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4826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docx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急诊科

常用急救技术操作常规

一、气管插管术

一、适应证

1.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又不考虑气管切开者。

2.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容物或出血,有误吸危险者。

3.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且自主清除能力较差者。

4.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等严重影响正常呼吸者。

5.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二、禁忌证

1.主动脉瘤压迫气管。

2.咽喉部脓肿,血肿,喉水肿,急性咽喉炎。

3.张口困难或口腔空间小,无法经口插管。

4.无法后仰(如疑有颈椎骨折)。

三、术前准备

1.口咽通气道、喉罩、简易呼吸器、氧气、负压吸引设备、吸痰管、开口器、喷雾器、橡胶手套。

2.喉镜及各型叶片、各型气管导管、管芯、牙垫、气管插管固定带、10mL注射器、插管钳。

3.使用镇静、麻醉、肌松、抗胆碱和鼻黏膜收缩药物,润滑剂,建立静脉通路。

4.抢救车。

5.连续心电、SpO2、血压监测,ETCO2(呼气末CO2浓度)监测。

6.可能发生的意外要先与有关的医师及家属交代清楚,对插管的必要性和危险性取得理解和一致认识。

患方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操作方法

气管插管有经口和经鼻两种方式,以下以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来说明。

1.清除口、鼻、咽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的胃反流物,取下义齿,检查有无牙齿松动,松动明显可拔除。

2.若选用清醒插管,可经环甲膜向气管内注入1%地卡因1~2mL,并用喷雾器向咽喉部喷入1%地卡因进行表面麻醉,也可用2%~4%利多卡因代替。

对神志不清、下颌不松、牙齿紧闭者可予地西泮10~20mg静注,若仍下颌不松可予万可松0.08~0.1mg/kg或本可松、琥珀酰胆碱等。

3.插管前如患者呼吸不佳、缺氧严重或用肌松剂者,可通过连接面罩的简易呼吸器正压高浓度氧人工呼吸后再行气管插管。

4.固定头部,取头后仰位。

5.左手持喉镜,右手持导管芯,将喉镜片从右侧口角放入口腔,滑向正中,向前推进依次可见舌根部、悬雍垂、咽后壁、会厌;若用弯喉镜片,将镜片前端送至会厌和舌根交界根部;若用直镜桃起会大厌,向前向上提喉镜,即可看见食管出口—食管和咽喉的交界—声门,对准声门送入气管,放入牙垫,退出喉镜。

6.给气囊充气,接简易呼吸器,用听诊器检查两侧呼吸音是否对称。

7.选合适刻度固定好插管位置,吸除气道内分泌物。

五、注意事项

1.术前,病人和器工均需充分准备。

操作动作轻柔,切忌粗暴。

2.选择合适的导管,一般男性选用F36~40号,女性可用F32~32号。

3.套管内的气囊应每6小时放一次气。

4.插管后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在气管内,注意病情变经,应及时吸除导管内的痰液。

 

二、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切开术

一、适应证

1.急性喉阻塞,尤其是声门区阻塞患者,严重呼吸困难,来不及行气管切开时。

2.需行气管切开,但缺乏必要器械时。

二、禁忌证

1.一般无绝对禁忌证。

2.已明确呼吸道阻塞发生在环甲膜水平以下时,一般不应行环甲膜穿刺术。

三、操作方法

1.病人取仰卧位或半卧位。

2.以颈中线上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之间为环甲膜穿刺点。

3.穿刺部位消毒,戴无菌手套,1%利多卡因局麻。

危急情况下可直接穿刺。

4.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18号穿刺针垂直刺入,注意勿用过猛,落空感出现即表示针尖已进入喉腔。

此时接10mL注射器,回抽应有空气;确定无疑后,适当固定穿刺针。

5.术后处理

(1)可经穿刺针接氧气管给病人吸氧,缓解病人缺氧和呼吸困难。

(2)待病人情况稳定后,尽早行气管切开或转运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治。

四、注意事项

1.环甲膜穿刺不能偏离中线,以免碰到大血管,造成出血。

2.进针不能及深,尤其在使用代用的针头时要注意不要刺入食管。

3.环甲膜穿刺不适用于儿童,只限于成人。

4.作为一种应急措施,穿刺应争分夺秒;穿刺针留置进间不易过久(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三、腹腔穿刺术

