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992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docx

自由中的规则修改

主讲人:

孙瑞雪

一、自由的一般意义的概念

1、概论自由

在政治自由、内在自由、无所不能的自由(能量与能力的自由)以及视为财富的自由这些不同意义的自由中,我们阐述的自由是指内在自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常被成为“个人”自由或“人身自由”的状态。

强制会造成关系中的自由没有了。

这里指自由仅指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亦仅来自人的强制,儿童是不把这个留在身体里,一旦被强制就会选择哭闹、打等方式释放,进行自我治疗,而成人则选择压抑,将它留在身体里,而导致暴力状态被重复。

对儿童而言,暴力会以另外一种暴力方式展示,也就是说,当他遭受到身体或者心理的强制或者暴力时,他会通过打别的孩子或者对别人施加暴力来进行释放,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类情况时,要考虑这个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原因。

一个人的进化状态决定人的处理方法。

所以要充分尊重别人的进化层面。

爱自己是自己与自己关系的基础,儿童先看到父母的关系模式、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决定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自由意味着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

此一状态与一个人必须屈从于另外一人的意志(他凭借专断决定可以强制他人一起某种具体方式作为或不作为)的状态形成对照。

内在自由带来儿童自身的尊严感,而成人无法给孩子自由是源于没有这个能力。

2、内在自由的定义

卡尔·兰赛姆·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认为内在自由是指:

在这样一种状态中,一个人的行为,受其自己深思熟虑的意志,受其理性或持恒的信念所得到,而非一时的冲动或情势所趋势。

而内在自由的反面,并非他人所施之强制,而是受情绪道德缺失及知识不足的影响。

丧失意志或力量——不自由的

受情绪的影响——他是他情绪的奴隶。

3、自由权项——特权

所谓绝对的奴役就是一个人根本无从确定所要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今晚绝不知道明天早晨要做何事,亦即一个人须受制于一切对他下达的命令。

强制是指一个人的环境或情境为他人可控制,以至于为了避免所谓的更大的危害,他被迫不能按自己的一贯计划行事,而只能服务于强制者的目的。

强制之所以是一种恶,完全是它据此把人视作为一无力思想和不能评估之人,实际上是把人彻底沦为了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

只有自由中的儿童才能建立服务于他人的品质,社会平静,内心平静有秩序。

3、教育中自由的含义

蒙台梭利说,自由就是活动,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活动是真正人格的一部分,是无法以其他取代的,不能活动的人会受到根本存在的伤害成为被人生所抛弃的人。

儿童是通过行动来思考的,所以儿童期,甚至是青春期之前,都应给与孩子最大的空间和自由,让其自由行动,从而进行内在自我的构建。

而不是强制让孩子坐下来思考,学习所谓的知识。

在孩子进行行动探索的时候,要相信孩子可以,也要告诉孩子他可以。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4岁以后,不再单纯接受家长的指示,开始斗智斗勇了,而多数家长没有办法面对和解决,只好对其采取强制方式。

自由是指儿童的行为、心理、意志、情感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自由表达了儿童在环境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自己也表达了儿童在人格上的尊严和身体上的尊严。

“我希望我所爱者能按其自我的意愿,以其自我的方式生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弗洛姆

Tip1:

为什么必须给孩子自由?

儿童天生拥有自我建构的钥匙,儿童借助自由,发展和形成自己,活动是儿童思考的一部分,建立人格的一部分。

二、权威和强制

1、权威的定义

权威分两种,一种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另一种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和事物。

弗洛姆关于权威的解释

概念

外显权威

直接而未加掩饰:

即生理上的强制

隐匿权威

隐藏:

即从心理上强制

说明

具有此种权威的人,往往会直接了当地对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传达带有处罚性质的指令

具有此种权威的人往往会装作没有权威存在的样子,让你觉得似乎可以依照个人的意愿行事。

语言方式

如:

你得怎样去做,否则便会受到惩罚

如:

我相信你喜欢这样去做,是吗?

