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917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维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列维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列维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列维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列维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维坦.docx

《列维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维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维坦.docx

列维坦

百年列维坦

去年8月是俄罗斯著名风景画家列维坦逝世一百周年,所以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博物馆里,列维坦都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他的画陈列得非常突出,展厅里还有关于他的特别介绍。

列维坦的名字我早就熟悉,他的画成为俄罗斯大自然的象征,甚至在俄语课本里也收录了他的一幅画《金色的秋天》。

不过,直到现在,我才仔细看了他的生卒年月,不由得吃了一惊:

1860—1900。

列维坦只活了四十岁,真是一位早逝的天才。

列维坦出生在靠近俄罗斯西部边境的小镇基巴而塔,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中。

他出生才几个月,父亲就带着全家移居莫斯科。

1873年,怀着成为画家的愿望的列维坦进入莫斯科美术、雕塑和建筑学校求学,师从别洛夫和瓦斯涅佐夫,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画家。

列维坦求学的日子十分艰辛。

十五岁那年,母亲去世了,过了两年,父亲又离开了他。

但这时候,他已表现出了出色的绘画才能,一个艺术大师就在生活的磨难之中成长起来了。

他跑遍了莫斯科郊外,又沿着伏尔加河沿岸旅行,和俄罗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深情对话。

在列维坦的笔下,黄昏、傍晚、暮色是经常的主题。

《晚钟》描绘的便是黄昏降临的郊外景色。

画面中央是一条宁静的小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树丛中远远地可见一座带蓝色圆顶的教堂,旁边是修道院的钟楼,红白相间,尖塔顶上还有一个金色的小圆顶,河面上隐约可见教堂、钟楼的倒影。

我觉得很像我在莫斯科郊外谢尔吉镇看到过的风景。

河的一边靠着两条小船,透出一股萧索味儿,有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

《在永恒的安宁之上》也是一幅名作,画面上天空布满阴云,一条无波的大河,河边是暗绿色的草地,零星可见几个墓碑、一间小木屋,同样笼罩在灰色中,表达的情绪犹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悲怆》。

如果说上述两幅画仿佛电影中的远景的话,《池塘边》却如一个近景特写,粗大树干搭成的木桥架在池塘上,在绿得发黑的树林上空,夕阳的余晖还未褪去,池塘泛着点点金光,一切细节都那么清晰,呈现出一种光与影的和谐。

列维坦的风景画中也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主题。

如名作《弗拉基米尔小路》,这是一条有名的悲伤的道路,是沙俄时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

在画家的笔下,没有动人的风景,荒芜的田野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条黄土小路,通向不可知的未来。

它比一般的作品更深地表现了画家对多灾多难的俄罗斯的忧虑和同情。

我想,列维坦常用灰暗的色调,除了他的心灵经常充满了忧愁之外,也体现了俄罗斯的大自然的特征。

俄罗斯冬天特别漫长,白天的时间也很短,往往到下午四点就已暮色四合了。

然而,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亮色。

在特里基亚科夫美术馆的展厅里,一抹浅绿吸引了我。

只见画面上是一幢乡间小屋,被深浅不一的透着黄色的绿所包围,原来画的名称就叫做《新绿》。

而《白桦林》是一幅杰作,被表现的是小白桦树林的一角,阳光在白色树干和鲜绿色叶子上颤动着、游戏着,旁边是鲜嫩多汁的青草和星星点点的蓝色小花,画面的色彩是柔和的、新鲜的,同时又是明亮的。

它被称为“俄罗斯印象派”的代表作。

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作品更充满了蓬勃的活力。

《三月》中,虽然大地上仍覆着厚厚的积雪,白桦树干仍是光秃秃的,但天蓝得令人陶醉,木屋顶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

那幅著名的《金色的秋天》创作于1895年,画面充满了阳光,湛蓝的天空,仿佛活生生的会呼吸似的,天空飘浮着灰白色的云,阳光穿过云朵照耀在同样蓝得发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绿变黄,树叶已全部变成金黄色,清晰可见的笔触宣泄着画家心中涌动的激情。

