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0049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docx

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四五章通关检测

第四、五章 通关检测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2、7、19、26

山地的形成

3、23、24

河流地貌的发育

4、5、6、8、9、17、18、24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0、11、12、13、22、23

24、25、26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4、15、16、20、21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年5月26日,我国宣布在松辽盆地成功实施深度为7018米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下图为我国松辽盆地形成过程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此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探到(  )

A.地壳B.地幔C.内核D.外核

2.松辽盆地形成的各阶段主要地质作用顺序正确的是(  )

A.①阶段:

板块挤压-岩层褶皱-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B.②阶段:

板块挤压-岩层褶皱-岩层上升-流水沉积

C.③阶段:

板块张裂-岩层下沉-岩层断裂-岩浆喷发

D.④阶段:

板块张裂-岩层下沉-流水沉积-岩浆冷凝

解析:

1.A 2.C 第1题,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探到的深度为7018米,应位于地壳,A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①阶段板块挤压、②阶段板块挤压-岩层褶皱-岩层上升;③阶段板块张裂-岩层下沉-岩层断裂-岩浆喷发,C正确;④阶段为板块张裂-岩层下沉-流水沉积。

  如图为沿87°E所绘的局部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B.铁路C.航空D.管道

4.影响该地区交通线路走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技术 ③石油分布 ④绿洲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3.A 4.B 第3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新疆,公路运输是新疆地区(主要为山地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

第4题,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设公路的重要目标,而新疆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分布在绿洲;新疆地区复杂的地形,成为影响公路选线的重要因素。

下面左图是成都平原位置示意图,下右图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5.与乙地相比,甲地(  )

A.沉积物颗粒小,地下水位低

B.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高

C.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低

D.沉积物颗粒小,地下水位高

6.枯水季节,60%以上水量会从鱼嘴进入内江,主要原因是内江比外江(  )

A.河道宽B.流速慢

C.河床浅D.河床深

解析:

5.B 6.D 第5题,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甲、乙两地中,甲位于上游河段,地势高、流速较快,沉积物颗粒大,地下水位高,故B正确。

第6题,根据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枯水期多数河水能够进入内江可推测内江的河床更深,D正确。

水流方向与河道宽窄无关。

  双河洞位于我国贵州省,双河洞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白云岩是一种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

白云岩溶蚀和堆积的双向转化过程对洞穴水的酸碱度(PH值)变化反应灵敏。

某科考队多次进入双河洞内取样,收集洞穴水并检测酸碱度。

如图示意两个取样点收集到的洞穴水酸碱度变化图。

据此回答7~8题:

7.推断双河洞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下沉—海洋侵蚀—地壳抬升—流水沉积

B.地壳下沉—海洋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洋沉积

D.地壳抬升—海洋沉积—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8.据图推测科考队考查期间洞内最为干燥的时间是(  )

A.4月1日B.5月1日C.8月1日D.9月1日

解析:

7.B 8.A 第7题,双河洞是白云岩洞穴,白云岩是一种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

所以洞穴形成前,首先是地壳下沉,形成浅海,发生海洋沉积,形成白云岩层。

然后地壳抬升,受流水侵蚀,形成洞穴,B对。

第8题,白云岩溶蚀和堆积的双向转化过程,对洞穴水的酸碱度(PH值)变化反应灵敏。

据图推测洞内PH值越小时,洞内水汽越多,越潮湿。

PH值越大,洞内水汽越少,故最干燥的时间是4月1日,A对。

  库赛湖湖底的年纹层是由粗颗粒层(主要来自冬季冰面融化后的沉积物)和细颗粒层(主要来自夏季沉积物)两者交替形成的。

如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

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  )

A.风力作用,春季B.流水作用,夏季

C.海浪作用,秋季D.冰川作用,冬季

10.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

C.全球变暖,气温上升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

9.A 10.D 第9题,结合经纬度及地理事物的分布来看,图示区域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力搬运作用使大量的陆地砂砾在冰面沉积,春季气温回升,湖泊解冻,冰面上的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沉积层;夏季流水搬运的粗颗粒泥沙在湖泊边缘沉积,细颗粒泥沙在湖泊中心沉积;冰川前沿不可能进入湖泊中心形成冰川沉积。

