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7935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山东省栖霞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栖霞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人的无知性

马啸原

①认识人的无知性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讨论过。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两个重要思想,一是“自知己之无知”,二是“知识即美德”。

意思主要是说,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处于无知领域之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自己无知,就更要努力求知、扩展知识,这对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②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许多西方思想家继续阐释。

比如,黑格尔就说,任何个体都是有限的,人是个体,因而人是有限的。

人的生命有限,活动范围有限,因而人的知识也就有限,人必须认识这种有限性才能获得相应自由。

他说:

“一个人要想成为现实的人,就必须是特定存在的,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限制自己。

③到了当代,一些政治哲学研究者仍然在关注人的有限性问题。

比如,哈耶克就认为,承认个人无知的不可避免性乃是自由的基础。

有人认为人类已经征服了无知,这是一种无知的乐观。

他说:

“现代人已经变得十分不愿意承认其在知识上的总体局限性,这已经妨碍到本着理性的态度去建设社会,其重要原因是来自对科学能力的盲目自信,认为知识的局限性似乎随着科学的进步在不断消失。

这种观念来自对科学任务和能力的错误看法,认为科学是确定具体事实的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得我们能够确定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我们的无知即我们知识的局限,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克服的,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我们面前展现一个更加陌生、更加无知的领域。

如果认为人类文明是建筑在对无知的彻底征服上,这就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想法。

④人的无知性会使人犯错,但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英国思想家罗素提出,避免的办法有两个,即调查研究和听取不同意见。

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学习方向以及天资等不同,人的知识有很大的个体特殊性。

我们只要虚心求教,就可以用他人的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短板。

许多错误可以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那些熟悉情况的人和专家的意见来避免。

但许多人由于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

罗素说,对这种人只能告诉他:

“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里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⑤不仅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且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因为以往许多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方法得出的,因此也存在证伪的可能性。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评杜林“个人思维的无上性”和所谓“无条件的真理权”时所说,这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也只能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性才能实现,但是“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选自2017年3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激发努力求知的欲望,从而扩展知识,提升自己。

B.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只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就能获得相应的自由。

C.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征服一部分无知,但同时无可避免地会带来更多的无知。

D.即使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所以我们应以谦虚谨慎和宽容的态度来认识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开门见山,以苏格拉底的观点作为中心论点,提出关于人的无知性的话题。

B.第②③段列举了不同时期人们对无知性的阐释和研究,分析了人的无知性存在的原因。

C.第④⑤段论述了无知性的危害和避免危害的方法,反面论证了“自知己之无知”这个论点。

D.本文主要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中心明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述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的无限性和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掌握宇宙中的全部知识。

B.按照罗素的观点,尽管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程度很高,而宇宙中还可能存在文明程度远超人类的生物,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是。

C.因为我们可能还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在认识上必然会犯很多错误,这些错误,可能比我们的前代所犯的错误更多。

D.当前人类社会现有的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的方法得来的,虽然经历过实践检验,但也可能存在着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的名字

李永生

①宁海被县委任命为澜儿河乡的党委书记。

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宁海的心便忽地一颤,眼里便也浸了一汪亮晶。

宁海想:

能到那里工作,一定是父亲召唤呢。

②30年前,宁海的父亲,就在澜儿河乡任乡党委书记。

那时候,宁海刚6岁。

③澜儿河乡因境内的澜儿河而得名。

30年前的澜儿河,阔10丈,水深处10余米,它跌跌撞撞从太行山而来,一路却又渐渐地收敛了火气,把水势降缓,待到澜儿河乡地界,便扭捏成了个小媳妇,那清澈的河水安然流淌,河两岸百姓的日月便因了它而润泽了,不仅四季享受到鱼虾的荤腥,靠它灌溉,又丰腴了良田千顷。

只是每到雨季,上游山洪暴发,河水便会陡涨,澜儿河也就波澜壮阔、烟波浩渺了,那“小媳妇”便也开始撒泼,翻江倒海的洪水牛一样吼叫着,刹那间会淹没耕地、屋舍、牲畜……

④宁海的父亲工作很出色,极受乡民爱戴。

那时候,每到雨季来临,防汛便成为乡里的工作重点。

宁海的父亲就是在一次山洪暴发的深夜,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乡亲而殉职的。

听母亲和父亲的朋友们说,那晚,大雨滂沱,上游太行山发生泥石流,澜儿河河水陡涨,河两岸村庄被洪水围困,洪水吞噬了耕地,冲塌了民房,父亲他们冲进洪水解救被困群众,就在父亲背着一位孤寡老人快要游到河岸的时候……一个浪头打来……那年父亲仅仅37岁。

⑤后来,乡亲们在澜儿河岸给父亲立了“宁志航书记殉难处”的石碑,碑上还记载了父亲的事迹,父亲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逢祭日和清明,许多人便来碑前祭拜。

⑥几十年过去了,此时的澜儿河已经不再是河,由于持续干旱,澜儿河成了彻头彻尾的干河滩。

即便下些雨,也如小儿撒尿,填不饱大地渴极了的肚皮。

河道干得冒烟,金黄的沙粒似大火燃烧的灰烬。

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这里曾经是条河,孩子们竟能把他们的长辈问得张大了嘴巴:

“咱这地儿,没河,又为嘛叫澜儿河?