一、目的

  1、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找出病原,协助诊断。

  2、适量的抽出腹水,以减轻病人腹腔内的压力,缓解腹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减少静脉回流阻力,改善血液循环。

  3、向腹膜腔内注入药物。

  4、注入广定量的空气(人工气扳)以增加腹压,使膈肌上升,间接压迫两肺,减小肺活动帽废,促进肺空洞的愈合,在肺结核空洞大出血时,人工气腹可作为一项止血措施。

  5、施行腹水浓缩回输术。

6、诊断性(如腹部创伤时)或治疗性(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腹腔灌洗。

二、适应证

  1、腹水原因不明,或疑有内出血者。

  2、大量腹水引起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及腹胀者。

3、需腹腔内注药或腹水浓缩再输入者。

三、禁忌症

  1、广泛腹膜粘连者。

  2、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及巨大卵巢囊肿者。

  3、大量腹水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禁忌大量放腹水。

  4、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者。

5、妊娠。

四、方法

(一)术前指导

  1、穿刺前排空小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腹穿一般无特殊不良反应。

 

  2、穿刺时根据病人情况采取适当体位,如坐位、半坐卧位、平卧位、侧卧位,根据体位选择适宜穿刺点。

 

  3、向病人解释一次放液量过多可导致水盐代谢紊乱及诱发肝昏迷,因此要慎重。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而引起休克。

放液前后遵医嘱测体重、量腹围,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4、在操作过程中若感头晕、恶心、心悸、呼吸困难,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二)术前准备

  1、操作室消毒。

 

  2、核对病人姓名,查阅病历、腹部平片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4、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消除病人顾虑,争取充分合作。

 

  5、测血压、脉搏、量腹围、检查腹部体征 

  6、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刺伤膀胱 

  7、准备好腹腔穿刺包、无菌手套、口罩、帽子、2%利多卡因、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消毒用品、胶布、盛器、量杯、弯盘、500ml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所需药品、无菌试管数只(留取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多头腹带、靠背椅等。

 

  8、戴好帽子、口罩。

 

  9、引导病人进入操作室。

(三)操作步骤

  1、部位选择 

  

(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连线的中点上方lcm、偏左或右1~2cm,此处无重要器官,穿刺较安全。

此处无重要脏器且容易愈合。

  

(2)左下腹部穿刺点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处,此处可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肠管较游离不易损伤。

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 

  (3)侧卧位穿刺点脐平面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

此处穿刺多适于腹膜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2、体位参考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并尽量使病人舒服,以便能够耐受较长的操作时间。

对疑为腹腔内出血或腹水量少者行实验性穿刺,取侧卧位为宜。

 

3、穿刺层次 

  

(1)下腹部正中旁穿刺点层次皮肤、浅筋膜、腹白线或腹直肌内缘(如旁开2cm,也有可能涉及到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2)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

  (3)侧卧位穿刺点层次同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4、穿刺术 

  A消毒、铺巾 a用碘伏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待碘伏晾干后,再重复消毒一次。

 b解开腹穿包包扎带,戴无菌手套,打开腹穿包(助手),铺无菌孔巾,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孔巾有孔部位。

 c术前检查腹腔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

8或9号带有乳胶管的腹腔穿刺针、小镊子、止血钳、输液夹子、纱布、孔巾。

 

  B局部麻醉 a术者核对麻药名称及药物浓度,助手撕开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包装,术者取出无菌注射器,助手掰开麻约安瓿,术者以5ml注射器抽取麻药2ml,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麻醉皮肤局部应有皮丘,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血液、腹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C穿刺 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助手戴手套后,用消毒血管钳协助固定针头,术者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

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

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以输液夹子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化验检查。

 

  D术后处理 a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数分钟,用胶布固定,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捡查腹部体征。

如无异常情况,送病人回病房.嘱患者卧床休息。

观察术后反应。

 b书写穿刺记录。

 

E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a对诊断性穿刺及腹膜腔内药物注射,选好穿刺点后,穿刺针垂直刺入即可。

但对腹水量多者的放液,穿刺针自穿刺点斜行方向刺入皮下,然后再使穿刺针与腹壁呈垂直方向刺入腹膜腔,以防腹水自穿刺点滑出。

b一定做要准确,左下腹穿刺点不可偏内,避开腹壁下血管,但又不可过于偏外,以免伤及旋髂深血管。

c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破漂浮在腹水中的乙状结肠、空畅和回肠,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损伤膀胱。

