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隧道施工监理控制要点.docx
《整理隧道施工监理控制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隧道施工监理控制要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隧道施工监理控制要点
隧道施工监理控制要点
(一)开挖
(1)控制开挖轮廓、中线和高程。
(2)严禁超欠挖,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
(3)隧底开挖:
一是边墙基础及隧底的开挖高程要符合设计要求,尤其是边墙基础深度不能有欠挖,避免边墙基基础嵌入深度不够,影响隧道结构的整体受力情况。
二是要求浇筑边墙基础及隧底混凝土时,必须清理干净,无积水和浮渣,保证结构与围岩紧密结合。
(二)支护
1.喷射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在施工中应解决四个重点:
一是强度,要有足够的强度,特别是初期强度;二是厚度,要确保喷射厚度,同时使喷射表面平滑;三是附着,与围岩牢固地附着成一体;四是密实,附着层密实、均质、耐久。
喷混凝土要进行喷养护液或喷雾养护,养护时间为l4d。
2.锚杆
①锚杆的类型、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②锚杆安装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锚杆安装孔距允许偏差为±150mm;锚杆安装孔深允许偏差为±50mm。
③砂浆锚杆应设置垫板,注意锚杆钻孔方向与孔口岩面垂直才能使垫板密贴岩面,拧紧尾部螺母。
④砂浆的配合比直接影响着砂浆的强度、注浆密度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对锚杆砂浆必须检验。
3.钢筋网
钢筋网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①原材料质量。
②钢筋网铺挂时间要求,规定宜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进行,当采用普通凿岩爆破方法开挖隧道时,岩面起伏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先喷上一层混凝土,再铺设钢筋网,既可保证岩层稳定性较差时作业安全,又可减少围岩表面起伏差,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及混凝土终凝后进行铺设,有利于减少喷射作业过程中的回弹率,增加钢筋与壁面之间喷射混凝土的密实性。
③钢筋网应与隧道断面形状相适应,并与锚杆或其他固定装置联结牢固,同时必须保证钢筋网的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没有明确时,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4cm。
④钢筋网搭接长度检查,规定为l~2个网孔,允许偏差为±50mm。
每批检验一次,随机抽样5片。
4.钢架
①钢架首先对制作钢架的钢筋和型钢进行检验,确保原材料满足设计要求。
②钢架安装时不得侵入二次衬砌断面,脚底不得有虚渣,清除钢架脚底处虚渣是为了防止钢架整体下沉或两边不下沉。
③钢架外缘每隔2m应用钢楔或混凝土预制块与围岩顶紧,钢架与围岩间的间隙应采用喷射混凝土喷填密实(绝不允许采用碎石或其他异物去充填超挖的空间,而后在其表面用喷射混凝土隐蔽)。
架设钢架的关键是要保证钢架的稳定性,为确保钢架的支护效果,围岩、钢架、喷射混凝土应形成一个共同的承载体系。
所以要求钢架被喷射混凝土包裹,同时钢架还应与围岩密贴顶紧,钢架安装间距允许偏差为±100mm,钢架安装横向允许偏差为±50mm;高程允许偏差±50mm;钢架安装垂直偏差为±2°;钢架保护层厚层允许偏差为一5mm。
首榀钢架制作完成后应进行试拼,周边允许偏差为±3,平面翘曲应小于2cm,各部位尺寸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试拼时监理工程师应进行见证检查。
5.长管棚
管棚施工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除检查原材料质量外,重点检查管棚搭接长度、钻孔的孔位、外插角、孔深施工允许偏差和管棚注浆浆液强度,注浆主要检查施工记录的注浆量和注浆压力。
管棚施工允许偏差为钻孔外插角1°、孔距±150mm、孔深±50mm。
6.超前小导管
超前小导管除检查原材料质量外,重点检查超前小导管与支承结构的连接、超前小导管搭接长度、钻孔的孔位、外插角、孔深,施工允许偏差为超前小导管偏离角度2°、孔间距±50mm、孔深0~50mm。
控制注浆压力。
(三)防排水
(1)中心深埋水沟的预制质量、拼装质量、与边墙水沟的连接是检查的重点,检查时应对其高程和平面位置进行测量检查,检查中心水沟的纵向坡度和横向盲管的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水沟内排水是否顺畅,有无油污淤积阻塞现象。
(2)施工缝和变形缝:
一是对原材料的验收,应对原材料的各种性能指标进行进场检验;二是对施工缝和变形缝的施工进行检查;三是对防水效果进行检查;四是对沉降缝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观测点并进行沉降观测。
(3)沉降缝和伸缩缝统称变形缝,由于防水做法有很多相同之处,故一般不加细分。
但实际上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沉降缝主要用于在上部建筑明显变化的部位及地基差异较大的部位,而伸缩缝是为了解决因收缩变形和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时避免产生裂缝而设置的。
沉降缝渗漏水目前在工程上比较多,除了选材、施工等诸多因素外,沉降量过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沉降量过大,会造成止水带与混凝土脱开,使工程渗漏。
因此施工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埋设沉降观测标志,并按没计规定的频率进行沉降观测。
(4)防水板重点检查以下几个问题:
①检查防水板的厚度、耐刺穿性、耐久性、耐水性、耐腐蚀性、耐菌性及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②看焊接效果,要确保两幅防水板的搭接宽度不小于150mm,搭接缝是双焊缝,单条焊缝的有效焊接宽度不小于15mm,并不得有焊焦、焊穿等现象。
③检查铺设防水板的基面,要求坚实、平整、圆顺,无漏水现象。
④检查防水板铺设质量,保证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并经验收合格后铺设.
⑤盲管除了检查设置及环向盲管间距,还要看是否配合衬砌一次施工,在出水量较大处,是否增设盲管。
施工中纵、环向盲管应互相连通,并与侧沟连接,形成综合排水系统。
盲管与混凝土接触部位应外裹无纺布作隔浆层,防止混凝土或压浆浆液浸入盲管,堵塞水路。
