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教学设计.docx
《温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度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度教学设计
温度教学设计
课题
《温度》
学科
物理
主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2)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渗透类比学习的方法
(3)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体会
观察和测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温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同时,通
过对不同温度数据的正确读取,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学习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师:
炎热的夏季人们在温暖海水中游泳,寒冷的冬季人们在冰面上溜冰,是什么使海水发生了如此神奇的变化呢?
生:
温度。
师:
温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温度。
)
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一.温度
出示两幅图片,使学生感受温度。
师:
夏天热,温度高;冬天冷,温度低。
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二.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
【实验】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做课本插图中的实验,分别把手放入冷、热水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放入温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生:
两手在同一杯温水中的感觉不同,对同样的一杯水,一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觉凉。
师:
这种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师生一起总结:
凭人的感觉感知温度不可靠,准确判断和测量温度的高低需要用到测量工具——温度计。
由此来引入温度计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制温度计。
【想想做做】
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
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
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再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的位置
师:
这是我们小学科学课就学过的什么现象
生:
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师:
使用自制温度计,能否测出具体的温度值?
要想用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应如何进行改进?
生:
标上刻度。
教师出示改进后,完美的温度计。
强调温度计的原理。
【温度计的种类和构造】
幻灯介绍各种温度计。
以实验室温度计为例,探究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
【展示构造】
请学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构造。
【摄氏温度】
由温标导出摄氏温度。
师:
首先,请学生们阅读教材48页“摄氏温度”下面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什么?
(2)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3)人的正常体温是37℃读作:
(4)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
生: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师:
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生:
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摄氏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
学生汇报。
师:
让全班同学齐声读摄氏温度的规定,并提醒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同时,讲解摄氏温度的写法和读法。
出示生活中常见温度值
1、水的沸点是100℃
2、水的凝固点是0℃
3、让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
4、我国最高气温47.9℃
5、我国最低气温--52.3℃
6 、洗澡时让人感觉舒适的水温约为40 ℃
7 、冰箱保鲜室的温度约为5℃
8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
【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引导过渡:
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
教师提问: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已经学习过刻度尺的使用,在用刻度尺之前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
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师:
同样地,在使用温度计之前也需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教师一边展示温度计一边讲解量程和分度值的含义
小组观察,讨论:
1.各种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
2.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了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强调使用前要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教师放手让学生测水温,学生边实验边探究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用温度计测量桌上两杯水的温度。
温馨提示:
1温度计要轻拿轻放。
2热水温度较高注意安全。
教师巡视,指导。
找出典型有代表性的小组。
教师请两组展示测水温实验。
提示大家注意观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两组的测法。
学生小组讨论两组测法的优缺点。
教师请代表点评。
师生共同归纳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
(1)会选:
使用前应先估测,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
(2)会放: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 (3)会读: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 (4)会记:
数值+单位。
学生小组实验再测水温
实验: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估测温度实验温度凉水 热水
教师巡视,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示纠正。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认真读数,并将实验数据填入实验表格。
三、体温计
过渡: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体温计,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体温计的相关内容,请学生们自己阅读教材50页相关内容并观察自已手上的体温计。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1)说说体温计的用途?
(2)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
(4)体温计有什么特殊用法?
师生一起总结:
特殊结构:
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
特殊用法:
用体温计量体温前必须先用力甩几下,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学生汇报学到了什么。
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动手动脑完成幻灯片上的练习题
课堂反思
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
”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
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
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
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
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
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
师:
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
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
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
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
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
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
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
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
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反思
讲授了《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
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
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