进针深度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d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

初次放腹水者,一般不要超过3000m1(但有腹水浓缩回输设备者不限此量),并在2小时以上的时间内缓慢放出,放液中逐渐紧缩已置于腹部的多头腹带。

e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脉搏及血压变化,必要时停止放液并及时处理。

f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以免引起穿刺伤口腹水外渗。

五、注意事项

  1、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2、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

放液过程中要注意腹水的颜色变化。

  3、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4、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续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肤到腹膜壁层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

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5、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

  6、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视察病情变化。

7、腹水为血性者于取得标本后,应停止抽吸或放液。

五、有创机械通气术

一、适应证

1.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停止或减弱(≤10次/min)。

2.呼吸窘迫伴低氧血症〔(PaO2<60mmHg(7.98kPa)〕。

3.肺性脑病(强调意识障碍严重程度)。

4.呼吸道分泌物多,无力排出。

5.胸部手术后严重低氧血症。

6.心脏大手术后,尤其是接受体外循环的患者。

7.胸部外伤致连枷胸和反常呼吸。

在出现较为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时,就应考虑机械通气。

如果实施机械通气过晚,患者会因严重低氧和CO2潴留而出现多脏器受损,机械通气的疗效显著降低。

因此,机械通气宜早实施。

二、禁忌证

呼吸机治疗没有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如下。

1.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在血容量未补足以前。

2.严重肺大泡和未经引流的气胸。

3.肺组织无功能。

4.大咯血气道未通畅前。

5.心肌梗死(相对)。

6.支气管胸膜瘘。

7.缺乏应用机械通气的基本知识或对机械通气机性能不了解。

三、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决定呼吸机通气模式以及其他参数。

2.向病人详细解释呼吸机的作用以及如何配合呼吸机使用等。

3.建立人工气道。

4.呼吸机自检。

四、操作方法

1.呼吸机模式选择。

2.机械通气参数的调整(结合血流动力学与通气、氧合监护)

(1)潮气量的设定。

(2)呼吸频率的设定。

(3)流速调节。

(4)吸/呼时间(I:

E)设置。

(5)触发灵敏度调节。

(6)吸入氧浓度(FiO2)。

(7)PEEP的设定。

3.报警参数设置和调节

(1)容量(TV或MV)报警:

临床意义是预防漏气和脱机。

多数呼吸机监测呼出气TV、MV或TV和MV同时监测。

设置依据如下:

依TV或MV的水平不同而异,高水平设置与TV或MV的高水平相同;低水平能维持生命的最低TV或MV水平。

(2)压力(高、低)报警:

分上、下限,用于对气道压力的监测。

气道压力升高,超过上限水平时,高压报警;气道压力降低,低于低压水平时,低压报警装置被启用。

低压报警装置是对脱机的又一种保护措施,高压报警多提示咳嗽、分泌物堵塞、管道扭曲、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拮抗或不协调等。

高、低压报警参数设置依据正常情况下的气道压水平,高压报警参数设置为正常气道最高压(峰压)上5~10cmH2O水平;低压报警参数设置为能保持吸气的最低压力水平。

(3)低PEEP或CPAP水平报警:

临床意义是保持PEEP或CPAP的压力在所要求的水平。

未应用PEEP或CPAP时,不需要设置。

(4)FiO2报警:

临床意义是保障FiO2在所需要的水平。

设置依据是根据病情,一般高于或低于实际设置的FiO210%~20%即可。

五、正压通气相关并发症

(一)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指机械通气对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或使已损伤的肺组织损伤加重。

包括气压伤、容积伤、萎陷伤和和物伤。

(二)呼吸机相关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指机械通气48小时后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

(三)氧中毒

氧中毒即指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导致的肺损伤。

FiO2越高,肺损伤越重。

目前尚无FiO2≤50%引起肺损伤的证据,即FiO2≤50%是安全的。

当患者病情严重必须吸高浓度氧时,应避免长时间吸入,尽量不超过60%。

(四)呼吸机相关的膈肌功能不全

呼吸机相关的膈肌功能不全特指在长时间机械通气过程中膈肌收缩能力下降。

六、静脉穿刺术

一、适应证

1.需长期输液而外周静脉因硬化、塌陷致穿刺困难者。

2.需行肠道外全静脉营养者。

3.危重病人及采血困难病人急症处理。

4.中心静脉压测定。

二、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与病人或家属谈话,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清醒病人配合。

