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简答.docx
《政治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简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简答
第一章一切从实际出发
简答题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两者之间的区别: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或社会长生活中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共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共同性质、共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因而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要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两者之间的区别:
第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第二,世界观几乎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哲学则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第二,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哲学。
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及其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答;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答: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在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
宇宙间各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都要以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5.为什么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答: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而由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同样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有意地来选择。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决定阶级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规律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规律都是客观的。
6.如何理解意识的含义?
答: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一,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人的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7.意识的能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是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8.正确意识与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从主观方面讲人们如何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答:
(1)产生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
产生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主观原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从主观方面讲,中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9.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历史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意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10.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
一切从实际了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实际,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总之,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以及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二章联系与发展的规律和范畴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答:
联系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从而使事物成为有机统一体;第二,任何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这些周围事物构成该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
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性,有现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
3.怎样理解相对静止?
答: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指一事物相对他事物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4.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答:
规律是客观的,一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是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三是指它的不可抗拒性。
这是规律客观性的集中体现。
当人们没有违背它的时候,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而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受到处罚的时候,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这是客观存在的。
5.简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
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世界上和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场合下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6.简述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
第一,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
其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
其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其三,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由量变到质变双由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8.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答:
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这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论述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论述为什么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
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应该把事物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通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促进事物的发展。
经济建设与人口、环境,资源是相互制约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2.中国共产党根据长期历史经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你谈谈自己对这个基本结论的理解。
答:
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其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转化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共同本质,对各国革命和建设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如果不顾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搬到中国,必然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简答题
1.主观能动性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所说的“想”。
(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怎样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答:
(1)要通过实践直接和外界事物接触,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2)要充分发挥抽象思维的作用。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
(3)要把本质的认识看成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民包含着感性认识。
4.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答: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指向适当的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指向不适当的对象,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第四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简答题
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首先,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其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为什么说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答:
(1)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3.简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答: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方面,个人利益秘集体利益互为前提。
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完全一致。
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
4.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答: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是因为:
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第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第三,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5.简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
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个人的活动着眼于个人利益和目标,社会的活动往往体现着整体利益。
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是根本,起着决定作用;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切相联。
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个人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
6.说明我们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
(1)二者的区别:
最高理想是共产党主义理想,它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共同理想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2)二者的联系: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五章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简答题
1.什么事人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质的规定性。
人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是社会的产物,二是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三是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2.为什么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答: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但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这是由于:
一是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二是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所具有的自然性都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
3.简述我们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答: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他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六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简答题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简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的表现。
答: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3.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答: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存在着区别也存在着联系。
(1)区别:
认识世界就是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的认识具体对象。
“认识世界”中的“认识”,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区别于“改造”世界。
而这种认识应当是对世界的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区别与感性认识和非科学的理性认识。
“认识世界”中的“世界”,是指客观世界,但改造世界是指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2)联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对世界的人是越正确,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强,在改造世界中又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离不开社会实践。
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要在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简答题
1.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将经历哪些阶段?
答:
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要求是什么?
答:
要求主要有三点:
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必须克服急躁情绪;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必须树立起信心;正确认识的长期性必须埋头苦干。
论述题
试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
一是一个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一个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一个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一个有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一个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一个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一个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一个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一个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发展生产力,是现实社会追忆制度优越性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2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体现不断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千万不能抱残守缺,作茧自缚。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三是必须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论述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有哪些显著特点?
答: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目标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前两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后三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方面的实现上。
第二,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摆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认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的、首要的任务,在这样的基础上科学的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针对性很强,富有新意和时代内容。
第三,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以往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
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具体制度、具体体制方面的弊端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
邓小平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动力观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体现了手段和目的,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邓小平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结合起来,使之成了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从而赋予了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只有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手段相结合,才能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得到实现。
第五,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第九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四、简答题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是什么?
答:
(1)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
2、为什么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答:
(1)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之一国家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实现,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五、材料题
1、继“民告官”——有的官员被送上被告席的事出现之后,又发生了更新鲜的事,“民告政府”——农民把某一级政府也送上了被告席。
海南省澄迈县县政府一年之中5次被农民推上被告席,居然4次败诉。
(1)我国出现“民告官”、“民告政府”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上述案例中,法院司法公正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1)反映了我国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办事,对人民负责,也反映了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2)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作为社会化大生产集中体现的现代机器大工业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