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420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docx

公选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第三章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抓住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

国际环境看: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快,世界安全形势复杂。

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已站在历史新起点上,但还面临许多新矛盾,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

十七大提出,抓住用好机遇期,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30年改革开放成就: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呈现新面貌。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l)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GDP2020比2,000年翻2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逐步提高、城乡趋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民主文明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的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建设创新性的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化跨越式发展。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加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社会发展。

1)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3)深化科技管理体制。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5)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的科技领军人才。

2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路子。

1)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2)注重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走工业化的道路必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

坚持教育立国、科技强国。

3)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3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一、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研究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利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建设军民结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作用,建设社会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教育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转变。

4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或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既要使当今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也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队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3)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5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党的15届4中全会明确提出,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1)开建一批重点工程,重点加强交通通信,农村基础建设,生态工程见识,提高发展后劲和自我发展能力。

2)促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

推进重庆和成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动西安建设创新型城市。

3)发展特色旅游市场。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文化产业等。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6中部崛起

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枢纽。

7东部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7大再次强调,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一、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培育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四、继续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8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可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重大意义。

要坚持平等物权,平等竞争,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捡起那阿哥管理和服务,引导发展:

(1)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

(2)放宽市场准人,使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

原则上,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人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应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

(3)发展社会中介,完善社会服务。

(4)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5)改进政府监管

(6)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9振兴东北

1)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和改造

2)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政府作用

3)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4)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5)自力更生为主,国家培育扶持,

6)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下一步的主要任务: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深化改革开放、起草新的振兴政策和措施。

10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

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产业体系。

11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打破城乡2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

要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就业以及社会管理一体化。

12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多予少取的方针,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为核心,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

重点: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2)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契机,推进农村教育体制。

3)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4)5的加强农民负担监督,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13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原则:

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

1)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市化。

2)合理布局,形成城市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格局。

3)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因地制宜,多样发展

5)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加强管理为保证,推进有序的发展。

14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要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垄断企业改革、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1)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发展可以生产要素是。

3)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害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4)规范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

5)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6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1)财税改革

a)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b)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c)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d)有偿使用资源,生态环境补偿。

3)金融改革

a)发展各类金融市场

b)改进金融监管,化解风险。

c)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4)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17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创造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提供非盈利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避免经济发展大幅波动。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

18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2)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3)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4)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5)加强对外合作

6)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第三节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最重要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1)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部门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党领导人们有效治理国家。

2)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3)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4)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扩大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1)进一步做好人大工作行城乡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优化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2)进一步做好政协工作,支持人民政协围绕产业和民主2大问题履行职能,提高政协参政议政的实效。

3)完善决策机制。

群众路线、重大问题实行公示、听证。

专业决策举行论证。

4)保障公民权益,

5)做好人民团体工作。

工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4、发展基层民主

1)健全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

实现政府行政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推进依法行政;

4)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5)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6、爱国统一战线

全面把握、正确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不同阶层的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

2)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推动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具有

5)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据

7、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要维护民族团结,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分子,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局

8、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宗教信仰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

3)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9、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是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带动、保证各项改革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关键。

1)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形成权责一致、分布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2)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3)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审批,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4)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完善垂直管理体制。

5)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6)精简各类议事及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

7)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

8)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划分为行政、公益、和经营三大类。

10、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1)用制度管人、权、事,决策权,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

2)健全组织程序和法制规则。

3)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希望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4)加强对领导的监督。

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5)落实好党内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

第四节

1、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

文化的繁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民族振兴、走向富强的重要支撑。

民族精神的本质就是民主文化精神。

民族凝聚力的本质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3、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和谐思想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

1)我国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

3)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工作。

公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

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培育人和和谐文化精神。

4)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5)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

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

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以和为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

民族国家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我际。

4、弘扬中华文化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善于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运用多种方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5、推进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精神和特质。

要推进文化观念和文化理论创新,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推动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关键环节。

市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证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主要途径。

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民书屋等农村文化工程建设。

第五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学有所教,劳动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劳动所得,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

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3)病有所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医疗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供安全有效,物美价廉的卫生服务。

4)老有所养,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5)住有所居,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2、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两个奋斗目标和2大战略支柱;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3)深化教育改革,

4)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信息,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保证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3、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

1)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以发展促进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2)以创业带动就业,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4)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以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4)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阀,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收入分配的调节器。

总的要求:

坚持广泛覆盖,保证基本,多层次和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主要解决城镇非农业居民看病就医问题,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积极探索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推进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保险制度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三位一体。

5)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

6)加强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实现保值增值。

6、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1)原则要求:

坚持公共卫生等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人责任和服务,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2)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能力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大任务,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重点在农村

3)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

4)建立基本医药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7、完善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党委领导是根本,实行政府负责,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

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