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docx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
导读: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1
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荡漾,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纪录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路过连年吞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区别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全国”,最先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革新,使齐国强盛起来。
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
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华夏第-个霸主。
晋文公(姬重耳)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带领楚、郑、陈等园部队围攻宋国京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用了部下的正确意见。
争取了齐国和泰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气力。
尔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震怒,出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下令队伍向退却却九十里。
古代部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
晋军“退避三舌”,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给很利便,又便于汇合齐、秦、宋等友邦部队,集中军力。
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斗。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
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着名战例。
今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犒赏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
晋文公成了华夏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兼并了一些小柄,国力强大。
齐国宏掉队,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
华夏各国背晋向楚。
楚庄王又成为华夏霸主。
楚庄王(芈侣)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案国也强盛起来。
秦穆公诡计向东争霸华夏,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兼并十几个小柄,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
秦穆公(嬴任好)
今后,吴、越两国相继强盛,争霸于东南。
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
接着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路过几十年尽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
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越菼执(姒勾践)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确周朝王权的减弱。
自公元前七七O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今后,周王室愈加衰微。
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此刻这些权威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医生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
新兴地主阶层纷纷起来夺权了。
周朝奴仆制处于“礼坏乐崩”的田地。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2
莽谦恭未篡时
事例内容
西汉时期,朝廷重用外戚。
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家子弟几乎人人官居高位,个个骄奢淫逸。
唯独王皇后的侄子王莽,生活俭朴,待人谦和礼让,朝野上下广为称赞。
后来,王莽“翅膀”逐渐丰满,终于在一片称颂声中露出其庐山真面目,他毒杀了十四岁的平帝,挑选了两岁的刘婴做儿皇帝,自己当起摄政王。
这还嫌不够,最后干脆篡位,做了十五年的皇帝。
周公的故事却正好相反。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病逝后,他辅佐十三岁的侄子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虽然他尽职尽责为成王着想,但是满天下都是流言蜚语,说他欲取而代之。
不过周公旦对流言泰然处之,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等到成王长大成人后就把权力都了交回去。
为此,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3
李白遇杜甫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
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
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
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
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
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
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
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
到哪儿去打猎呢?
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
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
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
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
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
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
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
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
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
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
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的小孩。
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
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
到了酒席上,几杯酒下肚,诗就出来了。
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至极。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
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们喜欢的诗。
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
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
分手后,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适时地赶了过来。
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
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
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
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10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
他们和唐代一样,都青春不再。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4
算命不如修德
《庄子·外物》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元君与白龟的故事,最后还让孔子上场做了个评论:
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
“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
”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
“这是神龟啊。
”元君说:
“有叫余且的渔夫吗?
”左右的人说:
“有。
”国君说:
“命令余且来朝见。
”第二天,余且入朝。
元君问:
“你捕到了什么?
”余且说:
“我网住了一只白龟,直径有五尺长。
”元君说:
“把你的龟献上来。
”
白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叫人来占卜,卜者说:
“杀龟用来占卜,吉利。
”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
“神龟能够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
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
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
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一语。
武侠小说中,没有人可以独自对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战术。
不论你如何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对付你?
若想躲过这样的灾难,显然需要大智巧。
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
《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
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
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
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
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
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
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
“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要引以为戒啊!
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啊!
”颜不疑就去拜董梧为师,去除骄傲的态度,摒弃享乐,谢绝荣华,三年之后,国人都称赞他。
以上这段故事中的猴子,确实本领高强,但是奈何万箭齐发,无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
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
吴王最后对颜不疑说的话,显然有警示意味,而颜不疑也立即决定消解自己骄傲的态度,拜师修炼去了。
古代国家设有卜人,是专门负责占卜的官。
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
《周易》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的各种复杂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与爻写下卦辞、爻辞,说明其吉凶悔吝。
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是归结其原理则是强调修德的重要。
理由是:
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
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
譬如,“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话。
修养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其六爻“非吉则利”。
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5
小大之辩
《逍遥游》一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开篇即给我们说“大”。
接下来,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冥灵(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久特闻),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连绵出场,都是大人大物大境界,弄得我们滚滚红尘中的小人物目眩神迷,妒羡不已。
可能是为了安慰我们,也可能是为了让渺小的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群体,与之相对,庄子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小”的人物:
蜩与学鸠,狠命一跃才能飞上檀树和榆树树梢;斥鴳,攒足力量拼命一搏也不过飞上数仞之高。
朝生暮死的菌,春生夏死的虫,还有,那些因为博取了富贵而自视甚高的人。
并且,有意思的是,这些“小”东西,无一不沾沾自喜,无一不自以为是地去嘲弄“大”。
于是,庄子感叹道: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这就是小大之辩啊!
文章写到这个层次,很心灵鸡汤。
但庄子显然不是鸡汤大厨。
因为我们知道,在庄子的观念里,世界上没有小大之别,他“并有无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归于‘混沌’”,他“‘不谴是非’‘外死生’‘无终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在《齐物论》里,他甚至说: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在他的意识里,哪里又有什么“小大之辩”呢?
可是,他在此明白地说了“此小大之辩也”,还明白地说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小东西”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小”的: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开口即是赫然的“我”字,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大鹏:
我如此,他何必如彼?
斥鴳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
”——还是“我”,我在此,他何必在彼?
更可笑的是,甚至把自己在蓬蒿之间的飞翔当作飞翔的极致。
再看《秋水》篇中的河伯。
秋水时至之时,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还是斤斤于一“己”之在。
与斥鴳相似,它也以为天下的境界都在它的河里。
问题是,一只鸟在飞翔,但飞翔不在一只鸟那里;蓬蒿之间是空间,但空间不在蓬蒿之间;河里是水,但水不在一条河里;天地之间有井,但天地不在一口井里。
蜩啊学鸠啊斥鴳啊河伯啊,你们小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你们张口闭口即是我如何我如何天下之大唯我独在!
何时你们才可以“吾丧我”?
一个牙签,我们不会嘲笑它的小,人们用它剔牙时我们也不会笑。
但是——当我们看到某人手执一根牙签,和手执大刀长矛的人对峙时,我们会掩口胡卢而笑。
我们是在笑那个使用牙签的人。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秋水》)这不是嘲笑管锥,是在嘲笑我们使用管锥的方式:
管锥不能用于囊括天地。
所以,庄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在嘲笑用有限的“小”去判断无限的世界,嘲笑的不是“小之体”,而是“小之用”。
庄子不会嘲笑我们知识的有限,但当他看到我们拿自己有限的知识去判别世界时,如同看到一个人拿着牙签自信地走上战场——庄子仁慈,他一定是无法忍住,才笑出声来的。
我们的错误,不是由于我们的无知,而是源于我们的已知;让我们迷失方向的,不是我们不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让我们失败的,不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东西,而是那些被我们当成成功法宝坚执不放的东西。
绊倒我们的,不是地面上“无”的东西,而是那些“有”的东西。
【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
1.中考作文素材
2.中考作文写作素材
3.2016中考历史故事素材:
孔子的年少时期
4.尊敬父母的历史故事作文素材大全
5.有关伤仲永的中考素材
6.中考写作素材
7.中考素材:
感恩
8.中考素材整理:
错过
上文是关于中考作文素材历史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