2.如果部位需要,可先行局部备皮。

3.器械准备清洁盘,穿刺针包。

三、操作步骤

以股静脉穿刺为例

1.病人取平卧位其穿刺下肢轻微外展外旋,在腹股沟韧带中心的内下方1.5~3.0cm,股动脉搏动内侧为穿刺点。

2.术者戴好帽子口罩立于病人一侧,消毒局部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于穿刺点处轻轻压迫皮肤及股静脉并稍加固定。

3.右手持注射器向左手示指中指固定的穿刺点刺入,进针方向与穿刺部位的皮肤呈30~45度角,顺应血流方向或成垂直方向,边进针边抽吸缓缓刺入。

4.当穿刺针进入股静脉后,即有静脉血液回流人注射针管内,再进针2~4mm即可采血或注射药物。

5.若未能抽出血液则先向深部刺入,采用边退针边抽吸至有血液抽吸出为止;或者调整穿刺方向、深度或重新穿刺。

6.穿刺完毕,拔出针头并消毒皮肤,盖上无菌小纱布,局部压迫3~5分钟,以防出血,再用胶布固定。

2012-1-1511:

08:

46上传

下载附件(8.89KB)

四、注意事项

1.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2.如抽出鲜红色血液表示误入动脉,应立即拔出,压迫穿刺点5分钟。

3.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一般穿刺3次不成功应停止。

4.穿刺后妥善压迫止血,防止局部血栓形成。

七、非同步电复律除颤术

一、适应证

1.室颤。

2.无脉性室速。

3.尖端扭转性室速。

二、术前准备

1.施术者着工作衣,戴工作帽、口罩。

2.除颤器、电极板、导电糊或生理盐水垫。

3.急救药口、氧气、吸引器、气管插管、心电图机等。

三、操作方法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是:

1.首先通过心电图监测确认存在室颤。

2.打开除颤器电源开关,选择按钮应置于“非同步”位置。

3.电极板涂上导电糊或包以数层浸过盐水的纱布。

4.将电极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左腋前线第五肋间,并用力按紧,压力感受器会提示是否按紧。

5.按下“充电”按钮,将除颤器充电到所需水平。

6.按紧“放电”按钮,当观察到除颤器放电后再放开按钮。

7.放电后立即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观察除颤是否成功并决定是否需要再次电除颤。

8.除颤完毕,关闭除颤器电源,将电极板擦干净,收存备用。

四、并发症及其防治

(一)皮肤灼伤

可见局部红斑,尤其是操作时按压不紧、导电糊不足时尤为明显。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二)心律失常

多数除颤后即刻出现心律失常,主要有各种期前收缩(早搏)和逸搏,分钟为电刺激和窦房结暂时受抑制所引起,无需特殊处理。

但如出现室早频发呈二联律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CT),可静注利多卡因治疗。

(三)心肌损害

临床表现为局部性ST段抬高,血清GOT、LDH、CK轻度升高,血沉上升,低热,血压暂时性轻度下降等。

心肌损害的程度与除颤能量、电极面积及两电极安置的距离有关。

因此,应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能量,宜用适当的电极,并避免两有为距离过近。

(四)呼吸抑制

通常持续1~2分钟,予以人工呼吸可见迅速恢复。

(五)急性肺水肿

常在电击后1~3小时内发生,可能是经电击后虽恢复了窦性心律,但左心房、室功能不全所致。

按急性左心衰竭处理。

八、动脉穿刺技术

一、适应证

1.严重休克需急救的病人,经静脉快速输血后情况未见改善,须经动脉提高冠状动脉灌注量及增加有效血容量。

2.麻醉或手术期以及危重病人持续监测动脉血压。

3.施行特殊检查或治疗,如血气分析,选择性血管造影和治疗,心导管置入,血液透析治疗等。

二、禁忌证

1.慢性严重心、肺或肾脏疾病、晚期肿瘤。

2.周围皮肤炎症或动脉痉挛以及血栓形成。

3.有出血倾向者。

三、术前准备

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

与病人或家属谈话,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清醒病人配合。

2.如果部位需要,可先行局部备皮。

3.器械准备清洁盘,小切开包,穿刺针、导引导丝及动脉留置导管;0.4%枸橼酸钠生理盐水或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液。

加压装置。

2012-1-1511:

