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全球气候变暖不容回避的挑战doc.docx
《高中政治全球气候变暖不容回避的挑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全球气候变暖不容回避的挑战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全球气候变暖不容回避的挑战doc
新课程版
全球气候变暖:
不容回避的挑战
热点材料解读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范围,冰川萎缩、海平面上升、台风飓风频频登陆、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观测事实,这足以表明气候变化正日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热点话题,由于本年度发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如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召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制定、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等。
因此,本热点将会成为今年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国的气候外交与节能减排的措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一、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2007年陆续出台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汇总了近5年来世界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再一次强调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
1998年至2007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过去五十年中,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十年上升大约0.13℃。
2007年5月15日,冰山的影子倒映在格陵兰岛沿岸的水面上。
据测算,格陵兰岛的冰盖约为260万立方千米,目前正在以每年100至1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
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负主要责任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导致地球变暖的因素中也有自然力如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的作用,但这不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以大规模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经济活动才是制造气候变暖的最大力量。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使用化石能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全球排放的温室气体从1970年到2004年增加了70%。
目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远远高于在过去65万年间自然变化的范围。
2008年11月2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全球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
三、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007年12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京都议定书》批准书。
美国成为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从气象来说,气候变暖意味着蒸发量要加大,大量的水汽融到空气当中;此外,全球变暖,地面和海洋的温度也升高了,就使大气当中不稳定的能量也在增加,这种不稳定能量越大,台风的强度就会越强,强对流天气也会越强,甚至连大气中的电场强度也会增强。
而无论是大气里面所含的水汽量、不稳定能量还是电场强度,一旦都比以往来得更大,就极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和极端天气事件。
全球变暖不仅带来高温、干旱,由于复杂的天气系统,它还间接导致了大量气象灾害,比如台风、强对流、暴雨洪灾、飓风等等。
此外,全球变暖还可能诱发大规模的移民潮,导致争夺地球资源的更激烈冲突并在国家内部和各国之间激烈争斗乃至爆发战争的危险。
气候变暖将对中国构成现实性威胁,主要表现为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等。
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共同行动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它跨越了主权国家的地理边界,跨越了不同政体的国度,需要主权国家超越意识形态和主权意识的篱籓,协调与平衡主权利益与国际共同利益的关系,健全与完善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推进公正有效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气候变化问题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可以追溯到1990年国际气候谈判拉开帷幕,但2007年无疑是这一进程达到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2007年堪称气候变化年。
在这一年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最新报告,加深了人类对于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科学认知;在这一年中,国际社会利用各种平台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举行了各种层次的国际谈判,最终促成“巴厘岛路线图”的诞生,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奠定了基础,为人类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指引了前进方向;在这一年中,一些国家已经行动起来,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榜样。
五、解决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根本途径
当前出现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需要在发展中来加以解决。
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历史累积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当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理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发展空间。
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途,各国应推动国际社会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目标和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展积极、务实、有效的合作,无论从历史责任还是现实能力而言,发达国家均应率先减排,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
同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已所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六、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和立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与适应并重;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广泛合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参与气候变化区域合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2.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措施
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尽管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
①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④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⑤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
七、万众一心抗击冰雪灾害
1.爱心融化冰雪
漫画:
万众一心
2008年1月10日以来,中国南方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据民政部2月14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冰雪灾害波及21个省(区、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吹响“集结号”,众志成城抗灾救灾,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各方群众共伸援手,困难一同承担,寒冷的冬天因你我而温暖。
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目前,全国交通运输已恢复正常,大部分受损电力线路和变电站得到修复,居民生活用电基本正常,电煤库存稳步回升,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安置……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这一胜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和政府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情况的领导能力,体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心系群众、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体现了全国军民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体现了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精神。
这次抗击冰雪斗争中焕发出来的不怕困难、勇于奉献、团结一致的精神,必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2.灾害警示你我
此次极端天气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影响范围广,二是持续时间长,三是强度大,四是多种灾害并发。
专家们分析引起这次灾害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大气环流异常,这是最根本的主要原因;第二、在大气环流稳定的前提下,今年出现的“拉尼娜”事件又推波助澜。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包括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的频繁袭击。
据悉,这种恶劣天气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北半球其他的地方。
如美国的中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加拿大的东部地区,伊朗和阿富汗等国家也遭受了罕见的全国范围持续降雪,引发了雪灾。
这次极端的气候,让我们看见提升气候变迁和“环境友好”意识,从而采取行动去维护我们身边环境的重要性,它又一次向我们敲响警钟:
环境保护关系国际,国家大计和民生,关系每个人。
学科分析
【经济生活角度】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各国应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应对气候变化,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等。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各国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4.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哲学与生活】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要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承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我们要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按自然规律办事。
当前出现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需要在发展中来加以解决。
3.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大规模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经济活动才是制造气候变暖的最大力量。
预防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4.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使用化石能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5.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第一要务。
同时也要根据各自国情,尽已所能,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等来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努力。
