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466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

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

二是:

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三是:

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 ◆要答几个方面; ◆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

"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

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

 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

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

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

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感悟,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3、为文章(文段)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方法: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要求点出文章主题,语言要求简练,耐人寻味,字数少,一般在6个字左右。

答题套路:

人或事件或情感或论点或组合。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9、品味题目(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用这个题目的用意或好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答题方式:

(1)主题上结合主旨,突出主题;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这样回答:

这篇文章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作用?

):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选材典型,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主旨鲜明。

 

10、 材料组织特点(这篇文章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详写:

突出文章主题,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略写:

使文章全面、丰满,突出主题。

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29、记叙文的人称的作用(用第x人称的好处?

):

 

(1)第一人称作用:

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作用: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运用第二人称,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

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作用?

):

 

  

(1)顺叙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26、概括文章(文段)中内容(这篇(段)文章主要说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

 

记叙文: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答题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题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

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答题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概括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分层概括法。

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1、记叙文的中心、主题、文章内容是什么?

答题格式: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介绍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说明了、鞭挞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11、划分层次(这篇文章划分为几个层次?

):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以写事为主: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8、文段中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一、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有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如果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如果用了倒装句:

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

 

短句作用的答题格式:

A、该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该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人以„„的印象、启示、道理、启迪教育作用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换成另一个行吗?

答题格式: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顺序能否调换?

答题格式: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0、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

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描又可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当时当地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题格式: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侧面描写:

衬托了人物××思想感情或××性格特征。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2、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格式:

通过„„的介绍(描写),说明他是个„„  

32、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记叙文中抒情: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的作用:

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16、表现手法及作用: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

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 

(1)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托物言志):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

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B、引用名句、箴言:

丰富文章主题,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C、用一系列的排比句:

可以先声夺人,气势强烈„„   

D、采用题记:

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及其他事物的描写:

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文章自白,清晰易懂。

 

G、倒叙:

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

这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2)文章用典: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31.问文章写作特色:

一般指文章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等,说明写作特色。

1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题套路: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比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说明了„„”(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精辟深刻、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等)。

 

19分析记叙文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效果。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给读者怎样的感受(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达到了„„效果。

答题格式: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3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答题套路:

先用一句话概括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最后说明我们应该怎样。

要注意表达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

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

 

32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

引用、反语,讽刺否定、强调、特指。

破折号:

解释说明、意思的递进或转折、声音延长、总结、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

内容的省略、静默或思考、语言的中断、说话断断续续、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