成人在儿童冲突时,不去解决问题,儿童就不会去处理问题。

可有的事情的发生是儿童内在发生问题。

没有规则会导致陷入丛林规则。

2、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但很多时候,成人将职位赋予的权力带入生活各个层面,尤其是家庭生活,来面对孩子及家人,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无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回了家,面对孩子,则只是孩子的父亲、母亲,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孩子。

3、社会稳定存在的不同层面

规则状态中,要有规则,规则外要平等,父母有监护孩子的权力,但要爱孩子。

三、权益与权利

权益指应该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权利。

权利指公民和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权益。

无论一个生命处于何种状态,无论年纪大小、财富多少,每个人都拥有被尊重的权利,任何人都要尊重处于任何生命状态,从而可以高度遵守规则和秩序。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告诉孩子她所拥有的权力。

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她,你有……………的权利,你没有…………的权利。

给她力量让她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也通过这种方法建立规则。

一般而言,概念可能对孩子来说不懂,所以要在生活中把概念性的东西展示或者融合进去给孩子看,孩子就明白了。

也就是你指着图片对孩子说,那是西红柿,就没有拿着一个真的西红柿给孩子看的效果好。

补充阅读——世界人权宣言: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

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

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

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

此项权利包括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位或集体,公开或秘密地以教义、实践、礼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四、自由的五种表现

1、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

说明:

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地选择。

儿童专注力主要是靠兴趣产生,如果没有兴趣而被强迫,容易养成失神的状态,对于智力发展很有害。

2、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

说明:

怎么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自由?

儿童依据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教室里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儿童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的必须进了教室才叫工作,出了教室就不叫工作的做法。

蒙台梭利说:

“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

”这完全取决于儿童自己对自己的把握,不取决于老师,所以蒙台梭利才说“头六年儿童生命的精力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

”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需要自由。

你可以观察到,能够实现自我满足的儿童,会出现少有的宁静和满足。

3、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打扰的自由

说明:

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

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是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她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

但实际上,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实操:

我们不能以为,给了孩子独立的空间,远远地盯着就不是打扰,甚至眼神交流、碰触都会触犯儿童的空间感。

4、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说明:

把发现的权利和惊喜还给儿童。

因为他必然能发现,它的发现是必然的并不是偶尔的,这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儿童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会带给他无限的自我价值发现。

自我构建是拉大生命的内在空间,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成为现实。

所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可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5、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讲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说明:

生命中最高的,最后的一个自由是这个自由,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痛苦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与他人分享。

是与他人分享而不是宣泄、抱怨。

分享使人敞开,不分享使人封闭。

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练习分享,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宣泄。

四、为什么必须给孩子自由

1、解放的自由

从拒绝权威控制的状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应,意味着从压迫性束缚或对权威的服从之下得到解放。

因为流露出的无秩序,含有粗野冲动的结果,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意志使人拥有了创造自我的所有机会,这里有以下两个含义

A生命的成长是从内部发生的。

B儿童必须借助自由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从而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

说明:

孩子在自由中可以形成自我,而有别人创造的你是奴役来的,没有自我的存在。

只有自己创造的自己,并以自我作为宇宙的中心。

自由的基础是爱,而成长中,第一位是自由,第二位是爱。

要让孩子坚定地知道有人在坚定不移地爱他。

这时的孩子内在将强大起来。

TIP2:

四岁前,孩子想和做是同步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等待的可能性很低,例如如果饿,就需要立即吃到,如果没有,就哭。

有需求,应直接满足,尽量不拖延或者忽视。

4岁后,想比做要快,对于这种思维,孩子需要有一个适应期,来感知这种变化并学习如何适应这种思考与行动出现的时间差,这个时侯会表现出不配合,不听任何道理,总是说不,我们管这个时期叫执拗期。

家长要给空间给孩子,让他慢慢调整自己解决。

五、规则

1、规则充分保障人的自由。

规则的概念:

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

2、规则的社会意义:

规则的社会意义是维护和建构文明、平等、公平精神的唯一方法。

3、规则对于儿童的意义:

***规则保证了儿童的自由;

***保证了儿童的尊严;

***建立了儿童的内在秩序;(内在秩序指心理秩序)

***为儿童建构了安全感;

***保护了儿童成长的空间;

***排除了暴力和权利;

***使儿童了解了自己内在和外在世界,是儿童清明;

***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受支配,有尊严感,有成为完整的人的倾向。

说明:

秩序中的儿童才可以全身心投入成果。

4、六大规则也就是家长的规则

A,三尊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

B、三不

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

5、七大规则也就是学校的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来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请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学会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一)、细说学校规则第一条: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A,从行为方面指的是:

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伤害自己的身体,在楼梯护栏上攀爬,户外奔跑时手里拿着尖锐的物体,将玩具扔进篮球框里等等)

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打人、推人、挤人、掐人、抠人、挖鼻孔、吐口水等)

伤害环境的行为(例如,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在公共场所喧嚣,奔跑等)

B,从心理方面指的是

用语言暗示、控制、威胁别人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控制别人,例如:

给我……如果不……我就不和你玩,或者我就让所有人不跟你玩,或者给我……否则我就让警察把你妈妈墙壁……)

