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609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docx

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新高考专用十解析版

2021届高三语文最新模考试题周周练(十)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劝导人们开卷读书的很多理由正在变得缺乏说服力。

阅读能让人获得有用的知识?

上网似乎也可以;在书本中感受远方?

那为什么不去旅游呢;领略名著带给人的震撼?

看改编的电影岂不更方便?

于是,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小众的,似乎也变得奢侈起来。

然而,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

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已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

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

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

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

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

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选自2015年4月23日《人民日报》,白龙《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材料二:

何谓读书之味?

窃以为不可仅以一个“香”字而言之。

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读书与吃饭》的书话,文中说:

人生是需要滋养的,吃饭,是对身体进行补养;读书,则是对精神进行补养。

读书如吃饭——饭有家常饭、待客饭、筵席饭;饭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饭菜,吃的时候总要品尝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

读书亦然。

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

翻阅一本好书,犹如走进一幢新房,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读书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

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

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便难免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于陷于进退维谷的窘迫,此时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涌上心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用来形容读书人的心境,也是恰当的。

一般情形之下,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

而且,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

若要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是难临其境的。

有读书人说,读书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

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或说是火药味,没有一点辣味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不如不读。

而真正有辣味的书,如同急风暴雨射向垢陋心灵一角,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读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

尔后,冲破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静而升华。

(节选自2016年16期《天天爱学习》,李泽贤《读书的味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阅读是充满愉悦的精神活动,能让我们的精神在不断的智识训练中日益丰富。

B.阅读能让我们学会谦卑,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从而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C.阅读如同吃饭,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

都有酸甜苦辣之味,都有益于身体健康。

D.阅读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

【参考答案】C

【分析】C项“两者的味道和作用相同”与材料二首段意思不一致。

两者有明显差别:

吃饭之味是味觉感受,读书之味是内心感悟体验;吃饭有益于身体补养,读书有益于精神补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人们的阅读似乎变得奢侈起来,是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

B.阅读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只有天天读,持之以恒,才能登堂人室、窥其堂奥。

C.通过阅读感知到的"另一个世界",是指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世界。

D.阅读没有门槛,指不仅纸质书可以读,而且电子书及新媒体推送等都可阅读。

【参考答案】B

【分析】B项的原文依据: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

A项推论为“必然结果”很武断且不合文意,既然是必然结果,那这篇文章就没有任何价值。

C项中对原文“另一个世界”的含义概括不全,还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

D项推论不合文意:

“没有门槛”是指谁都可以阅读,是指读书对象而非读什么的问题,原文“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中不切合材料论证范围的一项是()(3分)

A.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C.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D.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

【参考答案】B

【分析】两则材料都谈的是读书的重要性和作用,故A、C切合;也谈到了须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故D切合;B“读书有三到”属于具体的读书方法,两则材料都没有直接涉及。

4.“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4分)

【参考答案】①每天读书的人才能达到精神“日新”,不至于“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②每天读书,持之以恒能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③坚持每天阅读,可以学会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更好相处。

④持之以恒地天天阅读,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才能跨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终身受益。

⑤阅读补养精神,能让人练达性灵,陶冶情操,使人不再媚俗浮躁,使人变得宁静、品德高尚。

(答对四点即可,每点1分,其他答案只要不重复,酌情给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6分)

【参考答案】下笔就切入论题,并用“吃饭”与“读书”类比,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读书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2分)。

接着按甜酸苦辣的顺序逐一展开论证,将这四种读书之味阐述得清楚明白,具体可感(2分)。

整体看是总分结构,而四种读书之味又是并列结构(2分)。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坡被捕[注](节选)

知侠

“怎么被捕的?

小兄弟!

“在铁路上。

……”小坡接着问,“你呢?

“在山里。

……”

听说山里,小坡就用异常亲热的眼光,望着这个穿农民服装的中年人。

他将身子往前移了一下,把身下的碎草挪一些到对方的受伤的身子下边。

他想到政委每天晚上讲的山里的故事,在那里的起伏的山岗上,密密的树林里,有好多他的穷兄弟“同志”在斗争。

小坡突然有一阵高兴的情绪,他甚至想起了那支《游击队之歌》。

但是他看到这中年人身上的伤,情緒就又低落下来,他抚着对方受伤的浮肿的手,同情而关心的问:

“疼么?

