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016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docx

推荐精品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5月

 

目录

一、医药行业原有格局4

1、医药行业发展轨迹及现状4

(1)政府主导(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5

(2)市场主导(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90年代初)5

(3)政府规制下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5

2、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6

二、药品流通行业原有格局9

1、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历程9

(1)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84年)10

(2)药品流通改革初期(1984-1999年)10

(3)药品流通的全面发展(1999-2004年)11

(4)药品流通的战略调整时期(2004-至今)12

2、药品流通现状及存在问题13

三、医药行业现有市场变化17

1、原本获利途径不再有效17

2、国家医药政策变动19

(1)药品销售政策放宽19

(2)远程医疗政策进一步完善21

3、互联网的渗透23

(1)投资者众多23

(2)互联网大佬穿梭其中26

(3)我国移动互联网医疗市场将高速发展28

四、我国医药行业未来展望29

 

一、医药行业原有格局

1、医药行业发展轨迹及现状

(1)政府主导(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

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发展密不可分,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而变化。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各行业的发展均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来指导和调控。

当时,我国卫生资源贫乏,技术和设备落后,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紧缺。

全国5亿人口,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93人,病床014张,且80%设在大中城市,20%设在县城。

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基本上没有医疗设施,人口死亡率高达20‰以上,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

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方针和措施,加强卫生机构建设,初步建立了广覆盖、低水平、全民性的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用占GDP3%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许多传染病、地方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

这个时期,政府集中办医,经费来源于政府,医疗服务供给与支付不挂钩,虽然保证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但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同时,医疗保障制度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医疗费用上涨较快,国家负担越来越重。

(2)市场主导(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后,卫生部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为契机,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对医疗机构进行改革。

1985年,我国启动医改,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

医疗卫生体系的公有制结构被打破,私人性质的医疗服务机构开始出现并迅猛发展,全国个体行医者的数量增加至117万人。

90年代中后期,一些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私营医院开始陆续出现。

1989年起,我国医院补偿机制发生了改变,国家不再对医院统收统支,而是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新办法,即国家根据编制床位进行定额补助,医院增收节支的结余,可用于改善医院自身医疗条件以及医院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

由于“放权让利”的实施,医疗卫生领域内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医疗卫生机构、设备以及人员的数量都大幅提升。

但在减轻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同时,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到后期出现一系列“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另一方面,机构及人员的收入与医院效益挂钩,医疗机构趋于逐利,其公益性渐渐淡化,医疗费用快速上升。

(3)政府规制下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由于前期政府放弃了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且缺少相配套的制度,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凸显,人均卫生费用占比加大。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幅提高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管理等。

政府逐步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成为这时期医药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

虽然国家通过改革和增加医疗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个人就医负担,但费用上涨未得到抑制。

同时,在市场化趋势引导下,医务工作者被迫扮演了唯利是图的商人角色。

2、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卫生费用支出逐年增加,其中,个人卫生支出负担加重。

1978年,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分别是3544、5225、2252亿元,1988年开始,个人支出开始大于政府支出。

2012年,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分别是836598、991631、956455亿元。

目前我国医疗产业中,各类公立医疗机构是最大的下游终端群体,公立医疗机构无论是在数量、技术人才、技术力量以及政策上都占有优势。

2005年,我国公立医院占比83%,随后公立医院占比逐渐减小,2012年,公立医院占比58%。

但从床位数来看,公立医院仍然占有绝对优势,2012年公立医院占比86%,民营医院仅占14%。

1989年以后,政府对医院的补偿从原先的100%,逐渐下降到只占医院总收入的6%-8%,这意味着医院需要自筹94%的资金,而自筹的渠道就是通过药品加成。

近几年,虽然政府在医疗投入上有所增加,但财政补助占医院总收入仍然不到8%,而药品收入占医院医疗收入的40%-50%。

2008-2012年,公立医院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医药费用中,药费所占比例分别维持在51%和41%以上,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甚小。

存在问题:

1个人医疗负担较重,政府投入不足,致使人们不愿花钱看病,人们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2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在服务技术上以及行政准入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具有资源、人才、设备等的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上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地位。

也正是基于自身的垄断地位,在我国,公立医院是医药产业中最大的下游终端群体,掌握着将近80%的药品终端消费量。

再加上许多非公立医院不是医保定点单位,由此造成患者看病无论大小都集中到公立三级医院,看病难问题凸显。

3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药品收入成为公立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医院逐利性越来越严重。

医生价值得不到体现,医生收入只能靠开大处方来增加。

4以药养医的医疗筹资体系,成为民众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政府积极进行改革探索试图抑制虚高药价,但效果并不明显。

高费用加重了患者负担,加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冲突频频发生。

二、药品流通行业原有格局

1、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历程

与我国医药行业相对应,我国药品流通产业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84年)

