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456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大连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大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最为喧嚣之际,全国妇联公开

 

宣布,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纳入全国人大今年首批立法立项论

 

证试点项目,立项论证工作已经完成,这看起来像是对李阳(微博)事件最为直接的回应。

 

这其实只是一个巧合。

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

 

会把“家庭暴力”的概念引入中国开始,针对家暴是否应该专门立法,

 

一直是一个社会各方既关注又纠结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

4万

 

到5万件之间,这个数字和2000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占妇联信访总量的十分之一。

但是,很难从这个数字去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这既可能因为家暴现象的确有愈演愈烈之势,也可能因为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更多人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

到底有多少“沉默的羔羊”,这可能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几乎所有的社会学调查都证明了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

 

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

 

中的发生率为34.7%。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在

2007年

 

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最低为36%,最高达62%。

这表明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女性之外,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反家暴网络理事会主席、中国社科院法

 

学所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则显示,中国超过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用这样的词句形容家庭暴力中的女性遭遇:

“以沉默隐忍暴力,以分手离开暴力,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

”前面两句是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家暴事件,后面两句话则是在为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做出注脚。

 

那种认为农村男人更喜欢打老婆的观念是一种误区,高收入、高

 

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暴露出来的家庭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而且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

北京市就有一起轰动的女编辑杀夫案,夫妻双方都是高学历人群,丈夫更是知名企业高管,年薪过百万。

在供词中她提到,丈夫威胁她将会“把你的乳房割下来!

 

在家暴案例中,名牌大学毕业生、高校老师、媒体高层、各种公司白领都频频出现,因此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

 

率。

需反复强调的是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

如果一定要分类总结,那么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的家庭相对容易发生,家暴和学历收入职业这些并没有决定性的关

 

系。

 

但也承认,城市里的家暴事件更为危险,因为它往往更为隐蔽。

 

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没有多少邻里交往,个人隐私意识又比较强烈,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些社会地位的女性,大部分都会顾忌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

而有家暴倾向的男性,也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难让人疑心背后的阴暗面。

 

(摘编自李静睿《家暴事件与<反家庭暴力法>》

 

1.下列对于“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

 

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但很难据此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

 

B.虽然无法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但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

 

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

 

C.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研究员陈明侠提供

 

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超过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D.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

 

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比例的36%到

 

62%。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之所以无法判断中国实际家暴数量,是因为家暴现象之势愈演

 

愈烈和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尤其是后者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

 

遇。

 

B.根据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中国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来看,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目前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C.北京市一起女编辑杀夫案中的妻子正是“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这是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的表现。

 

D.由于城市里的邻里交往少,个人隐私意识较强,顾忌社会地位

 

等,有些女性不愿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使得家暴事件更为隐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家庭暴力法》纳入法定程序,看似是对李阳家暴事件的回应,其实不然,针对家暴是否专门立法,早就是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

 

B.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的观点,将三高人群排除在家暴行列之外,这与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的观点相背离。

 

C.家庭暴力,既发生在农村男人身上,也出现在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当中,尤其后者采取的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

 

D.家庭暴力的发生并非只是与学历收入职业有关,也与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等有关。

 

【答案解析】1.A(表述的是“很难据此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

 

而非家暴现象的普遍存在。

 

2.B(“离婚率居高不下”错,原文为“离婚率上升”。

 

3.B(逻辑混乱,且与原文表述矛盾。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

平有器干,颇览书记。

仕周,

 

释褐卫王侍读。

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

 

来通意于帝。

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

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

 

及为丞相,恩礼弥厚。

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

 

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

 

于京师。

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

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

 

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

 

年,名曰义仓。

因上书曰:

“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

 

谷,先王令轨。

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

 

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然经国之道,宜资远算,

 

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上深嘉纳。

自是州里丰衍,

 

民多赖焉。

后数载,转工部尚书。

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

平进谏曰:

“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

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

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

”上于是赦绍。

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

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

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

可汗赠平马二百匹。

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岁馀,除汴州刺史。

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

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

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

甚有能名。

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

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

仁寿中卒官。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高祖龙潜:

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麾壮士执弼麾:

部下。

 

B.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罹:

遭受。

 

C.自是州里丰衍丰衍:

充足富裕。

 

D.百姓大戏大戏:

肆意玩乐。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

 

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B.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

 

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C.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

 

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D.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

 

