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190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docx

蜜蜂常见病和敌害的防治技术大全doc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蜜蜂养殖技术高清视频播放

蜜蜂常见疾病防治

一、囊状幼虫病。

又名囊雏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幼虫传染病。

春末夏初多发,主要传染源为被污染的饲料。

病虫一般于5-6日龄大量死亡,发病蜂群子脾中常出现不规则的空房。

防治:

选育抗病蜂种,加强饲养管理。

密集蜂群,加强保护、保温。

断子清巢,减少传染源。

备足饲料提高蜂群抗病力。

药物治疗:

将市售碘酊加水配成1-3%的溶液再加少量白糖,配成稀糖液喷脾。

使用浓度要由低到高,最好在傍晚使用。

按每框蜂病毒灵1片,多种维生素1片,调入糖浆内喂蜂。

二、麻痹病。

又叫黑蜂病或瘫痪病,病原体为慢性麻痹病毒和急性麻痹病毒。

一般春秋季在成年蜂中所发生的,多为麻痹病。

气温较低的早春或晚秋多以大肚型为主,夏秋季多以黑蜂型为主。

主要通过蜜蜂的饲料交换传播。

防治:

替换蜂王,加强保温,防止蜂群受潮,给病蜂群饲喂奶粉、黄豆粉等蛋白质饲料,提高其抗病力。

药物治疗。

20万单位的金霉素或新生霉素兑入1千克糖浆,每框蜂喂50-100克,隔3-4天喂1次,3-4次为一疗程,或每千克糖浆加病毒灵3-4片,每框蜂喂50克,3-4次为1疗程。

也可用1千克糖浆对板蓝根冲剂20克、土霉素2片,隔天喂1次,连用4次。

三、美洲幼虫腐臭病。

又叫烂子病,是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封盖幼虫传染病,被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传染源。

腐烂的幼虫有黏性,挑起能拉细丝,有鱼臭味。

防治:

加强检疫,杜绝病源,不购病蜂,禁用来路不明的饲料。

对蜂群用0.1%的磺胺噻唑糖浆预防。

发现病蜂群,立即隔离治疗。

对重病群要彻底换箱及脾,彻底消毒,轻病群进行人工清巢和消毒。

土霉素、四环素、磺胺噻唑钠3种药物可交替使用。

每群蜂用土霉素粉5万-10万单位(四环素10万-20万单位,磺胺噻唑钠0.5-1克)混于0.5千克白糖中,加食用油揉成团连喂4-5天后改为隔天饲喂,直至不见烂子为止。

四、欧洲幼虫腐臭病。

主要是未封盖幼虫的传染病。

由蜂房链球菌、蜂房芽孢杆菌,蜜蜂链球菌和蜂房杆菌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所致。

春秋两季易发。

患病幼虫一般死于4-5日龄,尸体有很浓的酸臭气味,但无黏性,易被工蜂拉出清除。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紧缩巢脾,饲料要充足。

早春对病蜂群适当补饲蛋白质饲料,以提高蜂群的清巢力和抗病力。

用每千克糖浆加入10万-20万单位链霉素或土霉素,按每框蜂50-100克进行饲喂,每4-5天给药1次,连用3-4次为一疗程。

五、孢子虫病。

又叫蜜蜂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蜜蜂成虫慢性传染病。

早春、晚秋和越冬期间多发。

病蜂逐渐衰弱,头尾发黑,并伴有腹泻。

失去飞翔力的病蜂常爬行,不久即死亡。

防治:

备足优质越冬饲料和创造良好的越冬环境。

对病群蜂箱、巢脾和蜂具彻底消毒,更换病群蜂王。

1千克糖浆加入灭滴灵0.5克,每群每次喂0.3-0.5千克,每隔3-4天喂1次,连续喂4-5次为一疗程。

六、螨病。

由大、小蜂螨体外寄生所致。

至蜂群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

常见遍地死蜂及蛹、翅、足缺残的幼蜂乱爬,蜂群势急剧下降。

防治:

