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9210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docx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

0122秦陇西郡置县考

秦陇西郡置县考

后晓荣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内容摘要:

传统文献记载秦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很少,难以窥见其全貌,有关其地方设置的郡县情况更是不清。

但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出土的秦文物涉及到秦代的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的重要史料。

本文就是利用秦文物和战国秦汉城市考古等有关资料,结合文献,考证秦陇西郡设县情况,以补史书之缺佚。

关键词:

秦朝陇西郡置县

秦陇西郡原为西戎义渠地,因陇山得名,辖境包括今甘肃省临夏、临潭县以西,礼县以北地,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有关其置郡时间,有不同说法。

《后汉书?

西羌传》:

“至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据此文献记载其事于周赧王四十三年,即秦昭王三十五年。

又《水经?

河水注》:

“狄道故城,汉陇西郡治,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置”。

应劭曰:

“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但《史记?

秦本纪》:

“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

则秦陇西置郡时间,当在秦昭王二十八年以前。

又陕西宝鸡陇县凤阁岭出土秦昭襄王“廿六年陇西守”戈,铭文“廿六年?

栖(西)守?

造,西工室奄,工?

(内背面),武库(内正面)”。

李仲操先生隶定“陇西”,

[1]但时代定为昭襄王廿六年器。

此兵器的纪年也说明《后汉书?

西羌传》和《水经注》有关秦陇西郡设置时间似有误。

有关秦陇西郡置县,文献没有记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理图集》

[2]第二册中有关秦陇西郡置县点注有上邽、西县、下辩、翼县、临洮、狄道、枹罕7县,但没有具体的考证文字。

此外,马非百《秦集史?

郡县志》利用文献也考证秦陇西郡置狄道、

[3]临洮、西县、上邽、下辩、翼县、枹罕、故道、榆中、绵诸、成纪、獂道12县。

其中后者增加了“故道、榆中、绵诸、成纪、獂道”五县。

特别是马非百先生所利用文献晚至明、清,如《读史方舆纪要》、《清一统志》等,这些文献有关秦置县记载尚有不确,故其所考秦陇西郡置县也多有商榷之地。

正如史念海先生所言:

“班氏所载,寥寥如斯,欲据此以窥秦

[4]制之梗概,难矣”。

但近几十年大量考古出土的秦文物涉及到秦代的历史地理,这就为研究秦郡县问题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的重要史料。

此外西汉初年的简牍中的地理史料也基本上反映了秦时的地理情况,如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西汉初年的简牍。

周振鹤先生在讨论《二年律令?

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时说:

“张家山274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简之《秩律》中所列的百余县名,却为我们说明了汉初相当大范围内的县级政区的分布情况,让我们知道

[5]这些县大多是承秦而来,而且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本文在前辈研究基础上,利用有关秦代各种考古、文物资料中有关秦历史地理的“当代文献”,以及战国秦汉城市考古成果,结合相关文献,重新考证秦陇西郡置县,并“坐实”其地望。

有关秦陇西郡置县可考者有:

[6][7][8]西县:

秦封泥有“西共丞印”、“西丞之印”;秦陶文有“西道”、“西处”等;湖南博物馆藏秦兵器有“廿年相邦冉”戈,铭文:

“廿年相邦冉造,西工师?

,丞?

,隶臣?

”[9]。

西,地名,为秦故都,后改为置县。

《史记?

樊哙列传》:

“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

又《史记?

绛侯世家》:

“围章邯废丘,破西丞”。

《水经注》:

“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

《读史方舆纪要》:

“西城在秦州西南百二十里,即所谓西犬丘也,非子始居此,后庄公复居焉。

秦并天下后改为县。

故秦末时有周勃、樊哙击破西丞”。

秦置西县,两汉因之,地属陇西郡。

《汉书?

地理志》陇西郡有西县,“莽曰西治”。

《正义》引《括地志》云:

“西县故城在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

即秦西县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百二十里。

兰干:

秦封泥有“兰干丞印”。

《汉书?

地理志》天水郡有兰干县,“莽曰兰盾”。

西汉天

水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分原秦陇西郡而增置郡。

《元和郡县志》:

“秦昭王伐义渠戎,始置陇西郡”。

推之,汉兰干县实为因秦置之,具体地点待考。

略阳:

秦封泥有“略阳丞印”。

《汉志》天水郡有略阳道。

王先谦《汉书补注》:

“后汉因,

[10]续《志》无道字”。

《水经?