这个时期,我国药品流通具备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药品供不应求,全国医药商品由中国医药公司统一规划,一、二、三级批发一层一层下达指标并调拨。

全国只有北京、上海、沈阳、天津、广州5家一级批发站;二级批发站为地市级批发站,全国约1000多家;三级批发站为县级批发站,约有3000多家。

在这种四级批发计划流通模式下,医药流通效率低下,药品从生产厂家到医院需要9个月的时间。

当时,全国药品流通只有国营渠道,医药商业被国企全部垄断,实行国家“统购统销”。

由于药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也统一控制,不存在价格竞争,市场秩序良好,企业不需要进行市场营销,所以企业缺乏主动性。

(2)药品流通改革初期(1984-1999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1984年,国家开始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传统的计划模式被打破,药品渠道呈现多元化。

一、二、三级站可同时从制药企业进货,一、二级站也开始向医院销售,同时随着政策的放开,药品批发的中间商大量增加,制药企业也开始参与销售。

制药企业自主性增强,流通速度也大大加快,药品从生产厂家到达医院的时间由前期的9个月缩短为3个月。

从1985年开始,出现民营企业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股份制医药流通企业,加速了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

由于药品市场的放开,很多不具备药品经营资质的企业和个人进入市场,药品从制药企业进入医院的中间环节也呈现多样化,药品销售渠道变得混乱。

期间,不仅医药公司之间竞争激烈,大量医药代表采取隐性交易进入医院,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90年代末,国内有16000多家散、乱、小的商业企业,平均毛利率1269%,纯利润率仅01%。

(3)药品流通的全面发展(1999-2004年)

1999年底,原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方式现代化,开始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医药流通领域,从根本上触动了药品流通的垄断局面。

2004年4月1日开始实行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放开了对药品生产经营的限制,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进入医药流通市场。

国有医药商业主渠道的格局已被彻底打破,从1999年民营资本稍许放开到2004年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已形成国资、民营平分秋色的格局,我国医院流通进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时期。

由于竞争加剧,各种不正当竞争纷纷出现,药品流通秩序十分混乱,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造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996-2009年,国家进行了20多次药品降价,但效果甚微。

患者不但没有得到太大的实惠,很多生产厂家由于利润空间被挤压,经营面临困难。

为了解决药品采购中的不正之风,国家于2003年开始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

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购销成本,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招标主体和利益主体不分离,背离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标过程收费不合理,给制药企业造成了负担等。

(4)药品流通的战略调整时期(2004-至今)

之前的改革过分强调了药品的商品属性,追逐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我国药品流通秩序混乱。

为了改变此局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规范医药流通行业的新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GMP认证、GSP认证以及一系列认证标准;颁布新的医保目录;医药分销正式对外资放开。

同时,医药流通企业加快了改革步伐,国有医药商业开始进行改制、重组,大型民营医药流通企业开始崛起,医药流通跨区域进行销售、连锁经营趋势不断深化。

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诸多新型的业态和流通模式,如连锁经营企业、平价药店、便利店、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等。

全国多个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医药电子商务逐渐成为药品现代流通的平台和新载体,得到广泛应用。

2、药品流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药品批发企业是连接生产企业和销售终端的桥梁,经过数年的改革后,各级医药供应发展为医药批发企业。

虽然近年来建立起一批规模大的现代医药批发企业,但总体上仍然呈现“一小、二多、三低”的问题: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度低。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63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3107家,下辖门店1526万个;零售单体药店2711万个;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4237万个。

从市占率来看,2013年前100位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为643%,其中前三位批发企业占297%;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批发企业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45%,50-100亿元之间的批发企业占64%,10-50亿元之间的批发企业占131%。

相较下,美国医药商业企业不到100家,排名前五的企业占到市场份额的90%,前三位占96%。

企业毛利率约为3%,但其集中度高,销售额大,费用率低,因此获利能力强。

而我国药品年交易额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却有上万家企业。

由于规模小,仓储、运输等费用高,单位销售额的成本也相应较高。

整个医药商业行业利润率低,而费用率高。

从我国用药终端来看,等级医院市场仍然是用药规模最大的终端,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且市场份额小幅增加,其中城市医院占了等级医院78%的份额,县级医院占了22%。

这也说明大部分可以通过基层医院进行诊疗的病人,仍旧向大医院扎堆。

但由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限额包干和费用封顶的影响下,城市等级医院药品市场增速呈现下滑趋势。

基层医院占到整个用药市场11%的份额,其中城市基层医院占47%,农村基层占53%。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县级等级医院和城市基层医疗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而农村基层医疗市场由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增长速度缓慢。

随着新版GSP的实施,零售药店在负面效应影响下,市场规模增速低于医药行业总体增长水平,市场份额为17%,占比不到两成,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网上药店药品市场规模虽然量小,但增长快速,预计2014年将达68亿元。

