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700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4.docx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患病率在1%~10%之间。

表现为在认知参与的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动量多且经常变换内容,行为冲动、唐突、不顾及后果。

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1]。

近年来,关于ADHD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为增加人们对此行为障碍本质的认识,本文对近年来ADHD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病症简介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一般在5岁前起病,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易由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但哪一项也完不成,同时伴有混乱、控制不佳和活动过度。

患儿常粗心大意并有冲动性,易出事故,违反纪律,但不是故意蔑视纪律,而是因缺乏考虑所致。

患儿与成人在相互交往时常有脱抑制表现,缺乏正常的慎重与节制。

认知、运动和言语发育的特异性延迟很常见。

可继发社交紊乱行为及自卑。

理论模型

  建立神经心理学理论模型的目的是在于探讨ADHD的病因及病理机制,进而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与康复。

目前,关于ADHD有5种理论模型,分别是延迟转移模型、行为抑制/促进模型、抑制模型、认知能量模型、执行功能模型。

流行资料

  国外报告其发病率约占学龄儿童的3%~10%,国内报告为1.5%~12%。

现患病率调查结果悬殊除了有国家和地区间实际存在的患病差异外,与所用调查诊断方法和量表不一致有关。

按DSM-IV-R诊断标准,在学龄儿童中较公认的患病率为3%~5%。

男女发病之比为9:

1~4:

1。

这与男孩多动症状突出,伴冲动、攻击行为和品行问题较多有关。

本病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于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患儿常伴有学习困难。

而心理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在部分儿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利他林(Ritalin,最常使用的处方药物)可以使ADHD小脑活跃度低的地方增进活跃度。

我们也知道ADHD不是单独出现,往往合并像是读写困难、发展性协调困难、甚至自闭症。

这暗示了脑部多区域或是单区域功能不良会影响多区域整合联结。

有一些独立研究,支持这些诊断,其实都是由于小脑机能所造成的。

  我们知道,目前多动症患儿越来越多了,那多动症的患病率到底是多少?

随着国际上有关多动症诊断标准的逐渐统一,现在国内外学者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已比较接近,如美国3.4%~4.7%、德国3.9%~9.0%、日本4%、澳大利亚7.5%~11%、新西兰3.0%、巴西5.8%。

近年来,我国各地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约为1.3%~13.4%,如北京8.6%、上海4.0%、天津3.8%、河南10.2%、哈尔滨6.9%、吉林10.8%、合肥10.6%、湖南7.3%、广州1.3%。

综合国内7项大型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

目前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多动症的患病率约为3%~6%。

粗略估计,我国约有1461~1979万的多动症患儿!

发病因素

概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确定。

目前认为本病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所致的一种综合征。

  首次在20世纪初被讨论。

1902年,由一位对孩童疾病有兴趣的乔治史提尔(GeorgeStill)医生在伦敦发表了相关文章。

他发现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来,情绪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烦。

ADHD的主要特征是不专注、过动和冲动,但这些症状多会造成他们很难遵守规则行为或者维持固定的表现。

史提尔医生认为这些儿童“对于动作控制有不正常之处。

”他写了一篇以此为主题的文章并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

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简称DSM)在1980年对于过动症作了第一次的描述,并将它称之为“儿童期的过动反应异常。

”之后相关学者经过多次修改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这个名词终于产生,而它的症状以及诊断的规范也越来越明朗。

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Ⅳ)把ADHD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

分别有“注意力缺失”、“过动”、“注意力缺陷合并过动”。

在DSM-Ⅳ里面,注意力缺陷和过动/冲动各有9种症状,符合6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确认诊断。

同时,每一个症状都必须在一个以上的环境中发生,比如说:

在学校与在家里。

其它条件包括必须在7岁以前就观察到相关症状,且没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导致。

使用核磁共振(MRI)与功能性扫描(FMRI,可分析脑部血流量)可帮助我们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脑部结构与功能性的相异处。