(四)衬砌
1.模板
(1)一般规定如下:
①模板及支(拱)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所浇筑混凝土和砌体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荷载;保证结构尺寸的正确,并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地基承载力、施工设备和材料等条件进行施工工艺设计,其弹性压缩、预拱度和沉降缝应符合设计要求。
②模板及支(拱)架必须安置于符合设计的可靠基底上,并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和防、排水或防冻措施。
③模板及支(拱)架与脚手架之间不得相互连接。
④浇筑混凝土或砌体浇筑前,施工单位应对模板及支(拱)架进行交接检验,形成施工记录。
⑤施工过程中应对模板及支(拱)架进行观察和维护;若发现跑模、变形等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施工,采取措施,并形成记录。
⑥模板及支(拱)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必须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
(2)主控项目包括:
①模板及支架的材料质量及结构必须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和尺量。
②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不得漏浆。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
浇筑混凝土前,模型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
(3)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相应专业验收标准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4)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留置除相关专业验收标准有特殊规定外,其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1的规定。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表1-1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预留
中心位置
10
尺量
2
孔洞
尺寸
+10,0
尺量不少于2处
3
预埋件中心位置
3
尺量
重点检查内容:
模板结构尺寸是否满足隧道净空要求,模板设计应考虑施工误差、贯通测量调差和预留沉落等因模板安装和拼接质量;拆模强度控制和各种预留孔洞(预埋件)位置的准确性。
2.钢筋
对钢筋工艺力学性能应分批进行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当发现钢筋表面有裂纹、弯折损伤、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等缺陷时必须进行处理,并不得作为受力钢筋。
为保证钢筋的锚固长度和防止在加工过程中钢筋发生脆断和裂纹现象,对钢筋加工时末端的弯钩形状、弯曲直径、钩端应留的直线段长度和箍加工等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保护层垫块的数量和位置。
3.同一截面
(1)在钢筋35d范围内,且小于500mm,视作同一截面
(2)两绑扎接头在1.3倍搭接长度范围且小于500mm以内视作同一截面。
(3)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焊(连)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②绑扎接头在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25%,在受压区得大于50%。
③钢筋接头应避开钢筋弯曲处,距弯曲点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l0倍。
④在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
“同一连接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上不得超过一个接头。
4.钢筋绑扎
钢筋绑扎分满绑和梅花绑,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绑扎搭接接头中钢筋的横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mm。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l.3L(L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
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
②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
③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④当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25%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表1-3的规定。
注:
两根直径不同钢筋的搭接长度,以较细钢筋直径计算。
在任何情况下,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绑扎时可采用20~22号铁丝(为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其缺扣、松口的数量不超过扣数的l0%,且不应集中。
5.钢筋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1)从事钢筋加工和焊(连)接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钢筋正式焊(连)接前,应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连)接性能检验,合格后方能正式生产。
(2)浇筑混凝土前,施工单位应对钢筋隐蔽前的下列内容进行检查,形成施工记录。
①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和间距等。
②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和接头面积百分率等。
③预埋件的规格和数量等。
④钢筋保护层厚度。
