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369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docx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练习答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概念

1.艺术真实: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

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即本质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

2.情感评价: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

就是作家表明对笔下对象的情感态度。

其基本要求是高尚的品格与一定的功利取向,诚挚的情态与艺术的呈示。

3.艺术概括:

就是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即典型形象的方法。

要点有二:

首先,是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其次,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体意图的指导,使之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4.人文关怀:

是一种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自由的精神,常表现为关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幸福等。

它是善的集中体现。

5.艺术形式:

就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体裁等要素(形式四要素)。

问题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因为,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其要义是求“真”。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又要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创造艺术形式,呈现出“美”。

所以,真、善、美及其统一就成为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在创作中,求真表现为“艺术真实”,求善表现为“情感评价”,求美表现为“形式创造”。

(上述问题这样更好理解:

因为文学是审美活动,它就既要真实的反映生活,这即“真”,又要引导人们向善惩恶,这即“善”,还要创造美好的艺术形式,这即“美”。

所以,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它们在创作中分别表现为“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的追求。

2.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

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

艺术真实指艺术描写揭示出生活本质内蕴。

与生活真实相比,它是内蕴的真实,又是假定的真实。

内蕴真实指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假定真实指它描绘的情景是虚构的、假定的。

与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主观真实指它不象科学真实那样的客观,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诗艺真实指它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能引起人的美感。

3.简述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做出评述。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鲁迅语)

艺术概括的意义在于:

它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艺术处理,从而在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独特又有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的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鲁迅的这段话正是对艺术概括这一意义的说明。

在创造形象时,让材料为表达主体的意图服务。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含着评价者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评价。

文学创造正是以这样的属性,既向人们展现真理,也向人们展示意义,更以情感打动人,从而发挥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作用。

5.(略)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二者关系的理解。

因为人文关怀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关怀人命运和生存状态,因而就是善的体现。

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关系,但二者关系也有复杂性,其一,作家可以在不同历史视点上展示人文精神。

其二,当二者矛盾时,作家应在肯定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倾向于人文关怀而惩恶扬善。

总之,文学应多一点人文关怀,少一点历史理性的单纯追求。

7.为什么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因为文学的艺术真实、情感评价等一切最终都要靠形式呈现,而且形式的好坏又影响着内容的表现,关系着作品的艺术质量。

(教材未讲)

8.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这二者是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内容的形式化”指形式是内容的自然发展,当内容显现为形式时,内容就渗透在形式之中了。

“形式的内容化”指充分发挥形式的动能性,使形式既充分展现内容,又使内容深化与升华。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主义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

我们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有意味,乃是因为它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让人从中品味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事物与自然现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久而久之,某种形式就成为某种内容与情感的固定的表现符号。

当人们再接触到这种符号形式时,就唤起相应的审美经验与心理结构,觉得有意味。

10.有人说文学作品不可翻译,你认为有道理吗?

为什么?

认为“不可译”的意思是,翻译品总会失去原作的许多韵味。

这话有道理。

原因在于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一种内容一旦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该内容必然发生变化。

 

第九章作品类型与体裁

一、概念

1.文学有三大类型:

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2.现实型文学:

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法再现现实生活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

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的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

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照(应是“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的描绘。

3.理想型文学:

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

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世界的文学形态。

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

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

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4.象征性文学:

(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

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

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5.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等。

6.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为主的文学样式。

基本特征有三:

一是深入细致地人物刻画,二是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三是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小说可分为长、中、短篇小说,文言小说、自由小说等。

7.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有三:

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剧本从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三类,从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戏曲、多幕剧、独幕剧等。

8.散文: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体裁。

基本特征是:

题材广泛多样,结构灵活自由,抒写真实感受。

9.报告文学:

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

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即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10.诗的音乐性:

诗是最强调音乐性的。

诗的音乐性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节奏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节有规律地变化。

安排停顿和音调搭配是形成节奏的两个重要手段。

如果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节奏;有规律地搭配平声(阴平、阳平)与仄声(上声、去声、入声)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

韵律即和声押韵的规律,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

韵律包括头韵、腹韵和脚韵。

韵律可以加强节奏感。

二、问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关系?

