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973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docx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

 

 

———————————————————————————————— 作者:

————————————————————————————————日期:

 

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

——2013年3月13日在线研讨活动整理

赵书林(整理)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案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走进……”的字样。

的确,带领学生“走出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好,固然是主题活动的一方面;但是我们是否也应该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以自主的实践活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作为学生,校园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主题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方向之一。

2013年3月13日晚,中国综合实践活动QQ群(80936049)邀请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的高启山老师,就“如何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开展主题活动”与群里的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一、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

如何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是很多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启山老师以一次作文活动为例,谈了他的思考。

【案例呈现】

案例一:

“起名”作文活动的改编思考(高启山提供)

某老师上作文课——“我的名字我做主”。

这是我观看一节录像课的作文活动内容。

关于这个活动的缘起,老师是这样介绍的:

公开教学中选择一个孩子们喜欢且有话可说的话题十分重要,默默地观察、思考了许多天,很多话题被拿起又放下,始终找不到一个满意的。

有一天,和三年级几位老师在一起聊天,他们兴奋得向我说着组内老师互相取的新名字——“鱼美人”“马小跳”“娇滴滴”……一个个新鲜可爱的名字中不仅包含着每个人的特点,还含蕴着老师们之间的和谐亲密,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我突然来了灵感:

起个新名字?

我为什么不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为自己起个最喜欢的名字呢?

就这样,“为自己起个喜欢的名字”的话题走到了我的跟前。

作文课“开题”的过程是这样的:

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报名”(介绍自己姓名)的游戏以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名字都是父母给起的。

你喜欢自己的名字吗?

为什么?

从理论上来讲,答案应该分喜欢、不喜欢、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三类。

但是,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只有那些喜欢自己姓名的学生在发言。

老师提示:

没有对自己名字不满意的吗?

终于,有几个站了起来,讲了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诸如被别人借助名字的某个字、某个读音起绰号等等。

老师开始交代:

是啊,我们的名字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起的。

名字本来有我们自己做主,今天我们来给自己起一个新名字……

这样,一节关于“起名”的作文活动课就开始了。

从老师的介绍来看,很显然,执教老师想要组织一次让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话题,在完成这个话题的思考和讨论交流中来完成作文。

但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先搞清楚:

第一、是否孩子们都需要改名字?

从课堂学生的交流看,很多学生是喜欢自己名字的,而且讲出了自己名字的理由。

一般来说,这样的名字不需要修改、不需要重起;再一点就是:

即使是我不喜欢,我能随便修改吗?

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问题,我们思考过吗?

第二,真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名字都是我们还不会自己做主的时候起出来的,我们能够做主吗?

我提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要说明:

指导孩子们做一个话题讨论,做一件事情,然后进行作文的时候,这个话题、要做的事情是要有“真实的生活意义”发生的。

我们强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做的事情,要体现出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一种真实的价值意义,也就是很有必要做这件事情,很乐意做这件事情。

但是,从前面的介绍看,“重起名字”并不是全班每个学生的需求,在这一点上,“起个新名字”便不再是真实的需求了。

即使起了一个自己满意的新名字,能不能“转正”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即使为自己“起出”了一个新名字,写出来的习作也未必有真实情感了。

于是,针对前面的作文课,我自己设计实施的一个关于“起名字”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主题——给自己起个“网名”

学校都有计算机课,都要学习网络,都要注册一些网站,甚至,很多学生有了QQ,这就需要给自己起个网名。

这是一种真实的需要。

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

1、研究网名。

网上很多网名不是真实的姓名。

网上的网名有“好”有“不好”。

搜集一些网名,进行比较研究:

哪些网名起的好,为什么好?

哪些网名起的不好?

为什么不好?

2、起网名注意什么?

根据好与不好作为依据,思考起网名该注意些什么;班上有一些同学有网名,乐意公开的话,请他们介绍自己起网名的经验体会。

3、“我的网名我做主”

思考自己的特点,设想:

在网络上,给自己起一个怎样的网名?

如果去不同的网站,结合不同的网络内容特点,是否会有不同的网名?

想一想自己网名的意义。

组内,跟同学交流自己的网名和思考,看同学对自己的网名是否有新的建议。

4、注册验证网名:

看看自己起的网名是否跟别人的重复?

