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分册考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3794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四分册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4第四分册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4第四分册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4第四分册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4第四分册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第四分册考纲.docx

《4第四分册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四分册考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第四分册考纲.docx

4第四分册考纲

第2课民族国家形成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封建贵族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时间:

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影响:

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封建大贵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并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作为当时主要货币的黄金在市场上普遍短缺(根本原因);2)《马可•波罗行纪》极大的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他们期望能到东方去实现自己的黄金梦(直接原因);3)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易总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

条件:

1)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2)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二.新航路开辟

时间支持国家探险家航线

1487年葡萄牙迪亚士西欧——好望角

1492——1498年西班牙哥伦布西欧——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1497年葡萄牙达•伽玛西欧——好望角——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1519——1522年西班牙麦哲伦环球航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

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引发早期殖民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它们的海洋探险与殖民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消极:

引发的早期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

意大利;

代表人物:

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

成就:

1)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

2)广泛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物,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

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5课 英国革命

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

詹姆士一世及其继任者查理一世都是“君权神授”论的竭力鼓吹者,宣称国王作为上帝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他们迫害清教徒;在经济上对许多手工产品和农业产品实行专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新贵族,以生产毛纺织品为主的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雇佣的人数有的多达上千人.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斯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对参加革命者反攻倒算,激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

此次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这两个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此后,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17——18世纪,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这场运动最初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后发展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其中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批判君主专制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

宣扬自由平等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七课美国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1787年5月,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体制。

新的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革命进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得知国王准备以武力弹压制宪议会的消息后,自发地夺取武器,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

在随后的两年里,制宪会议通过了废除农民人身依附,徭役和贵族特权等一系列法令,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和197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

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孕育:

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在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詹姆斯·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

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生活内容日益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资本家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工厂制度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十一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血汗工厂:

工业革命促成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可大量财富的涌现并没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成果。

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社会立法:

工业革命期间,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为

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第十二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

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所宣传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南北战争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战争初期,形势对联邦政府不利。

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

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

1863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4月,南部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意志的统一

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

当时各邦国中,以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1864年——1870年,在俾斯麦的策划和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影响:

利:

统一事业的完成使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德国的资本主义也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

弊:

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方面超过英国,一跃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第十六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废除农奴制

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气象。

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逐渐形成。

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

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废除农奴制遂成当务之急。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

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

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买金计算办法。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19世纪80年代一度停顿,在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中期,日本不断发生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

特别是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积极策划倒墓维新运动。

1868年1月,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新政府。

西南诸藩倒墓派武士实际掌握了新政府的权力。

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并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

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撤除关卡、行会,允许人民自由择业,同时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此外还推行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影响:

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日本积极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p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启蒙运动的背景:

1)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

1)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2)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3)卢梭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宣扬自由和平等:

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但要“受法律支配”。

平等和自由,两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英国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阻碍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进程:

导火线: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过程:

1)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枪声,独立战争开始;2)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推举华盛顿任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3)1776年7月4日,颁布《独立宣言》(该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宣告美国独立;4)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战争的转折;5)1781年,康华里在约克镇率部投降,独立战争基本结束;6)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合众国宪法》:

时间:

1787年5月9日,制定《合众国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度。

内容:

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

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

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联邦制度确立的意义: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称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革命进程:

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2)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施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3)从1792年起,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巴黎人民多次起义,先后将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推上政治前台;4)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帝国建立和结束的时间:

1)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2)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

《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新法典时参考的蓝本。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1)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3)“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4)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阶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5)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1)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2)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利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3)1782年,詹姆斯•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4)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1)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小,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增大;2)阶级关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3)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教育普及,生活质量提高,同时城市发展带来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生产。

19世纪下半叶,工厂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经营管理的规章,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2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但它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得到的觉悟。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2)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13课 巴黎公社

“三月十八日革命”的时间及结果:

1871年3月18日凌晨,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放手要塞,引发工人起义。

“三月十八日革命”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临时掌握政权。

巴黎公社建立的时间:

1871年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公社的革命措施:

废除常备军,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由人民普选产生,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及所有公职人员最高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将逃亡工厂主的企业交工人协作社管理,以迅速恢复生产;实行免费劳动介绍、禁止克扣工资、男女同工同酬等社会立法,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推行免费教育和世俗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和侵略战争等等。

巴黎公社的失败:

从1871年4月开始,集中军事力量围剿公社,巴黎公社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最后被残酷镇压下去。

巴黎公社的原则:

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消灭阶级压迫、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

第14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美国经过19世纪上半叶的拓展成为“两洋国家”: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最终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南北战争的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经过:

1)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2)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3)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结束。

意义:

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俾斯麦的“铁血”统一道路:

1862年,俾斯麦为首相,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三次王朝战争:

1864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的策划和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德国崛起的表现:

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

1689年,彼得一世为使俄国强大起来,效法西欧国家,实行改革。

作用:

1)进步性:

促进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加强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2)局限性:

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得到强化。

废除农奴制:

1)背景:

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

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

2)时间、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

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

农民缴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3)影响: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进步性);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局限性)。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从锁国到被迫开关的重要史实:

1)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对内强化武士专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军武力叩关,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结束了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

明治维新:

1)倒幕维新运动(前提):

1868年1月,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新政府。

2)时间:

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并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3)内容:

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

实行地税改革,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