目前最一致的资料是小脑中间(小脑蚓部,位于脑后下端)及脑部中间区域(包括部分脑干)的大小缩减。

  过去我们认为ADHD与脑部前额叶相关。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受ADHD困扰的人是由于小脑没有适当地发挥功能。

在过去的20年中的研究发现,小脑发育不良的人同时有ADHD的症状。

藉由功能性扫描也发现ADHD患者的小脑活跃度很低。

遗传和神经生化因素

  单卵双胎同时患ADHD几乎为100%,而双卵双胎儿同时患病只有10%-20%。

近亲中同时患病的家族聚集现象也提示ADHD与遗传因素有关。

近研究表明与ADHD关联的基因变异体主要有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第3外显子上48bp重复多态性。

多巴胺转运体(DAT1)基因480bp重复多态性。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158密码子上多态性。

X染色体上DXS7基因座突触体维系蛋白-25(SNAP-25)基因多态性等。

ADHD儿童上述基因变异率高于正常儿童。

DRD4基因突变使其对多巴胺的敏感性下降,而DAT1基因突变则加速了多巴胺的消除速率,使多巴胺在与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之前就被清除,从而引起了脑内输出-输入环路的异常。

即多巴胺等中枢神经传递介质的不足易导致小儿活动度、警觉度、心境、认知等外表行为的异常。

而利他林则有抑制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延长多巴胺与受体结合所需的时间,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轻度脑损伤和脑发育迟缓因素

  母孕期的营养不良、疾病、接受X线照射、分娩期早产、难产、缺氧窒息。

生后的颅脑外伤、炎症、高热惊厥、中毒等均可造成脑损伤,尤其是额叶皮质受损可出现ADHD症状。

但有许多患儿并无脑损伤病史,也无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故又认为是轻度脑功能失调。

但尚缺乏充分的依据。

大脑发育过程中,额叶进化成熟最迟、最易受损,有学者认为ADHD与大脑额叶发育迟缓有关,凡影响额叶发育成熟的各种因素均可致病,其依据是约1/3~1/4的ADHD儿童到青少年期症状能趋好转。

近有研究认为注意力就象语言和运动功能一样应被看作是一个发展区域,存在注意力问题的人实际是这一功能的减弱或发育迟缓。

  过去我们认为ADHD与脑部前额叶相关。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受ADHD困扰的人是由于小脑没有适当地发挥功能。

在过去的20年中的研究发现,小脑发育不良的人同时有ADHD的症状。

藉由功能性扫描也发现ADHD患者的小脑活跃度很低。

社会心理因素

  有报告ADHD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多在初、中等水平,父母一方受过高等教育者仅占7.6%,明显低于对照组。

单亲家庭或父母患有精神病、酗酒和行为不端等、“温暖被剥夺”的小儿易出现ADHD症状。

自幼未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家庭过于溺爱,小儿会出现随心所欲、自制力差、多动等症状。

如家长和老师对小儿的学习生活行为过于苛求,小儿心理情感压抑、紧张,易出现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冲动任性等行为异常。

家长和教师因工作忙未能悉心教育小儿,或缺乏教育方法和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感也易造成ADHD症状的加重。

上述诸多社会、心理因素虽未必是ADHD的直接病因。

但肯定对该病的发展和预后有影响。

脑电生理功能异常

  ADHD儿童脑电图q波活动增加。

q波在睡眠时出现较多,由此提示ADHD儿童存在觉醒不足,导致皮质中枢下活动释放而表现出多动行为。

中枢兴奋剂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消除了觉醒不足现象而起到ADHD的治疗作用。

ADHD儿童脑诱发电位晚成份波幅降低,亦提示ADHD儿童存在脑电生理功能的异常。

(五)铅与其他化学物质的影响对生后小鼠饲给醋酸铅溶液,在40~60天后发现小鼠的活动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也有血铅浓度与小儿多动行为呈正相关、ADHD儿童血铅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报导,因而不少学者认为ADHD与铅过量摄入有关。

