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docx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单元计划
单元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
单元备课
教
材
分
析
内容
特点
《地球》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
知识
结构
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和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四部分内容。
其中,应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地球的自转》体会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出现。
从《地球的公转》体会四季更替以及五带的划分。
以上四部分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知识整体。
学情分析
心理特征方面:
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
单
元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过程
与
方法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2.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的、主观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到深入的、客观的、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五带划分。
教学难点
1、能判读经纬网,并描述地球上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时区的划分及四季更替学生都难理解。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方法:
运用启发式、读书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主。
手段: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供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适当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实施
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
课题内容:
让我们一同走进地理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点:
1、知道什么是地理;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教材分析: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
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
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
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
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教学方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地分析地理。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
(板书)
五、怎样学好地理:
①要对地理感兴趣。
②上课要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与。
③要多看地图,熟悉地图,善于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
④要仔细观察,善于总结规律;或记住规律,善于运用规律。
⑤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
6还应做好课前准备:
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
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六、板书设计:
1、生活离不开地理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地分析地理。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后记:
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课题内容: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能用平均半经、赤道半径、极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感悟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髙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平均半经、赤道半径、极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
(总结)卫星照片准确反映地球形状。
科学证明是地球。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A.正圆形球体 B.纺锤形球状 C.不规则球体 D.规则球体
板书设计:
形状:
球形
地球极半径:
6357千米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大小平均半径:
6371千米
直道周长:
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课题内容:
地球仪和经纬网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准备一小地球仪。
2、教学器材:
教学地球仪。
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承接谈活:
(板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
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
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
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
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
为什么?
(总结:
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巩固练习】
1.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
2.中纬度与低纬度,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纬线是( )
A.0°和30°纬线 B.30°和60°纬线
C.0°和60°纬线 D.60°和30°纬线
【板书设计】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一)经纬线特点比较
纬线
经线(子午线)
概念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特点
条数
无数条
无数条
形状
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长度
赤道最长中考资源网,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以赤道为对称轴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相对位置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所有经线都相交与南北极
平分半球情况
只有赤道能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任何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除极点外,所有纬线都是圆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最长中考资源网,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以赤道为对称轴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标度的范围
0-----90度
0-----180度
度数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作90°
由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0°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
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南北半球―赤道
东西半球―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
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
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A.正圆形球体 B.纺锤形球状 C.不规则球体 D.规则球体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巩固练习】
1.读东西半球图(1-3),
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
洲的名称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
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教学反思:
有关经纬网概念的题目答题技巧
前言:
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做起来感觉最头疼,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章,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总结出一些答题技巧,现结合例题总结如下,希望能对老师和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
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例一:
见右图。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
、 B:
、
C:
、 D:
、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
(填代号)
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四季分明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答题说明: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
(1)第一步(题):
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
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
如图:
做法:
箭头指示法
图示说明:
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
A:
140°E、80°N B:
140°W、40°N C:
140°E、20°N D:
140°W、20°S
第二步(题):
判断方向
方法:
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C点的N坐标方向,即A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
B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
第三步(题):
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
难点: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
判断东西半球口诀:
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
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答案:
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A、B、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东半球的是A、C,位于西半球的是BD。
(填代号)
第五步(题):
关于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判断依据:
根据纬度判断五带:
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
度为寒带。
答案:
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C、D,四季分明的是B,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
例二:
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 、 ;
B. 、 。
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是学生作题时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地图,最关键的是方向或南北极的判断。
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
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
逆时针方向
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
顺时针方向线和等深线的基础上,分层着上不同的颜色,并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
教学反思:
备注
备注
备注
备注
备注
备注
备课
备注
备注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