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平颇有才干,博学果敢。

他在北周为官时,做卫王的侍读,并深得信任;侍

 

奉高祖时,他果断擒拿住有二心的贺若弼,解除了高祖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防患未然。

他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

 

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C.长孙平为人耿直,敢于进谏。

皇帝要处决被告发的邴绍,他晓之以理,以“海纳

 

百川有容乃大”“忧心圣德”等言辞最终说服皇帝赦免了邴绍。

 

D.长孙平政绩卓著,深受重用。

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

 

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

(5分)

 

(2)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

(5

 

分)

 

【答案解析】4.A(“麾”一词,意为“指挥”。

 

5.D

 

6.D(“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错误,长孙平调解的是突厥两个部落之间的争执。

 

7.(1)高祖杨坚未登基时,与长孙平情投意合,等到高祖做了丞相,对他礼待恩遇更深。

(译出大意给3分;“及”“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臣下听说国家以民为本,黎民以粮食为命脉,鼓励农耕重

 

视粮食,是前代君王的法令常规。

(译出大意给3分;“劝”“令轨”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长孙平,字处均,是河南洛阳人。

长孙平有器量和才干,读书很多。

(他)任职于北周,出仕任卫王侍读。

当时武帝受宇文护的威逼,图谋与卫王一起诛杀宇文护,卫王先后经常派长孙平往来与武帝互通信息。

等到宇文护被诛杀后,(长孙平)被授予乐部大夫。

高祖杨坚未登基时,与长孙平情投意合,等到高祖做了丞相,对他礼待恩遇更深。

尉迥、王谦都先后兴兵在朝廷内轻慢,高祖特别在意淮南地区。

 

当时贺若弼镇守寿阳,(高祖)怕他怀有二心,派遣长孙平兼程赶往

 

替代他。

贺若弼果然违命不从,长孙平就指挥魁梧的军士逮捕他,押

 

送到京城。

开皇三年,(朝廷)征调长孙平任度支尚书。

长孙平看到

 

当时天下州县多遭水旱灾害,百姓不能自给,上奏建议令民间在每年

 

秋收后各家交出粟米麦子一石以下,按贫富区别等级交纳,储存在村

 

巷公仓,以防备灾害之年,称之为义仓。

(他)接着呈递奏书说:

“臣

 

下听说国家以民为本,黎民以粮食为命脉,鼓励农耕重视粮食,是前

 

代君王的法令常规。

去年大旱,关右发生饥荒,陛下调运山东的粮粟,

 

设置平抑物价的部门,打开仓库,广泛予以赈济恩赐,大德洪恩,可

 

以说到了极至。

但治国之道,应该依靠长远规划,请下令各州刺史、

 

县令,以鼓励农耕积储粮食为急务。

”皇上大为嘉许采纳。

从此州县

 

乡村粮食充足,百姓多得益于此。

几年后,(长孙平)改任工部尚书。

 

当时有人告发大都督邴绍,说他毁骂朝廷昏愦,皇上盛怒,将要斩杀

 

他。

长孙平进谏说:

“河流大泽容纳污物,是能成就其深广的原因;

 

山岳能藏纳疾疠之气,是能成就其高大的原因。

望陛下发扬高山大海

 

的洪量,推广宽恕优容的大德。

邴绍的言语,本不应奏闻圣上,陛下

 

又再加诛杀,我担心千秋后世,有损圣上仁德之名。

”皇上于是赦免

 

了邴绍。

后来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互攻伐.都派使者来请求援

 

助。

皇上派遣长孙平持符节宣告旨意,要他们和解。

长孙平到了突厥

 

人的地方,为他们陈说利害关系,(他们)于是各自罢兵。

可汗赠送

 

长孙平二百匹马。

回来后,长孙平进献所得的马,皇上全部赐给了他。

 

一年多后,(他)被授任汴州剌史。

这以后历任许州、贝州刺史,都

 

有好的政声。

邺都风俗薄恶,素来号称难治,先后几任刺史大多不称

 

职。

朝廷因为长孙平在各处都有称誉,改任他为相州刺史。

(他)很

 

有贤能的美名。

在任几年后,遇正月十五,百姓肆意玩乐,把衣服画

 

成头盔铠甲的样子,皇上大怒因而罢免其官职。

(皇上)随即又感念

 

他平定镇守淮南时的功绩,升官位为大将军。

仁寿年间在任上去世。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闲居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

 

至元丰八年(1085)

