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107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docx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分析

(实践校正稿)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解读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共分为九大学习主题,分别是:

(1)中华文明的起源;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8)科学技术;(9)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学习,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1、知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了解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3、认识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4、了解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分布特征。

5、了解山顶洞人的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以及氏族等。

1、学生通过读书和观察插图,对比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2、读《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列举祖国境内不同时期远古人类的代表,明确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能认识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知道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3、了解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培养解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用对知识列表的方法,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纳。

3、通过总结学习内容,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第3课华夏之祖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复述炎帝、黄帝和炎黄战蚩尤的传说,了解华夏族的形成。

2、掌握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及对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

3、认识尧舜禹的“禅让”。

4、知道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1、通过读书和观察相关图片,总结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2、以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复述历史的能力。

3、归纳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巨大贡献。

4、通过一定形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明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9课)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说出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2、简述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史实。

3、了解西周分封制。

1、通过自主学习,列出本课的基本知识要点,学会抓重点。

2、通过制做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了解青铜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特点。

2、知道司母戊鼎等著名的青铜器。

3、了解陶瓷业、漆器制造业、玉器制造业及酿酒业的概况。

4、知道“三星堆”文化。

5、了解夏、商、西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及奴隶的悲惨生活。

1、通过读书和观察相关图片,掌握著名的青铜器,提高抓事物特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的形成。

使学生认识到: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3、通过归纳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1、知道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2、掌握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

3、简述齐、晋称霸。

4、了解城濮大战。

5、知道战国七雄。

6、讲述战国时期著名战役。

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组织讲故事比赛,帮助了解这段历史。

3、指导学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形成春秋争霸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时空观。

4、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教学建议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通过观察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和认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修和作用。

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展开讨论。

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

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3、引导学生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教学建议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1、掌握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2、了解夏历和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测定。

3、知道扁鹊与“望闻问切”四诊法。

4、了解屈原和《离骚》;

 

1、通过观察相关图片,掌握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通过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对大诗人屈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学说和创办私学、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

2、了解道家老子的《道德经》及政治主张。

3、了解战国时期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及兵家孙武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思想。

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制作图表,掌握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3、通过图片观察,了解重要历史人物。

4、通过对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背景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产生百家争鸣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提高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17课)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知道“秦王扫六合”,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掌握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

3、掌握秦朝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和秦的疆域。

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简述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了解公元前206到202年经过4年的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1、通过指导学生读课文,引导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复述文景之治。

2、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思想上的措施。

3、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1、列举文帝、景帝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全面把握“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历史作用。

2、通过影视资料或文字资料,对汉武帝作总体评价,归纳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1、简述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的情况。

2、了解汉代的丝织技术、冶铁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3、掌握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以及商业的繁荣。

1、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知道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

1、知道冒顿统一蒙古。

2、复述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及历史作用。

3、了解东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简述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2、知道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及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纸的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道《九章算术》,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

1、掌握纸的发明,西汉前期纸的出现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了解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3、掌握东汉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知道东汉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通过列表的学习方法,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3、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1、简述佛教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知道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

3、掌握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1、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2、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22课)

第18课:

三国鼎立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说出官渡之战的时间、结果与原因。

2、讲述赤壁之战的时间双方结果作用。

3、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刘备建蜀,都成都;222——孙权建吴,都建业(今南京)。

4、了解三国时,孙权曾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1、通过学生读书自学,讲述课文故事,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5、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6、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1、说说三国归晋,西晋的兴亡。

2、理解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

3、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4、掌握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安定的社会秩序加上北方的战乱,北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本课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高把握历史线索,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复述淝水之战史实,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了解北魏的建立。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姓汉姓,与汉姻,采汉制,用汉律兴汉风;促进了民族融合。

1、指导学生读书自学;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

2、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1、说出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了解贾思勰,北朝农学家,他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3、讲述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写有《水经注》一书。

1、通过指导学生读书自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启发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3、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前后联系,使学生认识:

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1、知道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讲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3、了解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4、掌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朝时期著名的两大佛教石窟艺术。

1、让学生读书自学,复述王羲之书法艺术,认识: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对顾恺之绘画艺术的介绍,了解他的人物画创作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

3、认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8课)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以大运河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了解隋文帝的统治。

3、了解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表现。

4、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1、把隋朝大运河地图制作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大运河的概况。

2、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学生讨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通过讨论,培养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第2课“贞观之治”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列举“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1、了解隋朝的灭亡。

2、掌握唐朝的建立。

3、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4、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5、知道唐太宗、武则天、魏征的主要事迹。

1、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2、可放映一段有关武则天的影视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位女皇帝的看法。

3、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人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3课“开元盛世”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细化

完成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1、了解“开元之治”的内容。

2、掌握“开元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