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4987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2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docx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New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史 笔 记 (第三卷)

第五编 宋 代 文 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

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XX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

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

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

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

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一.宋文:

(一)吸取唐古文经验教训,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二)散文文体的多样化趋势。

1.欧、苏等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

2.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3.出现独具一格的笔记文,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三)功能:

1.散文具议论、叙事、抒情3种主要功能。

宋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完善,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

2.欧、苏为代表的作家更注意三种功能融合,加强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

如欧阳修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

(四)风格丰富多采。

1.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境界。

2.朝着更加自然、文从字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二.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始自杜甫,中唐韩、白、孟、贾及晚唐皮、罗隐等有所发展。

(二)诗中发议论始自杜、韩,晚唐杜、李诗中屡见不鲜,宋后成为普遍风气。

(三)宋人对唐诗最初学习模仿。

之后创新:

1.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料,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

2.抒情主人公更多是普通人。

3.平易近人但缺乏唐诗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四)宋诗创新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梅尧臣平淡,王安石精致,苏轼畅达,黄庭坚瘦硬,陈师道朴拙,杨万里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整体性风格—平淡为美。

“平淡”是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

(五)唐宋诗差异。

1.严羽批评宋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辨》)。

2.近代: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或谓: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3.宋诗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温和内敛,不如唐诗热烈、外扬;

4.宋诗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色泽丰美;

5.宋诗长处在于思理,是对生活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三.宋词。

(一)地位提高,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

(二)流派众多,名家辈出。

(三)总体成就:

1.完成了词体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建立了严格规范。

2.题材和风格。

开拓表现领域:

晚唐五代词多风格柔婉的艳词,宋词人继承并改造之,创作出大量抒情意味更浓的爱情词;经苏、辛等人努力,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

3.艺术风格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

第一章宋初文学

  太祖、太宗、真宗及仁宗初是“宋初”,此时文学沿续五代文风同时呈现出新气象。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一.五代十国入宋的如李昉、陶谷原是后周词臣,徐铉、刁衎是南唐词臣,入宋后散文多为骈体,风格浮艳。

二.王禹偁。

(一)思想。

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人民命运。

文集题《小畜集》,表示“兼济天下”之志。

(二)不满晚唐五代浮糜文风,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

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骈散结合,堪称欧苏散文先导;议论文《待漏院记》,叙事文《唐河店妪传》等。

三.理论上的复古主张。

(一)柳开。

1.《应责》:

“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

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主张道统文统合一。

2.把文看作明道的工具,并因此反对文体华艳:

“文章为道之筌也,筌可妄作乎?

筌之不良,获斯失矣。

女恶容之厚于德,不恶德之厚于容也。

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

”(《上王学士第三书》)。

3.过于强调道而忽视文采;而所说的“道”又仅仅是“圣贤之道”,因而易使文学沦为道统附庸;加上为人粗豪狂诞,文章艰涩难读,因而实际影响不大。

(二)穆修等倡导韩、柳古文;姚铉编选《唐文粹》,其文章部分专录古文。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

  一.宋末方回:

“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送罗寿可诗序》)。

(一)“白体”诗人。

1.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诗人,代表有李昉、徐铉等。

2.宋初朝廷优待文臣,提倡诗赋酬唱,馆阁之臣酬唱成风,且编成许多唱酬诗集,如李昉、李至《二李唱和集》,李昉等《禁林宴会集》、徐铉等《翰林酬唱集》等。

3.诗歌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仅仅模仿白诗一个方面,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二.王禹偁。

(一)被看作白体诗人,但与李昉、徐铉等同中有异。

虽多闲适的唱和诗,但更重视讽谕诗,尤其谪居商州时,自觉学习白新乐府诗精神,多写反映现实、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如《感流亡》对他人同情与自己身世之感结合。

  

(二)闲适唱和诗多作于早年,后对此自省。

之后学杜,对杜诗的借鉴导致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三)王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初步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清吴之振“元之独开有宋风气”。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一.“晚唐体”诗人群体之一—贾姚派。

(一)宋初模仿贾姚诗风的诗人,因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晚唐诗人,故名“晚唐体”。