儿童铅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途径有:

空气污染(工业废气、含铅汽油等)。

学习环境和学习用品(课桌椅油漆层、铅笔、蜡笔等)、塑料和油漆玩具、食物和水污染(食品添加剂、罐头食品、爆米花、含铅皮蛋等)、家庭装潢化工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小儿吸指癖、异食癖等,但这些污染因素与ADHD发病的确切机理尚不明确。

临床表现

概述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常伴有学习困难和情感行为异常。

注意缺陷

  人的注意力有二种,一种为主动注意,即按主观意志把精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以达到某个目的,完成某项任务。

主动注意需要意志和毅力,即通常称“要费劲”。

另一种是被动注意,是客观事物由其自身的特点吸引了人的注意力,于是可以随意地、不费劲地把注意力转向和集中到这些事物上。

  ADHD儿童的注意缺陷具有下列特点:

  1被动注意占优势、主动注意力不足。

表现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常开小差。

对老师的提问茫然不知或答非所问、做作业容易受外界无关刺激而分心。

平时做事也是丢三忘四(主动注意力不足)。

而对有趣的电视节目、书刊、新奇的游戏等则会全神贯注或相对集中注意力(被动注意占优势)。

在重症ADHD儿童则无论主动或被动注意都可表现明显不足。

  2注意强度弱、维持时间短暂、稳定性差。

为完成某项任务除需主动注意外,尚需有相应的注意强度和时间。

ADHD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注意时间短暂。

如10~12岁学生应能保持40min的专心听课时间。

ADHD儿童则难以做到,极易疲劳和分散注意力。

  3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注意正常儿童能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掌握住注意的对象和数量。

这是为完成某项任务所不可缺少的。

如做作业时大脑要考虑问题、眼睛要看书中内容、手要写出答案、字要写在规定大小的地方。

尢如汽车驾驶员手要掌握方向盘、脚要控制车速、眼要注视前方、耳要注意听周围声响一样。

要巧到好处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而ADHD儿童不善于抓住注意对象的要点和重点。

注意范围狭窄。

如做作业容易漏题、串写、马虎潦草、计算出现不应有的低级错误。

难以按时完成作业等。

活动过度

  ADHD儿童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self-controldeficitSCD)注意力分散,行为易“随景迁移”而呈现活动过度。

  其多动具有下列特点:

  1与年龄发育不相称的活动过多。

  在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即会出现。

婴儿期表现为好哭、易激惹、手足不停地舞动、兴奋少眠、难以养成有规律的饮食和排便习惯。

会走路后活动明显较正常同龄儿增多。

小儿除了睡眠时间外,难以有安静的时刻。

进幼儿园后不守纪律、好喧闹和捣乱,玩耍也无长心,一个玩具玩一会儿就更换。

  2多动症状无明确的目的性。

  动作杂乱无章、并不停地变换花样。

因而其行为动作多有始无终缺乏完整性而显得支离破碎。

如在课堂上小动作不停,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用笔或小刀在课本上或书桌上乱刻乱画。

或作鬼脸逗周围同学发笑、招惹是非。

甚或敲桌子、吹口哨、离开座位在教室里乱跑。

全然不顾应遵守的纪律和对周围造成的干扰。

生活中作任何事情都是虎头蛇尾,难以善始善终。

  3冲动任性。

  多动行为常不分场合、不顾后果、难以自控。

因而其行为常带有破坏性、危险性。

易发生意外事故。

如在家翻坛倒罐、对玩具、文具任意拆散丢失、毫不爱惜、满不在乎。

对老师家长的批评置若罔闻、屡教屡犯。

参加游戏活动不能耐心等待轮换,要么抡先插队,要不就是弃而不做。

喜欢爬高、翻越栏杆、在行驶的车辆前会突然横穿马路、不会游泳会任意下水、心血来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等。