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施工单位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
(3)原材料主控项目:
钢筋进场时,必须按批抽取试件制作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和工艺性能(冷弯试验,其质量必须符合《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面钢筋(GBl3013)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l499)等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
以同批号、同炉罐号、同规格、同交货状态的钢筋,每60t为一批,不足60t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检一次;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抽检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20%或l0%,但至少一次。
检验方法:
施工单位检查每批质量证明书和进行试验;监理单位检查全部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并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
(4)原材料一般项目:
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无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
(5)钢筋加工主控项目:
钢筋的加工应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受拉热轧光圆钢筋的末端应做l80°弯钩,其弯曲直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②受拉热轧光圆和带肋钢筋的末端,当设计要求采用直角弯钩时,其弯曲直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钩端应留有不小于钢筋直径3倍的直线段。
③弯起钢筋应弯成平滑的曲线,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l0倍(光面钢筋)或12倍(带肋钢筋)。
④用光面钢筋制成的箍筋,其末端应做成不小于90。
的弯钩,有特殊要求的结构应做成l35°或l80°的弯钩。
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有抗震等特殊要求的结构,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按钢筋编号各抽检10%,且各不少于3件;监理单位平行检验数量为施工单位的10%,且不少于一件。
检验方法:
尺量。
(6)钢筋加工一般项目:
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相关专业验收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
钢筋接头的技术要求和外观质量应符合相关规定。
钢筋焊接接头,应按批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l8)的规定设计要求。
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直径为28~32mm带肋钢筋采用冷挤压套筒连接接头,应按批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带肋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JGJl08)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
钢筋接头的外观质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以同级别、同规格、同接头形式和同一焊工完成的每200个接头为一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
冷挤压套筒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以同等级、规格、和同接头形式的每200个接头为一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检一次;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20%,但至少一次。
检验方法:
钢筋接头外观检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观察和尺量。
焊接接头和冷挤压套筒连接接头力学性能检验,施工单位做拉伸试验,闪光对焊接头做冷弯试验;监理单位检查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并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受压区内的光面钢筋末端应做成彼此相对的l80°钩,带肋钢筋应做成彼此相对的90°。
检验数量:
钢筋接头外观质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以同级别、同规格、同接头形式和同一焊工完成的每200个接头为一批,不足200个也按一批计。
施工单位每批抽检一次,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次数为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20%,但至少一次。
检验方法:
钢筋接头外观检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观察和尺量。
焊接接头和冷挤压套筒连接接头力学性能检验,施工单位做拉伸试验,闪光堆焊接头增做冷弯试验;监理单位检查力学性能试验报告并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8)钢筋连接一般项目:
钢筋接头应设置在承受应力较小处,并应分散布置。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连)接接头在受弯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的截面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规定。
焊接接头在受弯构件的受拉区不得大于50%,轴心受拉构件不得大于25%。
②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相关专业验收标准的要求。
