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795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ocx

历史模拟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佛山高三教学质检)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

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这说明当时中国

A.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B.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D.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2.(2017四川乐山高三第一次调研)“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有56个安排在东北。

国家对东北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投资额的44.3%。

从工业化的现实需要来看,当时重点布局东北

A.适应了战后全球化和引资需要

B.巩固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

C.有利于尽快建立基础工业体系

D.实现了工业布局合理规划

3.(2017山东德州高三第一次调研)据记载:

到1962年底,全国共精简职工900万人,城镇人口120万人,相应地减少工资总额31亿元,商品粮少销81亿斤。

材料现象说明

A.国家工业化建设日益葵缩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成效

C.“大跃进”之风仍然存在

D.农村经济的困难日益加重

4.(2017山东济宁高三教学质检)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加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C.农业调整解放大批劳动者

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5.(2017广东惠州高三第三次调研)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粮票。

粮票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B.大规模工业化导致粮食短缺

C.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

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衰退

6.(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第二次质检)据有关资料统计: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多年间国家定价的比重从95%逐步下降到10%,市场调节价由不到10%逐步上升到80%。

此材料表明

A.改革开放深入内地,使国家定价比重大幅度下降

B.改革开放后,市场调节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C.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定价逐步消失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

7.(2017江苏扬州高三期中考试)下图是我国1950年至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A至B时期,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B至C时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C至E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完善

D.E至F时期,经济改革,初具成效

8.(2017湖南怀化高三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下图内容体现了中共不同时期的“三农政策”。

其变革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农民阶级的愿望

C.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D.共产国际的要求

9.(2017湖南常德高三第一次模拟)一五”时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使用总额中,积累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占24.2%。

而1958年至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提高到33.9%、43.9%、39.6%。

这三年积累额共达1438亿元,比“一五”时期全部积累率还增加44%。

中国1958年至1960年积累率的提高

A.非常不利于基建规模的扩大

B.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可以优化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D.为随后的经济调整奠定基础

10.(2017江苏南京、盐城高三第一次模拟)漫画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漫画》杂志的某一期封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棉花种植获得大丰收

B.农业合作化取得丰硕成果

C.契合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D.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11.(2017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考)张赛群《中国近现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

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

A.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

B.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

C.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

D.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

12.(2017山东枣庄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

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13.(2017广东肇庆高三第二次统测)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编制)。

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D.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14.(2017广东佛山一中高三第二次段考)195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未来几年做出估计:

虽然会因遇到许多困难而“调整公社体制”,采取一些“可能会更实际、更符合地方条件”的措施,但中共“肯定会继坚持公社的方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结合人民公社的有关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中情局对人民公社的预估不符合史实

B.三年困难后中共被迫放弃了人民公社体制

C.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

D.1992年深化改革后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

15.(2017山东日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958年8月,毛泽东指出:

“人民公社的特点有两个,一为大,二为公……农林牧副渔,农业合作社原来就有。

工农商学兵,是人民公社才有的。

这些就是大。

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都可以逐步取消。

”材料表明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目的是

A.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

B.促进所有制进一步变革

C.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工业化

D.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

16.(2017黑吉两省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老鼠和鸭子,“米奇”和“唐纳”于1984年首次踏上中国大陆之旅,就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赢得孩子们的喜爱,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

这反映出

A.中美文化互动更加频繁

B.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C.中外文化交流障碍消除

D.对外开放触及文化领域

17.(2017山东枣庄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四个经济特区

B.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重点开发上海浦东

18.(2017湖南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

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

这反映出中国

A.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

B.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

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

D.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

19.(2017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

“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D.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017湖北优质高中高三联考)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

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

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

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1.(2017江苏盐城高三第三次模拟)下为1952-1978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最长期停滞

B.“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C.国企改革使工业生产迎来了生机

D.“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22.(2017江苏盐城高三第三次模拟)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

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探

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3.(2017山东莱芜高三下学期二模)右图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