如果重复了,还需要重新起网名。

5、介绍自己的网名。

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的网名,要介绍清楚网名的意义和起网名的经过。

指导学生把起网名的经过写得具体一些。

6、点评其他人的网名。

文章写好后,发布到班级博客或有关论坛。

全班同学互相点评网名(注意点评用语)。

7、活动延伸:

给自己命个“字、号”

整个过程跟起网名差不多。

不同的是:

要指导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命名“字、号”的文化,指导学生研究讨论:

在这些文化中,哪些是优良的,值得继承,哪些是糟粕,应该剔除,然后,根据古代“字、号”的意义表达规律,开展给自己“命字”、“命号”,给他人送“号”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

给别人送“号”,要注意讲究文明,而不成为起“绰号”。

【案例研讨】

由“改姓名”到“起网名”,到底改变了什么?

这样的调整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如果我们谋求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或学科性实践活动)的整合,那么,二者之间一定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一致性又是什么……

河北-王春来:

这个话题真的好新颖,有这么多的奥秘和可以研究的知识。

大连马荣华:

有兴趣的名字会引起学生思想的骚动;记得我看见什么:

王子;王千一……光怪陆离的名字不胜枚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起名字会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考。

名字有文化,有终生发展的动力内涵。

河北丰润—李旺:

对于其网名,我也很有感受。

我有很多QQ好友,是自己以前的和现在的学生,但是我发现他们的网名太奇怪了,甚至有时候说的是一些脏话、不文明的话等等,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孩子们正确认识网名的意义、用途,明辨是非,对孩子们的影响会很大的、也是很深远的。

高启山:

我想到这个主题,是有经历的——1990年,我给自己起过一个笔名“严文”——严肃文章,研究语文,那是因为真实需要——有一本书里面,要发我的两篇文章,编者说,你起个笔名吧,要不然,一个人选两篇文章,不好。

我就起了这个笔名,后来外论坛,我就用它做网名了。

前面那位老师的课堂,现场指导、现场习作——作文公开课,人家要看的就是你的过程。

相比较,我的设计侧重了一个学生为自己起个网名、“命个字、号”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本身,仅仅是活动结果、研究结果或者体会的一个表达。

这是我近些年来倡导的一个理念——研究性作文教学,即:

将作文过程的观察、思考、材料的选择、提炼、写作,融于活动的一个主题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之中,作文过程不单单靠一两节课完成;活动不单单为作文,活动本身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这样,作文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

唐山-刘存生:

如果按照案例中老师给孩子重起名字的话,在组织安排的过程中,及容易出现误导孩子的情况,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情感,起到了相反作用,而高主任在此过程中,同样是起名字,意义更深远,实践更透彻,与现实更接近。

山东威海张丹:

明白了,我们的选题起点:

要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

山东威海张启胜:

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非常清晰地界定,学科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启山:

关于作文与综合实践的整合,是我十多年思考的话题,理论基础就是:

综合实践活动是生活,是作文的前提,作文是整理生活和思考。

就这么简单。

大连 马荣华:

学生有了实践,作文就会言之有物,而不会无病呻吟。

我们这里大雪,让学生即兴作文,抒情的烂漫,白描的手法,拟人的表达无不展现出童心的可爱。

江苏张晓:

学生作文反映出的无话可说,是因为没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这些。

河北丰润许小红:

孩子出去的多了,有了生活经验,写景物就容易多了,我女儿就是例子。

丰润群小刘红:

综合实践活动是生活,是作文的前提,作文是整理生活和思考。

就这么简单。

高启山:

今天,我到学校去,一位老师跟我谈“作文的困惑”,说,人教四年级第一单元安排的习作不好教——写景物。

不能带着孩子们其外出观察,孩子们有很多是编景物,很困难。

我说了一个话题,他很认可。

我说:

你可以让孩子们写想象景物作文。

他们是个新建学校,校园景色,除了建筑之外,还有许多需要种养布置。

我说,你能不能让孩子们想象一下:

我们学校未来几年内,建成怎样的景点?

比如,哪里该建成什么景观?

哪里该建成另外的怎样的景观?

哪里该种些什么话,哪里该栽一些什么草?

建设完了,这里是怎样的景观?

让学生依据自己看过的、度过的,来想象学校建设完成以后的景色。

其实,这是一个对学校物化景观的设计思考,而这个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主题吧?

