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97783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docx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第五次月考地理试题

涡阳一中2018级高一年级第五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卷

(总分:

100分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下图为1956年、2006年和预测的2056年某国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表示1956年、2006年、2056年人口年龄结构的分别是()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丙、甲、乙

2.根据图示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增加就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B.鼓励生育,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

C.晚婚晚育,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D.依法管理,防止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答案】1.B2.B

【解析】

1956年中国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少年儿童比重大。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大,三个年代中,2056年,老龄人口比重最大。

【1题详解】

读图,丙人口年龄结构是年轻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表示1956年。

乙曲线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龄化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人口充足,表示2006年。

曲线甲少年儿童比重小,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化严重,表示2056年。

B对,A、C、D错。

【2题详解】

根据图示人口变化趋势,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鼓励生育,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势头,B对,C错。

该国劳动力短缺,不存在就业困难,A错。

依法管理,防止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不是解决老龄化的主要措施,D错。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新中国成立前、1965年、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A.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B.传统型、传统型、现代型

C.原始型、原始型、传统型D.原始型、原始型、现代型

4.1983年-1988年,我国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其主导因素是()

A.人口增长惯性B.人口政策C.生育观念D.人口迁移

5.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持续增加

B.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在1000万以上

C.今后20年内,我国的人口死亡率有增加的趋势

D.目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所有发达国家都高

【答案】3.A4.A5.C

【解析】

【3题详解】

人口增长模式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率特点来体现的。

新中国成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以及战争、饥荒出生率较高,但死亡率也较高,人口增长缓慢,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1965年据图可知,人口增长率明显上升但仍然较低,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21世纪以来据图可知,人口增长率下降,接近0.5%,水质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和人们生育行为和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传给你下降趋势,转变为三低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故选A。

【4题详解】

我国在1978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增长惯性,1983年-1988年,我国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故选A。

【5题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整体在增加,但不能说持续增加,A错误;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少于1000万,B错误;今后20年内,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死亡率有增加的趋势,C正确;目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比部分发达国家高,但不是所有发达国家,D错误。

故选C。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7年最新预测,2020年中国流动迁移人口,包括现在预测要在城市落户的人,将逐步增加到2.91亿,年均增加600万人左右。

“十三五”期间,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还会由于人口的迁入继续增长,其中近九成的已婚新生代流动人口是一起流动,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约占60%,越来越多流动家庭开始携带老人流动。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影响人口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集聚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个人因素

7.根据材料推测,未来几年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表现为

A.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B.高学历的人口迁移减少,低学历的人口迁移增加

C.以集团性、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主

D.劳动人口迁移比重减少,老年人口迁移比重增加

【答案】6.A7.D

【解析】

【6题详解】

“十三五”期间,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还会由于人口的迁入继续增长。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城镇之间人口流动将日趋活跃。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沿江、沿海、铁路地区经济发达,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A正确。

【7题详解】

由材料“越来越多流动家庭开始携带老人流动”可推测,劳动人口迁移比重减少,老年人口迁移比重增加,D正确。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等)、政治因素(政策、政治、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婚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

读我国某大城市已建地铁线和新建机场的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8.下列根据甲、乙、丙、丁四个地铁站点所处区位推测其沿线区域所属功能区的说法,可能正确是()

A.甲——高级住宅区B.乙——低级住宅区

C.丙——科技产业园D.丁——中心商务区

9.甲、乙、丙、丁四个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最高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10.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将最可能向哪个方向发展()

A.东北B.东南

C.西南D.西北

【答案】8.C9.A10.A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图示判断,甲地地铁线路密集,且位于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A错;乙靠近湖泊,环境优美,可能是高级住宅区,B错。

丙靠近机场,且有通往机场的公路专线,交通便捷,位于郊区地价较低,可能是科技产业园,C对。

丁离城市中心较远,且交通线路较疏,交通通达度差,不可能是中心商务区,D错,故选C。

【9题详解】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最高,线路最密集。

图示甲位于市中心,且交通线路最密,地铁线路交汇,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最高,A正确。

乙和丁类似,地铁线路较少经过,站点服务等级较低,BD错误。

丙地只有一条地铁线路连接,且远离市中心,站点服务等级最低,C不符,故选A。

【10题详解】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与交通线的延伸方向和未开发空间所在方位有关。

从该区域地铁和公路线看,该区交通线沿着东北方不断加密,且东北方陆地空间比较大,利于城市的建设,所以最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A正确。

该区东南部地域空间广,但交通线较稀疏,不是城市发展的主方向,B错误。

城市的西侧是湖泊,地域空间受限制,所以不可能作为城市形态发展的主要方向,BD错误,故选A。

【点睛】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根据面积判断: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根据距市中心远近判断: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根据形态判断: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根据人口变化判断: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根据建筑物密度判断: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根据功能区分布趋势判断: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左下图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右下图示意地租变化曲线。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A.西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流B.西北风;自东南向西北流

C.东南风;自西北向东南流D.东南风;自东南向西北流

12.右上图中曲线能反映左图中甲—乙一线(虚线)地租变化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3.影响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因素B.经济因素

C.历史因素D.环境因素

【答案】11.A12.D13.B

【解析】

【11题详解】

重化工业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和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依据图中重化工业布局在东南方向合理可以判定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河流的大致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选A。

【12题详解】

地租高低受距城市中心远近、交通是否便利的影响,甲乙一线越靠近城市中心,与交通线的交汇点地价越高,据此选D。

【13题详解】

城市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及组合取决于各功能区的实际付租能力,也就是受经济因素影响,据此选B。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图中四条曲线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一④一①

C.③一④一①—②D.④—③—②一①

15.该城市在现阶段出现的现象是()

A.人口逐渐向市中心聚集,城市化水平提高

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在城市中心区日趋集中

C.城市中心区经济萎缩,城市化水平降低

D.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答案】14.D15.D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详解】

在城市化初期,城市规模不大,故人口密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快速降低,④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密度在城市的水平分布上也发生不断变化,③→②可体现这一过程。

在城市化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加上郊区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开始由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心向外迁移,使得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得以降低,①图显示了这一情形。

故答案选D项。

【15题详解】

城市化的出现可使郊区和城区外围地带经济得到发展,工业、商业、零售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逐步向郊区转移,使郊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大量投入,使郊区居民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据此判断该题答案选D项。

考点:

城市化的过程、郊区城市化。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地表漫流系统是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