2.黄庭坚和秦观俗词与柳词一脉相承;秦观雅词长调铺叙点染之法,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吸取小令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

3.周邦彦慢词章法结构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

“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仁宗庆历前后,受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革新运动影响,文学革新思想更自觉:

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实用的文学形式,宋急需建一代文学。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最早开创宋代文风。

二.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一)欧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西昆体,但与柳开后复古派文论家不同。

(二)“太学体”。

1.石介写《怪说》3篇,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对太学生影响很大。

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文风,走上险怪艰涩道路,形成“太学体”。

“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所以欧阳修反对之。

2.柳开穆修石介等复古主义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

(三)欧阳修文道观。

1.认为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

2.文道并重。

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还认为文具独立性质:

“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与乐秀才书》)意义:

(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把文学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地位。

3.柳开等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重继承韩愈文学传统。

  4.欧以韩柳为典范,取法韩文从字顺,对韩柳古文奇险深奥倾向弃而不取:

“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时不否定骈体文的艺术成就,赞赏杨亿等“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

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欧散文内容充实,有为而作,有感而发,形式多样。

(一)议论文。

1.直接关系当时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充满着政治激情;《朋党论》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论点,均具积极的实质性内容。

2.表达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序论,总结五代历史教训,表达作者褒贬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评述友人的文学业绩,而且抒发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人生遭际的感慨。

(二)记叙文。

1.历史散文,如《五代史记》。

2.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也都具充实内容,如《丰乐亭记》对滁州历史故事、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作细致描写;《泷冈阡表》追忆父母言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四.欧散文艺术性。

(一)强烈的感情色彩。

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如《释秘演诗集序》。

充分显示散文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叙事、议论、抒情功能有机融合。

(二)对散文文体发展的贡献:

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辞赋和四六。

1.改造骈赋、律赋,去除排偶、限韵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

如《秋声赋》既部分保留骈赋、律赋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赋体抒情意味。

  2.革新四六体。

欧四六体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如《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

  (三)欧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风格平易自然,如《醉翁亭记》。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深度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一.欧阳修诗歌。

(一)欧诗诗风革新:

1.重视韩愈诗“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六一诗话》)的特点,提出“诗穷而后工”理论,与西昆诗人相比,更重生活内容。

2.梅尧臣主张诗歌创作应“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

欧、梅等诗歌创作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倾向为指导思想。

(二)内容:

1.欧诗中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边户》。

2.更重要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由于这类诗多含很深的人生感慨,与西昆体同类诗作有本质区别,如《戏答元珍》。

(三)艺术:

1.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

(1)叙议抒融合,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其枯躁艰涩之失。

如《再和明妃曲》;

(2)欧诗散文手法主要体现在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上,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2.学李白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结合,形成流丽宛转风格,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二.梅尧臣—专力作诗。

(一)内容。

1.关心时政,反映朝中重大政治事件。

(1)或以寓言形式抨击邪恶势力,如《彼吟》、《猛虎行》讥刺吕夷简;

(2)或直书其事,如《书窜》。

(3)反映民生疾苦,揭露贫民惨状,如《汝坟贫女》《田家语》等,《小村》(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2.更重要题材是写日常生活琐事,如《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

(1)有时不成功,如《扪虱得蚤》、《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等。

(2)更多把日常生活中的琐屑小事写得饶有兴味,如《七月十六日赴庾直有怀》《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等,为宋诗开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走向。

(二)艺术风格。

1.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指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如《鲁山山行》、《东溪》(背)。

2.梅诗风演变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风格为方向,有时虽使梅诗词句枯涩、缺乏韵味,但最终导致新诗风形成。

欧评:

“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馀,益老以劲。

”(《梅圣愈墓志铭》)

(三)梅诗题材和风格都具宋诗风气之先意义。

三.苏舜钦。

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

(一)内容。

1.反映时政,抒发政治感慨,如《庆州败》《城南感怀呈永叔》;被逐后多写心中愤懑之情,如《维舟野步呈子履》《天平山》。

  2.写景诗。

喜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壮伟力量,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等。