常用药剂有杀蛾1号、2号、3号、速杀螨等。

在巢内没有封盖时治螨是最佳时期,如能在蜂群断子后越冬前治疗2-3次,冬末春初蜂群开始繁殖前再治2-3次,就能有效地控制蜂螨。

几种蜜蜂病害及防治

蜜蜂螺原体病的防治

  一、病原 

  蜜蜂螺原体是一种呈螺旋状,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菌体直径0.17微米。

  二、症状 

  患病蜜蜂爬出箱外,在地面上蹦跳、爬行,失去飞翔能力,三五只蜜蜂集聚在一起,行动缓慢,不久死亡。

死蜂大多双翅展开,吻伸出,发病严重时,不仅青壮年蜂死亡,而且刚出生不久幼年蜂也爬出箱外死亡,蜂群群势下降危害更大,患病蜜蜂消化道不尽相同,有的中肠膨大呈灰白色,有的缩小呈褐色,后肠有的充满稀黄色粪便,有的充满混浊水状液。

  三、流行特点 

  1、地理分布:

蜜蜂螺原体病分布较为广泛。

调查表明,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蜂场,病情较轻。

在浙江一带,春季4~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在华北一带,发病高峰期为6~7月份。

  2、传播途径:

用饲喂和微量注射法接种蜜蜂螺原体,均可使健康蜂患病,证明该病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蜜蜂死亡的。

在蜂群内,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是该病的传染源。

据国外报道,从植物花上也分离到蜜蜂螺原体,证明花螺原体对蜜蜂有致病性。

  3、该病与其他病害的相关性:

蜜蜂螺原体单独感染蜜蜂发病的较少见,而常与其他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等混合发生,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蜂群群势下降严重。

因此,在防治时,应采取综合措施。

  四、防治方法 

  室内测定表明,蜜蜂螺原体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但由于该病通常与孢子虫病、病毒病混合感染,因此只用抗生素防治效果较差,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药物防治:

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

发病初期,再根据病原种类应用相应的药物对症治疗。

  2、加强饲养管理:

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

春季注意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以防止巢内湿度过大,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

  3、选育抗病蜂种:

淘汰抗病力差的蜂种,选育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蜂王,保持蜂群群势,增强抗病力,更换陈旧巢脾和老弱蜂王。

蜜蜂麻痹病的发生和防治

蜜蜂麻痹病,又叫黑蜂病、瘫痪病,是由慢性麻痹病毒或急性麻痹病毒引起的

   

 一种成年蜜蜂传染病。

这种病传染快,病性重,比较顽固难治,对蜜蜂的危害很大。

如不及时防治,轻则造成蜂蜜严重减产,重则会使蜜蜂出现大量死亡。

   

 蜜蜂麻痹病毒是通过蜜蜂建巢、调换巢脾、利用病群育王等途径传播给健康蜂群的,阴雨过多、蜂箱内湿度过大,或久旱无雨、气候干燥,都会导致发生。

健康蜂还可通过与染病蜂接触和吸食被污染的饲料而发病。

其主要症状是,由于神经细胞直接受病毒损害,引起病蜂麻痹痉挛,行动迟缓,身体不断地抽搐颤抖,丧失飞行能力,翅和足伸开,虚弱地振翅,无力地爬行,有的腹部膨大,有的身体瘦小,常被健康蜂逐出巢门之外,到后期则体表发黑,绒毛脱光,腹部收缩,如油炸过的一样。

   

 防治蜜蜂麻痹病,可采取以下五条措施:

  

 提高蜂群的自身抵抗能力。

要选育抗病的和耐病的蜂种,选择健康无病的蜂群培育蜂王。

在自然界缺少蜜粉源时,要及时补助饲喂,补给一定量的蛋白质饲料,以强势减少患病危险。

  

 及时处理病蜂。

要经常检查蜜蜂的活动情况,如发现有的蜜蜂出现麻痹病症状,就应该立即将其消灭以免将麻痹病传染给健康蜂。

  

 防止蜜蜂吸食被污染的饲料。

对蜜蜂要饲喂无污染的优质饲料。

如果蜜源植物已被污染,就要迅速离开污染源。

同时,要加强蜂箱保温,严防蜂群受潮。

  

 更换清洁的新蜂箱。

要对蜂箱进行经常消毒,每隔6天左右一次,方法是用10克左右的升华硫粉,均匀地撒在框梁上、巢门口和箱门口。

  

 用药喷脾。

可将20万单位的新生霉素或金霉素,加入1公斤糖浆,摇匀后喷到蜂脾上,每隔2天喷1次,连续喷2次~3次。

  