俄罗斯艺术史家认为,是独特的心理生理的细致性,以及对大自然状态的敏锐性和热爱,构成了列维坦绘画的诗意。

他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瞬间的美,并用自己的画笔将它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也是人的心灵画面在大自然中的反映。

他将对大自然生命的表达和人类的体验极好地融为一体。

看列维坦的画,我总感到充满忧郁的情调,似乎具有某种“契诃夫式”的东西。

他的风景画和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十分和谐。

果然,翻阅列维坦的传记才知道,他和契诃夫是好朋友。

两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认识了,他和契诃夫都有着充满诗意的处世态度、对大自然的相同理解和简洁的艺术语言。

契诃夫也被称作文学家中的“风景画家”,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望着温暖的夜晚的天空,望着映照出疲惫的、忧郁的落日的河流和水塘,是一种可以为之付出全部灵魂的莫大满足。

生前经受了那么多坎坷的列维坦,一百年后仍受到如此厚爱,在中国还有许多知音,是他生前所始料不及的。

他只活了四十年,但他的艺术生命如同他画笔下的俄罗斯田野一样,永远年轻。

 

1892年夏季,三十一岁的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来到离莫斯科不远的特维尔斯克州,借住在一所庄园里写生作画。

就在这里,他第一次听到了那个感人的故事。

    

    故事说:

从前有一个磨坊主的漂亮女儿与一位放马的英俊男孩真心相爱。

但是,这件事被女孩严厉的曾祖父知道了,他勃然大怒。

为拆散这对鸳鸯,他设法收买征兵局,把这男孩抓去当了兵。

旧时帝俄的兵役制是终身制。

姑娘闻讯后深感绝望,便来到野外密林中的一个深水潭,从用枯木搭建的桥上跳进了深渊。

……

    

    这个故事使画家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产生了共鸣。

每当傍晚,他从自己住处的露台上透过昏暮向远处望去,似乎就能看到那去过多次的被幽暗的树林包围着的深水潭:

潭水微起粼波,倒映着天边的云、染红云顶的最后一抹霞光和潭边黝暗的树林,让人看不出它的凶险和深不可测;几根粗大的剥了皮的原木架在潭上,构成一座朴拙的小桥,似乎正召唤你走过桥到对岸去;对面桥头杂草丛生,茂密的树林灌木静静地立着,默默地绿着,像一堵围墙隔绝了同外部世界的联系,造成一个幽寂的小天地。

很难想象这么个幽谧的充满诗情的所在会是吞噬青春之梦的渊薮。

但在这幽谧的氛围中,分明又有一丝丝忧郁:

是因为潭中蕴着有情人的泪水?

是因为这水这树仍然深浸在姑娘最后的伤感的歌声里?

……

    

    列维坦拿起了画笔。

一幅感动了成千上万人的油画诞生了,这就是列维坦的代表作《深渊边》。

    

    就像这幅《深渊边》一样,作为十九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独具民族风格的抒情风景画家,列维坦的画作题材往往采自俄罗斯民歌、民间传说和具有回顾性的革命纪念地。

他笔下那些朴实壮美的风景画面上,总还透着一种忧郁的情调和一股伤感的味儿。

像那《弗拉基米尔之路》,展现了阴云密布的天穹,荒芜苍凉的田野。

就在这天穹下,田野上,一条孤零零的印满车辙的黄土小路,悲壮地通向遥远的不可知的远方。

原来,这是一条有名的悲伤的道路,是沙俄时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

那《晚钟》,描绘了黄昏降临的郊外景色。

画面中央的小河宁静忧郁,河面上隐约可见教堂、钟楼和晚霞的倒影。

一架残旧的小木桥连通着对岸。

对岸那一片茂密的树林掩映着带蓝色圆顶的教堂和有金色小圆顶的钟楼。

好一派空寂的意境。

那《在永恒的安宁之上》,也展示了布满阴云的天空,平坦无波的大河,河边暗绿色的草地,零星可见的几个墓碑,一间小木屋,一切都笼罩在灰暗的色调之中。

这悲剧性的画面让人不禁要联想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悲怆》。

    

