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634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大纲.docx

《心理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大纲.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大纲.docx

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学科指南:

心理与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的产生

(一)心理与脑

1.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

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联的。

来自进化论的证据,来自个体发生史的证据,来自生理解剖学的证据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心理活动与脑密切相联。

2.大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机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剌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发射(巴甫洛夫提出,如“望梅止渴”)和操作条件发射(斯金纳提出)。

非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先天反射活动。

如眨眼、吸吮、膝跳等都是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3.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规律

(1)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

兴奋:

大脑皮层细胞从相对的静止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分别转入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

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分别转入相对的静止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2)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

扩散:

一个部位兴奋引起其他部位兴奋。

如相似的事物相混淆、脾气发作时表现出不理智的行为动作等。

集中:

兴奋与抑制过程从扩散所及的周围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和集合的现象。

如相似事物的分辨,多余动作的消失等。

第二,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现象,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如当专注于一个对象时对其他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1)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2)人的心理反映受客观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1)心理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2)人的心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

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1)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

(2)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3)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能动地进行的。

人的心理也正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

仅有人的大脑和客观现实并不能产生人的心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检验与修正,人的心理才能逐步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并在反映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动力

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死亡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这种不间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3)心理发展的程序性。

(4)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2.心理发展的动力

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引起他们的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便构成其内部矛盾。

这种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1)新的需要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2)原有的心理水平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比较平稳的因素。

(3)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二)心理发展的条件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如身高、体重、发音器官、性成熟等。

随着生理成熟,心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

一是家庭经济因素

二是家庭教育因素

三是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4)学校教育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环节。

教育是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的环节。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

(1)主体活动因素。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2)非智力因素。

第二节心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科学的产生

心理科学的诞生是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二、心理科学的发展

1.行为主义产生于1913年,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

2.精神分析或称心理分析,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3.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马斯洛,主要代表有罗杰斯

4.认知心理学或称认识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创始人是纽厄尔、西蒙和奈瑟。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知:

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感过程(情)和意志过程(意);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个性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

(一)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近于社会科学的性质,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自然科学,也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社会科学。

(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的事实

2.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

3.探索心理现象的机制

4.阐明心理现象的本性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将要调查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计成问题,让调查对象回答,以此来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第二章学科体系:

心理学基础知识概览

第一节感性认识过程

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注意的外部表现

1.集中注意时的表现

(1)适应性运动的出现。

“侧耳倾听”、“注目凝视”、“冥思苦想”等。

(2)无关运动的停止。

“全神贯注”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屏息”

2.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

(1)情绪上的变化。

厌烦:

教师的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文词、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拖堂等因素引起学生厌烦。

(2)行为反应。

一是反抗或淡漠:

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二是寻求承认和注意:

在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来寻找存在的感觉。

(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不由自主地被身边骑车的人吸引”。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努力地学习和掌握骑自行车的各种技能”

(3)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努力。

如“学会开车后自由地飞奔在路上”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感知觉

注意是认识过程的门户,是智慧的窗口,但它只是一种心理特性,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

感知觉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有机体与客观环境联系的初级形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一)什么是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二)感知觉的种类

1.感觉

感觉分为两大类:

内部感觉、外部感觉

感觉的特性: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而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就是能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而刚刚能够使人觉察到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刺激差别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2.知觉

知觉:

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通道划分:

视知觉、听知觉等;

按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觉。

在某种条件下,我们可能对外界事物产生不正确的知觉,即歪曲的知觉,这就是错觉。

三、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记忆的心理过程,从信息论观点来看,所谓记忆,也就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1.从记忆内容角度分类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亦称表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面貌、自然景色、音乐、绘画等各种形象的记忆,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和温冷等具体形象或外貌的记忆,都是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亦称“意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对各门学科的概念、定理、公式、学科体系的记忆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

例如,毕业送别同学时,我们既有对狂欢场景的记忆,也有对离别伤愁情境的记忆

(4)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亦称“动作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技能和武术家高难度动作的掌握,舞蹈家优美的舞姿,雕塑家熟练的运笔

2.从记忆时间角度分类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亦称“感觉登记”,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其特点:

保持时间大约0.25∼2秒钟之间,视觉信息保持时间约为1秒钟,听觉信息保持时间约为4秒钟。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保持短暂且容量有限的记忆。

一般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亦称“永久记忆”,是一个有巨大容量、可长期保持信息的记忆系统。

保持的时间能从1分钟到几年,甚至终生。

(三)记忆过程

1.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来分,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时是否理解材料来分,可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2.什么是保持与遗忘

(1)保持。

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2)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

3.什么是再认与回忆

再认是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

回忆也叫再现,是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能把它重新反映出来的过程。

回忆的种类:

(1)根据回忆是否有一定的目的和是否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可以把回忆区分为:

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

(2)根据回忆时是否有中介分为:

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四)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快)

这是指识记速度的快慢,即识记效率,一般以在一定时间内能识记多少事物来衡量。

2.记忆的持久性(牢)