的原因不包括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五年计划的推动

D.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24.(2017山东济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加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C.农业调整解放大批劳动者

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25.(2017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部分)如下,其中顺差额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1994—1998)

中国对美出口

中国对美进口

顺差

1994

387.87

92.82

295.05

1995

455.43

117.54

337.90

1996

515.13

119.93

395.20

1997

625.52

128.05

497.47

1998

711.56

142.58

568.98

A.对外开放拉开序幕

B.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C.中美关系适度改善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26.(2017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

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27.(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高三第三次模拟)《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

“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此后,我国政府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28.(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高三第三次模拟)学者郑水年说:

“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

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

”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9.(2017江苏南京、盐城高三二模)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

细粮亿公斤)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

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0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阅读上表,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C.“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

30.(2017江苏连云港、徐州、宿迁高三第三次模拟)1958年,《人民日报》在评价某运动时载: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热火朝天地进行水利建设;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正在敲响挖掘潜力的锣鼓,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定的计划指标。

”材料表明该运动

A.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基础

B.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C.体现了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

D.挫伤了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

31.(2017河南洛阳第三次统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

……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雏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

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

《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他主张:

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

(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度难关。

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一一摘编自靳德行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

(1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1分)

 

32.(2017广东梅州一检)(25分)人口流动是历史长河的缩影,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兴衰演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璧村”。

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徒运动。

第一次:

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

唐末的黄粱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

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金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

明未清初,客家内布人口激增,国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

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工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

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

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白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客家人寻根河洛,像于我们古代哪种制度?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6分)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分)

 

33.(2017江西高三第二次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了以下探索。

薛暮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受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支配的,国家计划用来调节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决定意义的经济活动,价值规律起辅助作用。

他认为,过分强调计划并达到否定经济核算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只要是社会化生产,价值规律就仍起作用,运用它为人民造福是必要的。

孙冶方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在没有自由市场或自由市场受约束的条件下变得不灵敏了,但它存在着,我们更应重视它,并通过计算来发现、掌握它。

王亚南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性,基本上无需随市场供需变动,因此不致受价值规律自发运动的支配。

薛暮桥认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范围过分扩大,可能对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恶果。

国家在调节生产和流通时,必须掌握正确的价格政策。

国家既不应不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任意违反等价交换原则,也不应滥用价值规律来调节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计划与市场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BAB6-10DCABC11-15CAACB16-20DDADD

21-25DCDAD26-30DCCBC

二、非选择题

21.

(1)相同点:

都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都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都注意调整劳资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时间都较短。

(任意三点,6分)

不同点:

苏俄经过了先全部国有化,后适当利用发展,再全部转化为国有的过程;而新中国先是进行合理调整,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苏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引进外国资本和发展国内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侧重于对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整。

(8分)

(2)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任意3点6分)

历史意义:

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分)

22.

(1)宗法制。

(2分)原因:

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

(任二点,4分)

(2)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

(任三点,6分)

(3)1978-1983年:

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2分)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1分)

1987年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2分)

90年代后: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

(2分)

变化:

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

(任三点,6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3.(12分)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概念解析准确,要求分解全而、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而;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探索。

(2分)

理论界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分)加之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分)大多学者都强调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起主导甚至决定作用;(2分)但也有的学者认识到过分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市场、商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可能对国民经济造成恶劣影响。

(4分)这些理论研究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革”期间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2分)

示例2:

20世纪五、人六十年代,我国学者对市场作用的探索。

(2分)

理论界通过我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2分)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及“文革”期间的国民经济教训,(2分)少数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市场调节、运用价值规律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分)反对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因为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一探索没有取得更大进展,(2分)但为改革开放后,建立礼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目标作了铺垫。

(2分)

示例3:

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2分)

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缺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体制;(2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在市场体制上思想解放;(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将礼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具体化;(2分)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

(2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考生有其他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表述,酌情给分。

但本大题学牛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