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
《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教育目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涵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教育目的的概念
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同样如此。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的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目的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
目的为实践指明方向,使实践带有自觉性;实践将目的付诸实现,使目的具有客观现实性。
目的与实践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具体的目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起点,并体现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归宿中。
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假如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或武士,教育体系遂有军国主义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国家公民,教育目的遂有重视基础教育和注重民族性倾向;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遂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
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因此,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
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
和依据进行。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农业生产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工程师、专家、科学家;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
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教育目标是一个总的概念,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概念都属于它所包含的范围,属于这个总概念中的不同层次。
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层次,其中最高的层次为教育目的,中间的层次为培养目标,最低的层次为教学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而又细致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化,明确在某一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些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复习题
1.多选题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
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道德领域D.运动技能领域
E.美学领域
[答案详解】ABD。
布卢姆将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这三个领域。
2.多选题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导向作用B.选择作用C.激励作用D.评价作用
【答案详解】ABD。
教育目的时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来实现的。
3.多选题教育目的基本层次包括()。
A.教育方针B.国家的教育目的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教师的教学目标
[答案详解】BCD。
教育目的基本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4.简答题为什么说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答案详解】它确定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目的随时代的变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人通过教育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培养成了被统治者。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获得统治地位后,一方面要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则要“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
”
社会主义国家也要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
恩格斯曾经说过;“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政治活动家的最好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
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握全部社会生产。
因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
”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从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1)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心、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
(2)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
(3)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
(4)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
前苏联是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其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具体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学生的身体正常发展,培养健康和生气勃勃的一代;
(2)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惟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3)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科学基本知识以及把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和技巧,即给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
(4)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对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自觉纪律;
(5)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
(6)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能力,授予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例如,英国所向往的理想人物是“绅士”,比较重视文化素质,所以,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当时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竞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增强国力,因此,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具有创新的思想和开拓精神。
总之,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如同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往往反映的是理想的新人的形象。
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又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
在漫长的教育实践历史进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赋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
如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他们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人;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心目中理想的人能读、能写、能唱、能弹奏乐器,会说四至五种语言,会写诗作文、勇敢、知礼、健壮、活泼、爱作什么就作什么;而启蒙运动的先锋卢梭心目中的理想人是一个自然天性获得了自由发展的人,他身心协调和谐,既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他心地仁慈,乐于为善,感觉敏锐,理性发达,爱美,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还掌握了许多有用的本领。
我国近代梁启超主张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特征是:
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对制定教育目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复习题
1.多选题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哪些因素()。
A.生产力和科技水平B.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理想人格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E.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案详解】ABCD。
见课文。
2.多选题属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教育社会学者有()。
A.夸美纽斯B.柏拉图
C.图尔干D.诺杜尔普E.凯地斯坦纳
【答案详解】CDE。
见课文。
3.单选题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答案详解】D。
其余3项均属于主观的。
4.简答题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和客观依据。
【答案详解】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5.简答题讲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答案详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提出
一般认为,1993年2月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政府正式提倡素质教育的开端。
该文件中强调中小学教育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推动素质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此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此文件被称为是“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2.素质教育的含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
为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每个人、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
因此,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搞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多数人成了陪衬者。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
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⑧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惟方法和科学精神;④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⑤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思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得多。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⑧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
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
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以往的教育,一般只着重于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差别性,以统一性代替个别性,对所有学生按统一模式进行教育,结果抹杀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个别性。
针对教育的这种弊端,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
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