尊重和宽容有问题的特殊孩子(包括新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例一、

一个孩子遭受了另一个孩子在行为上面的伤害,老师/家长应拉着两个当事孩子的手,平静地先问孩子们发生了什么,理清了来龙去脉后,对最后认定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经过两个孩子共同确认后,区分各自的责任,了解清楚打人背后的原因,然后看着实施打人行为的孩子告诉他粗野和粗俗的行为不可以,然后请他给被打孩子道歉。

如果被打孩子没有勇气接受,则需要把孩子搂在怀里,给他信心和鼓励。

接受对方的道歉。

注意剥离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责任,不能草草各打五十大板解决。

尤其不要带着质问的口气处理问题,说什么:

“谁先动手”之类的话。

老师和家长不是权威,在自由和公平的环境下,把问题帮孩子明晰,这才是事情最好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遭受精神压迫、或者挨打时,例如

A孩子对B孩子说:

你要……,否则我不让别人给你玩,不让老师跟你玩。

B孩子可以说:

我可以跟别的小朋友玩

或者我可以和老师玩

或者你没有权利决定谁跟我玩,也没有权利决定老师不跟我玩。

或者我可以跟自己做朋友……

或者你没有权利欺负我,或者你没有权利打我你这是粗俗、粗野的行为。

当遭受拒绝时,举例如下:

A:

你来当我的王子好不好?

B:

不好!

老师:

你可以选择别人当王子啊,他们也很喜欢你。

A:

我就是喜欢B。

B:

我不要当你的王子。

A:

哭或者不高兴。

老师:

你要知道B有权利对你说不,你可以从喜欢你的王子里选择你的王子。

处理问题的关键是妈妈或者老师不能带有评判的情绪,例如看到孩子哭了,开始有妥协或者烦躁的情绪。

越平静,耐心,越能很好的处理问题。

孩子哭只是情绪的发泄进行调整,要给孩子发泄情绪的自由,哭过了,也就接受了。

6岁前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这确实很难,所以需要坚持和不妥协,不带有情绪,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以高压或者强制来解决问题。

(二)细说学校规则第二条: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要点:

除自己的东西外,任何东西都是别人的,未经允许都不能拿。

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自由支配。

例如1:

一个小朋友没有征求别人的同意拿了对方的东西。

老师/家长处理的时候,应先把两个争议孩子带到一起,先把争议物品拿在自己手里,再听孩子讲事情的经过。

确定事情的发生过程,得出结论后,跟两个孩子确认是否是这样,确认后,告诉那个拿了别人东西的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请跟对方道歉。

道歉后,要跟孩子说,很爱他,对于他勇于道歉表示欣赏和喜欢。

例如2:

一个小朋友拿了环境中不明甚至没有主人的东西

老师/家长处理的时候,首先拿回东西,开始跟孩子确认物品的所有权,如果孩子说捡到的或者不知道,那么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带孩子放回物品被拿走的原位。

或者收起来,等待主人寻找。

即使是被丢弃的东西也不能拿。

也就是说,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垃圾箱里的也不能拿。

例如3:

一个小朋友A向另一个小朋友B借了玩具,并在未征求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把东西送给了小朋友C。

老师/家长处理的时候,应先把三个争议孩子带到一起,先把争议物品拿在自己手里,再听孩子讲事情的经过。

确定事情的发生过程,得出结论后,跟所有孩子确认是否是这样,确认后,告诉一个小朋友A,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她没有权利把借来的东西送C。

所以请跟A对B道歉。

道歉后,要跟孩子A说,很爱他,对于他勇于道歉表示欣赏和喜欢。

跟小朋友C说B没有权利把借来的东西送她,所以东西要收回来。

例如4:

孩子把非常贵重的东西送给了其他小朋友。

如果是非常贵的东西,或者家长并没有把处置权交给孩子的东西,A孩子送给B。

所以老师/家长要跟B小朋友讲,这个东西不是他可以处置的,所以东西要收回来,让A道歉,并且告诉A,以后要送人,要征求家长的同意。

并且告诉家长,什么样的东西是他可以做主,有处置权的。

家长也有一部分责任。

例如5:

孩子把物品送人后,又反悔了,怎么办

老师/家长处理的时候,应询问为什么后悔了,然后告诉孩子,既然已经送人,那个东西的处置权就不再属于自己,就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任。

如果孩子哭或者有情绪,要带着理解和耐心的心态,陪伴孩子,等他情绪平复。

例如6:

强势或者大孩子A抢走了B孩子的东西,并且拒绝归还,那么老师或者家长在看着A孩子的眼睛说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3次以后,如果孩子仍不归还,可以强行剥夺。