存在问题:

1药品价格“虚高”。

垄断性药品由于缺少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生产经营企业常以较高的零售价格进行临床销售;充分竞争药品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已进行让利销售,一味降低出厂价或中标价,有些企业甚至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质量;假劣药品以非正常的低成本导致出厂价或中标价过低。

由于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不充分,以高额折扣、回扣为主要推销手段的药品购销机制存在,简单的药品零售价降低难以改变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另一方面,“以药养医”体制下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在追逐自身利益时,也推动了药品价格上涨。

2隐性交易环节加剧流通秩序的混乱。

我国药品从出厂直到进入患者手中,大致经历:

药品生产厂家-药品招标机构-药品批发公司-药品代理商-医院相关人员-患者。

在这冗长的环节中,交易主体繁多,其中隐性交易者如医药代表、医生、招标代理机构、个体药商等以各种手段方式参与药品流通。

目前,一般药品从出厂到卖给患者,中间的价差可达10倍以上。

一般而言,生产环节毛利在15%-30%,药品批发企业毛利在10%-15%,医院和零售商的毛利在20%-30%,这些环节的毛利加上费用不到药价的80%,其余的大部分利润都被隐性交易者瓜分。

3药品流通企业集中化低。

我国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流通秩序混乱,加上流通环节多,导致效率低下,流通企业盈利能力低。

三、医药行业现有市场变化

1、原本获利途径不再有效

从我国医药发展历史看来,首先在医药市场上获得高额利润的是政策既得利益者。

在计划经济时代,药品生产由国家统一规划,药品供应逐层调拨,医院常常出现药品供应不足的情况,医院要和流通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才能有药品使用。

改革开放后,医药市场逐渐开放,国有制医药企业逐渐开始改制,一些原本在体制内的人开始下海,原来的医药代表开始发展为代理商或企业高管,其中的有头脑者不但富起来,甚至购买药品批文购买药厂,成为了企业家。

这批人成为了医药体制改革中最先获利的人。

2006年,全国性的反商业贿赂工作导致整个医药行业也陷入了低谷。

之后,虽然大环境宽松,但2009年开始“新医改”,医药各项政策收紧,招标工作由地市收缩到以省级集中采购,药品价格多次降价,新医保药品目录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医药环境已悄然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医药体制没有根本改变,销售带金仍然是主要的销售药品方式。

利用药厂关系和客户资源,代理有市场空间的品种,特别是独家品种,在医药市场仍可以获利。

但是相比缺医少药的时代,赚钱已不如当时。

2011、2013年医药行业进行了反商业贿赂,带金销售的方式越发困难。

2、国家医药政策变动

由于医药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国家对其监管严格。

随着2009年新医疗改革深化,医保支付制度、医药招标议价制度、药品价格管理制度、低价药品目录、药品销售、医疗服务、医生执业等多种制度纷纷出现变革,新政策将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某些细分行业带来重大影响,医药行业或将因此发生变革。

(1)药品销售政策放宽

药品销售行业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严格的管制,一般情况下,患者只能在医院和药店购买药品。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凭借其方便、快捷、实惠等优势,获得越来越多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药品也开始在网络上销售。

药品的标准化程度高,保质期长,质量轻体积小等性质,十分适合电子商务。

但由于其作为药品的特殊性,国家监管十分严格。

目前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刚刚起步,行政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中。

从政策倾向性看,国家未来将逐步推行医药分开,以更多渠道方便患者购药。

1998年,我国首家网上药店上海第一医药商店开设,由于当时无相关法律法规对网上药店这个新事物加以规范,后被叫停。

后来通过几年的摸索,从完全禁止药品在网上销售到逐步允许企业在网上发布药品信息。

2005年9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为加强药品监督管理,规范互联网药品购销行为,颁布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向个体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的条件,即网上药店开办的基本条件—开办网上药店必须同时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

至此我国网上销售药品得以解禁。

但出于用药安全的考虑,处方药仍是完全禁止网络销售的。

2014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处方药网络销售的方向,并提出了销售者资质、监管和法律责任等具体措施。

多家媒体发布消息称,国家将在2015年元旦出台互联网药品销售的最新政策。

据知情人士介绍,该政策力度较大,可能包括“可以委托第三方配送”、“单体药店可以申请网上交易”、“部分处方药业可以网上交易”等内容。

2014年9月,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落实2014年度医改重点任务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欲形成患者凭处方到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自主购药的新模式。

患者今后对处方知情权和购药选择权都将进一步提升。

(2)远程医疗政策进一步完善

伴随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在全球卫生行业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远程医疗起步较晚。

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的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可以作为我国首次现代意义上的远程医疗活动。

