原先是一切精神的力量、聪明才智都集中于为自己取得一定的物质生存资料,养家糊口,而现在则可以倒过来,一切物质生活的满足都是为了进行精神上的创造了。

而精神上的追求和创造最根本的,就是为自己的一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意义来。

人生没有现成的意义,每个人的生活意义都必须自己去创造,别人给的,或者环境所定的,都是假的。

有意义的人生是有个性的人生。

人生一世,如果不能完成这样一个倒转,那是不完整的人生,破碎的人生,不值得过的人生。

反之,如果一个人为了寻求自己的生命的意义而把一生都花在为此作准备和完成这一使命上,他就有一个完整的人生,不管他的意义是否最终追求到手了。

他奋斗过了,努力过了,他做了自己愿意做、喜欢做的事,这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临终的最后一言是:

你真美呀!

请停留一下!

这是学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哲学的“无用之大用”!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男,湖南长沙人,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为西方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