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797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docx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

 

新溆高速公路K8+905洋溪大桥

桩基溶洞处理技术方案

 

编制人:

易金华

项目负责人:

袁航

审核:

李德建

编制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腾达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二O一一年八月十七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1

第二章工程概况1

2.1工程概况1

2.2地层岩性2

第三章桩基溶洞处理方案8

3.1灌浆方式的选择8

3.1.1无充填物的大溶洞8

3.1.2有充填物的溶洞12

3.1.3灌浆的重点和难点13

3.2灌浆设计14

3.2.1灌浆孔位布置及灌浆次序14

3.2.2灌浆段长与深度次序14

3.3岩溶灌浆设备与机具16

3.4灌浆效果检查要求17

第四章施工总体部署17

4.1工程特点分析及相应对策措施17

4.2施工准备计划17

4.3施工顺序框架18

4.4施工组划分19

4.5目标管理19

4.6施工管理19

4.7施工总平面布置19

第五章进度计划安排20

5.1工期进度计划20

5.2工期目标保证措施20

第6章各项需用量计划21

6.1施工用水、用电计划21

6.2主要施工设备配备计划21

6.3劳动力计划22

6.4施工材料计划(根据设计要求,实际发生现场用量为准)22

第7章质量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23

7.1质量方针23

7.2工程质量保证措施23

第8章安全生产保证措施及文明施工、环境保护24

8.1安全生产保证措施24

8.2施工防火安全措施24

8.3安全用电措施24

8.4安全生产注意事项25

8.5文明施工、环境保护25

新溆高速公路K8+905洋溪大桥桩基溶洞处理

技术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JGJ3-2002)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20010-2002)

6、《浙江大学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规范》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新溆高速公路1标K8+905洋溪大桥4×30m联1#、3#墩成桩后发现桥址区地质复杂,为确保工程质量,通过补勘,发现端沉桩基下岩溶发育,为保证行车安全,需对岩溶发育地区进行防渗补强加固处理。

图1BZK1-Y3桩底照片(桩底20~25m)图2BZK1-Y3桩底照片(桩底25~30m)

图3BZK3-Y2桩底照片(桩底30~35m)图4BZK3-Y2桩底照片(桩底35~40m)

图5BZK3-Y2桩底照片(桩底40~45m)

2.2地层岩性

1、K8+785.80,左3.82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粉质粘土:

层底深度为0m~4.40m,层厚4.40m。

呈褐黄色,可塑,稍湿,主要由粉、粘粒组成,含少量铁质氧化物。

(2)卵石:

层底深度为4.40m~9.60m,层厚5.20m。

杂色,稍密,饱和,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灰岩碎块为主,含量约51%,一般粒径20~40mm,最大粒径80mm,多呈亚圆状或次菱角状,主要由少量粘性土及砾砂充填。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9.60m~35.80m,层厚26.20m。

呈灰白色—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隙面偶见铁质浸染,岩芯较完整—较破碎,多呈8~30cm柱状夹3~8cm碎石、碎块状,最大节长38cm,局部见溶蚀现象;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0%,RQD值为18%。

2、K8+794.10,右4.47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粉质粘土:

层底深度为0m~2.40m,层厚2.40m。

呈褐黄色,可塑,稍湿,主要由粉、粘粒组成,含少量铁质氧化物,局部含少量砾砂。

(2)卵石:

层底深度为2.40m~7.00m,层厚4.60m。

杂色,稍密,饱和,主要由长石、石英及少量灰岩碎块为主,含量约51%,一般粒径20~40mm,最大粒径80mm,多呈亚圆状或次菱角状,主要由少量粘性土及砾砂充填。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7.00m~8.80m,层厚1.80m。

呈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较完整,多呈15~30cm柱状、半柱状夹少量碎块状,偶见溶蚀现象,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8%,RQD值为36%。

(4)溶洞:

层底深度为8.80m~10.20m,层厚1.40m。

半充填,充填物为少量粉细砂。

(5)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10.20m~12.30m,层厚2.1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较完整,多呈8~30cm柱状夹5~8cm碎块状、短柱状,最大节长70cm,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8%,RQD值为50%。