”如今在乡亲们看来,这里和普通的土地已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开始在这里建房子、修牛场鸡舍……

⑦只有父亲的石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条河。

⑧面对满目疮痍的澜儿河故道,宁海却有一种担忧:

九旱必有一涝,万一哪天河水来了,怎么办?

宁海把这个忧虑跟人一说,他们就会说:

“书记啊,现在全球都闹水荒,水只能越来越少啊,再想见着澜儿河,只有做梦了。

”人们就又联想起什么似的说上一句:

“宁志航书记可是英雄呢!

”当然,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般并不知道老书记就是新书记的父亲。

宁海不想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所以宁海从没跟人提起过他是那石碑主人的儿子。

⑨然而,今令大家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这年7月的一天夜里,一场30年不遇的洪灾忽然降临了。

事先,天气预报就发布预警信息。

县政府连夜召集各个乡镇的书记开会,要求紧急疏散危险地段群众。

宁海回来后马上连夜开会部署。

但好些人没怎么当回事,甭管多大的雨,到了咱这一亩三分地,不也就成了蛤蟆撒尿吗?

谁知,大雨果真说来就来了,上游洪水一泻千里。

宁海马上又再次通知村干部们紧急疏散河道附近群众。

村干部马上开始行动,大喇叭一广播,那紧张的气氛随即便弥漫开来。

宁海带乡干部分头去各村指挥。

这时雨越下越大,宁海的手机也不停地接到上级的汛情通报:

洪峰已过燕儿滩……到了老鸹湾……宁海他们开始逐户敲门通知群众马上转移。

一些人群众开始撤离。

但有些群众竟仍是一脸麻木,他们“嗯嗯”地应付着说“我走我走”。

待干部们走后却又打个哈欠睡起了回笼觉。

宁海手机又响了,“什么什么?

已过猫儿岭……”再有半个小时就会到这里。

宁海他们又开始敲打未撤离住户的房门,但最后仍有个别户就是不相信宁海们的话。

这时,那牛一样吼叫的声音已隐隐传来,雨也越下越大,宁海他们急得浑身冒火。

忽然一个闪电,宁海看见了风雨中父亲的石碑。

他灵机一动,马上赶到村委会办公室,从一名正在广播的村干部手中接过麦克风,喊道:

“乡亲们,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再不转移就来不急了,我,宁海——”宁海书记提了一口丹田气——“我是你们的老书记——宁志航的儿子,宁志航书记要大家赶快转移!

”这时大概风刮断了电线,停电了。

宁海抓起一个手提喇叭,跑出门:

“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我的爸爸是宁志航,宁志航让大家快跑、快跑——”

⑩奇迹发生了,那些本不打算离开的乡亲们,马上出了家门。

⑪那次洪灾,河道附近的房舍尽被洪水吞噬,但百姓无一伤亡。

⑫洪水过后,乡亲们静静地来到了那块碑前,一拨又一拨。

⑬碑前,一地鲜花灿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写了宁海被任命为澜儿河乡党委书记后的心理变化,这既是情节的需要,又是感情的铺垫,避免了叙事的单调,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B.小说以“一个人的名字”为题,赞扬了宁志航为了人民英勇牺牲的高尚精神,表现了一心为民定能取信于民、受人爱戴的深刻主题。

C.小说明线写宁海危急关头,机智抗灾,暗线写宁志航洪灾面前,一心为民,英勇献身。

明线和暗线彼此关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D.小说的第⑨段多处运用了省略号,通过省略相关语句,强调了洪峰位置,强化了洪水的迅猛和时间的紧迫,营造出洪峰到来前的紧张氛围。

5.这篇小说的最后两段简短却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5分)

6.文章多处写到“澜儿河”,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解放军这名国宝级院士离世曾解开钱学森“密码”

据《解放军报》官方微博消息,国防科技大学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同志因病于2017年12月6日中午12时逝世,享年89岁。

长期关注军工领域的小伙伴们可能知道,高伯龙院士长期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并研制成功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等。

我国第一个环形激光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造成。

激光陀螺究竟有多重要?

现代战争中,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能使飞机、舰船、火箭、导弹等运动載体不依赖外部导航信息,不受各类通讯系统的限制,精确制导。

这项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等极少数国家掌握。

而创造这一佳绩的,就是高伯龙领衔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团队。

这项高精尖的研究,最初起源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留下的两张小纸片。

上世纪60年代,在激光诞生后不久,“环形激光器”作为新型导航设备的核心,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当时,美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仪,引发了世界导航领域的一场革命。

钱学森以他对新技术的敏锐,建议国防科技大学开展激光陀螺研究,并将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写在纸片上,交给了学校一位领导。

学校迅速成立由高伯龙、丁金星等13人组成的课题组,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激光陀螺研制。

在承担这项任务之前,高伯龙的兴趣一直都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而非应用物理。

放弃被自己视作学术生命的理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