 

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8.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

 

9.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解析】8.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

(1分)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

(2分,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

 

9.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

 

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

 

(2分)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

(2分)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

(2分)(意思对即可)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论语·里仁》篇关于见贤与不贤的名言“,”,与《论语·述而》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取意类同。

 

(2)杜甫《登高》一诗开篇即用“,”两句写出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屈原《离骚》写诗人离楚出游途中“,”的两句诗,反映出诗人回过头纵目远望前路,下定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的决心。

 

【答案解析】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无期徒刑

 

(意)迪诺·布扎蒂

 

在城郊这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

 

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

我们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

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前方是供听众聚集的三圣广场。

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

 

为了了解情况,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

 

前人的经验谈,至少也要探听一下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

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

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

万头攒动中不仅有低下阶层,还有卫道人士、公务人员、专业人士、劳工携家带眷一起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

当我们中的某个倒霉鬼出现在露台上时,等着他的——可想而知——不是尊敬和令人胆怯的静默,而是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

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

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

 

有一天,轮到我上场了。

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

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张不开,光太强了。

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

我憔悴的脸,惊慌的表情,逗得大家乐不可支。

“喔,绅士出场了!

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

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

你想你的小

 

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

我心里已盘算好了,它说不定是惟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

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

 

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

显然在我之前

 

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

 

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

吵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

 

不动。

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声音说:

“你说话啊,你说。

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

 

“我为什么要说话?

”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

我有罪。

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

我不想离开这里。

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台下交头接耳。

然后有人喊:

“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

”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

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

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

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看着手中猎物跑掉。

 

“够了,不要再说了!

”有人痛心大喊。

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

”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

好心人!

可怜可怜我吧!

让我留在这里!

嘘我,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

 

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

他们苦恼不已。

他们依然犹豫不

 

决。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

“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

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

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

“你想得美!

才没那么好的事!

”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掌声。

 

我搞定了,这些白痴。

我身后的门打了开来。

“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中的那个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我”,通过一次演讲活动

 

而能够获得释放,

 

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

 

B.“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作者

 

通过设置悬念,

 

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我”的命运会怎样。

 

C.“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这些细节描

 

写,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

 

D.由于听众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而“我”的表现太差了,扫了

 

听众的兴,所以他们便“一脸的迷惘与失望”。

 

E.文题“无期徒刑”,既说明小说写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的故事,也隐喻

 

着那些听众陷于道德牢狱的无期徒刑之中。

 

(2)从小说中看,“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

 

分析。

(6分)

 

(3)小说中“我”“脱困的妙计”是分几步实施的?

请概括说明。

 

(6分)

 

(4)在小说中,讲故事和表达主旨是密不可分的,你认为小说这样讲故事对表达主旨有

 

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解析】

(1)EB(E3分,B2分,D1分,A“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分析不准确,作者是以辛辣的讽刺鞭挞了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的。

C“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分析错误,是一种善于应对或狡诈性格的表现。

D对“‘我’的表现太差了”理解错误,是一种成功。

 

(2)①犯人把自己说成“无辜的受害者”,以家有老母在等自己、想念自己的孩子等原因来试图打动听演讲的人们,但来听演讲的人们不为所动。

②来听犯人演讲的人们并不是真正关心犯人的死活,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来看热闹。

(每点3分。

 

(3)①首先,见到那些决定他命运的听众后,一反先前那些演讲者的做法,既不要求听众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

②其次,向听众承认自己有罪,说明自己不想再见到自己的家人,不想离开监狱,而且自己在监狱中过得很好,以此来刺痛听众。

③最后,把听众称为“好心人”“大慈大悲”的人,哀求他们可怜自己,通过发出嘘声别让自己离开。

(每点2分。

 

(4)本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更有利于主旨的表达。

①作者虚构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获得自由的故事,引发读者对这种特殊的做法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利于读者对小说主旨的思考。

②这种虚构,划分出了演讲者和听众两类人,产生了罪犯想离开监狱和决定罪犯命运的听众是否让他离开监狱的矛盾,揭示出听众的阴暗心理,突现了小说的主旨。

③这种虚构,使小说更具有讽刺意味,当权者荒谬的释放犯人的方法造成主人公以一种荒谬的做法逃脱

 

刑罚,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某些制度的不合理。

(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亦可。

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

这一

 

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

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

 

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

他清醒地看到:

“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

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

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

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

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

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

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

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