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815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docx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

生动隽美谱华章

——诗歌艺术手法

(二)之表现手法

 

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

(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

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 借用典故 、 乐景哀情 、  托物言志  、 以景结情

                     

例: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

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

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

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

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三)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以动衬静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是为反衬。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节选自《三国演义》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简炼朴实,不直接描摹雪的状态,而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描写。

首句写触觉,二句写视觉,三四句写听觉。

诗人以不同感觉,不断变换角度,处处写人,又处处写雪。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

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

   “流黄”:

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用典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    化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又如《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引用杜牧诗句,表现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②    用历史故事,《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超脱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7、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以小物写大主题

以小景传大境界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虚实关系

1、虚实结合      

2、化虚为实   

3、化实为虚

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析: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析: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b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化虚为实:

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绿杨烟外晓寒轻

 

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

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

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四)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1、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前出塞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

2、照应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词中所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了“黄鹂”和“蔷薇”,请说出“黄鹂”在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时起到什麽作用

(2).这首词是怎样表现惜春主题的

【分析】

(1)黄鹂常伴着春天出现,黄鹂宛啭而鸣,增添了春天的色彩;问取黄鹂,黄鹂因风而飞,又增添了词的情趣。

(2)该词曲笔渲染,一波三折:

春逝去,人寂寞,希望有人知春去处以唤回同住,以此奇想,表达对春的执着,这是一折;无人告知,也不可唤回,只好问与春同来的黄鹂,这是二折;黄鹂百啭不可解,令人怅惘,这是三折。

一首小词,竟几经曲折,层层深入,可谓巧妙。

 

考查形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技巧),有什么作用(妙处)

2、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

第二步、指出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或什么手法。

第三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用的这种手法。

第四步、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课堂练兵】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风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

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步骤一)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步骤二)通过对性情高洁、心系苍生、没有同伴、没有共鸣的“凤凰”的意象的描写。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参考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

分析:

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

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词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问题: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

诗人描写了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

以“折苇”对“逐出”,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刻、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

【参考答案】“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节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课后练兵】

海淀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

是松膏酿制的酒。

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

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

(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3.(10分)

第一问:

(3分)

万、千见壮,丹、碧、黄、幽见色彩,碧云边见旷远,幽岩下见清幽。

秋山壮丽,色彩明丽、斑斓绚烂,宁静旷远、清幽,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

联系诗词恰当(2分),分析意境(具体、合理)(3分)

语言表达顺畅、清晰(2分)。

 

朝阳二模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8分)

满庭芳张风子

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

为爱原上,娇嫩草萎萎。

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

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

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

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

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

本词最后三句“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勾勒出一幅“月下晚归图”,,请简要赏析这样写有何妙处。

(5分)

【参考答案】(5分)

这几句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回家,在一片清澈的月光下,人和牛的影子渐渐消失在归途中的画面(1分,解说诗句)。

融情于景(1分,艺术手法),表现了强健倔强的牛儿和机智沉稳的牧童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或:

“营造了和谐、宁静、美好的意境”)(1分,分析意境)。

表达了词人对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或:

“向往”“留恋”等)之情(1分,情感主旨)。

全词以这样一幅牧童月下骑牛晚归的图景作为结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1分,艺术效果)。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朝阳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12.(7分)

耘田鼓[注]可朋(后蜀)

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

[注]耘田鼓:

古代挂在田头树上的鼓,农忙时敲击,以激励催促农人提高劳作效率。

13.本诗通过“击鼓”这样的生活小事,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

请指出这是什么写法。

结合本诗,并联系其他文学作品,对这种写法做简要分析。

(不少于200字)(10分)

13.(10分)【评分参考】

⑴写法2分。

以小见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