 总之,对蜜蜂麻痹病只要发现及时,防治有力,是能够控制危害、减轻损失的。

蜜蜂孢子虫病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

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1.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引起的,它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以蜜蜂体液为营养发育和繁殖,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

在蜜蜂体外以孢于形态存活,孢子长椭圆形,大小为小6~5.5微米X1.7~2.6微米。

  孢子虫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58℃温水中存活l0分钟,在4%甲醛溶液中能活1小时,用甲醛蒸气及冰乙酸蒸气处理1分钟就可将孢子虫杀死,在2%氢氧化钠溶液中也仅能存活15分钟。

在直射的阳光下,经15~32小时才能杀死孢子虫;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10~12小时才能杀死;而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1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

2.症状

  患病初期,蜜蜂的外部症状表现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才逐渐表现出症状,如行动缓慢,萎靡不振。

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

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

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刻。

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

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第一、二腹节背板呈棕黄色略透明,中肠灰白色,环纹模糊,失去正常弹性。

正常中肠淡褐色,环纹清晰,弹性良好。

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50%左右。

3.诊断方法

①蜜蜂的检验

  从疑似患孢于虫病的蜂群中抓取10只带病状的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

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

如果是干的病蜂样品,则可去掉蜂的头部和胸部,取其腹部研磨并加10毫升蒸馏水制备成悬浮液,经纱布过滤,上清液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对雄蜂的检验。

②蜂王的检验

  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

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1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③蜂蜜的检验

  

(1)涂片法:

取待检样品蜜1份,用水做倍比稀释,涂片镜检。

 

  

(2)沉集法:

取待检样品蜜l份,用9份水稀释,混匀后,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④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1)酸处理,用似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

涂片制备液,加1滴浓盐酸,置室温或30℃温箱内20~30分钟,孢子虫孢子外壳破裂,有的则完全被酸溶解而消失,而真菌孢子却保持原状不变。

  

(2)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用以区分孢子虫和脂肪球:

涂片制备液加几滴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待蒸发干后,再加1滴蒸馏水,镜检结果,孢子虫孢子尚存,而脂肪球溶解消失。

  (3)苏丹Ⅲ染色液处理,用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

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

4.流行特点

①发病规律

  孢子虫病的发生与温度及蜜源关系密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

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3~4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5~6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l~2月份。

在南方夏季高温炎热季节和北方的晚秋气温低的季节,孢子虫病的病情指数急剧下降,看不到病状表现。

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

冬末春初,患病蜂群成蜂死亡数量高于增殖数量,同时还伴随着蜂王的丧失或交替,此时气温低,外界若尚无蜜源,蜜蜂在蜂群内排泄粪便污染巢脾,蜜蜂在清理巢房时受到感染,幼年蜜蜂发病率较高。

②与发病相关因素

  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在蜂群内工蜂、雄蜂和蜂王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病。

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③传播途径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

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

试验查明,1只感病12天的工蜂体内含有2000万~3000万个孢子虫,而感染42天的蜜蜂中肠里孢子虫含量可达4000万~6000万个。

这么大数量的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当健康蜂在进行清理活动或取食蜂蜜、花粉、采水时,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

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尤其是蜂场的转运,蜂群集中于火车站及放蜂场地,蜂群排列过分拥挤,加之蜂群新到一个地方,认不清本群巢门,常常误入他群,引起发病,用含有孢子虫孢子的蜂蜜喂蜂,造成重复感染,被孢子虫污染的蜂箱和巢脾未经消毒处理,重复应用而引起感染;养蜂员在检查蜂群或取蜜时,随意调换巢脾等活动都会造成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蜜蜂卷翅病

病害/虫害名称:

蜜蜂卷翅病

症状表现:

卷翅病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一种生理性疾病。

江浙地区多发生于芝麻、棉花密期,福建多发生于瓜花期。

该病不仅影响新老蜂的交替,而且直接影响蜂群的采集力和下一个流蜜期的生产。

1.病因  主要是由于高温干燥引起。

当外界气温高达3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蜂群内蜜蜂少,子脾多,易发生卷翅病,群内如缺乏饲料,病情也会加重。