故选A。

第10题,粗颗粒沉积层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说明风力侵蚀、沉积作用减弱。

青藏高原的风力在短期内变化不大;粗颗粒沉积层厚度变薄最可能是生态环境改善,地面植被覆盖增加,风力侵蚀作用减轻。

故选D。

  位于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的湖泊,冬季湖水随气温急剧降低而迅速封冻,如果湖泊底部有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在上升过程中会被封锁在湖面的冰层中,形成形态各异的冰冻气泡。

风把湖面的积雪吹走并打磨冰面,使冰面透明,冰泡清晰可见,这样的湖泊被称为“冰泡湖”。

位于新疆天山山脉的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赛里木湖(海拔2071米,最大水深92米,平均水深46.4米)就是著名的“冰泡湖”。

下图示意赛里木湖冰泡景观。

据此回答11~13题:

11.利于赛里木湖冰泡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准静止锋徘徊不前B.快行冷锋过境

C.沙尘暴天气的袭来D.锋面气旋控制

12.推测冬季将积雪吹离赛里木湖面的大风多为(  )

A.偏西风B.偏东风C.偏北风D偏南风

13.赛里木湖出现冰泡的区域主要位于(  )

A.湖泊北部B.湖泊南部

C.湖泊内部D.湖泊边缘

解析:

11.B 12.A 13.D 第11题,根据材料可知,冰泡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气温的急剧降低。

由此推断能够使冬季赛里木湖区气温急剧降低的天气条件是快行冷锋的过境,从高纬度地区移来的冷气团迅速控制该地区,使气温迅速降低到0°C以下,上升气泡形成冰泡。

选项B正确。

第12题,根据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推断,冬季赛里木湖区应当受西风带的影响,即偏西风的影响。

选项A正确。

第13题,由材料可知,气泡主要由甲烷气体组成,甲烷气体是厌氧生物分解的产物,它的存在说明湖泊中有生物的生长和腐殖质积累。

但赛里木湖最大水深92米,平均水深46.4米,最深的地方应在湖泊的内部,在如此深的水域植物是难以生长的,也难以积存较多的腐殖质,并且即便是腐殖质积存多,被微生物分解的甲烷气体也难以从很深的水域上升到湖泊表面。

故而冰泡景观应主要分布在水域较浅的湖泊边缘。

选项D正确。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的过渡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m,山顶海拔3099m。

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数量。

据此回答14~16题:

1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在该植被带内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A.600~1099mB.1100~1899m

C.1900~2799mD.不低于2800m

15.海拔低于600m地带内的物种数偏少,原因最可能为(  )

A.气候干旱B.地形陡峭

C.土壤贫瘠D.人类活动

16.1100m以上各地带中,以1100~1899m地带内的物种数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水热B.径流C.土壤D.地形

解析:

14.D 15.D 16.A 第14题,读图可知,海拔不低于2800m地带,草本物种占绝对优势,D正确。

第15题,由材料可知,峨眉山山前平原海拔551m。

此处的物种数偏少,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物种数减少,D正确。

第16题,和海拔更高处相比,1100~1899m地带热量更充足;和海拔更低处相比,1100~1899m地带对气流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更多,A正确。

  如图示意浙江兰溪某喀斯特溶洞断面。

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三层水平溶洞,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

据此回答17~19题:

17.目前空间规模持续扩大最显著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8.该地下河水量最大的时期为(  )

A.①形成时期B.②形成时期

C.③形成时期D.④形成时期

19.推测该溶洞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上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上升

解析:

17.C 18.A 19.D 第17题,③处溶洞处在初期发育阶段且该处地势较低,大量地下水可汇集到此,有利于溶蚀作用发展,故空间规模会持续扩大;①②处地势高,地形坡度大,水体不易积存,溶蚀作用较弱,后续扩张速度放缓。