情感和行为异常

  ADHD儿童由于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冲动任性和学习成绩下降而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讥讽、鄙视和家长的训斥打骂,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情感更加脆弱、容易出现下列症状。

  1退缩、回避。

  “失败和挫折的经历”会使ADHD儿童以退缩和回避的方式来“自我防卫”以试图改变自己处处受责备的状况。

因而会出现害怕上课、不定期做作业,逃避考试、甚至逃学等情况。

有的患儿虽去上学,但一到学校就会诉述胸闷、头痛、胸痛等不适,要求去诊治。

而到医院各项检查均正常。

这时易被诊断为“学校恐怖症”。

ADHD儿童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劝说教育会表示坚决改正。

但由于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不足,常事隔不久又会重犯。

这就易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有意对抗”、怨恨和忿怒也由然而生。

由此会招致更严厉的批评和惩处。

从而出现“退缩回避→惩罚加重→退缩回避”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使ADHD症状持续而加重。

  2幻想和孤独

  ADHD儿童由于在学校和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呵护、关心和乐趣。

他们便会寻求一个“清静而快乐”的环境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

会逐渐出现幻想和孤独症状。

有的会整天忧郁少言、悲观失望、不与同学交往玩耍。

在家与亲人也很少言语。

有的则降低自己的实际年龄转而喜欢与幼小儿童或低年级小朋友玩耍、作幼儿们玩的游戏,以此来躲避同龄儿童对他们“较高的要求”。

幻想和孤独行为又必然影响学业,导致学习困难、久之易形成适应障碍、孤独症等。

  3过度补偿

  有的ADHD儿童为了抗衡自卑情绪、补偿自尊心受到的伤害。

他们会依仗自己在诸如组织能力、体力等方面较强的优势在学校或班级内组织小团体、领头调控、操纵或强制其他同学参与、在课堂内外起哄、欺侮批评、鄙视他们的同学,对老师和同学恶作剧,甚至结伙斗欧,以这种攻击性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否认自己的不足、补偿自身的缺陷,这种冲动性行为易造成小儿品行障碍、甚至构成少年犯罪。

  4掩饰和否认

  有的ADHD患儿,当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时,为了逃避责难和惩罚,会抢先通过开玩笑、扮小丑、作鬼脸、哄骗、说谎等方式来控制局面,引开批评者的注意力。

或者是先嘲弄一下自己,以阻止别人的批评。

有的则全完全否认自己的不良表现,把自己的行为过失归罪于老师同学的批评和家长的责备打骂。

有的家长也认为自己小儿聪明活泼,其不良行为是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过错造成的,掩饰和否认会加大老师和同学与患儿之间的对抗情绪,有碍疾病的矫治。

学习困难

  ADHD儿童可以伴有学习困难,但他们的学习困难并非由于精神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引起。

相反ADHD儿童的智能水平与正常儿童一样,有高有低,但智商大都在正常范围(合并智力低下者除外)。

ADHD儿童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注意力分散、未能集中精力掌握到本应完全可以学好、学会的知识。

  因而他们的学习困难具有下列特点。

  1学习成绩的波动性ADHD儿童在老师家长严格的帮助下,成绩能提高。

但稍一放松,由于ADHD症状的存在,学习成绩又会明显下降、成绩很不稳定,好坏相差悬殊。

  2学习随升入高年级而逐渐下降ADHD儿童在低年级时由于学习内容较浅、易于掌握,学习成绩尚可、学习困难症状不明显。

当升入高年级后,学习内容难度加大,由于ADHD症状的持续存在就难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成绩会逐渐下降。

并涉及所有科目。

  3学习或考试时常出现如前描述的不应出现的“低级错误”。

神经体征

轻微共济运动障碍

  有的患儿走路呈S形前进,易摔跤。

操练缺乏节奏感。

不正确的动作和姿势难以纠正。

扣纽、系鞋带等精细动作缓慢而不灵巧、画圈、用剪刀等动作显得笨拙。

有的尚会出现镜样动作,如一只手在做某一动作时,另一只手也会不自主地作类似动作。

软性神经体征

  令患儿作某项协调、精细动作时,常显得笨拙而不协调。

这些阳性体征缺乏神经系统的定位、定性意义。

在一些正常儿童中也可能出现、并随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这与麻痹、瘫痪等硬性神经系统体征有别,所以称“软性神经症”,软性神经症有20-30种之多。