检验数量:
施工单位全部检查;监理单位按20%见证,按10%做平检。
检验方法:
测量,观察。
7.混凝土
(1)混凝土用各种原材料应按不同厂家、不同型号和规格分别堆放、标识,标明材料名称、品种、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进场(站)日期和检验状态等。
(2)混凝土原材料进场(站)后,应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账”。
(3)混凝土用各种原材料的堆放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水泥、外加剂、外掺料不得受潮结块。
(4)混凝土用各种原材料必须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检,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对于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应按有关规定清除出场。
(5)不同混凝土原材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分界清晰,以免误用。
(6)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宜使用山砂,不得使用海砂。
(7)粗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粒形良好、质地均匀坚固、线膨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也可采用碎卵石,不宜采用砂岩碎石。
粗骨料应按要求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
粗骨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在严重腐蚀环境条件下不宜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1/2),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
除上面提到原材料外,重点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①混凝土配合比要根据混凝土施工技术条件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并经试拌调整后确定理论配合比。
整个设计过程应符合国家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的有关规定。
杜绝使用经验配合比和只经设计不经试拌调整的配合比。
②混凝土用各种原材料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要求进行准确称量,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按重量计):
胶凝材料(水泥、掺和料等)±1%;外加剂±l%;骨料±2%;拌和用水±l%。
搅拌混凝土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以便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一般情况下,含水量每班抽检2次,骨料露天堆放时,雨天应随时抽检,并按测定结果及时调整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搅拌时,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搅拌均匀后,再投入所需用水量,待砂浆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30s,总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也不宜超过3min。
不得有有害物质混入,并注意防雨、防潮和防晒,存放期限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水泥、外加剂、外掺料不得受潮结块。
③冬季搅拌混凝土前,应先经过热工计算,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满足5~30℃的规定。
应优先采用加热水(不宜高于80℃)的方法调整拌和物温度。
当还不能满足要求骨料均匀地进行加热(不应高于60℃)。
水泥、外加剂及掺合料可在使用前运人暖棚进行自然预热,不得直接加热;炎热季节搅拌混凝土时,水泥的温度不大于40℃。
采取骨料进场搭遮阳棚和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措施,或尽可能在傍晚和晚上搅拌混凝土,以保证混凝土的人模温度满足5~30℃的规定。
④应选用能确保浇筑工作连续进行、运输能力与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能力相匹配的运输设备运输混凝土。
不得采用机动翻斗车、手推车等工具长距离运输混凝土。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均匀性,运到浇筑地点时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并具有要求的坍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
应对运输设备采取保温隔热和防止水分进入运输容器蒸发等措施,严禁在运输过程中向混凝土内加水。
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转载次数和运输时间。
从搅拌机出至浇筑完成的延续时间以不影响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为限。
混凝土浇筑前,应使罐车高速旋转20~30。
后再放入受料斗。
(三)环境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混凝土采用泵送时,混凝土宜在搅拌后60min内泵送完毕,且在1/2初凝时间前人泵。
全部混凝完毕。
通过安全预评价形成的安全预评价报告,作为项目前期报批或备案的文件之一,在向政府安全管理部门提供的同时,也提供给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业主,作为项目最终设计的重要依据文件之一。
如果停泵时间超过l5min,应每隔4~5min开泵一次,使泵机进行正转和反转两个方向的运动,同时开动料斗搅拌器,防止料斗中混凝土离析。
如果停泵时间超过45min,将管中混凝土清除,洗净管中残留混凝土。
⑤混凝土入模前,应采用专用设备测定混凝土的温度、坍落度、含气量、水胶比及泌水率等工作性能;只有拌和物性能符合设计或配合比要求的混凝土方可入模浇筑。
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宜控制在5~30℃。
