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讲义第五章课程.docx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讲义第五章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讲义第五章课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讲义第五章课程
第五章课程
★★★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中西方词源
●孔颖达: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
●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西方:
斯宾塞,跑道。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内涵的变化
●对课程理解的变化代表着课程观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即教材,是学科中心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杜威的课程即活动,注重课程的探究性,是活动课程观的起源;
●泰勒的课程即经验,强调建构性的课程;
●5.1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是()
●A.教学B.管理
●C.教育规律D.课程
●答案:
D
●5.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A.柏拉图B.泰勒
●C.斯宾塞D.赫尔巴特
●答案:
C
●5.3判断: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
●答案:
错误。
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
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课程类型
●(简答、选择)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与学分制相联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4单选:
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
●C.选修课程D.活动课程
●答案:
D
●5.5单选: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D.潜在课程
●答案:
B
●5.6单选:
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D.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答案:
A
●5.7单选:
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答案:
C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四)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流派
●
(一)活动课程论
●代表人物:
杜威
●代表观点:
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在活动中学。
●
(二)要素课程论
●代表观点: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
●(三)结构课程论
●代表人物:
布鲁纳
●代表观点:
重视发现法,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
●5.5单选:
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B.杜威
●C.夸美纽斯D.凯洛夫
●答案:
B
●5.6单选:
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答案:
B
第二节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内涵
●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的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
●课程目标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的预期结果。
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论述和简答
●
(一)学习者的需要
●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体系
●常考点: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六项)
●改变课程功能——强调课程的生活化;
●调整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活动性、选择性;
●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改进教学方式——强调启发式和参与式;
●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科学评价;
●重建课程管理体系——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
●5.7判断:
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
●答案:
错误。
●5.8单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有()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④能力与应用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一般不随意变更。
它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教学工作的依据。
●1992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简答和选择)
●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课程计划的构成(选择)
●1.教学科目的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5.9多项选择:
教学计划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A.教学科目
●B.学科开设顺序
●C.各门学科教学时数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E.教学目的
●答案:
ABCD
补充知识点:
简述课程计划对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意义。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小学课程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可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第四,纵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具有普遍性,高中课表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
教材(教科书)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
●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由平面化到立体化,多媒体化;
编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
(二)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统一
●(四)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五)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5.10单选: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
●答案:
B
●5.11单选:
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
●C.教材D.教科书
●答案:
A
●5.12简述教材编写所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思想性、内容的基础性和对学生的适用性,体现受教育者心理顺序,兼顾学科内容和各级教材的衔接。
●5.13单选:
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
●C.教材D.教学大纲
●答案:
C
●5.14单选:
课程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
●A.形象性与兴趣性
●B.娱乐性与生活性
●C.科学性与思想性
●D.知识性与个性
●答案:
C
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的整体设计,也包括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常考题:
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即“泰勒原理”)。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哪些学习经验;
●3.如何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以实现目标;
●4.根据目标进行课程评价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5.15单选:
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B.教师对课程的再开发
●C.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控
●D.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答案:
A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16单选:
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属于()
●A.课程目标B.课程实施
●C.课程设计D.课程评价
●答案:
B
常考题:
简述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要合理、和谐、明确、简约、可操作;
●2.教师要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并形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3.学校要有力组织、系统保障,形成相应的心理与物理环境。
●4.争取校外一切力量的支持。
第五节课程评价与管理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主张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及学业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
●
(一)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确定课程法案达成目标一致。
●
(二)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过程重于目标。
●5.17单选: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
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答案:
A
●5.18单选:
国家课程的管理权属()
●A.国务院B.地方教育机关
●C.人大D.中央级教育机关
●答案:
D
●5.19单选:
为改变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A.国家、省、市
●B.省、市、县
●C.国家、地方、学校
●D.省、市、学校
●答案:
C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常考题: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有哪些?
●1.教育思想、办学宗旨
●2.学校组织结构
●3.教学系统
●4.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论述简答)
●1.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