常用的有指鼻、翻手、对指试验等。

约有67.5%的ADHD儿童可以有1-2种软性神经体征阳性。

可作为ADHD的诊断参考指标。

其他异常

  咬指甲发生率较高,吸吮手指、口吃、言语不清、遗尿等表现也常见。

尚有低耳廓、眼内眦赘皮、高弓形硬颚、斜视、通贯手、平底足、小指短、足内翻等先天缺陷。

此时应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精神发育迟缓鉴别。

辅助检查

脑电图

  ADHD儿童脑电图异常率较正常儿童高,主要表现为慢波的增加、等。

但它不能反映注意认知等高级精神活动的变化。

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仅供鉴别诊断参考。

脑诱发电位

  研究发现精神活动对脑诱发电位晚成分的影响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其波幅会明显增高。

反之则降低。

ADHD儿童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波幅的变化差异缩小。

可协助诊断。

智能测试

  ADHD儿童的智能水平大多正常。

部分患儿在某些项目上还可能优于正常儿童。

但由于其学习困难等原因。

其智能水平多在正常范围的下限,部分患儿可有认知能力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综合分析和视觉空间定向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

  脑CT和磁共振检查发现ADHD儿童可有一些轻微异常的改变。

如大脑右前叶较正常儿童略小、右侧较左侧小等。

但这些改变缺乏特异性,不能作诊断依据,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诊断要点

  正确诊断要依赖详细的病史,包括从父母、老师处获得的资料;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所查神经系统体征对排除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积极意义;精神状况检查要着重语言发育情况、智力粗查等以排除相应发育问题。

  诊断要点包括:

  

(1)起病于6岁以前,症状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

  

(2)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必须同时存在,而且在家庭、幼儿园、学校或诊室一个以上场合中表现突出。

(3)冲动性、行为鲁莽、学习困难、品行问题可以存在,但不是诊断必要条件。

  (4)同时存在多动和品行障碍的特征,多动广泛而严重则诊断为“多动性品行障碍”。

  (5)与其他行为障碍、情绪障碍或智力低下共同存在时,应优先考虑此类疾病,而非先诊断多动障碍。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根据症状维度将ADHD分为3个主要亚型:

  

(1)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主要表现为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容易分心、做事有始无终等;

  

(2)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主要表现为过度活动、喧闹等;

  (3)混合型(ADHD-C),注意缺陷症状及多动冲动症状均较突出。

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有两个优点:

其一是能够对ADHD进行分型;其二是可以根据症状条目对ADHD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并发障碍

合并学习障碍(LD)

  LD是指儿童不存在智力低下,亦无感知觉缺陷和教育剥夺而出现的特殊性学习困难的状态,如在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出现的缺陷。

Barkley[4]报道,ADHD合并阅读障碍为8%~39%,计算障碍为12%~30%,书写障碍为12%~27%,总合并率在30%~50%间,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即3个被诊断的ADHD儿童中至少1例合并LD[4,6]。

神经心理研究发现,由于ADHD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使得信号登录困难,表现短时记忆损害;在感知层次上,ADHD儿童往往伴有触觉辨别困难、执行功能缺陷、工作记忆和连续操作功能低下。

其结果是,ADHD儿童的行为往往缺乏计划性和预测性,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注方面似乎很难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在很多情况下,ADHD儿童的视觉能力往往胜于听觉功能[7]。