——自主设计改进的主题活动。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非常感兴趣了。

写出来的作文——我想象中的校园景色,自然会充满感情,会很优美。

好,我是搞作文的,我就举语文的例子。

有老师提出:

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学生的责任感、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审美能力、还有就是作文的和能力提升——这个案例是这样的。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中获得切身的情感体验,体现了生活德育观、实践德育观,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与传统的学校德育活动整合呢?

研讨中,高启山老师结合一个案例谈了他的思考。

【案例呈现】

“改编新二十四孝”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唐山市丰润区第三小学 周晓静

背景:

我们学校为了配合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开展了“二十四孝”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橱窗内张贴购买来的配有文字故事和人物画像的二十四孝宣传画。

但是,尽管宣传画在学校很显要的位置,但是,除了一开始有学生驻足看一看,后来,也就仅仅是能够起到应对“联查”的作用了——我曾经让学生去讲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故事,能够讲得清楚的,几乎没有几个,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孝道”的教育在生活中效果没什么起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孙云晓、黄向阳等人关于儿童偶像确立的观点启示了我们。

孙云晓说,“儿童自己寻找的楷模完全是生活化的、幻想中的,比起成人为他们树立的楷模,能够更迅速的影响他们的生活”。

黄向阳谈到规则教育的问题时说:

“学生不能执行规则因为他们在规则中仅仅是课题而没有成为主体。

”分析我们学校现象,我们发现,我们没能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孝道楷模是我们学校给与的,并不是他们自己主动确定下来的。

如何帮助学生自己主动树立起“孝道”楷模,收到良好的孝道教育效果?

我们组织老师们再次细读二十四孝,发现期间有些是糟粕的东西,需要修改的。

能不能让学生作为主体来尝试着改编一下?

于是,我们借鉴孙云晓、黄向阳等人的观点,尝试在学校五年级的一个班级开展以“改编‘新二十四孝’”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具体流程如下:

一、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改编“二十四孝”的动机。

布置学生认真阅读二十四孝故事,反复读几遍,认真思考:

古人编写的这二十四个孝道教育故事中,是否每个故事中人物的做法都可取?

哪些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有没有不可取的?

为什么不可取?

分别把他们找出来,批注的方式,写清楚自己的理由。

阅读之后,利用四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针对二十四个小故事,逐一展开讨论,从三个角度来评判这些故事:

那个“二十四孝”中的哪些故事至今对我们还非常有教育意义,其中的人物现在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哪些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做法需要修改?

哪些故事中倡导的思想是跟现代人倡导的精神思想相违背的,应该删除?

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多数故事中的人物到现在还是能够成为我们的楷模的。

但是“闻雷泣墓”是典型的迷信,“埋儿奉母”则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这两个故事,应该删除,不再将他们确立为孝道楷模。

“恣蚊饱血”、“ 卧冰求鲤”、“刻木事亲”、“ 怀橘遗亲”等,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可嘉,但是人物做法却有待商榷,比如,“恣蚊饱血”,让蚊子吸自己的血的做法,“刻木事亲”每三餐先让“木像吃,事事与木像商议”这些迷信的做法都应该商榷。

老师向学生建议:

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我们改编一本“新二十四孝”,删掉应该删掉的,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对人物有问题的做法,进行修改;同时,编辑新的故事,使我们改变后的孝道故事仍然是二十四个。

二、更换新故事,修改老故事,附加生活故事。

改编后的《新“二十四孝”》故事,每一篇,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与老版《二十四孝》文字数量相近的孝道故事和人物图片,推荐理由;现代生活中的孝道故事,推荐理由;孝道名言两则,推荐理由。

新利用两周的课余时间,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到网上浏览,看纸质书籍,跟父母、爷爷奶奶去访谈,搜集古今中外孝道人物故事,达到每个人至少了解一个故事。

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确定一个最感动人、又与原“二十四孝”故事不冲突的故事,并针对删掉的两个故事的文字多少进行重新改写。

改写之后,全班各小组交流各自改写好的故事,介绍推荐理由,从个小组推荐的故事中最终确定两个。

然后,每个小组再分四篇故事,完成后续编写内容——小组内,为每一篇补充进去一个与分到故事倡导的孝道精神、做法相类似的现代人孝道故事,分头写推荐理由;为每一篇故事附上两则孝道名言,也写清楚推荐理由。