(6)溶洞:

层底深度为12.30m~15.00m,层厚2.70m。

半充填,充填物为少量粉细砂。

(7)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15.00m~24.80m,层厚9.8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15.00~21.00m岩芯较完整,呈8~17cm柱状夹5~8cm碎块状、短柱状,局部见溶蚀现象;21.00~24.80m岩芯较破碎,多呈5~8cm碎块状,含少量8~10cm柱状,偶见溶蚀现象;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0%,RQD值为20%。

(8)溶洞:

层底深度为24.80m~27.60m,层厚2.80m。

半充填,充填物为少量粉细砂。

(9)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27.60m~35.50m,层厚7.9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27.60~28.20m岩芯破碎,多呈5~8cm碎石、碎块状;28.20~35.50m岩芯较完整,多呈8~21cm柱状夹5~8cm碎块状、短柱状,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0%,RQD值为28%。

3、K8+804.00,左11.05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填筑土:

层底深度为0m~3.50m,层厚3.50m。

呈褐黄色—褐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及少量片石组成,含少量铁质氧化物。

(2)粉质粘土混碎石:

层底深度为3.50m~6.10m,层厚2.60m。

呈褐黄色,可塑,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约20%的卵石及少量砾砂,卵石一般粒径20~50mm,最大粒径50mm,多呈亚圆状或次棱角状。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6.10m~7.10m,层厚1.0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较完整,多呈8-18cm柱状、半柱状,溶蚀现象发育,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6%,RQD值为18%。

(4)溶洞:

层底深度为7.10m~8.20m,层厚1.10m。

半充填,充填物为少量粉细砂。

(5)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8.20m~8.80m,层厚0.6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偶见12cm柱状,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58%,RQD值为13%。

(6)溶洞:

层底深度为8.80~10.50m,层厚1.70m。

半充填,充填物为少量粉细砂。

(7)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10.50m~35.90m,层厚25.4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10.5~26.2岩芯破碎,呈3~8cm碎石、碎块状,含少量短柱状,偶见溶蚀现象;26.2~35.9m岩芯较完整,多呈8~30cm柱状夹5~8cm短柱状、碎块状,最大节长40cm;方解石细脉呈条带状分布,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8%,RQD值为35%。

4、K8+808.40,右6.63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填筑土:

层底深度为0~4.80m,层厚4.80m。

呈褐黄色—褐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及少量片石组成,含少量铁质氧化物。

(2)粉质粘土混碎石:

层底深度为4.80~7.00m,层厚2.20m。

呈褐黄色,可塑,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约20%的卵石及少量砾砂,卵石一般粒径20~30mm,最大粒径50mm,多呈亚圆状或次棱角状。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7.00~25.80m,层厚18.8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7.0~9.2岩芯较完整—较破碎,呈8~15cm柱状夹5~8cm碎块状;9.2~14.8m岩芯破碎呈3~8cm碎石、碎块状,含少量8~10cm柱状,偶见溶蚀现象;14.8~20.5m岩芯较完整—较破碎,多呈8~30cm柱状夹3~8cm碎石、碎块状,最大节长40cm;20.5~25.8m岩心破碎,多呈3~8cm碎石、碎块状,含少量8-13cm柱状;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67%,RQD值为13%。

(4)溶洞:

层底深度为25.80~27.50m,层厚1.70m。

半充填,充填物为少量粉细砂。

(5)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27.50~36.23m,层厚8.73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27.5~32.0m岩芯较破碎—较完整,多呈5~8cm碎块状夹少量8~30cm柱状,偶见溶蚀现象;32.0~36.23m岩芯较完整,多呈10~20cm柱状,方解石细脉呈条带状分布,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8%,RQD值为36%。

5、K8+812.80,左2.23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填筑土:

层底深度为0m~2.50m,层厚2.50m。

呈褐色,松散,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灰岩碎块及少量片石组成。

(2)粉质粘土混碎石:

层底深度为2.50m~4.90m,层厚2.40m。

呈褐黄色,可塑,湿,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灰岩碎块及卵石,多呈亚圆状或次棱角状。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4.90m~6.40m,层厚1.5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岩芯较完整—较破碎,多呈10~20cm柱状夹碎块状,局部可见溶槽发育,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63%,RQD值为20%。

(4)溶洞:

层底深度为6.40~6.90m,层厚0.50m。

半充填,充填物为少量粘性土。

(5)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6.90m~7.40m,层厚0.5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破碎呈5~8cm碎块状,采取率约43%,RQD值为0。

(6)溶洞:

层底深度为7.40m~8.30m,层厚0.90m。

无充填。

(7)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8.30m~26.00m,层厚17.70m。

呈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8.3~21.4m岩芯破碎,呈3~8cm碎石、碎块状,含少量6~13cm柱状,最大节长37cm;21.4~26.0m岩芯较完整,多呈8~35cm柱状夹少量碎块状,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58%,RQD值为27%。

(8)溶洞:

层底深度为26.00m~27.60m,层厚1.60m。

半充填,由少量细泥砂充填。

(9)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27.60~37.30m,层厚9.7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完整,多呈10~30cm柱状夹少量5~8cm碎块状,短柱状,最大节长42cm,局部见小溶槽,方解石脉呈条带状分布,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3%,RQD值为58%。

6、K8+817.20,右2.22m

(1)泥砂:

层底深度为0~4.30m,层厚4.30m。

(2)混凝土:

层底深度为4.30m~23.70m,层厚19.40m。

(3)溶洞:

层底深度为23.70m~25.50m,层厚1.80m。

其中,23.7~25.0m由混凝土沉杂及少量流塑状粘性土充填;25.0~25.5m由可塑状粘性土及灰岩碎块充填。

(4)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25.50m~37.70m,层厚12.2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25.5~27.5m岩芯极破碎,呈3~8cm碎石,碎块状,可见溶蚀现象发育;27.5~31.0m岩芯较完整,多呈8~20cm柱状夹少量5~8cm短柱状,碎块状,最大节长37cm,局部可见溶槽发育;31.0~37.7m岩芯完整,多呈8~27cm柱状夹少量5~8cm短柱状;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1%,RQD值为53%。

7、K8+821.60,右6.62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泥砂:

层底深度为0~2.60m,层厚2.60m。

(2)混凝土:

层底深度为2.60m~23.80m,层厚21.20m。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23.80m~37.00m,层厚13.2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23.8~27.3m岩芯破碎,呈3~8cm碎石,碎块状,含少量6~15cm柱状,半柱状,可见溶蚀现象,溶蚀面见铁质浸染;27.3~37.0m岩芯完整,多呈8~30cm柱状夹少量5~8cm短柱状,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0%,RQD值为48%。

8、K8+826.10,右11.00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泥砂:

层底深度为0m~2.60m,层厚2.60m。

(2)混凝土:

层底深度为2.60m~23.00m,层厚20.40m。

(3)溶洞:

层底深度为23.00m~24.00m,层厚1.00m。

顶部见4cm短柱状灰岩。

溶洞主要由少量粘性土及灰岩碎块充填,灰岩碎块可见溶蚀现象。

(4)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24.00m~38.25m,层厚14.25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24.00m~29.30m岩芯极破碎,呈3~8cm碎石,碎块状含少量6~17cm柱状,偶见溶蚀现象;29.30m~38.25m岩芯完整,多呈6~38cm柱状夹少量碎块状,最大节长49cm,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8%,RQD值为32%。

9、K8+856.10,右11.00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泥砂:

层底深度为0m~2.40m,层厚2.40m。

(2)混凝土:

层底深度为2.40m~28.70m,层厚26.30m。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28.70m~38.50m,层厚9.8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岩芯较完整,多呈8~23cm柱状夹少量5~8cm短柱状,碎块状,最大节长32cm,方解石脉呈条带状分布,可见缝合线.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6%,RQD值为43%。

10、K8+881.60,右6.62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泥浆:

层底深度为0m~3.10m,层厚3.10m。

(2)混凝土:

层底深度为3.10m~32.00m,层厚28.90m。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32.00m~32.40m,层厚0.4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缝发育,岩芯破碎呈5~8cm碎块状,采取率约53%,RQD值为0。

(4)溶洞:

层底深度为32.40m~41.50m,层厚9.10m。

半充填,由少量流塑状粘性土及灰岩碎块充填,局部挂壁钻进,可见溶蚀现象发育。

(5)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41.50m~51.10m,层厚9.6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缝发育。

其中,41.50m~42.00m岩芯完整,呈10~17cm柱状,岩芯表面可见溶槽发育;42.00m~51.10m岩芯完整,多呈10~31cm柱状夹5~8cm短柱状;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0%,RQD值为46%。

11、K8+886.00,右11.00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悬空:

层底深度为0m~2.50m,层厚2.50m。

(2)混凝土:

层底深度为2.50m~30.70m,层厚28.20m。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30.70m~42.52m,层厚12.52m。

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30.7~31.4m岩芯破碎呈5~8cm碎块状;31.4~42.52m岩芯完整,多呈10~36cm柱状夹短柱状,最大节长85cm,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0%,RQD值为68%。

12、K8+894.00,左11.15m

根据钻孔情况,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填筑土:

层底深度为0~1.00m,层厚1.00m。

杂色,松散,稍湿,主要由卵石、灰岩碎块及少量粘性土组成。

(2)卵石:

层底深度为1.00m~5.00m,层厚4.00m。

杂色,稍密,稍湿—饱和,主要成分为砂岩灰岩,含量约为50%,一般粒径40~60mm,最大110mm,分选性一般,磨圆度较好,呈亚圆状,隙间由细砂及砾砂充填。

(3)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5.00m~6.80m,层厚1.80m。

呈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完整,多呈10~32cm的柱状夹少量碎块状,底部见溶蚀现象,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3%,RQD约为53%。

(4)溶洞:

层底深度为6.80m~7.40m,层厚0.60m。

无充填。

(5)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7.40m~18.50m,层厚11.10m。

呈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其中,7.4~9.5m岩芯完整,多呈10~31cm柱状夹少量碎块状;9.5~13.8m岩芯极破碎,多呈3~8cm碎石、碎块状,含少量6~17cm柱状,可见溶蚀现象发育,溶蚀面见铁质浸染;13.8~18.5m岩芯完整,多呈8~33cm柱状夹少量5~8cm短柱状,局部见溶蚀现象,岩芯呈半柱状;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76%,RQD约为38%。

(6)溶洞:

层底深度为18.50m~22.50m,层厚4.00m。

半充填,充填物为流塑-可塑状状粘性土。

(7)中风化灰岩:

层底深度为22.50m~36.50m,层厚14.00m。

呈青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矿物,节理裂隙发育。

其中,22.5~27.0m岩芯极破碎,多呈3~8cm碎石、碎块状、半柱状,可见明显溶蚀现象;27.0~36.5m岩芯完整,多呈8~35cm柱状夹少量5~8cm碎块状,短柱状;岩质新鲜质较硬,采取率约80%,RQD约为42%。

第三章桩基溶洞处理方案

用高密度电阻仪确定该地段地层中溶洞的埋藏深度及处理范围,根据高密度电阻仪及补勘情况,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以下的灌浆方式对溶洞进行加固处理。

3.1灌浆方式的选择

该项目中,我们拟采用上行法帷幕充填灌浆法处理岩溶。

该方法既可以提高桩基端承力,还可以增加桩身自体摩擦力。

其中,对无充填物的大溶洞,采用级配料反滤灌浆法;对有充填物的溶洞,则采用水泥水玻璃或高水速凝材料进行帷幕充填灌浆。

3.1.1无充填物的大溶洞

对于无充填物且洞高较大、洞中地下水流较大的溶洞,采用花管注浆法或袖阀管注浆法处理无效的情况下,宜选用级配料反滤灌浆法。

为实现浆液对溶洞达到加固的目的,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求浆液本身早期流动性较好,浆液固结体无收缩,并能吸附大量的游离水,故对溶洞采用级配料灌浆技术处理。

