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823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5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docx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

--(选择题20分、名词解释及简答24分、综合应用题46分、论述10分)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答:

MIS: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总体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

v机器: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业务信息系统、知识工作系统、决策和经理支持系统),各种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

v

v人员:

高层决策人员,中层职能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

v是一个社会系统,其次是一个社会和技术综合的系统。

设计者不仅要懂得技术,而且要懂得人。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的集成系统。

v只有信息的统一集中,信息才能成为企业的资源。

v除具有数据信息处理功能外,具有预测、状态报告、控制能力,辅助决策。

2、管理信息系统的四大组成部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管理信息系统有四大部件组成:

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课本P11)

(2)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简称EDPS)

①单项信息处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②综合信息处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简称MIS):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在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从单一功能发展到多功能、多层次、系统化的高级阶段,并逐渐成熟。

  管理信息系统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有一个中心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布式处理。

  制造企业中的MRP,MRPⅡ,ERP等,对于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改善T、Q、C、S,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决策支持系统(DSS)

   决策支持系统是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决策模型,提供备选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利用计算机的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模型能力对管理决策进行支持的系统。

3、理解TPS,DSS

DSS的构成和结构

①DSS的特点:

(a)系统的使用面向决策者

(b)系统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系统强调的是支持的概念,帮助加强决策者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c)系统的驱动力来自模型和用户,人是系统运行的发起者,模型是系统完成各环节转换的核心。

②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s,EDPS),也叫业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processingsystems,TPS)。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运用于计算机应用在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处理,特别是会计和统计工作的数据,主要用于运作层的控制管理。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快速和大量储存的能力,可以减轻业务人员大量重复劳动。

适用于各类企业,机关以及个体经营者。

[1]

  系统特点: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能迅速有效地处理大量数据的输入输出,能进行严格的数据整理与编辑,通过审计保证输入,处理过程和输出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

[1]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工作有脱机和联机两种方式。

脱机方式使操作者和系统并不保持经常不断的联系,而联机则保持经常不断的联系,对输入及时的处理(工作原理类似于飞机票订票和购票系统)。

[1]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逻辑关系简单,重复性较强,但是无法制止非法或犯罪活动

4、MIS的物理结构有哪些,理解B/S,C/S,理解SOA架构,理解云服务模式,区分几种架构之间的区别

答:

课本P11...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的定义,信息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数据:

是以文字、数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对客观实体的属性的反映,是发生事件的记录。

简而言之:

数据是表示客观实体属性的数值。

信息:

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2.理解信息的各属性

客观性

时效性

共享性

传递性

可加工性

等级性

3.理解信息价值的两种衡量方法

4.信息生命周期分为哪些阶段

课本P09

5.系统定义,理解系统的各主要特点

课本P01

第二章系统建设概论

6.信息系统建设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具体内容。

课本P22

7.理解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优缺点(生命周期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生命周期法

8.理解面向对象开发(OO)方法

9.面向对象分析(OOA)方法的基本步骤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即OOA方法,OOA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对客观对象运行状态的信息模拟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基础之上。

从信息模拟中吸取了属性、关系、结构以及对象作为问题域中某些事物的、实例的表示方法;

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中吸取了属性和方法的封装,属性和方法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及分类结构和继承性等概念。

在用OOA具体地分析一个事物时,大致上遵循如下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确定对象(object)和类(class)

对象是对数据及其处理方式的抽象,它反映了系统保存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某些事物的信息的能力;

类是多个对象的共同属性和方法集合的描述。

标识对象的主要目的:

使系统的实现技术同现实世界联系更加密切。

希望产生一个稳定的框架模型,以便考虑问题空间并收集用户要求。

可以避免从系统分析到设计时改变系统的基本表示。

第二步,确定属性(attribute),这里所说的属性就是用来描述对象或数据类特点的数据元素。

第三步,确定方法(method)。

方法是在收到消息后必须进行的一些处理方法。

定义方法的重点是为每一个对象和分类结构定义所需要的行为,并确定对象之间的必要的通信。

第四步,确定结构(structure):