小组内成员分别承担任务。

三、编印“新二十四孝。

个小组任务完成,并经各小组相互交换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之后,班上确定统一的“书页”编辑格式,个小组分得的四篇故事及后续编进的内容,按照统一格式电子录入,排版,形成统一的书籍页面格式。

各小组学习了解公开出版物的封面封底等,讨论设计《新二十孝》的封面、目录,封底,设计出小样,班上召开讨论会,从六个小组的设计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班级《新二十孝》装帧印刷定稿。

教师负责写书本前言。

学生自己讨论、筹划“出版印刷经费”——原则:

不向家长要钱,不要学校支持,自己想办法,还不能做出违法违纪事情。

学生能够相处的办法:

卖废品,从早点钱中节省,拉赞助……

班上为每个人印书一本,多印若干册,赠与学校。

每个学生拿着里面有自己推荐理由和自己名字,亲自动手改编出来的《新二十四孝》回家,跟父母一起阅读!

四、宣传改编的《新二十四孝》。

讨论一分给学校的建议:

更换原来学校橱窗的“老二十四孝”宣传图片,布置新编二十四孝宣传橱窗。

学生重点讨论更换理由,并且理由如何才能获得校长的支持。

讨论后,学生整理建议,交给校长,请校长批准。

校长批准后,学生分小组、分担任务,自己动手,设计、布置《新二十四孝》宣传图片。

学生从网上下载保留故事的宣传画,自己动手制作“原作修改”和“新编故事”画页,每页下面附自己小组推荐的“孝道名言”,按照新编故事的顺序,粘贴在一开美术纸上,然后,再进行花边设计装饰,粘贴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内。

五、活动延展——一年后,编辑《我们班的孝道偶像》。

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行孝道时间,记录自己的孝道故事,定期在班上宣讲,一年后,编辑班上有每一位同学孝道足迹的《我们班的孝道偶像》。

【案例研讨】

谈到德育,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受教育”。

而这个“改编《新24孝》”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达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在德育活动中,改变“被德育”的现状,恐怕还需要教师信任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高启山:

这个案例,应该是很多学校德育宣传中出现的问题。

河北 王晓茹:

高主任说得对,现在孩子们是“被德育”。

威海荣成李静:

岂止是被德育了,很多行动都是“被”的结果。

大连马荣华:

我个人对风行一时的三字经持疑义。

糟粕害人不浅,精神鸦片不少。

河北王燕:

二十四孝让小学生去判断,能行吗?

高启山:

二十四孝让学生去判断,为什么不可以呢?

他们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老师这里面也去要引导啊。

唐山-胡广慧:

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

威海荣成李静:

为了所谓的更好更快的完成某一个主题实践活动,老师们往往越疽代疱替学生们做了很多事,但很多时候又会觉得是迫不得已、只能这样?

蓝精灵格格:

现在孩子多独生子女,被人帮习惯了,他们自定主题,很多学生束手无策。

唐山-刘存生:

我想有些实践,学生是存在些困难的,教师需要及时指导。

河北丰润-朱晓:

作文教学、二十四孝的改编都让我们觉得,综合实践的主题就在学生生活之中,我们要及时的发现,去设计活动,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别在思想上有畏难情绪,觉得主题不好找。

高启山:

学校经常会有一些文化宣传活动,橱窗、楼道、教师要张贴名人名言、名人宣传画,还有一些规则、标语口号。

但是,这些内容往往是由学校领导教师设计制作,甚至批量购买后悬挂张贴,学生仅仅是一个看客。

变“看客”为“主动宣传者”之后,学生成为了班级、学校文化宣传的主体,他们自己推荐自己喜欢、设计宣传作品,整个推荐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自我教育并互相教育”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成人给树立的偶像”变成了学生自我主动确定的偶像,烙在他们的心中!

三、让学生深切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价值

在学校生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问题,是很多人越掰扯就越掰扯不清的问题。

在研讨中,高启山老师谈到,“在实践中,学校校本课程的在确立了项目之后,可以用传统学科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针对内容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教学。

如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那么,校本课程又同时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可以实现统整”。

如何从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呢?

