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4084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docx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焦扬新疆昌吉卫生学校)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区别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特殊的年龄段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着有别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

社会认知的偏见,学校、家庭一些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及方式,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经历以及青春期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使中职学生在情感心理、性心理、个性心理、学习心理、自我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较普遍存在心理困扰及心理障碍。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剖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予对策和建议,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中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这些不良倾向的出现,其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学生个体的内在原因;既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又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又有教育方法的原因。

有些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又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对职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校的不断扩招,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状况下,中职生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更加不景气,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和入学时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面对求职时理想与现实、专业和爱好、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矛盾,使学生们无所适从,形成心理压力,往往让学生们产生困惑、迷茫和不满、内疚等心理。

[1]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不利于健康性格的人生观的塑造。

由于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职学校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中职学校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纵观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在过去传统的择业观中,人们职业选择往往是由国家统分、统管,特别是中职教育也曾成为国家“包分配”大军中的佼佼者。

[2]那时中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提前拿饭碗的最好途径。

高分学生、优秀学生纷纷涌入中职学校成为其中一员。

初中毕业的优质生源特别是农村生大多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普通生源和少数家庭状况较好的优生进入高中;而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

初中毕业就如分水岭,优质生源大部分流向高中,只有进不了高中的学生才考虑就读中等职业学校。

客观上,从高校扩招至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取消入学资格,也就是所谓的“0分录取”,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发生了逆转性变化。

自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万人增至2005年的万人,增幅达366%;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万人增至2005年的万人,增幅达358%。

[3]社会就业领域也纷纷提高对用人文凭的要求。

网上也频频爆出饭店卫生员的招聘启事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社会舆论也把中职教育简单的定性为“工人”,大学生为“白领”、“金领”。

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学生纷纷涌入高考大军的行列,中职学校一度无人问津。

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的导向,高校投入逐年增多,一些好一点的中专开始合校、升格,通通步入高校的行列享受国家政策。

剩下的这些中职学校生源一年不如一年,最终打出了“O分入学”的旗号。

那些学习成绩差、家长难以管教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职学校问题学生多,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对学生的补助给予很大力度的支持,于是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通过2-3年的学习尽快步入社会,为家庭减轻负担。

这样以来另一个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高于常模,这些学生同样成为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当然,就业制度改革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处于改革的过渡时期,毕业生就业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规还不配套。

虽然教育部2004年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及国家政策导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分流、社会再就业等系统工程等诸多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困难极大,往往是学生们没有毕业就已经失业了。

[4]

腐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对社会风气具有毒化的作用,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中职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市场经济激发了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释放了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讲究享受的一面,对社会风气形成了挑战。

电影、电视、新闻媒体、出版书籍,本应该是积极引导最好的传媒媒介,但往往成为利益的附属品,为了赚钱,或宣传封建伦理道德,或热衷于色情凶杀,或颠倒事实蒙骗公众,或只做金钱或权贵的奴隶,缺少更深刻的社会责任。

如果说某些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等对学生的影响还不够直接,那么拉帮结派、结伙斗殴这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则是直接的,因为这些是他们有条件模仿的。

某歌星参与黑社会打架斗殴致死人命,尽管媒体作为反面信息予以报道,但此类事件对学生的坏影响还是存在的。

学生人际交往中江湖义气的不良倾向,是可以从社会公众人物那里找到影子的。

[5]

二、学校因素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有的是在初中阶段形成的。

这与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制度有很大关系。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是大多数初中学校依然被应试教育所笼罩。

[6]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不能用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分配绩效工资,但是许多学校依然把考试分数当成追求的目标。

中职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中考的残酷竞争的失败,更强化了他们自卑的心理。

初中学校为了追求考试分数,很少舍得花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即使搞一些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对应的活动,只安排少数学生参加。

有的学校到了初三,甚至连大课间活动都取消了。

在这样的教育管理制度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强迫、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

[7]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

本以为到新的环境中可以重新开始,却由于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形式依然沿用中学,很多学生没有办法在新环境中树立自信。

在学校里,学生们迫切希望得到了解,沟通信息、表现自我、寄托情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交往成为学生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之间的磨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而一些老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压抑、烦躁、缺乏生活兴趣、性格不开朗等心理倾向,尤其是学生感到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更为普遍。

[8]

在新疆职业学校中,民族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南疆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甚至占到大多数。

这些学生中很多是民考民,汉语水平不高,在面对新的知识时面临很多困难。

而在南疆,双语师资短缺,一些学校上课的教师自身汉语水平就不过关,在授课中常常遇到很多难题。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表现出的急躁、情绪不稳定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培养学生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及动手能力。

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教育设施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突显不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相对薄弱,教师的动手能力差,怎能塑造出合格的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理论知识传授仍然缺乏实用性,有关就业知识方面的课程开设不足,就业素质、就业思想、就业心理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欠缺,缺乏职业规划及职业生涯设计。

很多学生对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不满意,认为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学校职业心理方面的指导环节匮乏。

[9]

与教育管理制度相伴而生的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方法的失当。

虽然我们也常会听到一些教师介绍因材施教、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做法,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有些教师的工作始终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的,他们的确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但目的都是为了分数,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旦有了提高,就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夸奖,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提高,教师就会失去耐心,就会厌弃,就会迁怒,就会训斥。

