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7347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6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docx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

周边地块工程施工对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安全影响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邻近高架桥梁、轨交隧道或既有保护建筑等变形敏感建(构)筑物的深基坑项目不断出现[1-2],特别是在软土地区,基坑支护设计不当时,极易对周边敏感建(构)筑物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安全事故。

因此,在深基坑项目基坑开挖前,分析评估基坑施工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影响情况,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必要步骤。

本文以温州龙湾瑶溪北单元11-A-15地块项目基坑施工为依托,通过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综合评估其对邻近高架桥梁及站房的安全影响情况,并针对基坑设计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1工程概况

温州龙湾瑶溪北单元11-A-15地块位于温州市瑶溪,西侧为南北向瑶溪河,东侧为站东路,南侧为水埠路,北侧为温州大道及轨道S1线科技城站。

工程规划用地面积136472.00m2,总建筑面积601776.40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67597m2。

主要由8幢28F住宅楼、1幢大型商业综合体及多层建筑(配套用房)组成。

全场大部分设有2层地下室(仅南侧局部为1层地下室),采用框剪结构,多层采用框架,设计均采用桩基承台+地下室底板基础形式,桩型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且均为抗拔桩兼作抗压桩。

钻孔灌注桩桩径750mm,有效桩长73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3050kN。

温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53.507km,其中科技城站(图2)为高架3层侧式站台车站,并行段高架桥墩编号为16#~21#(桥墩桩基均按摩擦桩设计)。

新建项目基坑东西向长度约158m,南北向长度约267m,面积约39528m2,商业部分及住宅部分(-2F)基坑开挖深度8.25~10.33m,住宅部分(-1F)基坑开挖深度约5.15m,商业部分北侧紧邻市域铁路S1线区域基坑开挖深度9.23m,邻S1线侧基坑宽度为158m,开挖边缘距离科技城站最近距离为11.1m,距离S1线高架桥最近距离为22.5m。

地块工程基坑与S1线相对位置关系情况如图1所示。

图111-A-15地块与S1线相对位置关系

2原基坑设计方案的安全分析

2.1原基坑设计概况

原方案基坑北侧紧邻S1线围护结构采用双排门架式钻孔灌注桩排桩+2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双排钻孔灌注桩间主动区采用水泥搅拌桩满布土体加固,其余部分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2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钻孔灌注桩外布置1排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被动区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坑中坑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二次支护(图2)。

图2基坑邻S1线剖面示意(原设计)

2.2三维模型建立

根据地下室范围线、基坑围护方案设计图纸、施工条件等相关资料,建模所取土体范围为290m×190m×70m(长×宽×高),在此区域模拟土层。

通过分步钝化、激活单元来模拟土体的开挖、支撑的架设及结构的回筑,从而模拟出整个施工过程。

整个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共198326个单元,1015356个结构节点。

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

图3S1线高架、科技城站与围护结构关系(原设计)

2.3计算结果分析

温州市域铁路S1线已运营,仅需模拟11-A-15基坑开挖、支撑施工工况。

模拟主要分为10个工序:

第1工况为模型的初始状态,第2工况为基坑开挖及第1道支撑施作,第3工况为基坑进一步开挖到第2道支撑,第4工况为施工第2道混凝土支撑,第5工况为基坑完全开挖,第6工况为主体结构底板及底板换撑,第7工况为拆除第2道混凝土支撑,第8工况为施工中板,第9工况为拆除第1道混凝土支撑,第10工况为施工顶板。

经计算,当基坑开挖至基底时,分析结果如下:

1)水平位移分析。

基坑开挖至基底时,S1线桥墩、桥桩以及科技城站站房、站房桩的水平位移情况如下:

桥桩最大水平变形位于19#桥墩,桩基最大的水平位移为16.2mm,桥墩最大的水平位移为15.1mm,桥墩最大水平倾斜率为0.02%。

科技城站站房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为16.5mm(最大变形点位于顶板伸缩缝处),车站桩基最大水平变形为20.8mm。

2)垂直位移分析。

基坑开挖至基底时,S1线桥墩、桥桩以及科技城站站房、站房桩的垂直位移情况如下:

S1线高架桥墩沉降最大为1.4mm,桥桩的沉降最大为1.5mm,最大不均匀沉降为0.5mm;受站房群桩效应影响,站房下土体平均竖向刚度得到提升,位于站房范围内的桥墩沉降略小于站房外,最大沉降位于毗邻站房之外的21#桥墩。

站房沉降最大为1.3mm。

3)原设计方案的变形控制效果。

11-A-15基坑开挖对温州市域铁路S1线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桥梁结构水平变形较大,桥墩最大水平变形值发生在19#墩处,为15.2mm,不满足最小水平控制值5mm的要求;最大沉降变形发生在21#墩处,为1.4mm,满足最小沉降控制值5mm的要求;相邻桥墩沉降差为0.5mm,满足相邻桥墩最小沉降差5mm的要求;桥墩水平倾斜率0.02%,满足桥墩水平倾斜率小于0.43%的要求。