如果孩子抢了就跑,那么要替势弱的孩子抢回来,然后看着那个A孩子的眼睛说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

将势弱的B孩子搂在怀里,教他让他看着A孩子的眼睛,要求A道歉。

直到在鼓励下,孩子可以大声勇敢地要求,并且A孩子道歉了,要先对A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还要对B孩子恭喜他可以主张他的权利。

不能不采取措施让势弱的孩子继续受伤害。

注意自己的情绪,要平静而有力量。

Tip1:

特别小的孩子,3岁内的,如果打人或者抢别人的东西,直接抱走即可,通过多次的行为阻断,孩子会明白这个行为不好,她会明白,语言不能解决问题。

Tip2:

在孩子抵制规则时,肯定会有情绪出来,如哭闹,打人……孩子如果有情绪,一定要先照顾情绪,情绪解决了,在处理问题。

孩子在处理自己的情绪时,如果需要家长陪伴,家长只需要坐在一边,等待孩子自我调整好即可。

不要嘚吧嘚吧的废话连篇,不要喋喋不休地讲道理,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打断孩子的自我调整,所以请闭嘴。

也不要出现因为孩子的情绪,自己也兜不住,发脾气,有情绪。

只有保持和颜悦色没有脾气,而且态度坚定,才能有效地接受孩子的情绪宣泄,帮助孩子有效地接纳规则。

如果孩子还小,可以帮他给情绪命名例如沮丧,伤心,难过,后悔……,三句话就变得重要了:

1、我知道你现在很(沮丧,伤心,难过,后悔……,)

2、如果你想哭就哭吧。

3、我会陪着你

幼儿期第一被允许的是情绪,第二被允许的是行动。

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准许,心智发展的就快。

快乐的人,稳定性高,有力量,灵魂会很宏大,悲伤的人则稳定性差,容易崩溃。

孩子出现问题,在得到空间和时间进行调整后,会把曾经受到的伤害以伤害的方式还给家长,家长应有勇气和耐心承受,给他空间让他宣泄。

孩子有内在的智慧引导,要相信孩子可以。

Tip3:

关于玩具,其实玩具不用珍惜、买玩具只是个经济问题,不是量的问题,不能用几个来约束孩子。

仅就玩具的损坏认为把孩子跟不懂珍惜联系在一起,这只是孩子的工具而已。

但是教会孩子收到的礼物要珍惜,因为有了情感在里面,学会尊重别人的情感。

玩具作为礼物就变得有意义值得珍惜了。

有规则的时候,同时要注意有弹性会给儿童惊喜,会让孩子期待奇迹发生,并相信奇迹。

2-3岁前,幼儿对玩具的兴趣不大,最喜欢生活中的事物,如:

米、面、泥土、水、香蕉……,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三年内,要把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具体辨识清楚,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活动,给孩子自由和爱,给他充分的机会和可能来触摸认识世界,这是成长最大的基础。

Tip4:

如果去做客或者朋友的小孩来做客,如果预先感到因为玩具出问题,那么提前跟孩子说明有人来做客,那么区分哪些玩具是孩子愿意分享给小朋友,哪些是不愿意的。

展示个那个小朋友,自己孩子愿意分享的孩子。

如果动了自己孩子不愿意分享的玩具,要鼓励/允许自己的孩子说不。

如果去做客,要告诉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动,需要征求主人的同意,如果被拒绝也没关系。

拒绝别人或者被拒绝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情绪,毕竟这是规则,人人都要遵守。

在公正的角度下,人就不会有情绪的东西在。

关于孩子是否愿意分享,这不是原则问题,不是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孩子的生命特征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喜欢分享,有的不愿意,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尊重别人对自己说不,也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在不愿意的时候说不。

TIP5:

在任何情况下,都给孩子以正向的思维,正向的引导孩子,而不是负面的,悲观的,有害的东西。

Tip6:

家长在处理纠纷时,一定要一层一层地剥离开,处理完一层再处理下一层,帮孩子明晰。

不要打包一团,区分个责任,各打五十大板结束。

Tip7:

在规则中,让孩子学会感觉自己,只有感觉到自己,才能让自己舒服,感觉别人的界限,从而让别人舒服,也要学会感觉环境,做一个有感觉,可以觉察的孩子。

学会与人来往要先把握住别认得界限,不要去触碰对方的界限。

界限决定了你做事的范围。

(三)细说学校规则第三条:

从哪里拿来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所有的物品均有为止,使用后请将物品物归原处。

说明:

归位非常重要,是保护环境的一部分。

比如,小朋友看完一本书,然后老师要告诉他归位。

如果孩子不愿意,老师说,老师爱你,我们一起归位好不好,归位是看他在的时候去做,如果孩子已经离开了,这个时侯,老师要自己归位。

因为是你没有注意到。

孩子如果没有能力来归位,老师要帮助孩子一起归位,不要给孩子工作造成归位压力。

大孩子如果可以自行归位,应自行归位。

事例1:

遇到没有归位的情况下:

老师:

宝贝请观察,那是什么?