    列维坦于1861年诞生于立陶宛的基巴拉特村,父亲是铁路职员,家庭生活十分贫困。

因为是犹太人,又受到民族压迫和歧视,养成他悒郁寡欢的内向性格。

1873年,怀着成为画家的愿望,列维坦进入莫斯科美术、雕塑和建筑学校求学。

十五岁那年,母亲去世了,过了两年,父亲又离开了他,列维坦求学的日子十分艰辛。

但一个艺术大师就在生活的磨难之中成长起来了。

他跑遍了莫斯科郊外,又沿着伏尔加河沿岸旅行,和俄罗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深情对话。

我想,列维坦画作中那挥之不去的忧郁情调,也许就来自于他的人生阅历,就因为他的心灵经常充满了忧愁。

然而,更主要的应该还是来自于画家对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残暴统治下多灾多难的俄罗斯的忧虑和同情。

因此,他成了代表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高峰的“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的反专制运动日趋高涨,社会进步势力异常活跃。

就在这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列维坦的作品风格也有所变化,更充满了蓬勃的活力和对前景的希望。

在《三月》中,虽然大地上仍覆着厚厚的积雪,白桦树干仍是光秃秃的,但天已是蓝得令人陶醉,一切都显得那么明亮,木屋顶上的积雪也已开始融化,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

而在那幅著名的《金色的秋天》中,画面上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飘浮着灰白色的云,阳光透过云朵照耀在同样蓝得发亮的小溪上,田野正在由绿变黄,树叶已全部变成金黄色,那活泼的色块似乎正宣泄着画家心中涌动的激情。

    

    从列维坦的画作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感受到他的心灵与大自然的融合。

列维坦在写给挚友、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的一封信中说:

“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

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

没有这种感受就不能成为画家。

”列维坦逝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其年才将近四十岁。

他的英年早逝,令许多爱着他的人们扼腕不已。

契诃夫曾激赞道:

列维坦“是一个伟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他的作品多么清醒有力,本该引起一场变革的,可惜他死得太早了。

”即使在今天,面对列维坦的画作,我们在感到震撼之余,也不能不为之叹伤。

    

    然而,我还是坚信,弥留之际的列维坦,脑海里最后浮现的一定是友人契诃夫写给他的信中的一段话:

“望着温暖的夜晚的天空,望着映照出疲惫的、忧郁的落日的河流和水塘,是一种可以为之付出全部灵魂的莫大满足。

日本的王维——东山魁夷

因为在这里举办东山魁夷画展,得以目睹风景绘画大师的画作,随之又重读他的散文。

他的绘画让你远离闹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一幅画就如同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他的散文完全是具象的描写,没有那些抽象玄虚的东西,读之如同观看一幅幅清新的画面。

而且他是如此的高产,不论绘画还是散文。

文、画的题目也清新别致,如散文集:

《和风景的对话》、《我所遍历的山河》、《听泉》、《探求日本的美》;如画作:

“听涛”、“月唱”、“朝雾”、“秋彩”、“北山初雪”。

读他的画、文常使我想起人们对王维的评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东山魁夷出生于1908年7月8日,故于1999年5月6日。

他18岁入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学习,23岁毕业,25岁到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绘画,两年后回国。

后来他又曾到欧洲游历,所以他一身而兼具东西方文化的体验和素养。

他除了绘画外,对音乐、文学也有执着的爱,真正是一个美的探求者。

川端康成评价他:

作为一位日本画家,一位风景画家,他自觉服从命运的安排,阐明了自己对日本的美的认识。

他一方面把旅行当作人生,当作艺术,把流转无常看成人类的命运;另一方面又将孤独与忧愁埋在心底,对万物抱着肯定的意志,并努力加以贯彻,经常从自然中获取新鲜的感受,始终生活在谦虚诚实的情爱之中。

