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7915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docx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

附件1

 

配电网建设改造立项技术原则

 

一、工作思路

配电网建设改造以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和配网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提升技术规范、优化设备选型、提高建设标准,规范项目需求,全面提升配网设备质量,全面提升设备耐用性,在网架建设、线路走廊规划、配变布点等方面全方位超前谋划,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改造、重复投资,确保建设好的网架和改造后的设备30内不大拆大换。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总部,分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代管单位参照执行。

适用于对10(20)千伏及以下配网一次设备、配电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缆通道及配电站所建筑物(构筑物)等设备设施进行新建与改造,以满足和适应配网网架优化完善、设备设施健康水平提升、负荷自然增长及新用户接入、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消纳、配网智能化等配网发展需求。

三、总体原则

配网建设改造遵循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安全可靠、坚固耐用”的原则,落实《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配电网技术导则》对配电网网架结构和设备选型的要求,全面执行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和配网标准化物料,逐步实现目标网架,采用坚固耐用、技术成熟、免(少)维护、节能环保的通用设备,按照全面提升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

四、技术原则

(一)配网标准化网架建设

(二)

1.建设改造目标

2.

1.1按照标准化、差异化、可升级的原则规划建设配网网架。

1.2

1.3架空线路标准网架结构为3分段3联络。

规划A+、A、B、C类供电区域装设具备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为缩短故障停电范围,根据用户数量或线路长度在分段内可适度增加手动操作分段开关;规划D、E类供电区域装设手动分段开关。

1.4

1.5架空线路联络点的数量根据周边电源情况和线路负载大小确定,一般不超过3个联络点,联络点应设置于主干线上,且每个分段一般设置1个联络点。

规划A+、A、B、C类供电区域应实现3联络,其中线路末端宜实现与对端变电站形成联络,D类供电区域可采取多分段、单辐射接线方式,具备条件时可采取多分段、适度联络或多分段、单(末端)联络接线方式;E类供电区域可采取多分段、单辐射接线方式。

1.6

1.7电缆线路标准网架结构为单环、双环、双(对)射式。

规划A+、A、B类供电区域中双电源用户较为集中的地区,中压电缆线路宜按双环式结构建设,根据负荷性质、负荷容量及发展可一步建设到位,亦可初期按双(对)射接线建设,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过渡至双环式。

规划A+、A、B类供电区域中单电源用户较为集中的地区及规划C类供电区域,中压电缆线路宜按单环式结构规划。

实施架空线路入地改造为电缆线路的区域,应按照电缆线路的目标网架结构规划、设计和预留。

1.8

表1各供电区域线路接线方式选择推荐表

供电区域

架空线路

电缆线路

A+

3分段3联络

双环网、双(对)射、单环网

A

3分段3联络

双环网、双(对)射、单环网

B

3分段3联络

双环网、双(对)射、单环网

C

多分段适度联络

单环网

D

多分段单联络

E

多分段单辐射

1.9按照线路接线方式,合理控制线路负载率及线路分段内负荷,保持线路合理供电裕度,便于线路负荷区段灵活转供。

1.10

1.11目标电网建成后,A+类供电区域宜达到具有上一级变电站全停情况下的负荷转移能力,A、B类供电区域宜达到具有上一级变电站停一段母线情况下的负荷转移能力。

1.12

3.改造原则

4.

2.1线路分段不合理

2.2

2.1.1未根据用户数量、通道环境及架空线路长度合理设置分段开关,分段内接入用户过多,在检修或故障情况下,不利于缩小停电区段范围。

应合理增设分段开关,按下表要求控制分段内用户数量及分段线路长度。

2.1.2

表2中压架空线路分段内用户数及分段线路长度推荐表

区域

分段内用户数(包括)

分段线路长度(km)

A+、A

≤6户

≤1km

B、C

≤10户

≤2km

D、E

≤15户

≤3km

注:

架空线路分段统计为分段开关间主干线线路段,其中分段开关包括自动化功能的分段开关和手动操作分段开关。

2.1.3开关站、环网室(箱)、配电室10(20)千伏母线馈供用户过多,母线检修或故障时,停电影响用户过多。

应通过增设配电站所,按下表要求控制单一母线段内馈供用户数量。

2.1.4

表3中压配电站所单一母线馈供用户数

区域

开关站、配电室单一母线馈供数

环网室(箱)单一母线馈供数

A+、A

≤4户

≤2户

B、C

≤5户

≤3户

D、E

≤5户

≤4户

2.1.5对于3分段3联络线路,分段内负荷大于线路负荷的30%,运行方式调整时,导致转入负荷的相邻线路过载。

应调整分段开关安装位置,控制分段内负荷。

2.1.6

2.3线路联络不合理

2.4

2.2.1线路无联络,检修或故障时无法将非检修段或非故障段负荷进行转移。

应优先在线路末端增设联络。

2.2.2

2.2.3线路联络点偏少(1-2个联络点),检修或故障时全线负荷无法分区段、分散转移至相邻联络线路。

应根据线路分段情况,优先在负荷较大的分段内增设联络。

2.2.4

2.2.5由于联络点设置不合理造成负荷转供时出现电能质量问题。

在考虑线路负载率的同时,要统筹考虑供电半径及电压质量,合理设置联络点。

2.2.6

2.2.7单联络线路联络点位于线路前端,方式调整时无法实现线路负荷分段灵活转供。

应调整或增设线路联络点。

2.2.8

2.2.9单一分段内有两个以上联络点或全线路联络点超过三个,负荷调整方式复杂。

应优化线路联络点设置,取消无效联络。

2.2.10

2.2.11联络线段线径偏小,负荷转供能力受限。

应按主干线标准进线改造。

2.2.12

2.2.13联络电源选取不合理,多为同一变电站(同一母线)出线,缺乏与不同变电站的异电源联络,特别在A+、A、B类供电区域,配网对上级电源的支撑和负荷转供能力不足。