渭水注》:

“略阳川水出陇山香谷”。

秦置略阳县较早。

天水放

[11]马滩出土秦地图有地名“略”,徐日辉认为“略”即是《汉志》中的略阳道之前身。

今秦封泥证之其论甚确,秦置略阳县,西汉改县为道《清一统志》:

“故城今秦泰安县东北九十里”。

即今甘肃天水市北。

[12]上邽:

秦始皇陵遗址出土陶文有“邽”、“上邽”;又甘肃天水市放马滩秦墓出土的

[13]地图有地名“邽”。

诸位专家都考证其为秦邽县,为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

战国秦置邽县,故陈直言:

“《善斋吉金录》玺印中二页,有‘邽印’当为秦代制作,盖秦代只称邽县,

[14]不称上邽”。

陈语或正误参半。

武公伐邽戎后,“初县之”,按理在邽戎故地设县应为邽县,秦“邽印”就印证了这一点,放马滩地图为战国末年的作品,地图中邽地只称“邽丘”,同出《墓主记》竹简中也称“邽丞”、“邽守”,更进一步验证了战国末年以前的上邽县称邽县。

始皇二十六年,统一郡县制,改“邽县”为“上邽县”,以对应内史的下邽县。

秦始皇陵遗址出土陶文有“邽”、“上邽”,也证明秦邽县后改为上邽县。

秦末之际,周勃就曾“破西丞,

[15]攻上邽”。

《太平寰宇记》:

“废上邽县本邽戎地,秦伐邽戎而置县,属陇西郡”。

《读史方舆纪要》:

“上邽城在秦州西六十里”。

秦州,即今天水市。

雍际春从秦放马滩地图考证其地

[16]在今天水市北道区所在地。

[17]冀县:

陕西临潼刘家村秦遗址出土陶文“冀犀”、“冀?

”。

二者是为修建秦始皇陵及其设施,从冀县征发服徭役者陶文。

另秦兵器有传世“五十年诏事”戈,其刻铭“五十

[18]年诏事宕,丞穆,工中(正面),翼(背面)”。

秦王享年五十以上者,只有昭襄王,故此

[19]戈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分发与翼县之物。

又秦官印有“冀丞之印”。

秦冀县,为较早置县。

《史记?

秦本纪》:

“武公十年,伐冀戎,县之”。

二者相证,秦确置冀县。

《清一统志》256卷:

“冀县,古城在(巩昌府)伏羌县南”。

伏羌即今甘肃省甘谷县。

[20]邸县: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有地名“邸”。

学者多认为其为秦邽县下一基层行政地名,笔者认为或即为秦置县。

《汉书?

地理志》陇西郡属县有氐道,“禹贡养水所出,至武都为汉,莽曰亭道”。

此邸县或为汉氐道之前身。

走翟:

秦封泥有“走翟丞印”。

走翟中“翟”有二解:

一,“翟”与“狄”相通。

《国语?

周语》:

“我先王不窟,用失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

二,“翟”为乐更名,《礼记?

祭统》:

“翟者,乐吏之贱者。

”注:

“翟渭教羽舞者也。

”刘庆柱先生考证“走翟”可能为掌管

[21]乐舞之吏的官署或掌北狄事务的属官。

笔者以为翟、狄互通,秦封泥中“走翟”应是地名为妥。

翟,先秦时,秦国散布于西北广大地区的戎族之一。

《史记?

晋世家》:

“重耳奔翟”;又“晋北边翟”。

春秋战国时,翟人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西北部等地,有翟、白翟、赤翟等族。

《国语》云:

“桓公西征,攮白翟之地,遂至于西河”。

秦穆公时,“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其中就包括陇西之地的翟戎。

《史记?

匈奴列传》:

“自陇以西,有绵诸、锟戎、翟、獂之戎;歧、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据考证,“陇以西”主

[22]要指今陕西以西,甘肃陇南及陇西广大地区,其中翟人居于今甘肃临洮一带。

秦伐西戎,据地置县。

《史记?

秦本纪》:

“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又“惠文王十一年,县义渠”。

推之,秦据翟地置县,秦内史有翟道县,秦封泥有“翟道丞印”。

走翟或为“赶走翟族”之耀词,故“走翟丞印”也应为走翟县丞之印,走翟一地,估计在今甘肃临洮一带。

[23][24]故道:

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故道丞印”;传世秦青铜器有故道量。

《史记?

高祖本纪》:

“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史记?

曹相国世家》:

“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

《汉书?