“没有什么!

”中年人笑着说。

他锐利的眼睛望了小坡一会,看到小坡除了昨晚两个耳光留在嘴角的血迹而外,强壮的身体还是无损的,就对小坡说:

“要咬紧牙呀!

“是的!

”小坡点了点头说。

他好像从这中年人身上汲取了不少力量。

他认为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山里人。

晚上,铁门哗啦的响了,小坡被提去受审,他被带到一个大庭院里,在迎门的一张桌子前,雪亮的台灯下面,一个鬼子军官,把眼腔得像鸡蛋一样,盯住他。

他旁边是个翻译,两边是四个全副武装的鬼子。

鬼子军官向他叽咕了一下,旁边的翻译官就问:

“家住在什么地方?

“老枣庄!

在鬼子没问他以前,小坡早打好谱不说自己是陈庄人,因为他想到陈庄小炭屋里有着老洪、李正和一些队员们,还有枪。

要说住在那里,可能会连累着他们——这些他所敬爱的同志。

所以他一口咬定是老枣庄人。

“你的土八路的!

”鬼子叫着。

你什么时候参加游击队的?

”翻译问他。

“我不是游击队,我也不懂什么是游击队。

鬼子把仁丹胡子一努,显出非常不高兴的凶相来,向翻译叽咕了一阵。

翻译官问他:

“不是游击队,你为什么偷货?

“我家里没啥吃,我才偷了点货。

鬼子叽咕着,翻译问:

“谁叫你偷的,你们几个?

“我自己!

还没等小坡的话音落下,鬼子就听懂了,拍的一声拍着桌子,“叭格!

……”像猪样叫起来了。

两个鬼子,扑通一下将小坡摔倒在地,架在一条长凳上,用凳子上的两根皮条,套住他的脚脖和喉头。

喉头这根皮条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张着大口喘气。

就在这时,鬼子提着一壶辣椒水,对准他的嘴和鼻孔浇下来。

……鼻孔的刺疼,使他的眼泪哗哗往下流。

“谁指使你的,你们一伙几个人?

快说!

“我自己!

……他昏过去了。

鬼子问了一个钟头,可是小坡在昏迷中,还是那一句:

“我自己!

”结果又挨了一顿皮鞭,才被架回黑屋里,被抛到碎草上去了。

这时,山里人用温暖的手,像昨天小坡刚来时对自己那样,抚摩着这年轻人的身体,对他说:

“忍着点呀!

小兄弟!

小坡睁开眼睛,他脑子里亮着老洪的炯炯发光的眼睛,响着政委的钢铁样的话音,他笑着回答:

“没有什么!

下半夜,小坡清醒些了,山里人的手在不住的抚摩着他,真像对自己的小兄弟一样亲热。

外边汽车响,铁门响,有几个“犯人”被拉出去了。

照例是白天又送进些新人来,晚上拉出去一些,这些拉出去的,一个也没见回来。

小坡清楚的知道,他们不会回来了。

第三天夜里,铁门响,山里人也被拉走了,临走时,他低低的对小坡说:

“小兄弟,记住别出卖自己的人呀!

”紧握了下他的手,就被鬼子带走了。

小坡听着墙外载犯人的汽车声,眼睛湿了。

这位山里人的面容,长久的留在他的脑子里。

以后,小坡又被提审两次,皮鞭抽着他,但他咬住牙,只说“我自己”一句话。

一个星期过后,在一天夜里,他听到外边汽车响,接着,他被带出牢房。

小坡心里想今晚就要把他处死了。

他在汽车上不住的向西望着,他想看到陈庄,那里有他的妈妈;有老洪、政委、彭亮和一起战斗的穷兄弟们!