应优先选择异站出线进行联络改造。

2.2.14

2.5其他

2.6

2.3.1架空电缆混合线路,其中电缆线段没有联络电源,多用户集中接入环网箱。

在电缆化改造时,应按照环网接线形式进行规划建设及通道预留。

2.3.2

2.3.3相邻变电站供电范围相互交织,供电边界不清晰;相邻变电站、同一变电站主变间负载率不均衡。

应通过新建改造线路,对区域配网网架进行调整,以地理边界划分变电站供电范围。

2.3.4

2.3.5受负荷发展或线路通道条件影响,配电线路逐步延伸、迂回供电,导致线路供电距离过长、电压损耗过大。

应优化线路路径,缩短供电距离。

2.3.6

2.3.7部分双电源用户从同杆架设的两回线路接入,线路检修或故障时易导致双路电源全停;电缆方式进线的重要用户,进线电缆为同通道敷设,存在电缆通道外力破坏时双路电源全停的隐患。

应优化双路电源用户供电方式和进户方式,杜绝同杆架设双回线路接入,必要时对重要用户供电电缆路径进行调整。

2.3.8

2.3.9部分地区受通道条件限制,多回路架空线路同杆架设,同通道电缆回路过多,检修时同杆架设陪停线路较多或电缆通道故障时停电影响范围过大。

根据负荷密度及供电可靠性要求,完善区域内架空及电缆线路通道规划,控制同一路径内线路回路数,不宜采用架空线路三回路及以上同杆架设,次干道同通道电缆回路数不宜超过12回,主干道同通道电缆回路数不应超过24回,变电站出线电缆应通过多路径与站外电缆通道接驳。

2.3.10

(三)配网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

(四)

5.建设改造目标

6.

1.1310(20)千伏架空线路

1.14

1.1.1架空线路导线型号的选择应满足负荷自然增长和用户负荷接入的需求,主干线截面宜综合饱和负荷状况、资产全寿命周期一次选定,有可能发展成主干线(联络线)的分支线也应按照主干线标准进行建设。

导线截面选择应系列化、标准化,同一规划区的主干线导线截面不宜超过3种。

采用铝芯绝缘导线或铝绞线时,各供电区域中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参考表4选择。

1.1.2

表4中压架空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单位:

mm2

区域

主干线导线截面(含联络线)

分支线导线截面

A+、A、B

240或185

≥95

C、D

≥120

≥70

E

≥95

≥50

1.1.3中压架空线路路径沿规划道路选择,一般按单回线路架设,导线架设布置、设备选型、施工工艺均应利于配网不停电作业的开展。

如无法满足用电负荷发展和供电可靠性要求,可进行电缆化改造。

1.1.4

1.1510(20)千伏电缆线路

1.16

1.2.1电缆建设改造应适应市政规划发展,在A+、A类供电区域及B、C类重要供电区域、走廊狭窄,架空线路难以通过而不能满足供电需求的地区、易受热带风暴侵袭的沿海地区、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并具备条件的经济开发区、经过重点风景旅游区的区段,根据配电网结构或运行安全的特殊需要,宜安排电缆线路建设改造。

1.2.2

1.2.3电缆线路截面的选择:

变电站馈出至中压开关站的干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铜芯300mm2,馈出的双环、双射、单环网干线电缆截面不宜小于铜芯240mm2,在满足动、热稳定要求下,亦可采用相同载流量的其他材质电缆,并满足GB50217的相关要求。

1.2.4

表5中压电缆线路导线截面推荐表单位:

mm2

供电区域类型

10kV电缆变电站出线截面

10kV电缆主干线截面

10kV电缆分支线截面

A+、A、B、C类

≥300

≥240

≥150

D、E类

≥300

≥150

≥120

注1:

表中推荐的电缆线路为铜芯。

1.2.5电缆通道的建设应坚持“立足规划、着眼长远、统筹建设”原则,按照地区建设规划统一安排、同步实施,按照终期规模一次性建设到位。

结合公路、市政道路建设同步进行,与规划的地下铁道、通道、人防工程等地下隐蔽性工程协调配合,宜布置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方。

根据负荷密度、路径状况和运行要求,选用隧道、排管、沟槽或直埋方式建设电缆通道。

规划A+、A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排管或隧道方式;规划B、C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排管方式;D、E类供电区域,一般采用直埋方式。

1.2.6

表6各类城市及供电区域电缆通道选型原则对照表

城市等级

供电区域

电压等级

(kV)

通道选型原则

直埋

排管

电缆沟

隧道

一线城市

A+、A

6-20

不推荐

推荐

不采用

推荐

B、C、D

6-20

可采用

推荐

不采用

推荐

二线及以下城市

A+、A、B、C

6-20

可采用

推荐

可采用

可采用

D

6-20

推荐

可采用

可采用

不采用

1.17配电线路供电半径及负载率水平

1.18

1.3.110(2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

原则上A+、A、B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不宜超过3km;C类不宜超过5km;D类不宜超过15km;E类供电区域供电半径应根据需要经计算确定。

1.3.2

1.3.3配电线路负载率应根据线路接线方式进行控制,负载率不应超过下表要求。

1.3.4

表7中压线路负载率对照表

接线方式

负载率

架空单联络

50%

架空3分段3联络

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