1、级配料反滤灌浆机理

对于大的裂隙防渗灌浆,具有吃浆量特别大以至灌浆量不可控制的特点,因此必须解决灌浆控制问题。

大裂隙灌浆不可控的原因有二:

一是裂隙和孔洞太大;二是地下水流动带走浆液。

为解决这些问题,须采用先填堵后灌浆的办法。

级配料灌浆法是先用清水冲灌砂石骨料,在水流带动下,砂石料在溶洞和裂隙中流动、推移和沉积,颗粒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的分选,并形成由粗到细分层反滤的结构,为灌浆的可控性和可灌性创造条件。

然后灌水泥浆,灌浆量则处于可控制状态,水泥浆流失少,达到有效封堵止漏的目的。

2、级配料反滤灌浆的适用条件

(1)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漏斗、盲谷、泉眼、溶沟、溶槽等;

(2)地质构造中大的裂缝、节理;

(3)其它大的岩石和接触带裂缝等。

3、级配料反滤灌浆的优点

(1)较好地解决了熔岩发育地层和大裂隙构造地层灌浆量不可控制的问题,使其成为既可控又可灌的灌浆地层;

(2)节省大量水泥,因而降低了造价;

(3)可以在较高库水位条件下施工;

(4)试验与施工技术密切配合,使灌浆工艺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4、材料的选取

该工程中采用我公司自行研制的高水混合速凝灌浆材料灌注,该材料是一种具备独特性能的新型材料。

(1)材料的组成

高水速凝材料以矾土水泥孰料为基材,由等量比的主料和配料组成。

1)主料由矾土水泥孰料、缓凝剂、膨润土(钠基)等混合而成。

缓凝剂的作用是保证主料浆液长时间(>24h)的可泵性;悬浮剂有作用是提高固体颗粒在浆液中的分散性和悬浮性。

2)配料的原料主要有石膏、生石灰、石灰石、膨润土、速凝剂和其它外加剂材料组成。

配料的合理配比可保证高水速凝材料的含水量高、长时间可泵性和速凝三大特点的充分发挥。

速凝剂的作用是促进主配料的水化反应、加速浆液的凝结硬化。

其它外加剂的作用是保证配料浆液良好的输送性和分散性。

(2)主要技术性能

1)高水速凝混合材料属固体粉料:

由甲、乙两种固体粉料组成。

可根据实际中的地基含水情况,确定水灰比,施工方便;

2)高水速凝混合材料的高含水性:

其水和固体粉料体积比为6.7∶1~9.0∶1(即含水率为87%~90%),重量水固比为2.2∶1~2.57∶1,而一般水硬性材料的体积水固比仅为0.55∶1~0.9∶1(即含水率为35%~48%),对应重量水固比为0.3∶1~0.6∶1。

3)高水速凝混合材料强度性能:

甲、乙两种浆液混合后才开始凝固,1小时强度可达0.5~1.0MPa,2小时强度可达2.0MPa,1天强度可达4.0MPa,7天强度可达5.0MPa以上,具有显著的早强特性。

4)高水速凝混合材料的可泵性:

甲、乙两种固体粉料与水搅拌制成的甲、乙两种浆液,输送或单独放置可达24小时以上不凝固、不结底,因此,非常适合机械化泵送施工,施工方便简单。

5)高水速凝混合材料重结晶性:

所形成的人工石早期破坏后还具有重结晶强度的特性,这是一般水硬性材料不可比拟的。

6)流动性好,在水下不分散,可达到灌浆减水、加固补强的目的;

7)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在其反应过程中,可消耗大量的岩溶内水份,属高水反应材料;

8)具有无毒、无害、无腐蚀性能,对环境友好;

9)适应性强,可在酸、碱环境下自然固化。

(3)配比用量

配比用量如下表:

浆液

类别

浓度

结石率

(%)

1m3浆材料用量(kg)

1m3结石材料用量(kg)

备注

单液

水泥浆

0.75:

1

97

923

951.5

1:

1

85

750

882.3

1.5:

1

67

534

797

2:

1

56

428.6

767

高水速

凝材料

2.2:

1

>100

3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