这是指对于已经识记的事物能保持的时间长短。

3.记忆的精确性(准)

这是指在再认、回忆识记过的材料时,能正确无误,没有任何歪曲、遗漏和附会

4.记忆的准备性(活)

这是指善于及时地、迅速地从记忆中回忆出当时所必需的知识经验。

第二节理性认识过程

一、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其基本材料是表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

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是不同的。

记忆的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重现,而想象的表象则是某种新形象的形成。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分,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梦属于无意想象。

做梦的原因一般有这样几方面:

(1)身体内部的某些生理变化。

如胃腔空时,人们往往梦到自己到处找餐馆。

(2)外部刺激的作用。

如睡觉时,室外风刮树叶的沙沙声,可使人梦到下雨。

睡觉时把手压在心脏跳动的部位,就会发生恐怖的梦景。

(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白天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使这部分细胞不易抑制,也能构成梦景。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是想象的高级形式。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脑对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或者说是指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或者说是人脑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思维的基本过程一般表现为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及具体化。

(二)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水平和凭借的不同分为

(1)(直观)动作思维。

这是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

(动作)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解决问题的思维。

(具体形象、表象)

(3)抽象(逻辑)思维。

这是借助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

(语言、概念)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划分

(1)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也叫辐合思维或求同思维。

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时,才会有集中思维。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如果某问题有多种正确答案,思维过程就要指向不同方向,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划分

(1)常规思维。

它是指人们用常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常规思维的创造水平很低,容易功能固着,有时也会形成不正确的认识。

(2)创造性思维。

它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敏捷性

它指善于迅速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2.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地考虑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主流,深入事物的本质的思维能力。

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各方面检查自己的设想和别人的意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能力。

4.思维的逻辑性

它是指善于遵循逻辑顺序考察问题,所作推论具有充分的逻辑依据的思维能力。

所提出的问题论点明确、条理清楚、结论得力。

5.思维的灵活性

它是指能够从实际出发,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机智地解决问题。

第三节非智力因素

一、情绪情感过程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表现的态度体验。

人的表情动作一般分为三种:

(1)面部表情。

这是指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

(2)姿势表情。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

(3)言语表情。

这是指在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

1.主要的情绪类别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分,把应激、激情、心境归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1)应激。

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3)心境。

心境是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主要的情感类别

由社会需要所引起的高级情感,从性质和内容角度分,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1)理智感。

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3)美感。

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是否符合人的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二、意志过程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行动是由客观现实制约的。

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人的意志行动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来源于客观的,是具有物质基础的。

(2)人的意志的目的能否达到,行动能否成功,决定性的因素是行动目的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因此,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意志行动首先要确立目标,但是目标确立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就是心理冲突。

常见的心理冲突可以归为四类:

1.双趋冲突

亦称接近—接近型冲突。

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2.双避冲突

亦称回避—回避型冲突。

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想要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3.趋避冲突

亦称接近—回避型冲突。

它是指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亦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接近—回避型冲突所混合成的一种复杂模式。

(三)意志的品质

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

1.意志的自觉性

这是对行动目的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于行动目的的品质。

具有自觉性的人,有行动的独立自主性,表现为一方面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建议而能倾听和接受意见中的合理的部分。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意志的果断性

这是关于明辨是非,并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

3.意志的坚韧性

这是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性或执拗。

坚持不合理的意见或行动

4.意志的自制性

这是善于控制自己情感,支配自己言行的品质。

自制性这种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即积极克服执行中的困难。

二是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的行动,能忍耐克己,克制不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障碍

三、个性心理

(一)个性倾向性

1.需要

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大脑中的反映。

马斯洛(Maslow)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级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人才会去追求高一级的需要。

前四种需要是有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的,一旦得到满足以后,其动力就会减弱或完全消失。

因此,马斯洛把这些需要称为缺失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追求的动力,从而推动个体不断发挥潜能,不断成长进步,他把这种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2.动机

所谓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

它是用以说明有机体为什么作出这样或那样行为的原因,即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作用是:

唤起个体的行为,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

3.兴趣

所谓兴趣,就是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兴趣的种类: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对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

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目的或结果引起的兴趣。

(二)个性心理特征

1.气质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的类型

多血质:

反应速度快,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和兴趣易于转移,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情感支配且情感体验不深刻。

具有明显的外倾性。

在上述诸特征中,活泼好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胆汁质:

反应迅速,行为敏捷,热情主动,精力旺盛,性子急,易冲动,刻板,不灵活。

具有外倾性。

在上述诸特征中,急躁冲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粘液质:

反应迟缓,做事稳重,沉默寡言,忍耐自制,镇静沉着,情绪不易外露,不灵活,可塑性差。

在上述诸特征中,稳重安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抑郁质:

反应速度慢,易紧张、疲劳,情绪容易波动且体验深刻、强烈而持久,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情,多愁善感,缺乏自信。

在上述诸特征中,多愁善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某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属于几种气质类型的混合。

只是混合的比例不同。

气质无所谓好坏。

2.性格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