对此,学生会由衷地感到不公平,久而久之,他们不再对学校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不再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羡慕和钦佩,也不再对冷若冰霜的老师表示敬仰和尊重。

他们对周围的人们逐渐冷漠起来,产生敌意。

[10]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职业特点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学生温暖的港湾,父母病态心理常常会引起子女的心理问题。

在现代中国,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核心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智育发展,轻视思想心理教育的现象,学生普遍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受挫能力较差。

[11]另外,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问题家庭增多,使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

如性格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问题。

经过数据显示,家庭贫困及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远远大于全国常模。

特别是在单亲家庭的了解中60%以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当然,如果简单地说中职学生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那是不公平的。

应该说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的期盼。

[12]问题是一些家庭的教育往往错位,他们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有效的家庭教育。

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更加自卑。

另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爱又往往变成溺爱,他们自己整日辛劳,却不愿让孩子吃苦,他们省吃俭用,却不缺孩子的钱花,造成很多学生一遇到与家长发生矛盾的问题就选择离家出走,致使很多家长不敢对孩子进行管教。

也有个别家长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位学生父亲长期家庭暴力,致使她对男人的定义都是“坏人”,这种极端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他们不愿与异性交往、甚至“立志”不走进婚姻生活。

[13]还有一些家庭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者,年迈的爷爷奶奶难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孩子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更加容易放纵,有的难免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长期这样,孩子自然会出现冷漠、孤僻、敌对情绪不断凸显,最终导致辍学甚至犯罪。

[14]与此同时,家长的期待,父母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职生就业心理活动及价值判断。

在调查中显示,中职生的家庭背景,大部分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家庭生活水平与质量保持在生存需要的满足上。

部分学生的父母下岗,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有些家庭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在一种缺少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下生活,情绪变化无常、冷酷、缺乏爱心。

我们发现近两年来,单亲家庭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与单亲家庭孩子的接触中,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信心、未来职业的选择处于茫然状态。

自我封闭,显得较自卑。

即使实际不生存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父母的过于溺爱,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择业与就业的信心。

 在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离婚率的增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对亲情、爱情等问题认识模糊,把频繁换男朋友当作常事。

其他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调查中都伴随着一段不和谐的家庭故事。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家庭的和睦有着紧密的关系。

而解决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必须从家庭入手得到家人的关注。

[15]

四、自身因素

健康的心理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与保证。

中职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其年龄范围大体为12-19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期,习惯上称为青春期。

中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四大高峰期:

生理变化期;智力发展高峰期;社会需求高峰期;创造高峰期。

因此,一个人的中学时代,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关键时期。

[16]

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的原因。

研究表明,学生个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

表现为孤僻、冷漠、多疑、冲动、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偏执型人格障碍导致难与人相处;强迫型人格障碍导致过分自我束缚,怀疑,常常紧张,苦闷和焦虑;敌对型人格障碍导致自负,不接受批评和建议,人际关系困难。

第二,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

许多学生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

第三,缺乏科学的社会认识。

对社会复杂性缺乏科学、全面、正确的认识,受到社会消极因素影响较多而产生悲观失望、消沉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攻击型和反社会的人格障碍。

[17]

目前的中职生与过去相比较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以不同于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未来职业选择上表现在个体间的差异,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自我认知比较全面,就业时能表现出自信、敢于竞争,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部分同学仅在中职生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能力较差的同学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等待,自我认识受教师、家长的影响较多,依赖心理严重,不能很好的把握机会和适时的作出选择,去适应社会。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在 认知能、择业的信心不足。

“等、看、靠”的思想严重。

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总想等待学校老师给予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来找,更要等待父母亲朋为自己托关系寻找出路,总认为毕业就可以就业。

而且目前在职业生涯中人们的择业完全市场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自我认为与高职生、大学生无法相比,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我应建立的择业层面是动手能力较强的操作层,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自己所占有的位置,不能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分析,更不懂得如何面对就业竞争,对现实与将来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不知如何获取用人信息,如何进行自我设计,如何推销自我。

成绩不佳的同学甚至在毕业后对自己的职业取向问题回答一无所知,认为这种事情不是由个人考虑的问题,一谈就业一脸的茫然。

 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已无兴趣可言,行为举止是散漫的。

为掩饰自卑的心理,在吃穿上相互攀比,行为习惯极不规范,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将来即使是选择了某种职业,也缺乏竞争力,仅仅是混饭吃,满足生存需要而已,生活缺乏长远的目标。

[18]

作者认为,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及心理环境,重视中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努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增进学生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晓波;我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3]陈燕,刘玉局;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4]霍如涛,郑俊宝,林宝,赵映明;父母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年S1期

[5]罗鸣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骆久红;中职学校师生课堂冲突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8]叶元辉;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反思——兼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与变革[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10]肖晓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1]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12]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Z1期

[13]蔡韦龄;;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依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14]李祝青;论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5]任其平;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6]黄丽娜,赵德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7]陈燕,刘玉局;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18]沈贵鹏;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作者简介:

焦扬,女,新疆昌吉卫生学校团委副书记;

工作地址:

新疆昌吉市延安北路342号;

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