由此可知,原方案在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温州市域铁路S1线高架桥的变形超出了市域铁路高架桥的变形控制标准,需要优化改进基坑方案以保证S1线的正常运营。

3基坑设计优化及调整策略分析

本工程原基坑设计方案不满足变形控制要求,故需进一步优化基坑方案,以减小施工对S1线的影响。

经综合考虑,提出2种调整方案。

1)方案一,优化基坑设计方案。

遵循“化整为零、先远后近”的保护设计原则[3],同时根据浙江省DB33/T1139—201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4.2.1条关于旁侧单体基坑平面尺寸控制值,将原方案中南侧2层地下室大基坑划分成1个大基坑(下称A#基坑)和3个小基坑(小基坑1~3分别称为C#基坑、D#基坑、B#基坑),如图4所示,即原北侧基坑边线整体向南退让约21m(退出保护区范围),退让空间内新增3个宽度约21m、长度约50m的小基坑,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对基坑内土体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基底加固,加固方式为裙边+抽条。

具体围护结构设计刚度、地基加固裙边宽度、抽条间距及加固深度、支撑选型及布置形式等根据计算分析结果确定,要求优化后小基坑邻S1线侧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14%H(H为基坑开挖深度),退让后的大基坑邻S1线侧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0.2%H,并要求大基坑开挖前要完成3个小基坑的围护桩、止水帷幕、坑内外加固且达到设计强度。

图4基坑分坑平面示意

2)方案二,优化调整建筑、结构方案,使邻S1线侧基坑由地下2层调整为地下1层,地下室范围外的承台标高调整到±0m附近,重新设计基坑。

对比以上2种方案,考虑到调整建筑方案对结构、风水电等相关专业影响大,且目前土建施工图已完成审查工作,重新调整对本工程的总体进度影响较大,因此最终选择方案一,仅调整基坑支护方案。

据此,进一步调整基坑方案如下:

1)将B#、C#、D#基坑邻S1线侧围护结构由双排钻孔灌注桩调整为单排桩。

2)明确邻S1线侧第2道混凝土支撑以下15m宽度范围内留置被动区土方,待南侧底板施工完成并架设临时钢支撑斜撑后,采用分区跳仓开挖底板。

3)B#基坑与C#基坑同时施工,以加快工程总体进度。

4)为加快施工进度,以有效控制基坑变形,B#、C#、D#小基坑第2、3道支撑由混凝土腰梁调整为钢腰梁。

5)肥槽区采用泡沫混凝土回填。

4基坑设计优化后的安全分析

4.1模型建立

本工程在基坑支护方案调整后,为验证其施工对周边的安全影响情况,采用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并假定S1线桥梁及站房结构的沉降完全是由于基坑开挖土体扰动引起的,从而选取基坑的最不利开挖工况进行分析。

1)将土层简化为水平层状分布的弹塑性材料。

本构模型采用修正的莫尔-库仑弹塑性模型[4]。

修正的莫尔-库仑模型在数值计算中效果较好,并且该准则能较好地描述岩土材料的破坏行为,在岩土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土体、桥承台、地基加固区采用三维实体单元模拟分析,基坑支撑、钻孔桩、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均采用1D2D结构单元模拟。

3)模型的前后左右边界分别施加水平位移约束,底部施加竖向位移约束,顶面不施加约束。

4)在进行S1线桥梁结构计算时,桥面直接搁置在桥墩上(即忽略桥面对桥墩的水平约束),桥墩上部作用节点荷载,荷载大小按照S1线桥墩设计荷载取值。

根据工程经验和理论分析,所取土体范围为290m×190m×70m(长×宽×高),在此区域模拟土层。

通过分步钝化、激活单元来模拟土体的开挖以及支撑的架设,从而模拟出整个施工过程。

整个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共179963个单元,908938个结构节点。

建立的三维模型如图5所示。

图5S1线桥梁、科技城站与11-A-15地块关系

4.2工况设置

模型左右、前后边界固定水平位移,底部边界固定竖向位移,上部边界为地表自由面;自重荷载取重力加速度。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施工工况是逐渐演化的,因此需通过有限元工况模拟这一渐变的过程。

分析11-A-15地块施工方案对市域铁路S1线影响的工程施工顺序,主要分为以下步骤进行模拟:

步骤1,初始化地应力→步骤2,激活S1线高架桥以及科技城站站房→步骤3,进行围护结构、工程桩以及地基加固施工→步骤4,A#基坑开挖并施工第1道混凝土支撑→步骤5,A#基坑开挖至第2道混凝土支撑高度→步骤6,A#基坑施工第2道混凝土支撑→步骤7,A#基坑开挖至坑底→步骤8,A#基坑施工地下室底板→步骤9,A#基坑拆除第2道支撑→步骤10,A#基坑施工地下室中板→步骤11,A#基坑拆除第1道支撑→步骤12,A#基坑施工地下室顶板→步骤13,B#、C#基坑施工第1道支撑→步骤14,B#、C#基坑开挖至第2道支撑→步骤15,B#、C#基坑施工第2道支撑→步骤16,B#、C#基坑开挖至第3道支撑→步骤17,B#、C#基坑施工第3道支撑→步骤18,B#、C#基坑开挖至坑底→步骤19,B#、C#基坑施工地下室底板→步骤20,B#、C#基坑拆除第3道支撑→步骤21,B#、C#基坑施工地下室中板→步骤22,B#、C#基坑拆除第1、2道支撑→步骤23,B#、C#基坑施工地下室顶板→步骤24~34,D#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施工(重复步骤13~23)。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结合相关工程经验,软弱地层分块分层开挖,每次分层厚度不大于1.0m[5-6]。