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分别是纵贯人类文学史的三大文学类型。

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分别是先后发生在欧洲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三个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和流派。

它们是三大文学类型得到充分发展的一段文学,是它们的典型形态,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

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

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行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

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3.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

“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激励人民前进。

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

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发展。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现代主义文学是产生于西方19世纪末、至今盛行的文学潮流。

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

它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此前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流变。

其特征是:

①不重视客观现实的再现,而重视非理性现实、心理现实、梦幻现实的表现,重点表达异化感和荒诞感。

②重点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了虚幻性与假定性。

5.从诗歌的基本特点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诗歌的本质与最大的艺术特长是抒情表现,即抒发感情,表现内心世界与理想。

而其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的形式正适应了诗歌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只有诗句、诗体凝炼,才便于其中抒情表现;而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的逻辑就是跳跃性,而不象事物逻辑那样有规律性;节奏与韵律可以适应与促进情感的抒发,使诗句和情感和谐而有节奏。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真物、真情,以抒写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为核心和最大特点。

报告文学是从叙事散文发展起来的,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以写真纪实为重要特征。

可见,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极其相似的,它们的真实都接近生活的真实。

但都非对生活的机械摹写,都要用剪裁、取舍、提炼等方法。

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区别在于:

散文多了一些抒情味与真实感受,强调情感性。

报告文学多了些真实的刻画与描写,强调人物形象刻画。

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小说与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有同有异。

相同点是都以叙事和刻画形象为主来反映生活。

不同点在于,①小说是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而剧本是人物事件用台词与动作自我展示。

②小说可长可短,人物可多可少,地点可随意变化;而剧情必须浓缩在两三个小时以内的特定空间,人物不能太多或太少。

③剧本比小说更讲求表现矛盾冲突。

 

第十章本文层次和形象的理想形态

概念

1.典型:

就是高质量的艺术形象,它既具有鲜明独物的个性,又包含了充分普遍的共同性,从而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本质(或:

文学中显现特征而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性与艺术魅力性是其两大特征。

特征性:

一指他的外在特征非常生动独特;二指内在性格非常深刻丰富。

魅力性指性格的生命魅力与灵魂深度。

2.特征化(一般称为典型化):

创造典型的方法,即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和生发。

特征化的对象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

3.意境:

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完整的空间性是意境的基础,情感的包含性是意境的灵魂,含蓄而耐人寻味是意境的魅力所在。

(或: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4..意象:

又称审美意象,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

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参与性、求解性和多义性等特征。

问题

1.“本文”与“作品”“本文”又称“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的意思。

指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指经过阅读了的文本。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而“本文”有待读者阅读与再创造。

2.“文本”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本文从外到内可分为三个层次:

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中国三国时期的王弼也早有言、象、意三层次的分法。

(不过不是分文学作品的)

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不同,除了常说的形象性、生动性、疑炼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即指向艺术内部,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逻辑。

如:

……

(2)文学语言注重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如:

……(3)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指设法把语言写得陌生、扭曲,以打破司空见惯的套板,产生新奇感。

如:

……

2.文学形象具有哪些特点?

试举例说明。

文学形象就是用话语系统描绘的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物态等图画,特点有四:

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指形象中既包含客观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

二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指形象是虚构的,但却符合生活本质与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指形象是单个的,但他身上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

四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每一个形象从名姓到相貌性格都是具体而确定的,但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读者却解读到不完全相同的结果,这即不确定性。

如祥林嫂,既来源于客观生活,又含有作家的同情;既是虚拟的假定人物,又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既是单个人,身上又包含了旧中国妇女的许多共同特征;既是祥林嫂,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又在不同读者的解读想象中不完全相同。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文学典型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其特征有二:

一是特征性,即外在形态生动、具体、独特,内在本质深刻丰富。

总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很独特;二是有艺术魅力,能吸引读者。

典型魅力是由它的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性、富于独创的新颖性、包含着作家真情实感的诚挚性、内涵挖掘不尽的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

一方面,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促使并制约典型人物的活动与性格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影响典型环境。

总之,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都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而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形成的可能。

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

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

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

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

比如《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内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

6.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所讲的意象有何不同?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般所讲的意象多指诗中的形象。

本教材所讲的意象专指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指具有哲学意味的作品中那种意义不在本身,而是象征暗示着一种普遍哲学意义的形象。

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性等特点。

哲理性指表达哲理是创造意象的目的,正所谓“表意之象”。

象征性指意象实际是某种意义的载体,是某种事物的象征。

荒诞性指意象不合生活常规,如人变甲虫,刑天以乳为目,都荒诞不经。

抽象思维直接参与性指作者创造意象时,由于目的在于表达一种哲学观点,所以,意象的创造不只是形象思维起作用,而哲学的抽象思维也参与其中。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概念

1.叙事学:

指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等形成的叙事理论。

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

它发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

2.事件:

事件指相对完整的叙述单位,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宝玉挨打、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都是事件。

不同的事件作为叙述单位在故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可分三类。

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是显示人物性格。

第三类“一身兼二职”,既推动情节,又显示性格。

2.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用以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展示人物的性格。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这是作品结构的两个层次。