ADHD合并LD与否在行为和智力表现上亦有差别,合并者的平均智力低于正常水平,而单纯ADHD组儿童的智力则多正常。

合并LD的ADHD儿童常有更严重的行为问题,如品行不良、逃学、抑郁、自杀、药物滥用、旷课(工)等[4,8]。

合并行为障碍

  ADHD伴有的行为障碍称为共患病(comorbidity),约65%的ADHD患儿伴发有一种或多种共患病。

ADHD伴破坏性行为障碍

  包括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和品行障碍(CD)两个亚型,其中ODD的症状归纳为3类:

(1)违抗和挑衅行为,如主动违抗或拒绝服从大人的要求;

(2)逆反行为,如发怒、暴躁、易生气、怀恨及报复等;(3)敌对,如犯错误时指着他人[10]。

CD是指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包括偷窃、离家出走、虐待动物、性疟待等。

ODD是CD的前驱症,CD又是成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前驱症。

ADHD伴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抑郁障碍(DD)及双相情感障碍。

DD以抑郁情绪为核心症状,ADHD与DD的共患率为15%~75%。

有的儿童在长期的ADHD中每天有几个小时出现抑郁心境达2周左右,在这段时间有反应迟钝、嗜睡、注意力难集中,导致放弃学习。

双相情感障碍(BPD)以反复或交替的躁狂和抑郁发作为特征,可发生于儿童少年期,但表现不典型。

ADHD伴情绪障碍

  儿童情绪障碍(ED)表现为自卑感、害羞、社会退缩、焦虑、哭泣、过敏、抑郁和慢性忧伤等。

伴有ED的ADHD的患儿比不伴ED者存在更多的胎儿期问题和发育延迟,生活中应激事件较多,父母的分居和离婚率也较高。

ADHD合并ED比单纯ADHD行为问题少,但有更多注意力缺陷。

ADHD和ED也有共同的家族易患因素,同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ADHD伴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D)是指身体某部分肌肉或肌肉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复的收缩运动或不自主的发声,可呈短暂的或慢性的病程,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ADHD的多动、注意力缺陷症状通常出现在抽动症状之前,较TD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早2~3年,并且在重度抽动患儿中常见。

ADHD与TD存在广泛行为问题的重叠,ADHD+TD表现出的多种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性、外向性等,可能由ADHD引起[13]。

ADHD伴语言障碍

  语言发育障碍(languagedevelopmentaldisorder,LDD)表现为说话延迟、语言的表达和(或)理解困难、发音不清等。

LDD在发生机制上与ADHD有相似性,主要与脑功能发育延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大约50%的ADHD患儿伴发LDD,这些问题不是因语言困难引起,而更可能是执行过程的困难所致。

早期进行语言和语言矫正训练有助于预防日后发生学习困难[12]。

自我测评

  家长或老师可以利用自我测评表(源自美国精神科医学会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孩子,两类症状合起来,若出现6个或多于6个的特征,就应该尽快寻求专业临床医师的协助。

  注意缺陷的症状

  1.无法注意到小细节或因粗心大意使学校功课、工作或其它活动发生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无法持续维持注意力。

  3.和别人说话时,似乎没在听。

  4.无法完成老师或家长交代的事务。

  5.缺乏组织能力。

  6.常避免、不喜欢或拒绝参与需持续使用脑力的工作,如:

学校工作或家庭作业。

  7.易遗失或忘了工作或游戏所需的东西。

  8.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

  9.容易忘记每天常规活动,需大人时常提醒。

  过动或冲动的症状

  1.在座位上无法安静地坐着,身体扭来扭去。

  2.在课堂中常离席,坐不住。

  3.在教室或活动场合中不适宜地跑、跳及爬高等。

  4.无法安静地参与游戏及休闲活动。

  5.不停地动(很像发动的马达)。

  6.话多(经常不间断地持续说话)。

  7.问题尚未问完前,便抢先答题。

  8.不能轮流等待(在需轮流的地方,无法耐心地等待)。

  9.常中断或干扰其他人,如:

插嘴或打断别人的游戏。

主要表现

注意力涣散

  ①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