温州市域铁路S1线已运营,仅需模拟11-A-15地块基坑开挖、支撑施工、结构回筑,即步骤1、2可合并为第1工况,即模型初始状态,位移清零[7]。

其余计算工况均与上述施工步骤一一对应,总共33个计算工况。

其中,围护结构以及地基加固施工(工况2),A#基坑开挖到底(工况6),B#、C#基坑开挖到底(工况17),D#基坑开挖到底(工况28)及D#基坑施工地下室顶板(工况33)为控制性工况。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工况33(D#基坑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毕)为例进行模拟分析。

其中,站房由于节点较多,为便于统计,以伸缩缝为分界点,沿站房长边方向南北侧各选取4个节点作为数据提取对象,分别命名为节点1~8,如图6所示。

图6科技城站节点布置

4.3工况33分析

4.3.1水平位移分析

在工况33下,即D#基坑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毕时,S1线桥墩、桥桩以及科技城站站房、站房桩的水平位移情况如图7~图10所示。

图7S1线桥墩Y方向水平位移云图(最大水平位移4.3mm)

图8S1线桥桩Y方向水平位移云图(最大水平位移4.3mm)

图9科技城站站房Y方向水平位移云图(最大水平位移5.2mm)

图10科技城站站房桩Y方向水平位移云图(最大水平位移5.2mm)

从图7~图10可知:

D#基坑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毕,19#墩发生最大水平位移,桥墩最大的水平位移为4.3mm,桩基最大的水平位移为4.3mm。

科技城站站房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为5.2mm(最大变形位于顶板伸缩缝位置),车站桩基最大水平变形为5.2mm(最大变形位于靠近D#基坑位置),即从基坑开挖到坑底至顶板施工完毕,基坑对周边的扰动变化较小。

4.3.2垂直位移分析

在工况33下,即D#基坑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毕时,S1线桥墩、桥桩以及科技城站站房、站房桩的垂直位移情况如图11~图14所示。

图11S1线桥墩垂直位移云图(最大沉降0.46mm)

图12S1线桥桩垂直位移云图(最大沉降0.54mm)

图13科技城站站房垂直位移云图(最大沉降0.90mm)

图14科技城站站房桩垂直位移云图(最大沉降1mm)

从图11~图14可知,D#基坑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毕,最大竖向变形桥墩为19#墩,桥墩最大沉降为0.46mm,桩基最大沉降为0.54mm。

科技城站站房结构最大沉降为0.90mm,即从基坑开挖到坑底至顶板施工完毕,基坑对周边的扰动变化较小。

4.4计算分析结果

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毕后,S1线高架最大水平位移位于19#墩,其中墩顶最大水平位移为4.4mm,墩底最大水平位移为4.2mm,满足水平位移控制值5mm的要求;墩顶、底水平位移差0.2mm,墩台水平倾斜率0.02%(墩高取9m),满足墩台水平倾斜率0.43%的要求;最大沉降位于18#、19#墩,最大沉降为0.40mm,满足沉降控制值5mm的要求;相邻墩台最大沉降差出现在17#、18#桥墩之间,最大沉降差为0.1mm,满足沉降差控制值5mm的要求。

站房出现最大沉降1.0mm,满足温州市域铁路S1线站房最大沉降10mm的控制要求;站房出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5.2mm,满足温州市域铁路S1线站房最大沉降10mm的控制要求;站房出现最大差异沉降位于节点2与节点3之间,最大差异沉降为0.48mm,节点2与节点3之间间距约30m,满足相邻柱基差异沉降控制值0.0015L(L为节点间距)的要求。

由此可知,在瑶溪北单元11-A-15地块基坑开挖过程中,S1线高架和科技城站站房的变形安全可控。

5结语

本文根据邻近市域铁路高架桥及站房的深基坑工程项目,对基坑设计的安全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

通过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在邻近敏感建(构)筑物的基坑支护设计时,考虑“化整为零”,将敏感侧的大块基坑分成长条形的小块基坑切实可行,可以有效减小坑外变形量,保证安全。

2)在类似项目施工前,应对铁路轨道的现状进行实测,如铁路轨道的平顺性现状较差,考虑附加变化值后已不满足轨道平顺度的相关要求,则需要优化铁路轨道线形后再进行施工。

3)本文分析结果均为由于地块工程施工引起的S1线桥梁及S1线站房的附加变化值。

为能准确地反馈变形情况,建议在工程实施期间有计划地进行现场监测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