他绘画生涯的早期也颇为不顺,直到39岁他的画作“残照”在日本第三届画展获得特优奖并被日本政府买下收藏,他的绘画水平才被社会承认。

此后他在全国画展不断获奖以至成为国家画展的评委。

他还多次为日本皇宫、著名寺庙绘制壁画,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日本画坛巨匠。

东山魁夷晚年热衷于中日文化交流,多次以日本文化界的代表身份访问我国。

他在绘制日本奈良招提寺障壁画时,有个强烈的愿望,要把中国的风景绘制进去。

于是,他和夫人东山须美于1976年访华,在中国进行大量风景写生的基础上,把桂林和黄山的风景作为中国风景代表,绘制成日本唐招提寺壁画。

从而中国桂林和黄山的美景为日本人民熟知。

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将东山魁夷的画作《春晓》赠送毛泽东主席;1978年,全国友协在北京首次举办东山魁夷画展时,东山先生又将他的画作《漓江月明》赠送叶剑英委员长。

200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东山须美夫人将东山魁夷的代表作50幅石版画赠送给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表达东山魁夷生前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日本的王维——东山魁夷先生是一个美的探求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这样的日本人,让我们敬仰和怀念!

 

东山魁夷的艺术: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他的日本风景画典型地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

冲淡、自然、含蓄,分明是将东方文化的艺术真谛赋予了日本民族化再现。

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所以,当我们打开面前这套六卷本“东山魁夷美文”时,一种由文字渲染而出的优美诗境悠然而生。

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东山魁夷美文”共分为六卷,收有作家自传、艺术随笔及旅游观感,同时收有作家的绘画作品彩图百余幅,黑白图四百余幅,涵盖了东山魁夷一生的画文创作,是极少出版的艺术家画文相结合的精品集。

作为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

而川端康成自己对东山魁夷的文字也有很高的评价:

“正如他的绘画一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合为一体,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着的追求,有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东山先生说过,旅行、绘画和写散文,是他一生的三大要素”。

当我们细读东山魁夷的散文时,的确感受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境界的吸引。

与其他作家的散文最大区别是,东山的散文是与其画作融为一体的。

他用极其简洁而又澄净的文字,记录了他对自然的沉思、人生的感悟。

可以说,日本风景画是他的眼睛,他把最美的自然之躯完美地勾勒了出来;而散文则是他的心声,把最恬静、最诗情的心境传达了出来。

透过东山先生的画与文,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的胸襟和才华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展示出来。

例如《与风景对话》一书中的一篇题为《一条路》的文章,其上方是一幅名为“路”的风景画,画面上,笔直的一条小路,伸向了远方,路的两旁是矮草丛生的斜坡。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疏简而静谧的风景画,却让读者在画面之外感受到了一种丰富而热烈的人生背景。

东山的文章一如他的画一样话外有话,文章起笔,他写道:

“我心中有一条路”。

接着便用平淡的语气,描写了他发现了一条清晨时的野外小路的心情及创作过程:

“我创作这幅《路》时,在思考今后将走的路的过程中,有时也回首已经走过来的路。

它是绝望和希望交织的路。

既是漫游的尽头,同时也是一条崭新的路;是憧憬未来的路,也是怀念过去、诱发乡愁的路。

……在人生的旅途上会有许多歧路,与其说是按照我自己意志的驱使,不如说是一种更加巨大的外在力量驱动着我。

这种想法至今未变。

但在我心中早已培育了要走这条路的意志,所以才形成这幅作品的吧。

可以说,我的心灵一旦平静,我的方向也就相当清楚地固定下来了。

这条路既不是明朗的骄阳普照的路,也不是笼罩着凄迷的暗淡阴影的路,而是一条在清晨微明中,平静安详地呼吸着的、坦荡的、自由自在的路”。

当你读完了东山先生这些文字时,相信你已被作者虔诚的艺术实践和博大的人生胸怀所感动。

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就是如东山先生的文章那样在静谧中悄悄触动你的心灵,并慢慢从一己的人生体验中荡漾开去,牵引出你对人生之路的无限感悟。

