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8068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

统计学基础

二、课程英文名称:

STATISTICS

三、课程编码:

14131082

四、课程性质:

任意选修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本课程36学时。

2学分。

第六学期。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结构和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打基础。

本课程要求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课程,并且完成了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统计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以抽象的一般性数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是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学是以数学方法为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对这些理论和知识运用于现实分析研究的量化工具。

统计方法能够使得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更为系统和精确。

八、教学方法:

授课与讨论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以作业成绩为主,笔试为闭卷考试,总成绩由考试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而成。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材:

1.贾俊平主编。

统计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孙文生、吕杰主编。

统计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黎东升主编。

统计学原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年

4.段耀主编。

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2002年

参考书:

1.高庆丰。

欧美统计学史。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5

2.贾俊平、何晓群等主编。

统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袁卫、庞皓等主编。

统计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贾俊平主编。

统计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DouglasA.Lind,WilliamG.Marchal,RobertD.Mason.StatisticalTechniquesinBusinessandEconomics(11thed.).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6.RonLarson,BetsyFarber.ElementaryStatistics.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1

第一章总论

2

2

2

第二章统计设计

4

4

3

第三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

4

4

4

第四章综合指标

4

4

5

第五章时间数列

6

6

6

第六章指数

4

4

7

第七章抽样推断

6

6

8

第八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6

6

合计

36

36

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总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一词的涵义,掌握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研究的对象、特点和作用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学的性质和学科体系

(四)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二)标志和指标

(三)变异和变量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统计的涵义与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几个基本概念。

(二)教学难点

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掌握统计学中几个基本概念本章的难点。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授课与与讨论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统计的三个涵义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统计有什么特点?

有哪些职能和具体作用?

4、试述统计学的性质。

5、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

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统计总体有哪些特点?

7、什么是标志、指标?

说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8、什么是变量、变异?

变量有哪些种类

第二章统计设计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统计设计的概念、作用、种类,重点掌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概念、种类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内容。

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设计

(一)统计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二)统计设计的种类

(三)统计设计原则

(四)统计设计的内容

第二节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统计指标的概念、构成和特点

(二)统计指标的作用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四)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种类

(五)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六)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统计指标的概念、种类;指标体系的概念、作用;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

(二)教学难点

统计指标的概念及与标志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授课与、讨论相课后作业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情况调查,设计一个指标体系。

2、就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设计指标体系。

3、就某市或县居民消费状况调查研究,设计指标体系。

第三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的概念、作用、种类,重点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和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掌握汇制统计表的技术要求。

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要求及意义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三)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四)常用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五)调查表

第二节统计整理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程序

(二)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四)分配数列编制的方法

第三节统计图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与种类

(二)汇制统计表的技术要求

(三)统计图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统计调查的种类与调查方案的内容;统计分组与分配数列的编制。

(二)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的区别与联系;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统计表的技术要求。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统计调查?

有哪些种类?

2、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3、试述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调查形式之间的区别。

4、什么是统计误差?

有哪些种类?

如何防止出现统计误差?

5、什么是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

6、什么是统计整理?

7、什么是统计分组?

有哪些种类?

8、简述统计分组的作用。

9、什么是分配数列、次数分布?

有哪些种类?

10、如何编制变量数列?

11、什么是统计表?

其组成部分有哪些?

12、简述统计表的作用。

13、统计表有哪些种类

(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第四章综合指标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及其计算方法,重点掌握每种指标的特点与计算方法;能够熟练掌握与应用每种指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概念、特点、计算、作用等。

第三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

(二)算术平均数的概念、种类及计算

(三)调和平均数的概念、种类及计算

(四)几何平均数的概念、种类及计算

第四节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

(二)全距的概念、种类及计算

(三)平均差的概念、种类及计算

(四)标准差的概念、种类及计算

(五)标志变异系数的计算及应用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各种指标的概念、种类及计算。

(二)教学难点

本章统计指标种类繁多,计算公式较复杂,每种指标的计算成为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总量指标?

有哪些种类?

2、简述总量指标的作用。

3、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4、简述各类相对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5、试述相对指标的应用原则。

6、什么是平均指标?

有哪些种类?

7、简述平均指标的作用。

8、什么是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9、如何计算各种平均指标?

10、什么是标志变异指标?

有什么作用?

有哪些种类?

11、什么是极差、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如何计算?

12、如何计算是非标志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第五章时间数列分析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原则,重点掌握动态分析指标的种类、计算方法和相互关系;达到熟练掌握与应用每种指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分析、季节变动分析等方法。

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时间数列概述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二)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第二节动态分析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三)增长量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动态分析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节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一)长期趋势分析与测定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概念、计算有长期趋势的测定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

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以及用最小平方法测定长期趋势。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时间数列?

有哪些构成要素?

2、时间数列有什么作用?

3、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平均发展水平?

如何计算?

5、什么是发展速度?

有什么作用?

6、如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7、什么是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它们之间的联系形式有几种?

8、如何测定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

(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第六章指数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指数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方法,重点掌握编制总指数的两种方法和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方法;利用指数体系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因素分析。

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指数概述

(一)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二)编制指数的原则

第二节综合指数(总指数的编制方法一)

(一)综合指数的基本思路

(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第三节平均指数(总指数的编制方法二)

(一)平均指数的基本思路

(二)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编制

(三)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编制

第四节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因素分析法

(三)平均指标指数及其因素分析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及因素分析法。

(二)教学难点

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联系及复杂现象的两因素分析。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指数?

指数的作用有哪些?

2、什么是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3、编制指数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4、什么是指数化?

5、什么是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

如何编制?

6、什么是同度量因素?

有什么作用?

7、什么是指数体系?

指数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其作用有哪些?

8、什么是平均指标指数?

如何对其进行因素分析?

(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第七章抽样调查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抽样调查的概念、作用、特点,重点掌握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及计算;熟练掌握抽样推断的方法与步骤以及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了解抽样估计的组织方式。

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抽样调查概述

(一)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特点

(二)抽样调查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以及计算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第三节抽样估计

(一)抽样估计-点估计

(二)抽样估计-区间估计

第四节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

(一)必要样本容量的概念及意义

(二)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

(三)确定必要样本容量的方法

第五节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

(一)简单随机抽样

(二)分层抽样

(三)整群抽样

(四)等距抽样

(五)多阶段抽样

第六节假设检验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二)总体平均数、成数和方差的假设检验

(三)假设检验中的其他问题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及计算、区间估计的方法;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方法。

(二)教学难点

抽样估计的理论依据及抽样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的方法、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为本章的难点。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抽样估计?

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什么是随机原则?

3、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

影响因素有哪些?

4、如何确定必要样本单位数?

5、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6、试述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及其对抽样误差的影响。

7.试述假设检验的意义和步骤。

8.简述假设检验与抽样调查的联系。

(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第八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概念、作用、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重点掌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概念及分析方法;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与应用和最小平方法拟合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

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概述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三)相关分析的作用

(四)相关分析的内容

第二节相关关系判断

(一)图示法

(二)表式法

(三)相关系数

第三节回归分析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种类和步骤

(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四)非线性回归模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抽相关关系的确定、相关系数的计算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拟合。

(二)教学难点

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的计算。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授课、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相关关系?

有几种?

2、什么是相关系数?

如何计算?

3、如何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作业见《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