地理志》武都郡领县有故道,“莽曰善治”。

从文献和文

物可证故道乃秦县而汉因之。

《正义》引《括地志》云:

“凤州两当县,本汉故道县,在州西五十里”。

《清一统志》:

“故道故城在(汉中府)凤县西北,接甘肃秦州两当县境”。

[25]临洮:

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临洮丞印”。

临洮是秦极为重要的地名,秦长城的西端点,一般意义上秦之西界。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史记?

蒙括列传》:

“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

《汉书?

西域传》:

“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元和郡县志》:

“岷州在秦为陇西郡临洮县”。

《清一统志》256卷:

“故城在今巩昌府岷州治”。

岷州即今甘肃省岷县。

[26]獂道:

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獂道丞印”;湖北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

[27]年律令?

秩律》(以下简称《秩律》)有“獂道”。

《史记?

秦本纪》:

“孝公元年,西斩戎之獂王”。

可知此时秦已据有其地。

《汉志》天水郡属县獂道,“骑都尉治密艾亭”。

故马非

[28]百曰:

“汉无獂戎,故獂道亦当为秦之旧县而汉因之”。

今秦封泥证之,马氏甚确,秦置獂道。

《正义》引《括地志》云:

“獂道故城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

古之獂戎邑。

汉獂道,属天水郡”。

今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獂道在今甘肃陇西西南,渭水之北。

[29]绵诸:

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绵诸丞印”;又西汉初年的《秩律》有“绵诸”县。

绵诸为西戎之一。

《史记?

六国年表》秦国栏,历共公二十年,“公将师与绵诸战”。

《汉书?

地理志》天水郡属县有绵诸道。

今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今甘肃天水市东。

[30]襄武:

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襄武?

?

”。

《汉志》陇西郡属县襄武,“莽曰相桓”。

《水经注》卷17:

“渭水又东南,径襄武县东北,荆头川水入鄢,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径襄武县故城北,王莽更名相桓”。

《元和郡县志》陇右道渭州:

“襄武县,本汉旧县也,属陇西郡„„武德元年改属渭州”。

从前面文献可知,襄武县在獂道县西北。

今甘肃陇西县南。

[31]下辨:

秦封泥有“下辨丞印”;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秩律》有“下辨”,其上属郡陇西郡。

《史记?

曹相国世家》:

“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辨、故道、雍、斄”。

《读史方舆纪要》:

“同谷废县即今成县治,秦下辨邑也。

汉初,曹参攻下辨,即此”。

《清一统志》277卷:

“故城在(阶州)成县西三十里,秦置”。

其治在今甘肃成县西北。

狄道: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秩律》有“狄道”。

《张家山汉简》属吕后二年之物,距离秦亡尚无多年,按照常规,汉初之县大多是承秦而来。

《水经?

河水注》:

“《百官表》曰:

县有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

应劭曰:

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需有译言乃通也。

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

《太平寰宇记》151卷:

“狄道县,本秦旧县,其地故西戎别种所居,秦取以为县”。

今西汉初年的简牍侧面证明狄道置县较早。

《读史方舆纪要》:

“故城在今临洮府治西南”。

即今甘肃省临洮市。

辨道: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秩律》有“辨道”。

辨道不见文献记载,但有下辨道。

《汉书?

地理志》武都郡有下辨道,“莽曰杨德”。

故周振鹤曰:

“但有下辨道,则必有辨

[32]道或上辨道也”,可从。

即文献中“下辨道”是相对失载的古“辨道”而言,具体地望无考。

武都郡为汉武帝元鼎六年置,估计秦至西汉初年辨道属陇西郡。

戎道: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秩律》有“戎道”,其上属郡为陇西郡。

《汉书?

地理志》天水郡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

汉天水郡为汉武帝元鼎三年置,西汉初年属陇西郡。

从简文知,西汉戎邑道初名戎道,估计秦时也为戎道。

武都道: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秩律》有“武都道”。

《汉书?

地理志》武都郡属县有武都,又《史记?

高后纪》:

“武都道山崩”。

师古曰:

“武都道属武都郡”。

笔者在

[33]考证《汉志》属县的“道目”时,证之“武都”是“武都道”之误。

西汉武都郡为武帝元鼎六年置,估计秦时和西汉初年武都道属陇西郡。

予道:

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秩律》有“予道”。

《汉书?

地理志》陇西郡属县予道,

[34]“莽曰得道”。

具体地望无考。

[35]薄道:

秦封泥有“薄道丞印”、“薄道”;又西汉初年的张家山汉简《秩律》有“薄

[36]道”。

周振鹤先生认为“要皆在陇西郡中”,“薄道”不见史汉等书,但秦封泥和汉初年简牍证明秦和西汉初年确置薄道,具体地望无考。

[37]阿阳:

秦封泥有“阿阳禁印”。

《汉书?