分类(继承)结构:

根据对象的继承特性,在一个分类结构中,对象共享在它之上定义的属性,例如,通用的交通工具及其特例:

汽车、飞机、轮船。

一些属性和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交通工具,而另外一些仅适合于汽车、飞机、轮船。

组装结构:

用于刻画一个整体及其组成部分,例如,一辆汽车由发动机、传动装置和刹车装置组成。

对象消息连接结构

第五步,确定主题(subject)。

这里所说的主题是指系统的总体概貌和总体分析模型。

定义主题时,根据需要,把紧耦合的主题合在一起,对主题进行编号,画出矩形框图,并将主题间的连接在图上表示出来。

 

10.理解原型法基本含义及其优缺点

课本P25

11.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各种开发方式及其优缺点

12.理解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1、信息系统建设除了要考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因素外,更多要考虑文化、社会、环境、管理和经济等人文社会因素。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改革和调整所有阻碍企业发展和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信息系统建设的规章制度。

2、信息系统建设需要用户和技术人员等多方面人员参加,在信息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一方面对于用户,在信息系统建设初期对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使用的技术、信息系统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预期效果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是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技术人员,对系统所设计的业务领域并不了解,在建设信息系统过程中,须要学习和了解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的管理过程。

 

3. 信息系统是系统,而且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这就需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和认识信息系统,用系统的方法来指导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它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搞清楚信息系统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信息系统在其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和企业规定了信息系统存在的必要性、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对信息系统的约束和限制。

 

4. 信息系统建设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项目,需要用工程观点来对待信息系统建设。

工程方法来组织信息系统建设。

当用工程的观点来看待信息系统建设时,把信息系统建设纳入到工程范围之中,按照工程要素;来要求信息系统,按照工程步骤来组织信息系统,按照工程的方法来建设和开发信息系统。

第三章信息系统规划

13.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课本P35

14.理解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理解BSP法进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关键工作步骤,BSP方法的目标

课本P42

15.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含义及其内容

课本P52

16.理解信息系统调查的基本内容

课本P37

第四章BPR

17.理解“IT黑洞”及其成因

IT“黑洞”--现代企业管理的陷阱

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的飞速发展,改造企业管理手段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这就是MRPII或ERP软件系统在企业的应用。

MRPII或ERP系统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曾经产生过三次热潮:

1986年和1991年的MRPII应用高潮以及1998年的ERP应用高潮。

前两次均以大面积失败而告终(应用失败率高达90%),至使一大批企业对MRPII谈虎色变、望而却步。

ERP是在MRPI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总结MRPII应用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研究ERP应用的成功模式,是防止第三次ERP应用热潮重蹈覆辙的最重要工作。

一、何为IT“黑洞”

计算机是在六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企业管理,它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先进性可以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与管理效率。

人们预期,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企业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然而事与愿违,在九十年代以前,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可见的经济效益。

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在前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在应用MRPII系统方面已投资过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

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无一成功,开发者称之为MIS“泥潭”。

时至今时,我国仍有一大批继续在“泥潭”中拨涉的企业还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一大批尚未偿试“泥潭”滋味的企业还执迷不悟地准备踏上通往“泥潭”的道路。

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在整个八十年代,美国企业在IT应用上投资了10,000亿美元。

尽管投资巨大,但白领人员的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管理效率)在整个八十年代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1975至1985这十年期间,蓝领工人数量减少了6%,实际产出增长了15%,表面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1%。

但在这同一期间,白领工人数量增长了21%,与实际产出增长15%相比,生产率下降了6%。

这组统计数字表明,企业在IT应用上的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经济学家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IT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

二、IT“黑洞”的成因

在当前全球企业投资IT应用已超出其他资本品投资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其不合情理。

毫无疑问,IT应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潜能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释放这种替能。

这需要我们首先分析一下IT应用失败的原因。

IT应用没有释放其替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总是沿用旧的或业已存在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注重工作应该怎样做,然后考虑应用IT手段来辅助实现它。