其次是大蜂螨和小蜂螨,寄生于幼虫和蛹体,吸收体液,影响其正常发育,羽化出房的幼蜂出现卷翅或缺翅。

2.症状  羽化出房的幼蜂翅膀不能伸展,形成卷翅,轻者翅尖卷,重者翅面叠折,蜂体瘦小,通常边脾和子脾边缘的幼蜂病情严重。

卷翅蜂在第一次出巢试飞时,往往坠地死亡。

 

诊断和对策:

采取以防暑降温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一,选择阴凉靠近水源的地方作为蜂群越夏场地,特别要避免将蜂群放在烈日直晒的地方。

第二,作好蜂群的遮荫。

蜂场无天然遮荫物时,应架设凉棚或在蜂箱上加盖草帘遮萌。

第三,调节箱内温湿度,在卷翅病发生时期,可采取蜂群内加灌水脾或在框梁间加木条等方法来调节群内湿度。

第四,作好蜂螨的防治。

把蜂螨的寄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持蜜蜂的正常生活。

第五,蜂群缺蜜时,应用糖水补充饲喂(糖与水各半)。

蜜蜂白垩病的防治

 

蜜蜂白垩病主要是由蜂囊菌引起的危害蜜蜂幼虫的一种传染病。

一、流行特点本病在不良气候、温度和湿度下,通过患病幼虫及其尸体,还有被污染的饲料、蜂具与带菌的蜂螨等传染,一旦被感染,患病幼虫无一存活。

一般发病在1--3月份,但秋、冬季亦有发生。

二、临床症状本病主要侵害蜜蜂幼虫,而雄蜂幼虫最易感染,其因是雄蜂幼虫多在巢脾边缘之故。

幼虫发病后呈深黄色或白色,然后发生石灰化,逐渐变为灰白色至黑色。

死亡幼虫尸体干枯后变成一块质地疏松似白垩状物,体表覆盖一层白菌丝。

工蜂可将这种干碎尸片拖出巢房,一般在箱底和巢门外的地面可看见石灰块状尸体。

此病严重时蜂群失去产浆和产蜜能力,甚至造成全场蜜蜂灭亡。

三、诊断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经实验室诊断,即进行病料接种培养,镜检见到蜂囊菌的菌丝和含有孢子球的孢子囊时,即可确诊为本病。

四、预防对本病的预防,一是加强对蜂群的综合饲养管理,提高蜜蜂的抗病力;控制真菌繁殖的环境条科,实行定地饲养,适当与小转地饲养相结合;饲料要清洁卫生,适当加入3%柠檬酸钠助消化;箱内保持一定蜂胶;更换患病群蜂王和污染的蜂具;饲养抗病力强的蜂种。

二是严格消毒,凡是被本菌污染的蜂箱、巢脾都要在脱蜂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三是用对本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毛霉目霉菌饲喂蜜蜂,以抑杀本菌。

五、治疗1、用黄连解毒汤加减煎汁,候温喷脾,连喷3天。

2、喷脾3天后改用灰黄霉素1克混于500克糖浆中每天1次饲喂,连用3天。

3、用10克蜂胶浸泡于40毫升95%酒精中,泡6天去渣,再加100毫升50℃热水过滤,喷在抖蜂后的巢脾上,每天1次,连喷7天。

可根据需要量制作蜂胶酒精浸泡液。

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

  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又称“黑幼虫病”、“纽约蜜蜂病”)是由蜂房蜜蜂球菌引起蜜蜂幼虫的一种恶性、细菌性传染病。

以3~4日龄未封盖幼虫死亡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蜂房蜜蜂球菌属蜜蜂球菌属。

本菌必须含5%CO2条件下培养,为革兰氏阳性、披针形、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无芽,无运动性,为厌氧乃至微需氧的细菌。

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幼虫尸体保存毒力3年,在巢脾或蜂蜜里可存活1年左右,在40℃下,每立方米空间含50毫升福尔马林蒸气,需3小时才能杀死。

2 流行病学

  被污染的蜂蜜、花粉、巢脾是主要传染源。

蜂房蜜蜂球菌能在尸体及蜜粉脾、空脾中存活多年。

蜂群内一般通过内勤蜂饲喂和清扫活动进行传播,饲喂工蜂是主要传播者。

蜂群间主要是通过盗蜂和迷巢蜂进行传播。

养蜂人员不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任意调换蜜箱、蜜粉脾、子脾以及出售蜂群、蜂蜜、花粉等商业活动,导致疫病在蜂群间及地区间传播。

