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docx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粤教基〔2004〕83号)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罗定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在新课程中所占的学分比重。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的、独立的课程,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版快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共同构成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分结构表中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
该课程在学分结构表中占最低必修学分(116)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的16﹪。
四、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校长
组员:
教务处、教科室、德育处、团委、总务处负责人及科组长、年级组长
综合实践活动由下列部门和机构进行管理:
教务处、教科室、德育处、团委、总务处、科组、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以上相关人员或代表组成的课程学习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指导。
各部门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使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使课程顺利进行。
五、教学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
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六、课程具体实施办法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部分具体实施。
【罗定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粤教基〔2004〕83号)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确保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落实到位,教师指导到位,活动组织到位,过程管理到位,特制定本方案,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
一、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它的主要目标如下:
1、对学生: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对教师: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培养科研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特点
1、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
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
大概分类如下:
(1)自然环境类:
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
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
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
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
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2、课程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
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我评价”。
(3)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究”完成。
(4)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
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1)因地制宜,发掘资源。
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
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2)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
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对于以后的各届学生,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成为广大师生共享并能加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3)适应差异,发挥优势。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形成有地区和学校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
另外,教师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对于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课程管理
1、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全校教师都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具体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安排和协调,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组织与协调工作,并尝试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
(1)教务处——日常管理
教务处主要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2)教科室——组织与策划管理
教研室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的组织与策划,组织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培训,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从经费、设备、仪器、资料、场地、人员等方面为师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条件。
(3)德育处——保障管理
德育处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年段和班主任对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
(4)学科组——研究管理
各学科的科组长负责落实本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指导任务。
(5)年级组——协调管理
年级组在级长的领导下,按计划严格落实课程活动计划要求,协调本级的班主任及各班级之间的关系。
(6)班主任——具体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7)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
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2、课程安排
(1)开设年级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一至高三都开设,每个教师每年至少指导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每生每学年至少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三年内必须至少完成3个课题研究,才能获得必修的15学分。
(2)课时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平均每周3学时,其中学校统一安排1学时,另2学时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
主要用于集体教育、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
3、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一般不提倡采用个人独立研究,基本组织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研究,小组一般由本班内4—8人组成,设组长一人。
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比例等,需要时与学生协商做适当调整。
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暂时不提倡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小组。
课题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信息的搜集、资料的整理、实验的设计、数据的纪录、图表的绘测、论文撰写等项工作都要有明确分工。
做到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有独立的任务,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四、研究学习的实施步骤
1、培训教育。
特别是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
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2、选择课题。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
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3、制订计划。
课题小组确实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4、搜索资料。
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5、整理总结。
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
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6、交流评价。
各班每个课题组把自己的成果以各种方式在班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小组展开互评和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推荐出优秀课题参加级的优秀成果展示。
六、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对研究性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必须完成15个学分。
学生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三年累积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学分满分值为5分,每个学生必须取得15个学分,方可视为合格。
研究性学习认定条件为:
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有完整的研究过程并有记录;有课时保证;由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完成;有课题研究成果。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五个方面的材料:
(1)开题报告;
(2)活动过程记录;(3)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4)总结与体会;课题研究学习成果;(5)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
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研室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重视三个环节
(1)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评价课题形成的问题意识,课题的可行性、合理性。
(2)学习探索阶段,主要评价信息的集取与处理,针对学习问题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同伴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小组的整体精神等。
(3)结题阶段,主要评价凝练观点和科学论证的能力、语言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针对问题的反思与总结能力。
4、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
第三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
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及指导教师意见等。
第四教务处签章给予学分认定。
备案。
第五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复议。
【罗定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6、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二、社会实践的内容
1、军训:
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社团活动:
可以郊游,参观人文景观等;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
三、组织管理形式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德育处统一负责实施。
年级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5-10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可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四、学分配置、认定与时间安排(社会实践课程共6学分)
1、军训(2学分):
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时间不少于一周,①考勤记录②个人总结③班任或教官签名④相片和奖状等证明材料。
时间1周,且满足相应条件,可获得2个学分。
2、社会参观、社团活动与社会调查活动(2学分):
社会参观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社团活动和社会调查由学生自行安排,小组成员不能少于5人,时间安排在高二阶段,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假期时间自主安排活动。
①参加活动证明(由学校或活动单位提供)②调查计划、报告③相片和奖状等有效证明材料④教师签名。
时间累计1周以上,且满足相应条件,可获得2个学分。
3、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2学分):
①参加学校安排的学生值周活动,每学年第一学期安排高二级学生值周,第二学期安排高一级学生值周,人人参与。
②当班主任助理,管理班集体,填写管理表。
③参加包干区清洁,有小组长的证明。
④参与宿舍轮值,有宿舍舍长的证明。
⑤参加课室值日,有劳动委员的证明。
时间累计1周以上,且满足相应条件,可获得2个学分。
五、活动实施的过程
1、活动前教育。
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
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
除军训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个人活动计划。
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
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周召开开题报告会,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成员职责,制订活动计划。
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服从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
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
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
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评选出10个活动小组参加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交流大会,评选出优秀活动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时间安排在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5月上旬)。
5、评价考核。
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进行学分认定,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六、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
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②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
③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④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
⑤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3、评价方法
实施档案袋管理。
学生建立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袋,里面应装有能反映小组和个人活动过程的种种记录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提供核实方法或途径(如实践单位的地址和电话,相关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具体考评方法如下:
①军训评价:
详见《罗定中学学生军训实施方案》。
②主题活动(社会调查)评价:
评价内容:
主题活动评价要考察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
考核等级:
考核得分实行百分制,其中活动选择与活动设计占10分,出勤情况占20分,实践活动态度占20分,承担任务完成质量10分,活动成果和社会效益占20分,活动创新性和实践性占20分。
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以下为不合格。
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89分为B等,60~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其中C等及以上可获相应的学分,D等不能获相应的学分。
③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评价。
评价内容:
班级值周活动和校内劳动也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各项活动的过程记录与小结等。
考核等级:
从活动态度和活动收获等方面进行考核。
活动用时合计不少于7日;活动态度和活动收获可进行定性评价,使用"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描述性语言。
4、评价学分认定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主任或导师初评、等级认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终评--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教导处登记学分
七、奖励与重修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与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