(二)艺术。

1.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风格见长,主要体现于长篇古诗,如《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短诗也有相似风格,但语言更为凝练,如《淮中晚泊犊头》。

  2.推敲、剪裁功夫略嫌不足,有些作品不够含蓄精练。

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苏诗中已见端倪。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一.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简洁峻切。

  

(一)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

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上人书》)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二)散文多直接为政治服务,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堪称新法纲领;学术论文《周礼义序》、《诗义序》等为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

(三)短文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如答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答司马谏议书》,极度简洁和周密说理结合,“瘦硬通神”(清刘熙载《艺概》)。

  (四)王散文充分发挥古文实际功用,提高实用价值;缺点是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

如游记《游褒禅山记》。

  二.曾巩—平正周详。

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舒缓。

如《墨池记》。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一.王诗重实际功用,但也把诗歌看作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抒写个人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一)创作历程—王诗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为界分成前后两期。

(二)前期重反映现实,如《河北民》《兼并》《发廪》等;抒情诗思亲怀友名作如《思王逢原》3首、《示长安君》;咏史诗继承左思、杜甫来借咏史以述志传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新颖看法,抒发政治感情。

如《贾生》《明妃曲二首》。

(三)后期趋于含蓄深沉。

1.寓悲壮于闲淡中的,如《北陂杏花》“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2.最有代表性的是写景抒情绝句,黄庭坚:

“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叶梦得: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

”(《石林诗话》)“王荆公体”主要着眼于其晚期诗风。

如《雪干》《书湖阴先生壁》。

3.早期诗风显示直截刻露宋诗特征,晚期诗以丰神远韵风格体现出向唐诗复归。

二.王令。

(一)以评击时弊、抒写远大抱负为主要内容,风格雄伟奔放,语言奇崛有力。

如长篇五古《梦蝗》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寓言诗。

(二)抒情诗也具开阔雄大意境,如《暑旱苦热》。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二.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思想是苏轼人生观哲学基础。

  三.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人生态度乐观旷达。

  四.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使苏轼深刻理解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逆境促成其创作。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一.自然与雄放。

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推崇韩欧。

独特性:

(一)认为文章的艺术具独立价值,并不仅是载道工具,其表现功能是精神活动高级形态:

“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

”(《答虔倅俞括》)

(二)苏轼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规律;主张文章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二.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苏轼散文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

(一)渊源:

孟子和战国纵横家雄放气势、庄子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二)表现力高,风格随着表现对象不同而变化自如,自然畅达;

(三)韩文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取得气势的雄放;苏文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同样目的,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

三.议论文。

(一)早年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范增论》;有许多独到见解,如《留侯论》《平王论》见解新颖深刻,富启发性。

(二)早年政论文也有类似风格特点,之后纵横家习气遂减弱,如元祐后的奏。

  (三)杂说、书札、序跋等。

善于翻新出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往往夹叙夹议,兼带抒情,以艺术感染力加强逻辑说服力,更具美文性质。

如《日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四.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功能交融,如《石钟山记》。

五.苏文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如其笔记小品,如《记承天夜游》。

六.辞赋和四六。

(一)辞赋继承欧传统,更多融入古文疏宕萧散之气,吸收诗歌抒情意味,如《赤壁赋》《后赤壁赋》。

  

(二)四六。

任职时制诰浑厚雄大;遭贬后表启真切感人,如《谢量移汝州表》。

第三节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一)批判现实的主题。

1.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雪复作》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等。

  2.对社会批判未限于新政或眼前,抨击封建社会弊政陋习,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如《荔支叹》。

(二)善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从平常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见出深刻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感受转化为理性反思,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表达出来。

类似作品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

二.乐观旷达的精神。

(一)在逆境中的诗篇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寒食雨二首》。

(二)更多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如《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食荔支二首》之二(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三)乐观精神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斗争精神,故苏诗笔势飞腾,辞采壮丽,无衰疲颓唐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三.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一)比喻生动新奇,如“春畦雨过罗纨腻”(《南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百步洪》。

(二)因用典过多,遭后人批评;多数情况下用典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如安慰落第的李廌说:

“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