他眼睛里涌出了泪水,他不是怕死,在鬼子的酷刑下,他并没有屈服,他没有出卖自己的同志,难过的是现在他要向他们告别了。

……

(节选自《铁道游击队》,有删改)

[注]《铁道游击队》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一支游击队在临枣支线、沣浦干线上与敌人进行游击斗争的英雄故事。

本章节故事发生于游击队员小坡扒军列受伤被捕之后。

6.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坡是一位朴实忠诚、机智灵活而坚韧顽强的铁道游击队员,他身上展现了年轻的铁道游击队队员的精神面貌。

B.刚见小坡时,山里人用锐利的眼睛望着他,表现了山里人老成持重的性格,此时他对小坡的真实身份还是怀疑的。

C.小坡被严刑拷打,但他没有出卖同志,这说明山里人的嘱咐、战友的感染在激励着他,更说明他拥有坚定的信念。

D.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惨无人道的滔天罪行,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参考答案】B

【分析】“他对小坡身份还是怀疑的”错误,山里人是担心年轻的小坡能否承受得住敌人的酷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人物语言生动简洁,“要咬紧牙呀!

”“没有什么!

”等简单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B.文中多次出现的“抚摩”等细节描写突出了革命同志之间的同情与关爱,与鬼子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

C.文中插入了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为小说增添了真切的故事背景,也很符合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感受。

D.文中塑造的次要人物山里人的光辉形象,很好地突出衬托了小坡的英雄形象,并有力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

【参考答案】D

【分析】山里人也是一位英雄,其境遇、行为和小坡相似,说突出衬托不当。

8.在小坡被提去受审又架回黑屋后与山里人有两句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表现了山里人与小坡怎样的心理。

(4分)

8.(4分)

(1)山里人对他说:

“忍着点呀!

小兄弟!

”——体现山里人对小坡能否忍受住严刑拷打的担忧(1分)及对革命小兄弟的关爱、鼓励(1分)。

(2)小坡笑着回答“没有什么!

”——革命战友的音容笑貌,带给他无穷的力量,让他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体现了小坡对敌人的蔑视(1分)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每点2分,意对即可)

9.《铁道游击队》在表现革命的主题时,更多地加入了中国传统小说“传奇”的因素。

请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两方面分析节选部分体现的“传奇”特点。

(6分)

9.【参考答案】

(1)在情节结构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增强其故事性的“传奇”因素。

(1分)节选部分主人公的命运经历了“被捕遇见山里人——受审讯——与山里人分别——再受审讯——被带出牢房”的曲折历程,曲折的情节吸引读者关注小坡的命运。

(2分)

(2)在人物塑造方面,加入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江湖豪侠、英雄义气等“传奇”因素。

(1分)小坡面对敌人的审讯不屈服,受到严刑拷打不出卖自己的同志,被敌人带出牢房时涌出的思念亲人和战友的泪水,都表现了小坡豪侠、义气的性格特点。

(2分)

(每点3分,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

“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

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露衣也。

”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

三月,复召问之,被曰:

“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

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

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昊、楚乎!

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

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

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昊、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

”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冗数。

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

被曰:

“必不得已,被有愚计。

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

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

”王曰:

“此可也。

虽然,吾不至若此。

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

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

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

王犹豫,计未决。

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

史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

延尉汤曰:

“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

”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10.(3分)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乘,兵车干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11.(3分)C(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

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

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

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诚淮南

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

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

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

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

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12.(3分)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取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

(4分

(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4分)

13.(8分)

(1)(4分)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

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

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

(注意“行陈”“蹈瑕”“候间”“因”的翻译。

(2)(4分)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

惩办)。

(注意“怨望”“阴”“下”“治”的翻译。

14.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

(3分)

14.【参考答案】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1分)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1分)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

(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

洛阳以牡丹花著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

“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

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

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

“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

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5.【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16.钱鐘书先生《谈艺录》云:

“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

”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

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

(6分)

16.【参考答案】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

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因“未见花”而“疑“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1分)颔联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

(1分)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1分)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山城野花晚开了。

(1分)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

(1分)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哲理性的思考。

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

(1分)(一联一析,各1分,能概括出诗人的感情变化,体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的,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

“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

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

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

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简析】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

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