地理志》:

“天水郡,„„县十六,„„绵诸道,阿阳”。

《水经注》卷五:

“河水又东北,迳阿阳县故城西”。

《水经注》卷十七:

“又南迳阿阳县故城东,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障侵陇右,汉阳长史盖勋屯阿阳以拒贼,即此城也”。

秦阿阳即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成纪:

《史记?

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从此可知成纪亦秦时旧县。

《清一统志》:

“故城在今秦安县北”。

抱罕:

《元和郡县志》三九卷:

“抱罕县本汉旧县,属金城郡,故罕羌候邑,秦灭为县,后因之”。

《清一统志》253卷:

“抱罕故城,今兰州府河州治”。

河州,即今甘肃临夏县。

从以上秦“当代”文物等资料和文献考证可知,秦陇西郡置县可证者22县,具体如下:

上邽、西县、下辩、翼县、临洮、狄道、枹罕、兰干、邸道、走翟、故道、武都、绵诸、獂道、襄武、戎道、辨道、予道、薄道、略阳、成纪、阿阳。

其中所考秦陇西郡置县大部分为秦出土文物所证实。

秦陇西郡辖地相当于西汉陇西郡和部分天水郡地。

《汉书?

地理志》陇西郡辖县有11,天水郡辖县16,二者很大部分属县在秦代时就已经设置,并延续了秦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相当于内地县一级的行政单位“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政策。

秦薄道、辩道延续至西汉初年,但《汉书?

地理志》中无,说明其在西汉后期废除,二者对照,反映了秦汉时期陇西郡政区地理的沿革变化。

总之,秦朝国祚短促,留下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极为有限,对于其在地方的治理机构和郡县的设置等更是模糊不清。

通过对有关秦陇西郡文物这类“当代”文献的研究,开拓了我们对秦陇西郡史事的研究视野。

即所谓“汉承秦制”,实际上是指历史上西汉对于秦代的政治制度多所继承和发展。

特别是我们通过对秦代地方郡县的研究,可确知汉代的郡县名称和地方职官都是对秦制多所沿袭,很多汉代的地方郡和县的名称实际在秦朝时即己设立,且名称并未改变。

如秦陇西郡所属县阿阳、兰干、襄武、戎道、辨道、予道、略阳、临洮、邸道等县,传统文献多认为是西汉所设县,现在考证可知均为秦县,同时将这些地方设县的时间上推之至秦,甚至战国时,可补史料之缺轶。

注释:

[1]王辉秦出土文献编年[M]香港:

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200072有关此戈的时代有不同说法,本文从李仲操和王辉之说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M]北京:

地图出版社,19825―13

[3]马非百秦集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4]史念海秦县考禹贡[J],1937(6、7)

[5]周振鹤<二年法律令?

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J]学术月刊,2003

(1)

[6]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1文中所用秦封泥未注出处者,都出自此书。

[7]刘庆柱、李毓芳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J]考古学报,2001(4)

[8]袁仲一秦代陶文[M]西安:

三秦出版社,198748

[9]李学勤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J]古文字研究,第12辑

[10]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11]徐日辉对秦赢“西垂”及相关问题的考察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J]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0[12]陈晓捷临潼新丰镇刘家村秦遗址出土陶文[J]考古与文物,1996(4)

[13]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J]文物,1989

(2)[14]陈直汉书新证[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212

[15]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

[16]雍际春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7]陈晓捷临潼新丰镇刘家村秦遗址出土陶文[J]考古与文物,1996(4)

[18]王辉秦出土文献编年[M]香港:

新文丰出版公司发行,200078

[19]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0409[20]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J]文物,1989

(2)[21]刘庆柱、李毓芳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M]考古学报,2001(4)[22]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86

[23]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24]容庚秦汉金文录[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石印本,民国二十年。

[25]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26]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27]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1后者同不一一注出。

[28]马非百秦集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81586

[29]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30]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31]周晓陆等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32]周振鹤<二年法律令?

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J]学术月刊,2003

(1)[33]后晓荣<汉志>道目补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8(待刊)

[3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M]北京:

地图出版社,198233――34[35]王辉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藏秦封泥选释续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8辑)[J]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1

[36]周振鹤<二年法律令?

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J]学术月刊,2003

(1)[37]周晓陆等秦封泥与甘肃古史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8年4月2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8年4月2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