混凝土浇筑时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大于2m;当大于2m时,应采用滑槽、串筒、漏斗等器具辅助输送混凝土,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
1.筛选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被筛选为三大类,一类是被剔除、不再作任何评价分析的影响,如内部的、小的以及能被控抑的影响;另一类是需要作定性说明的影响,如那些大的但可能很不确定的影响;最后一类才是那些需要并且能够量化和货币化的影响。
混凝土的浇筑应采用分层连续推移的方式进行,间隙时间不得超过90min,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混凝土的一次摊铺厚度不宜大于600mm(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或400mm(当采用非泵送混凝土时)。
浇筑竖向结构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浇入50~100mm厚的水泥砂浆(水灰比略小于混凝土)。
(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内容。
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最小断面尺寸在800mm以上的结构)前,应根据结构断面尺寸大小预先采取必要的降温防裂措施(如搭设遮阳棚、预设循环冷却水系统等)。
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问的温差不得大于l5℃。
⑥混凝土拆模后应及时养护。
当采用喷涂养护液养护时,应确保不漏喷。
当喷水雾养护时,若养护用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二者间温差不得大于l5℃。
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1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要求。
混凝土在冬季和炎热季节拆模后,应采取适当的保温(冬季)隔热(夏季)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
混凝土拆模后可能与流动水接触时,应在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前采取有效保温保湿养护措施,养护14d以上,且确保混凝土获得75%以上的设计强度。
养护结束后及时回填。
(3)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对于严重侵蚀环境下采用大掺量粉煤灰的结构构件,在完成规定的养护期限后,如条件许可,应进一步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对有代表性的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面温度及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以此变化及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要求。
(1)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当连续三天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一3℃应按冬季施工。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对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作详细记录,并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3)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⑦检验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标准养护试件的试验龄期调整为56d,除了采用标准条件养护试件检验外,还应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实体强度。
另外,故障树分析(FTA)和日本劳动省六阶段安全评价方法可用于定性、定量评价。
⑧对衬砌混凝土应进行抗渗性能的检验,要求衬砌每200m做一组抗渗试件进行检验。
⑨隧道衬砌的厚度检验要求进行两次,一次是支立模板时,测量开挖面与模板之间的净距,再是衬砌完成后且回填注前用无损检测法进行检测。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一般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⑩隧道超挖回填要求:
规定拱、墙脚以上lm范围内超挖部分应采用同级混凝土进行回填。
超挖回填时监理应旁站。
⑥仰拱是受力结构,设计是按圆弧结构考虑的,如果仰拱与仰拱填充同时施工,就会改变拱脚处结构外形,造成拱脚应力集中,不利于结构受力。
底板、仰拱和仰拱填充都属于混凝土结构,与混凝土衬砌一样,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灌筑混凝土前必须对基底进行检查,隧底虚渣、杂物和积水必须清除干净。
当隧底有超挖时,仰拱的超挖部分必须用同级混凝土土回填。
底板、仰拱、仰拱填充混凝土应分段连续浇筑一次成型,不留纵向施工缝。
特殊情况下可按设计要求分部施工。
『正确答案』B⑩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外,还应考虑到拆模时的混凝土温度不能过高,以免混凝土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注凉水养护。
混凝土内部开始降温前以及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时不得拆模。
一般情况下,结构或构件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瘟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大于15℃(结构断面较为复杂时,温差大于l5℃时不宜拆模。
大风或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拆模。
在寒冷季节,若环境温度低于00C时不宜拆模。
J在炎热和大风干燥季节,应采取逐段拆模、边拆边盖的拆模工艺。
拆模宜按立模顺序逆向进行,不得损伤混凝土。
(五)浆砌片石
砂浆用砂的含泥量不得大于5%,砌体工程砌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常温养护期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