1999年1月,原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对远程会诊提出规范管理。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服务的范围扩展,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监护等新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家就推进我国远程医疗服务在相关医疗、产业政策上进行了完善。

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意在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在地方远程医疗的实施方面,福建省、云南省、江苏省等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管理规范。

另外,2014年5月,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在河南成立。

该委员会成立后,将联合国内远程医学领域的机构和学者,通过科学规划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好地致力于远程医学领域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我国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的快速发展。

2014年3月,为在全国推广应用远程医疗提供实践、经验,国家发改委和卫计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省院合作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

要求宁夏、贵州、西藏等省区分别与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广西等省区分别与北京协和医院,新疆、青海等省区分别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云南、甘肃等省区分别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开展政策试点工作。

试点省区的任务是研究建立远程医疗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3、互联网的渗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不但将世界联系了起来,我国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也开始显现。

除了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等盈利模式,电子商务逐渐成熟。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1.63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672%。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2005--2010年间,淘宝的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年翻番式增长。

互联网已经成为商务交易活动的重要信息流、资金流渠道。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进行颠覆的同时,人们对生活、医疗都有了更高的需求,原有的医药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

原本政策壁垒颇高的医药行业开始有所变化,互联网正渐渐渗透其中。

(1)投资者众多

移动医疗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新兴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皆受人瞩目。

2014年上半年,143家国际移动医疗公司融资近23亿美元,超过了2013年全年的总额。

随着国内政策逐步放宽,各类投资者也纷纷进入移动互联网医疗领域。

根据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投融资数据库统计,2013-2014两年的时间,国内互联网医疗创业投资事件66起,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机构共计58家,披露融资额58亿美元。

目前,国内专业投资基金如红杉资本、软银中国等,传统医疗行业上市公司如乐普医疗、太安堂等,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开始参与到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及并购中。

互联网医疗不仅引起投资者关注,很多互联网医疗还获得了多轮投资。

春雨掌上医生从2011年上线起共获得三轮融资,总规模6100万美元,主要投资机构为中金资本、Temasek淡马锡等,公司市场估值达15亿美元;丁香园获得腾讯产业共赢基金7000万美元的C轮投资;大姨吗是一款女性护理APP软件,已获得机构四轮融资,总额超过4500万美元。

(2)互联网大佬穿梭其中

作为互联网大佬的阿里巴巴布局医疗行业,从医院到药店,从挂号到缴费几乎已涵盖了医疗行业的方方面面。

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耗资10亿人民币收购中信21世纪,随后将后者更名为“阿里健康信息技术”,吹响进军医疗市场的号角。

中信21世纪旗下运营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督网,从2010年开始为“药品监管码”提供平台保障,在医疗健康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数据。

阿里巴巴计划未来,阿里云计算和中信21世纪将联手推进药品信息化平台建设,共同开发、建立一整套基于医疗和健康领域的信息化标准。

2014年5月,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推出“未来医院”计划,旨在依托阿里巴巴在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优势改变传统就医模式。

在“未来医院”的就医模式中,患者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服务窗实现实名注册、诊卡绑定、在线挂号、智能预约、智能分诊、远程候诊、诊间支付、查看报告、免费WIFI、室内导航、在线医患互动、智能复诊提醒、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在线理赔乃至大数据预警等多个强大功能。

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和全国主要城市50家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可以进行挂号、医保实时结算等功能。

同时,支付宝联合天猫医药馆全面启动药店O2O项目,凭借天猫医药馆长期积累的用户优势,快速在医药零售市场抢占份额。

支付宝已先后和海王星辰、国大药房、河北新兴大药房、山东漱玉平民大药房、云南健之佳大药房、上海华氏大药房、重庆桐君阁大药房等超过二十家的国内主流连锁药店开展O2O合作,为这些商家接通移动支付等服务。

未来阿里巴巴计划,将商家引入支付宝钱包的公众服务平台,支付宝的公众账号将支付宝、淘宝沉淀的消费用户全部共享给公众号服务提供者,为商家增加新用户,将线上用户引到门店,并推送优惠活动信息,降低线下运营成本。

阿里巴巴还欲涉足医保领域。

2014年3月,医保改革概念股海虹控股发布公告,与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商务合作框架协议,就医疗福利管理领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双方拟通过合作本次战略合作,帮助双方进一步提升整体运营效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及水平。

目前,双方的合作尚处框架协议阶段,具体合作内容尚未出台。

腾讯也积极参与进互联网医疗领域,2014年9月、10月,先后投资了丁香园、挂号网,且布局在线医疗O2O。

同时,腾讯正在尝试借助微信搭建“智慧医疗”计划,欲与阿里巴巴的“未来医院”计划抗衡。

腾讯投资的就医指导及健康咨询网站挂号网已开通了全国23个省份、900多家重点医院的预约挂号、支付缴费、排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