东山散文的文字魅力就在于:

在平淡的文字里,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

作者的精神苦恼、生命困惑、自然感悟都是在不著一字中尽显出才思的风流。

作者自己就有这样的自白:

“也许越深刻地探求人的行为之善恶、剧烈和苦恼,就越发不得不采取纯洁而优雅的姿态”东山的此种艺术境界也即是他的人生境界,而要体味这种平淡中的高深,要达到这种境界,不经过大的苦难和折磨是不能的。

或者正是东山的人生背景中有一种“惘惘的威胁”,他的人生里程中经过了苦难的蹒跚,才使他能以深邃的生命哲学支撑起瑰丽的艺术殿堂。

东山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

“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

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的净福和平安的人。

我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静谧和纯朴的风格,抑或正说明我缺乏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进行切实的祈祷的”。

经过黑暗的人,才知道阳光的明媚;有过苦难的经历,才备感生命的珍贵。

东山魁夷的父母兄弟先后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而他自己又经过战争的离乱,但他却从灾难中走了出来,精神得以升华,艺术愈显圆熟,终于: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种人生哲学及美学精神贯穿了东山魁夷的整个人生和创作之中,使其绘画及文字的魅力经世相传,走向永恒。

其实,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仅是东山魁夷的艺术如此,对每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这都是一条必由之路。

(于青)

 

勃鲁盖尔——尼德兰画家。

1569年9月5日(或9日)卒于布鲁塞尔

勃鲁盖尔——尼德兰画家。

1569年9月5日(或9日)卒于布鲁塞尔。

 勃鲁盖尔曾从学于P.库克·凡·阿尔斯特,此人的妻子可能教过他在细亚麻布上画水彩的方法。

1550年,库克·凡·阿尔斯特去世,勃鲁盖尔到安特卫普画家、出版家H.科克处工作。

科克系风景画家,兼经营画店,曾刻版印行勃鲁盖尔的作品,并与之长期合作。

  1551年,勃鲁盖尔成为安特卫普画家行会的画师,之后不久即取道法国去意大利作修业旅行。

1552年,到达意大利南部,渡海游西西里岛,到巴勒莫。

1553年,在罗马与著名的细密画家G.克洛维奥合作细密画(已失)。

  归途中,他还在意大利北部乡野和阿尔卑斯山漫游。

从现存作品看,他的旅行写生主要为风景,其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甚为精细,可当日后创作素材之用。

他在意大利所作《风景素描》(1552,柏林,国立美术馆版画室),是最早有年代的作品。

勃鲁盖尔于1554年春踏上归途,1555年已在安特卫普为科克的画店印行大幅风景组画制作版画稿了。

  1556年,勃鲁盖尔的创作开始从风景转向带有教育性和讽刺性的人物构图。

他借鉴H.博斯的作品,采取幻想的和写实的形象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从民间谚语和传说中选取题材,寓严肃的主题于风趣的表现中。

这变化反映了他对尼德兰社会问题的关心,其作品如铜版画《大鱼吃小鱼》(1557,维也纳,阿尔贝蒂纳藏品)、《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1559,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等,或对世道人情进行讽刺,或隐含对西班牙的暴虐统治的抗议。

  勃鲁盖尔一方面为科克的画店提供版画稿,同时还从事绘画,大体上,1562年以前,多作版画,以后则主要致力于绘画。

他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常和友人到农村参加农民的活动,收集创作素材。

1563年,他和老师库克·凡·阿尔斯特的女儿结婚,移居布鲁塞尔,并在这里度过最后6年。

此时正当尼德兰革命的前夜和爆发时期,他的艺术日臻成熟,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描绘融为一体。