④处为地下河道而非溶洞。

故选C。

第18题,读图可知,①溶洞空间最大,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

由此可推知①形成时期地下河水量最大,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最显著。

故选A。

第19题,图中溶洞从右向左依次降低呈阶梯状分布,可知这种溶洞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和流水溶蚀、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图中溶洞从右向左共有三个层级,因此可推测该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上升。

故选D。

  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

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气候条件是影响藏波罗花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

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

据此回答20~22题:

20.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1.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  )

A.12~2月B.4~5月C.6~7月D.8~10月

22.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  )

A.风化作用弱B.生物生产量提高

C.大气降水增多D.土地退化加重

解析:

20.A 21.C 22.B 第20题,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①地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正确。

第21题,6~7月为夏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且藏南谷地受暖湿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有利于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C正确。

第22题,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风化作用增强,A错误。

生物生产量提高,B正确。

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错误。

植被覆盖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是广西北部地区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形象地道出了喀斯特地貌区容易导致干旱的缺点。

如图示意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山峰和河流的分布。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4分)

(2)分析广西北部地区“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的成因。

(4分)

(3)调查发现,1000米左右的山区是长寿者集中区,大高加索山区、安第斯山区和我国广西山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区。

请从地形对人体和其他地理要素影响的角度,分析广西山区居民长寿的原因。

(6分)

解析:

(1)题,根据图示山峰、水系等信息,从地形类型、分布、地势起伏、特殊地貌等方面总结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题,从地形特征、喀斯特地貌等角度分析广西北部地区“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的成因。

第(3)题,从地形对气温、气压、植被、空气质量、水质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

(1)本区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高,东南低;喀斯特地貌广布。

(4分)

(2)山区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土层浅薄,不利于地表水保存;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多断层裂隙,下渗性强;流水溶蚀导致地下溶洞、暗河发育显著。

(4分)

(3)山坡地形,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强健心脏和体魄;广西山区无酷暑严寒,气温适宜;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气压适中;山区林木茂盛,空气清新且负氧离子浓度高;山泉水无污染,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利于身体健康等。

(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且末绿洲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呈狭长的条带状。

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自西汉以后,且末河河道多次改道,最终成为今天的车尔臣河。

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1)描述且末河自西汉以来河道变迁的趋势。

(2分)

(2)分析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自然原因。

(5分)

(3)分析且末河河道变迁对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

(3分)

(4)有人建议向且末河的古河道引水,让古河道重获新生。

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4分)

解析:

(1)题,根据图示信息描述且末河河道变迁趋势即可。

(2)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角度,分析导致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自然原因。

第(3)题,且末河河道流域面积明显减小,并由北向南退缩,绿洲面积也减少,绿洲的移动随河流而移动,同时居民点以及居民的生产活动也随绿洲即随河流而移动。

第(4)题,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

若是同意,可以从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湿地的功能去组织答案,若是不同意,可以从水资源的消耗和成本的上升去分析。

答案:

(1)河道不断(由西向)东移;由北向南退缩。

(2分)

(2)由于气候变化,该区域炎热干燥加剧,南部高山地区的冰川不断后退(冰雪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河道由北向南退缩。

由于地壳运动,且末河中下游区域西部相对隆起,东部相对凹陷,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导致河流向东改道,并沿断裂带发育成新的河道。

(5分)

(3)河道变迁使古绿洲萎缩;在新河道两侧形成新的绿洲,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空间迁移。

(3分)

(4)同意。

可以改善局部气候,增加水资源,恢复古河道生态;形成新的绿洲,扩大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

或不同意。

古河道河床抬升,河水无法自流,人工抽水会增加成本;消耗有限的水资源,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或破坏新绿洲的生态环境)。

(4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格达半岛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地表冻土广布,此处设立了西伯利亚纬度最高的自然保护区,驯鹿在广阔的苔原上栖息繁衍。

随着气候变化,格达半岛及周边区域出现大量天坑,据调查其为地下甲烷在高压状态下爆炸形成的坑洞。

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其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余倍。