08:

46上传

下载附件(11.96KB)

四、操作步骤

以挠动脉穿刺为例:

1.腕下垫纱布卷,背伸位,常规皮肤消毒、铺洞巾。

2.术者戴好帽子口罩,立于病人穿刺侧,戴无菌手套,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桡侧腕关节上2cm动脉搏动明显处固定欲穿刺的动脉。

3.右手持注射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度角刺入。

如见鲜红色血液直升入注射器,表示已刺入动脉。

4.用左手固定原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右手以最大速度注射药液或采血。

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不得少于5分钟。

五、注意事项

1.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2.如抽出暗黑色血液表示误入静脉,应立即拔出,压迫穿刺点3~5分钟。

3.一次穿刺失败,切勿反复穿刺,以防损伤血管。

4.穿刺后妥善压迫止血,防止局部血栓形成。

九、胸膜腔穿刺术

(一)适应症

1.大量的胸腔积液或积气,减轻对肺或大血管的压迫,改善呼吸或循环障碍。

2.胸腔积脓时抽出脓液,减轻中毒,防止脓胸的进一步发展,并可对脓液进行检查如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

3.抽出胸腔积液进行化验明确其性质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4.通过胸膜腔穿刺向胸膜腔内注入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粘连剂等)以行局部治疗。

(二)禁忌症

1.有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2.大咯血、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等;

3.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或行基础麻醉后进行胸膜腔穿刺。

(三)穿刺部位和体位

1.胸膜腔穿刺抽气取仰卧高坡位或半坐位,穿刺点应选择叩诊为鼓音或听诊呼吸音降低最明显的部位,多取锁骨中线第2肋间。

2.胸膜腔穿刺抽液体可取反向骑跨坐于靠背椅上,上肢屈肘交叉置于椅背,前额伏于前臂上。

病情不允许久坐者,可取仰卧高坡位,病侧稍向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显露胸部后外侧。

穿刺点应选择叩诊为实音或听诊呼吸音降低最明显的部位,一般常取肩胛下角线第7~9肋间,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腋前线第5肋间。

3.对于包裹性积液和局限性积气,须结合X线或B超定位穿刺点。

(四)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

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局麻药物、治疗用药和胸穿包携至操作地点。

胸穿包一般要求含有带橡皮管的胸膜腔穿刺针(16号或18号)、血管钳、纱布、弯盘、孔巾、7号针头、10ml及50ml(或更大)的注射器、标本试管。

另须准备较大容量的容器盛放积液。

2.病人准备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对于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地西泮10mg或苯巴比妥30mg或可待因0.03g等以镇静止痛。

剧烈咳嗽者可给予止咳剂如氨酚待因。

(五)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用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肋间下一肋上缘进针自皮肤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免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麻醉过程中边进针边回抽,拔针前可试探性刺入胸腔抽吸少许积液或积气,作为胸腔穿刺深度的参考。

4.用16/18号胸穿针,针座接乳胶管,用血管钳将乳胶管夹闭。

术者用一手示、中指固定穿刺处皮肤,另一手持胸穿针先刺入穿刺点皮下,再沿肋骨上缘按局部浸润麻醉的路径缓慢刺入,当穿透壁层胸膜时可有突然落空感。

助手将乳胶管末端接排空的50ml(或更大)的注射器,松开夹闭乳胶管的血管钳即可抽液。

注射器吸满后,必须先用血管钳夹闭乳胶管,才能卸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试管或其它容器(气体则排如大气中),排空后再接上乳胶管,再松开血管钳。

如此循环操作反复抽液,以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胸腔。

抽液(气)用三通接管则较简便,但术者必须认清开关控制方向,最好先作预试,并应准确操作。

5.抽出液体应详细记录数量、色泽、浑浊度等,并留取标本送检。

6.胸腔穿刺抽气操作同前,用注射器反复抽气,以使病人呼吸困难缓解,或用气胸箱测压抽气。

7.穿刺抽吸完毕,夹闭乳胶管,拔除穿刺针,压迫穿刺点片刻,局部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嘱病人静卧休息。

(六)注意事项

1.胸腔穿刺前阅读胸部X片等影像学检查资料,严防穿刺错左、右侧。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3.一次抽液或抽气不应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或抽气,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两次抽吸的间隔时间一般为5~7天,积液量大时可每周2~3次;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

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检查瘤细胞,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