(指着孩子没归位的东西)

孩子:

是书

老师:

请把书归位到书架上(态度平和,不能带谴责或者批评的态度)

最后再简练地说一句:

请归位。

事例2、遇到不愿意归位的孩子

老师:

宝贝请观察,那是什么?

(指着孩子没归位的东西)

孩子:

老师:

请归位

孩子:

我太累了,我不想归位

老师:

恩,老师知道你累了,那么咱们原地休息一会,一会再归位。

(把孩子留在现场,陪伴他一起呆着,平静而坚定)

孩子:

我就是不想归位

老师:

恩,老师知道,没关系,我们一起休息一会会,老师爱你。

孩子一般不会再顶抗归位了。

因为如果他不归位,他就不能离开,进行后面的事情。

处理不愿意归位的问题,一定要换位思考,看看孩子不愿意归位的理由,如果归位的东西,对孩子复杂,或者有困难,一定要及时发现,帮助孩子归位,否则孩子会对归位产生压力,不愿意再触碰那个物品。

例如孩子不能叠被子,他就选择不盖,例如积木太多,太大他不能归位,就选择不玩了等等。

如果只是因为个人情绪不愿意,或者体察规则的底线,那么要坚持,必须归位,家长必须要耐心,平静而坚持。

孩子发现如果她没有完成归位,就不能进行下面的事情,甚至是睡觉、吃饭,他就会知道请归位是必须的。

事例3:

一个小朋友在看书,当用餐时间到了,孩子不愿归位,并告诉老师是别人拿得。

老师:

宝贝请观察,那是什么?

(指着孩子没归位的东西)

孩子:

老师:

请归位

孩子:

书不是我拿的。

老师:

那你刚才看了吗?

孩子:

老师:

如果你使用了,就要把它归位,老师陪你一起归位好吗?

孩子:

不,我不想

老师:

老师知道,没关系,老师陪你坐一会,等你想归位的时候再归位。

孩子:

老师我要去吃饭

老师:

可以,那咱们一起把它归位了再去吃。

孩子:

好。

TIP1:

所有物品都有自己的位置,使用后请将物品物归原处。

归位很重要,是保护环境的一部分,归位一定要趁孩子没有离开的时候做,所以要观察到孩子完成工作后的情况,如果孩子离开现场,则需要自己完成归位。

Tip2:

刚建立规则时,会受阻,整个过程都要陪伴孩子,共同完成几次后,这个规则就可以执行下去了,但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要平静、坚定而简洁,告诉孩子:

请归位

TIP3:

家长要体察孩子不肯归位的背后的原因,有的时候是不愿意,有的时候是没有能力做,有的时候也许是需要家长陪伴一下,千万别一刀切。

(四)细说学校规则第四条: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请等待)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

1、所有的公共物品、设施使用权均须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的规则,学会等待。

2、先拿到的小朋友拥有对物品使用时间的控制,直到不玩时,下一个小朋友才有权使用。

说明:

等待很重要,所有的儿童都知道,等待时不用把生命的脚步停下来。

孩子不会因为等待而焦虑,因为他还会在干别的事情,但是0-3岁儿童想拿到东西,他就认为这个东西马上要到他手里,4岁以前,你给他买的东西,他要走哪里带哪里,4岁以后,才会同意放某个地方,5岁左右,才同意东西放家里。

这就是儿童,如果强行放家里,孩子会焦虑。

没有度过时间空间概念的人会焦虑,在实践只能上没有发展好的人,做事比较容易失败。

解析:

请等待这个规则针对的是3岁以上的孩子,0-3岁的孩子思维和行为一致,所以要即可满足,等待这条不适用。

解决问题,阐述请等待这个规则时,要简洁,就是三个字请等待,不要废话太多。

有的孩子为了避免等待,会一次性把自己想玩的都拿走,这是不可以的,要告诉孩子一次只能选择一个。

从家长的角度讲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要有情绪,要用爱的方式解决问题。

如果确实不知道怎么做,就让自己沉默,去感受自己怎么了,也可以选择离开,而不是愤怒或者悲伤、委屈,把情绪宣泄给孩子。

儿童生活得环境,心态产生的越多,生存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