下图为格达半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格达半岛土层中多甲烷的原因。

(4分)

(2)气候专家认为甲烷坑洞的出现将会加速全球变暖进程,请解释原因。

(4分)

(3)说明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

(6分)

解析:

(1)题,根据“甲烷是有机质在隔氧环境下分解而成”,从有机质、隔氧环境、积累等角度分析格达半岛土层中多甲烷的原因。

(2)题,抓住“坑洞——甲烷吸收地面辐射——冻土消融加快”的线索解释原因。

第(3)题,结合图文材料,从栖息地变化、环境变化和安全隐患等方面说明甲烷坑洞对驯鹿生存的影响。

答案:

(1)格达半岛气温较低,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地表多冻土,隔绝氧气,土壤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形成甲烷;甲烷在冻土封闭环境下不断积累。

(4分)

(2)全球变暖导致冻土消融,大量甲烷从土层进入大气层;甲烷对地表辐射的吸收能力强,增强温室效应,使得冻土消融加快,更多甲烷进入大气。

(4分)

(3)甲烷坑洞导致驯鹿栖息地面积减小,趋于破碎化;坑洞对驯鹿的迁徙觅食造成安全隐患;坑洞释放的甲烷导致气温升高,驯鹿喜寒难以适应。

(6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分布于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带,起于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的边界,止于奥兰治河,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长达2100千米。

遍布的沙丘从北—西北向南—东南排列成串,单一的沙丘长达16~32千米,高240米。

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几乎无降雨,但空气总是达到或近饱和。

纳米布沙漠植物稀少,但在海岸地带可见多肉质植物。

下图为纳米布沙漠位置示意图。

(1)分析纳米布沙漠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长达2000多千米的主要原因。

(3分)

(2)纳米布沙漠上的沙丘多从北—西北向南—东南排列成串,解释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

(4分)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阐释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的原因。

(4分)

(4)纳米布沙漠沿海可见多肉质植物,推测其沿海多肉质植物能够顽强生长的水分条件。

(3分)

解析:

(1)题,纳米布沙漠起于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的边界,止于奥兰治河,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长达2100千米。

主要因为该地是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很少。

流经非洲西南沿岸的本格拉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加强了干燥沙漠气候形成。

本格拉寒流流程较长,受其影响,纳米布沙漠也延伸了2000多千米。

(2)题,南回归线穿过纳米布沙漠中部,纳米布沙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东南信风吹向西北方向,受东南信风的长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影响,沙丘顺风向从北—西北向南—东南排列成串。

第(3)题,纳米布沙漠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极小,几乎无降雨,但空气总是达到或近饱和。

由于沿海地区空气总是达到或近饱和,因而多浓雾天气。

白天,浓雾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加之寒流的降温作用,气温偏低。

夜晚浓雾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下降慢,气温偏高。

所以昼夜温差很小。

第(4)题,纳米布沙漠植物稀少,但在海岸地带可见多肉质植物。

该地气候干旱,但多肉质植物体内能够储存水分,在极度缺水情况下可依靠体内水分生存。

沿海地区多浓雾,多肉质植物可吸纳空气中的水分储存体内并维持生长,浓雾是多肉植物的重要水分来源。

答案:

(1)纳米布沙漠因热带沙漠气候而形成;流经非洲西南沿岸的本格拉寒流对纳米布沙漠气候形成起着重要(降温减湿)作用。

本格拉寒流流程较长,纳米布沙漠也延伸了2000多千米。

(3分)

(2)南回归线穿过纳米布沙漠中部,纳米布沙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东南信风成为纳米布沙漠的盛行风。

在东南信风的长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沙丘顺风向从北—西北向南—东南排列成串。

(4分)

(3)由于沿海地区空气总是达到或近饱和,因而多浓雾。

白天,浓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加之寒流的降温作用,气温偏低;夜晚浓雾能够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偏高。

(4分)

(4)多肉质植物体内能够储存水分,在极度缺水情况下可依靠体内水分生存;沿海地区多浓雾,多肉质植物可吸纳空气中的水分储存体内并维持生长。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