办公自化系统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应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梦想“无纸化办公”,其结果导致更多的纸张使用。

不管报告是否有价值,报告愈来愈多,格式愈来愈漂亮。

人们不惜化去数天时间去写报告并绘有精美的图表等以期高一级管理层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或批准。

因为在办公自动化软件上修改文字和图表实在太容易以致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修改完善以使得到每一级管理层的欣赏。

问题就在于处理办公事务的流程和方式没有改变。

在应用IT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也会经常导致一些问题。

运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直接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将会对很多不合理或无效的工作(也许手工业务处理方式下必须存在)进行计算机自动处理,由于人们必须按照计算机的要求工作而不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办事,从而有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不如手工方式。

在应用IT技术之后,人们方认识到对原有流程进行一些改变是有益的,但为时已晚,通常都是因为要改变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太高和太费时间而被搁置。

因而人们经常认为IT应用会导致不灵活而不是灵活,IT应用根本达不到预期想象的效果。

在应用IT实现管理信息化方面更是伤痕累累。

改变各部门原有工作流程、协调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方式阻力重重;虽然应用了管理软件系统,但原有的手工业务处理模式难以更新;信息一致性与共享机制难以形成;原有业务处理流程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员工素质难以大幅度提高,团队精神难以形成。

种种原因最后导致管理软件系统难以正常运行,众多企业最后不得不丢弃计算机而恢复手工作业,有些企业既使勉强保持系统运行,但只能忘记本来的预期目标。

 

18.BPR的含义及其基本步骤

课本p69

19.BPR具体案例

课本P67

第五章系统分析

20.理解系统分析的含义,系统分析基本过程,系统分析的结果是什么

何谓系统分析(Systemanalysis)?

源于科学方法论、系统论等学科,是由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组成的一个集合。

从系统的现状出发,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以供决策者进行选择。

每一次系统分析都由一些典型的、相互关联的行为组成,包括五个环节:

1、阐明问题:

分析研究系统目标、价值、约束条件等因素,问题剖析报告给出问题性质和问题条件,阶段结果报告给出阐明问题阶段的成果,即给出问题的描述和解决问题的大体方向和领域。

2、谋划备选方案:

依据问题分析结果,分析人员突出若干备选方案并进行初步筛选。

3、建模和预测后果:

建立系统数学或仿真模型,预测备选方案的各种后果,给方案最终选择提供定性和定量支持。

4、预测未来环境:

在当前环境条件下,预测将来系统付诸实践时所处的环境,考察每种备选方案在未来环境中的后果,并进行分析。

5、比较备选方案:

依据后果预测,根据系统的目标和评价指标对候选方案进行评估并尽可能给出优先次序,供决策者进行参考

逻辑方案是系统分析的最终结果,是新系统开发中要采用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

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21.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数据流程图是结构化系统分析的主要工具。

结构化系统分析通过一套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辅以数据字典、小说明等工具来描述系统。

绘图注意点:

1、当数据流从数据存储流入或流出时,数据流名可省;

2、任何一个处理必须有数据流入和流出;

3、当源点和终点对我们来讲不重要时可省;

4、任何数据流必有一端是处理。

22.数据字典的绘制

23.逻辑处理表达工具(判定树、判定表)

第六章系统设计

24.简述系统设计的主要含义以及其主要工作。

25.概要设计以及详细设计的具体内容

26.信息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准则,理解高内聚、低耦合

课本P117

27.系统功能结构图的绘制

28.E-R图及系统数据存储设计具体案例

29.理解代码设计具体案例

第七八章系统实施以及系统维护

30.理解信息系统程序设计的准则(目标)

课本P156

31.系统测试(调试)的一般步骤(过程)

课本P164

32.理解模块调试的一般方法

P164

33.系统切换的几种方法及其优缺点

P170

34.理解系统维护的基本类型。

P174

第九章信息系统应用

35.了解各种常见管理系统

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