他在作品中采取多种形式揭露西班牙军队和宗教法庭对尼德兰人民的残酷迫害并鼓舞人民进行斗争。

他在描绘农民的生活中找到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有“农民勃鲁盖尔”之称。

这时期主要作品有《洗礼者约翰布道》(1566,布达佩斯,艺术博物馆)、《农民婚礼》和《农民舞蹈》(1567,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雪中猎人》、《暗日》、《牧归》(1565,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盲人》(1568,那不勒斯博物馆)(见彩图《冬猎》(1565))和《绞刑架下的舞蹈》(又名《绞刑架上的喜鹊》,1568,达姆施塔特博物馆)等。

勃鲁盖尔是西欧美术史上一个著名的画家家族的始祖。

他的两个儿子均为画家,其后人从事绘画者甚多。

 

《冬猎》简介

大约在1565年,画家勃鲁盖尔按季节顺序画了六幅田园式风景画,第一幅已佚,留存下来的五幅就是《收干草》、《收割》、《牧归》、《暗日》与这里我们所要欣赏的《雪中猎人》。

这幅画上所表现的是城郊的冬日景色。

画家是从山坡的高度去眺望这块银装素裹的郊野的,有几个猎人正带着一群猎犬从山岗上下来。

猎物不丰,这一回可能是出师不利,神情显得颓然不振。

尼德兰在大雪时节的狩猎生活是农村冬季农活之一。

画上的一片皑皑白雪,给人以寒凝肃杀之感。

中景上有两片结了冰的池塘,有人在那里滑冰或捕鱼,点画式的细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

天上密布着浅绿色的乌云,枯树上的寒鸦在时而栖息时而飞翔,这一切是那样朴实,而又那样充满暖意,观者可以从这些细节中领悟到一种内在的节奏,这是一些被画家所感知的、一种充满时代悲凉情调的节奏。

 

     勃鲁盖尔画风景喜欢采用全景式构图,为了使大自然包罗万象,他往往把景中人物画得很小,这一幅的色调是寒冷的,它以棕、黄、绿相谐,但令人信服地被人感觉到好象已是初春。

全画约117×163厘米,现藏于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里。

 

     勃鲁盖尔的作品除上述的三种题材之外,还有一些描绘农村景色与农民生活的版画和油画,这些作品着重于景物的抒情性,充分表达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深情厚意。

勃鲁盖尔并非农民出身,可是他处处表现自己对尼德兰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他的艺术独特价值的决定因素。

《雪中猎人》(又称《猎人归来》)就是这样一幅展示农村的宁静而纯朴的冬猎生活的作品,在色调与构思上显示出画家对这一切的感情流露。

这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画家似乎是站在山顶上看着山下的猎人,透过猎人远视全景。

山坡和地平线都以对角线形式交叉组合画面,从而构成伸向低谷的变化多端的斜坡。

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

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

浓重的树木类似剪影般屹立于前景,白雪覆盖着沉睡的大地,肃穆宁静,而穿越于林间的猎人和机灵的猎狗、远处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飞翔的小鸟,使沉静的山野充满生机。

画家基本上是采用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气和光,给人以寒冷且透明的感觉。

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画家所描绘的正是尼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

勃鲁盖尔对大自然的深情描绘,使他成为尼德兰民族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始人

 

林凤眠(1900~1991)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林凤鸣,1900年11月22日生于广东省梅县。

6岁入私塾。

18岁中学毕业赴上海,1919年由法华协会选送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0~1922年,先后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辞职赴上海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1928年创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校长兼教授。

1945年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翌年回杭州,重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7年辞去教职,专事水墨画探索。

1949年再回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52年退职居上海,先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

1979年后定居香港,1991年8月18日卒于太古城,终年91岁。

  

    林风眠早年的创作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

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金色之颤动》、《伤鸟》等。

这些作品产生的基础,一是祖国苦难深重的现实背景;二是林风眠少年与青年时代所接受的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康德、叔本华哲学的某种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