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311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docx

高二生物必修2后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定义:

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场所:

细胞核    模板:

DNA的一条链

  信息的传递方向:

DNA->mRNA

  原料:

含A、U、C、G的4种核糖核苷酸

  产物:

mRNA

  2翻译

  定义: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场所:

核糖体

  条件:

ATP、酶、原料(AA)、模板(mRNA)

  搬运工:

转运RNA(tRNA)

  信息传递方向:

mRNA->蛋白质

  密码子:

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翻译位点:

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一种tRNA携带相应的氨基酸进入相应的位点).

  3、RNA的类型

  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

  4、RNA与DNA的不同点是:

五碳糖是核糖而不是脱氧核糖,碱基组成中有碱基U(尿嘧啶)而没有T(胸腺嘧啶);从结构上看,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

  每种tRNA只能转运并识别1种氨基酸,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tRNA种类为:

61种

  5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

基因的碱基数:

mRNA上的碱基数:

氨基酸数=6:

3:

1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基因突变的实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病因:

直接原因: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

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碱基替换)

2.基因突变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3.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

⑴诱发突变(外因):

①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X射线、激光、γ射线

②化学因素:

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③生物因素:

如某些病毒

⑵自然突变(内因):

DNA复制出现差错

4.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普遍性⑵随机性⑶不定向性⑷低频性⑸多害少利性

5.基因突变的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6.基因突变的意义:

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进化的原始材料

7.基因重组的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8.基因重组的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9.基因重组的类型:

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交换重组(四分体时期)(理)

10.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

11.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本质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基因,也可以产生新基因型,出现了新的性状。

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而是产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状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及原因

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由于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组合;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条件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意义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发生可能

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在。

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

1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变异类型:

①缺失:

猫叫综合症(人的第五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果蝇缺刻翅

②重复:

果蝇棒状眼           ③倒位     ④易位:

夜来香花色遗传

1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数目变异类型:

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组:

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多倍体育种: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单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如卵细胞、花药)直接发育而来,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单倍体育种:

①方法:

先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②结果:

两年后得到纯合的植株

③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④举例:

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植株

14.常见的一些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的问题

(1)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吗?

单倍体一定是一倍体吗?

(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是一倍体。

(2)二倍体物种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其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答:

对,因为在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3)如果是四倍体、六倍体物种形成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就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我们可以称它为二倍体或三倍体,这种说法对吗?

(答:

不对,尽管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但因为是正常的体细胞的配子所形成的物种,因此,只能称为单倍体。

(4)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但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对吗?

(答:

对,如果本物种是二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果本物种是四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15.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1)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问:

图中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据细胞的基本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

 问:

图中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4组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即染色体形态数为4(X、Y视为同种形态染色体),染色体组数目为2。

人类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共23对同源染色体,即染色体形态数是23,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

16.人类遗传病的概念:

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分类:

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7.人类遗传病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

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①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

 发病特点:

⒈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⒉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遇以上两类题,先写性染色体XY或XX,再标出基因。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发病特点:

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发病特点:

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

(2)多基因遗传病:

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举例:

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哮喘病、冠心病等

特点:

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在群体中发病率高

(3)染色体异常病:

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举例:

21三体综合症(先天性愚型)(患者多一条21号染色体)(原因:

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

18.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

必修2教材P92图5-14

19.产前诊断的方法:

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等(用来检测胎儿是否患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20.*人类基因组计划:

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人类的遗传信息。

测定人体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

意义:

①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②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杂交育种

(1)概念:

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

基因重组。

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3)优点:

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

不会创造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5)应用:

改良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如高产抗病小麦)用于家畜、家禽的育种,培育适应性强的乳用、肉用或乳肉兼用型优良品种(如中国荷斯坦牛)

2.诱变育种

(1)概念:

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诱变原理:

基因突变

(3)诱变因素:

(1)物理:

X射线、紫外线、γ射线、激光等。

  

(2)化学:

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4)特点:

优点:

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缺点:

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有利的突变很少,所以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盲目性,所以利用理化因素出来生物提高突变率,且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再进行选择培育。

(5)应用:

①农作物新品种:

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如“黑农五号”大豆)②微生物育种:

高产青霉菌株

3.*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方法

杂交→自交→筛选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生物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后秋水仙素处理

优点

可集中优良性状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器官大和营养物质含量高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缺点

育种年限长

盲目性及突变频率较低

动物中难以开展

成活率低,只适用于植物

举例

矮杆抗病小麦

高产青霉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4.基因工程的原理:

必修2教材P102黑体字

 

基因工程别名

操作对象

操作水平

原理

操作环境

结果(目的)

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基因

DNA分子水平

基因重组

生物体外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5.基因工程的最基本工具:

基因剪刀: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并切割一种特定的DNA核苷酸序列,产生两个黏性末端)

基因针线:

DNA连接酶——将由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后的黏性末端(碱基互补)的脱氧核糖和磷酸连接起来

基因的运载体——常用的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及酵母菌等生物中,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我复制的环状DNA分子)

6.基因工程的应用:

(具体看教材P104—105)

(1)作物育种:

转基因抗虫棉(意义:

减少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耐贮存的番茄,耐盐碱的棉花,抗除草剂的玉米、油菜、大豆等

(2)药物研制:

胰岛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血栓剂、凝血因子,以及预防乙肝、霍乱、伤寒、疟疾等疫苗

7.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种观点:

不安全,要严格控制;另一种观点:

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

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

(4)举例:

食蚁兽的舌头长是因为长期舔食蚂蚁;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这种观点有误)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4)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5)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如:

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不适者被淘汰,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适者生存。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逐代积累并加强。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局限性: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解释;对于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偶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炸等现象。

意义:

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4.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从性状水平深入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研究对象有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种群特点: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②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两者联系:

(1)种群众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2.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

地理隔离: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如马和驴)

(3)形成新物种的一般过程

 

*注: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3.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实例:

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猎豹追捕斑;光合生物的出现

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化的内容: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教材P125

5.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有人认为:

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2)有人认为:

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