  感染动物为蜜蜂幼虫,各龄及各个品种未封盖的蜂王、工蜂、雄蜂幼虫均可感染,尤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成蜂不感染;东方蜜蜂比西方蜜蜂易感,在我国以中蜂发病最重。

  本病多发生于春季,夏季少发或平息,秋季可复发,但病情较轻。

其次,该病易于蜂群群势较弱和巢温过低的蜂群,而强群很少发病,即使发病也常常可以自愈。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3天。

《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45天(冬季除外,因随国家不同而不同)。

  以3~4日龄未封盖幼虫死亡为特征。

尸体位置错乱,呈苍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色,最后呈深褐色,并可见白色、呈窄条状背线(发生于盘曲期幼虫,其背线呈放射状)。

尸体软化、干缩于巢房底部,无黏性但有酸臭味,易被工蜂清除而留下空房,与子房相间形成“插花子脾”。

4 诊断

4.1从临床可疑为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蜂群中,抽取2~4天的幼虫脾1~2张,仔细检查子脾上幼虫的分布情况。

如发现虫、卵交错,幼虫位置混乱,颜色呈黄白色或暗褐色,无黏性,易取出,背线明显,有酸臭味,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为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实验室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

  

(1)革兰氏染色镜检:

挑取可疑幼虫尸体少许涂片,用革兰氏方法染色,镜检。

若发现大量披针形、紫色、单个、成对或成链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2)致病性试验:

将纯培养菌加无菌水混匀,用喷雾方法感染1~2天的小幼虫,如出现上述欧洲蜜蜂幼虫腐臭病的症状,即可确诊。

5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紧缩巢脾,注意保温,培养强群。

严重的患病群,要进行换箱、换脾,并用下列任何一种药物进行消毒:

①用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煮沸熏蒸一昼夜。

②O.5%次氯酸钠或二氧异氰尿酸钠喷雾;③0.5%过氧乙酸液喷雾。

蜜蜂大肚病的几种防治方法

蜜蜂大肚病是蜜蜂成年蜂病的一种类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由于受风、雨、雪、寒等外界恶劣气侯的影响,蜜蜂无法出巢,不能排泄泄飞翔,后肠积粪膨胀,加上外界粉蜜源断绝,全靠人工饲养,营养往往不足,抵抗力减弱而易患此病。

该病传染很快,危害极大,几周内可以蔓延全场。

患病严重的蜂群,死蜂堆满整个箱底,堵塞巢门。

可采取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1)抗病毒1号5g,加在5kg糖液中,混合均匀,每晚每群蜂喂300g,开始每晚1次,3天后隔天1次。

  

(2)病毒灵1片,多酶片2片,醋酸20g,3种药物混合在1kg糖液中,每晚每群蜂喂300g左右,连续喂1周。

  (3)用大蒜1kg捣烂,加入米醋3g,浸2~3天,滤出蒜渣,在1kg糖液中加入醋蒜溶液60g,喂蜂,连喂7天。

  (4)强行促使蜜蜂飞翔排泄,是预防和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

在晴天中午,气温8℃左右时,用5份蜂蜜、5份温开水、1份米酒混合,浇于框粱上,蜜蜂吸吮后,能促使母蜂出巢飞翔,在排泄肠积粪后,病情可缓解和消除。

怎样根治蜜蜂幼虫病

最使蜂农头疼的是蜜蜂幼虫病,不但病蜂难繁殖起来,还可使蜂场中其他蜂群受感染,甚至使整个蜂场毁灭。

不少蜂农将治疗蜜蜂幼虫病寄托在药物上,狠狠的用药;病群迁延不愈,不死不活,很难恢复生机。

彻底根治办法是采取换脾、换王、换箱等措施,将病群所有的巢脾虫脾一律销毁,再配合用药,即可治愈。

最好将病群移至3公里以外地方隔离治疗,将消毒蜂箱置于病群位置,箱内放数张空脾,将病蜂抖落在箱中,使蜂多于脾,找到蜂王杀死,诱入1只新蜂王。

将病蜂的巢脾、蜜脾、虫脾全部毁掉或化蜡或烧毁,毫不可惜。

蜂箱的附属设备如隔王板、副盖、隔板等一律换成消毒过的。

同时喂足饲料,场内喂水,再配合用药。

用两三种药物交叉进行饲喂,至少喂药1周。

如第一次毁脾没有成功,仍出现“花花脾”和腐烂幼虫,还要进行第二次毁脾。

治疗幼虫病的药物很多:

①每1000克1∶1糖水,加土霉素和四环素40万单位,根据群势强弱,每群每次喂100~200克。

②每支80万单位青霉素,每支100万单位链霉素,每支30万单位红霉素,均用1支加在1000克1∶1糖水中,每群每次喂200~300克,每天1次。

③白垩病可用白垩净,按说明书使用。

④囊状幼虫病可用病毒灵,每框蜂用1片,溶于50克1∶1糖水中应用。

蜜蜂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一、症状:

蜂群出现衰弱,萎靡不振,翅膀发抖,失去工作能力。

病蜂离群,四处爬行,腹部膨胀、腹部末端呈现暗黑色,粪便稀薄呈黄色而带有臭味。

在箱底巢前有很多痢斑,病蜂群势迅速削弱,部分病蜂急剧死亡。

 捉取病蜂切去头部,然后用指甲夹住腹部末端,和螯针一起拉出膨大的直肠,接着拉出丝状的小肠,最后拉出中肠,病蜂的中肠环纹明显,内容物呈黑灰色。

 二、防治:

⑴喂给蜂群无污染的水。

⑵饲喂庆大霉素糖浆和0.1%电解多维饮水。

⑶为防止蜜蜂误采被污染的水源,对污染严重的臭水塘进行污染物清除,同时对水塘周围和水面用1%的威力碘进行喷洒消毒。

(马斌)

中蜂囊状幼虫病

  此病是因病毒引起的病害,传染性很强,一般春季和秋季蜜蜂繁殖时比较容易患病。

5~6日龄幼虫多发此病,于封盖前后死亡,死虫封盖后,被工蜂打开,死幼虫露出尖头,有人称之为“尖头病”。

虫体黄灰色,尸体不腐烂,无粘性,无臭味。

幼虫外裹表皮,表皮下充满水状液体,用镊子夹出时,幼虫形成一个囊状体。

  防治方法

  ①果断关王断子,选择发病轻或不发病的蜂群培育蜂王,取代患病群蜂王。

如果蜂群少,又均发病,在有雄蜂的情况下,可杀死蜂王,令其改造王台。

②合并弱群,加强保温,保持蜂群有足够的饲料,人工补充饲喂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饲料,可以有效地增强蜂群的抵御能力。

③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或抗病毒的西药对该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如华千金金藤(又名海南金不换)50g加水充分煎煮后过滤,按1︰1的比例加入白糖,可喂30~40框蜂;病毒灵按每框蜂1片的剂量研成细末,按1︰1的比例调入糖浆中喂蜂亦可。

  欧洲幼虫腐烂病

  此病是由蜂房链球菌引起的。

通常感染3~4日龄蜜蜂幼虫,死亡幼虫开始呈灰白色,不饱满,无光泽,而后死虫呈黄灰色,在巢房里腐烂,发出酸臭味。

  防治方法

  由于该病为细菌感染引起,故用抗菌素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常用药物有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选用其中一种抗菌素溶于糖浆中喂蜂,每脾蜂用量为2万单位。

  巢虫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

爬上巢脾的巢虫,蛀食巢脾并穿成隧道,吐丝作茧,毁坏巢脾和蜂子,严重时使许多蜂蛹在羽化前死亡,封盖子脾上因而出现大量“白头蛹”。

  防治方法

对巢虫进行防治首先要经常清除箱底蜡层屑,使蜡螟无藏身和产卵繁殖场所;其次是要做到蜂脾相称,防止巢虫上脾,剔除老巢脾多用新脾。

蜜蜂的敌害较多,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蜡螟,胡蜂。

(一)蜡螟 

  危害蜂群的蜡螟有两种,即大蜡螟和小蜡螟。

大蜡螟分布于全世界,小蜡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大陆。

蜡螟的幼虫称为巢虫,又称绵虫、隧道虫。

以幼虫危害蜂群。

不但蛀食巢脾,破坏蜂巢,而且穿蛀隧道,伤害蜜蜂的幼虫及蛹,造成“白头蛹”。

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