高启山老师也引入了一个案例:

【案例呈现】

“制作类”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深度开发

很多学校在开设着一些制作类课程。

比如种子贴画、布贴画、折纸、剪纸、雕刻、绢花塑料花制作等等。

这类课程本身,原本隶属于美术课程中的手工制作,基于学校自身的种种原因,这些课程被开发成了一门或多门校本课程。

手工制作课程因为“动手的原因”,具有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同时,由于学校本身在实施这些课程的时候,加进了对这些“制作工艺、历史、文化、人物以及成品样式工艺等创新的研究探索”的内容,使得课程不再“单纯学习制作”,而很具有了综合的味道。

但是,就上面介绍而言,我个人感觉到,其课程的教育价值还是停留在“学科”、“学科拓展”的范畴,其主体的综合程度还不够,课程育人价值的综合程度,还不够。

这些课程,没有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锻炼实际生活能力。

怎样才此基础上做主题的深度开发?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出现这些工艺文化的背景,从这些背景着眼,来开发主题,将这些制作与美化生活服务生活服务,这样,“工艺制作的课程学习”,便不再单纯是为了“工艺制作”,而是通过工艺制作完成某项服务生活、美化生活的活动,从而锻炼学生除了工艺制作、文字研究之外的各种生活、生存、创造、交往等能力,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家庭、社会责任感。

比如:

绢花制作出现的背景,本身是要解决“鲜花作用于生活”的一些缺陷问题的。

寒冷冬天,在室外开展活动,摆放色彩斑斓的花朵,这是鲜花不能胜任的(除了大型、有足够投资、一次性之外,比如财力充足的人家,冬天也去买鲜花来装扮婚礼现场,婚礼结束,鲜花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家境不富裕,承办婚礼就用到了绢花,使用一次,较少需费用,公司收回,下次仍可继续租给别人来用。

)而绢花则不怕寒冷和风吹雨打,活动结束,绢花收藏起来,下次活动还可以继续使用。

再如,运动会上的花环队花环表演,鲜花显然禁不起折腾,塑料花造价又贵,纸花使用一个流程基本也就损坏了,而绢花的寿命则会长久一些。

【案例研讨】

高老师推荐的这个案例,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只是作为一种“课程”而存在,它应该植入我们现实的生活,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锻炼实际生活能力。

高启山:

我刚才谈到的例子,是绢花在生活中的少许生活应用背景,实际生活中,用途还会有很多。

那么,如果我们将“绢花”制作的活动,安排到“生活应用”的背景下来开展系列活动,活动的综合教育价值就能够得到深化、提升。

例如,学校要“庆六一”、“庆元旦”开展庆祝活动,活动需要布置现场,体现出浓烈的欢庆氛围。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展一次“布置活动现场”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提出要求,给定布置区域,提出用绢花来布置。

然后,老师指导着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方案、制作绢花、现场布置。

这期间,布置活动现场是非常有“综合能力锻炼价值”的项目。

比如,绢花丛中通过色彩的变化呈现出庆祝**的字样,字体大小、美观,都要思考,怎么摆放需要认真的设计,需要绢花多少需要计算,材料需要多少需要计算,资金多少需要计算,资金筹措需要动脑;绢花制作与设计、布置,需要有不同的分工,需要合作;遇到各种“完成会场布置”任务的问题需要经历,需要动脑解决,而这,是真实的生活问题的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就能得到综合培养和锻炼。

而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的成就感远非“单纯制作绢花”能够比拟的。

因此,就制作类课程来讲,做主题的深度开发,其实也很容易,就是安排应用的生活、工作背景,使制作发生生活的价值。

河北王晓茹:

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要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够有更深的更广泛的发展。

唐山-胡广慧:

结合学生的生活很重要,因为课程设定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培养孩子一定的能力。

青岛-邢雪梅:

高老师进行了很多探索,这种探索精神值得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说不能跟校本课程结合,关键看怎样结合,这种结合是否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

高老师提供的这几个案例,开放性是不是有些不够,多局限于校内。

至少空间上的开放性不够。

与真实社会的融合度也较低。

即实践性不够强。

高启山:

课改走到今天,我们应该思考什么问题?

学生作为主题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来。

我举这些例子,其实是在传递这样的一点思考:

我们从这些角度开发主体,开展活动,是把学生当做日常校园生活的主体,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的、创造性地学习,感受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我今天谈“日常校园生活”的话题,是想说:

我们完全没必要非要“为了主题而烦恼”,从校园生活中开发,从日常开发,并不反对其他主题。

关键,学生是否作为主体,是否在解决他们想解决、能够解决、解决了之后能够看到效益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