表层结构:

指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单元之间的关系),这是历时性向度的结构。

深层结构:

指故事各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这是共时性向度的结构。

它植根于一定文化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释解的困难和歧义。

(深层结构已经不是形式意义的结构,而是内容意义的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

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二重特性,即从不同角度看人物的结果。

行动元指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元(行动“元”),在“做什么”,从而构成矛盾的一方,起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作用。

如《西厢记》等才子佳人小说,总由几个相似的行动元构成:

张生一类故事结局的追求者;莺莺一类被追求的对象;红娘一类帮忙者;老夫人一类有权势的反对者;郑恒一类的小人、破坏者。

角色指人物特征的各方面统一而成的独立的性格,即在故事中“怎么做”。

成功的角色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共性,并能揭示出社会的某种本质。

(“角色”就是常说的“形象”,成功的角色即“典型人物”)人物具有“行动元”与“角色”二重特性,但二者不总是重合的。

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

如《西游记》中,许多妖魔,角色、性格不同,但同属一个行动元,即取经的阻碍者,而唐僧师徒四人构成一个行动元,即“取经者”。

反之,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如猪八戒、白马等,都先是取经的阻碍者,后来又变成取经者。

5.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构成叙事作品中时间的二元性。

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指生活中那个故事展开原本所用的时间;本文时间指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所用的时间,略等于阅读所用时间。

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但总体而言,二者的性质、长短、顺序往往不同。

6.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序列是三段式:

首先是行动的可能性,指一个行动将要发生。

其次是变为现实或走向相反,这是故事内容的主要部分。

最后是取得成功或失败。

(实质是常说的开端、过程、结果)

7.视角:

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由叙述人称决定,常用的有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两种,另外,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变换的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较为罕见,它其实是第三人称的变体。

8.叙述者声音:

指叙述者隐藏在故事后面说话或者有时站出来说话的方式,前者叫隐蔽的叙述声音,后者叫凸显的叙述声音、戏剧化的叙述声音。

叙述声音是叙述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叙述声音的本来功能是传达内容。

在一般的作品中,叙述声音隐藏在叙述内容后面,不大引起读者的注意。

这种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

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者在叙事中突然从幕后站到前台议论几句,如某些古典小说中,叙述者突然说:

“看官,你。

”这就突显了叙述声音,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客观上突出了“讲”的动作,从而瓦解了一般叙事所创造的客观逼真的幻觉,造成另类叙述风格。

这种叙述者站到台前横插议论的方式可称为“叙述声音的戏剧化”。

因此,不同的叙述声音可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与效果:

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

凸显的戏剧化叙述声音可造成另类叙述风格。

9.叙述接受者:

又称隐含的读者,即作者创作时心目中写给的读者。

只有这些读者才有可能成为作者的知音,真正领会作品。

实际的读者一般难以完全符合隐含的读者的标准,因而导致对作品的误读。

读者应尽可能向作品隐含的读者靠拢,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二、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叙事的特征有二:

其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须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

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

其二,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行动序列一般包括三段:

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成功或失败)。

(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始是“可能性”,即张生倾慕崔莺莺。

其次是变成现实,即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搬兵解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

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叙事节奏由叙事方法引起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构成。

同样是故事时长不变,当采用描写、详叙方法时,文本时间拉得很长和较长,叙述速度缓慢和较缓;当采用概括叙述和省方法时,文本时间缩短和最短,叙述速度显快和最快;上述几种不同的叙述速度交替在文本中出现,构成快慢有变的叙事节奏。

(文本时间即叙述故事所用的时间)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叙述角度的变换指叙述中人称发生变换,比如,本来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突然一个情景却以主人公即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

这种角度的变换,可以改变故事氛围和人物情绪,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6.叙述视角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叙述视角有三种:

(1)第三人称视角,又称全知型视角。

其特点是叙述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叙述,无视角限制,即叙述者对所叙之事与人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行为、心理、过去、现在、未来。

这种叙述视角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但容易出现作者对人物的任意摆布,未给读者留下探索的余地。

(2)第一人称视角,又称“内在式焦点叙述”。

其特点一是文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具有双重身份,叙述显得更真实;二是叙述者的视角受到限制,不能叙述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但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

(3)第二人称视角,实质是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这类作品极少。

(4)也有叙述视角与人称变换的。

比如,作品本来用第三人称叙述,可是突然有一节转为作品中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这样可以引起故事氛围与情绪的变化。

7.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与态度叙述,不同的叙述声音可以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

比如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用第三人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