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坚持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7.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在抗击冰雪的过程中,全体中国人民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众志成城抗灾救灾,政府部门积极应对,各方群众共伸援手,困难一同承担,寒冷的冬天因你我而温暖。
【政治生活角度】
1.国家职能。
各国关注气候变化,并对此达成一致,体现了各国的社会管理职能和交往职能。
2.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
各国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全球变暖而导致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影响到各国的国家利益,所以会引起各国的关心,成为国际会议的核心议题。
3.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国际法确认的权利和和履行相应的义务。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各主权国家有义务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4.联合国的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的宗旨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归根到底就是解决发展问题体现了这一点。
5.中国是促进世界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对联合国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生活角度】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次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进一步锤炼、塑造和升华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抗灾救灾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2.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典型例题
1.(1998年·全国)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
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近几年,厄尔尼诺又在全球肆虐,引起海啸、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④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①不符合题意,题干的材料只涉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没有提及利用规律的问题。
因此,选项①扩大了题干的外延,选择此项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故选D。
2.(2006年·广东政治卷·多选)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
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
从哲学上看
A.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B.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C.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D.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解析: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洪水泛滥,说明观点D,启示人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应选观点B,观点A错误,观点C不是哲学观点。
答案是BD。
(南宁市高三月考)八国集团首脑会议2007年6月8日在德国北部海滨小镇海利根达姆闭幕。
经过艰苦谈判,八国集团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一致,承诺“大幅度”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同意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减排谈判。
回答3—5题。
3.八国集团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一致,这表明
A.八国的根本利益完全相同B.八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C.八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根本一致D.国际关系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解析:
观点A、C、D本身表述错误,答案选B。
4.八国集团承诺“大幅度”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努力“实质性”消减温室气体,并“认真考虑”有关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时降低50%的建议。
这说明
A.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环境问题将得到顺利解决
C.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D.八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不存在分歧
解析:
A错误,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观点B、D表述也错误。
答案选C。
5.八国集团同意在“联合国框架”内进行减排谈判。
下列关于联合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B.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有法律约束力
C.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D.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担负重大的国际政治责任
解析:
联大做出的各项决定没有法律约束力,但会有广泛的政治影响。
答案选B。
6.(2001年·广东综合能力)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数的20%,而其能源消耗却占世界总能耗的80%。
在2000年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6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加强汽车尾气控制,而发达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烟尘减排义务,会议最终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你认为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何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通过材料反映的数据看,在能耗问题上,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要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通过研究新的替代能源而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答案一:
①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汽车生产量和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在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方面,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②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
答案二:
①使用新的环保节能型能源代替汽油和煤炭,从而解决汽车尾气和烟尘排放问题。
②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北京东城区期末检测)
材料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2%,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4%的目标。
要实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任务艰巨,我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 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九次会议8月26日审议了循环经济法草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加快水电油气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出台了优惠税收政策,鼓励节能减排。
(1)分别从价格和税收两个方面各举出有利于节约能源的一个事例,并说明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6分)
具体事例
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价格杠杆
税收杠杆
(2)结合材料二,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材料三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污染环境。
有了这样的思想,高污染的企业,就敢沿河而立,倾排污水,结果河水变质;高耗能的企业就能借地生财,滥采乱挖,结果青山失色;企业身处闹市,照样排烟吐尘,结果污染空气。
不难看出,此种发展,不顾环境,不计代价,不问未来,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解析:
第
(1)问中,要求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杠杆和税收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回答问题时,注意找出具体措施及所带来的经济意义。
第
(2)问中,注意结合问题所要求的“依法治国”的知识,从材料看,主要反映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为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使节能减排有法可依;国务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处理好节能减排问题上的具体事务。
第(3)问中,注意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回答问题,既要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尊重生态平衡规律,按规律办事;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答案:
(1)①价格杠杆:
例:
实施差别电价、阶梯水价,天然气超额加价;实施地铁、公交低票价等。
经济学道理:
价格影响供求,通过提高资源的产品价格,发挥价格杠杆在节约能源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②税收杠杆:
将一次性木制筷子、实木地板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实施5%的税率;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实行差别税率;对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实施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等。
经济学道理:
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凋节手段之一,通过对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征管,起到调节经济、调节消费行为、节约资源的作用。
(2)①我国的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使节能减排工作有法可依,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②我国的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依法处理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方面的各项事务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3)①社会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②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既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义要尊重环境保护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
③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那种不问环境、不问代价的发展经济的做法是错误的。
预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2008年2月12日,2008“国际地球年”在法国首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开年仪式。
通过“国际地球年”活动,宣传地球科学在保护地球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各国政治决策者与地学家之间加强合作,致力于世界可持续发展。
回答1—2题。
1.在联合国的带领下,目前,全世界已有近60个国家成立了国际地球年国家委员会。
在全世界已初步形成一股呵护地球之风。
世界各国积极参加国际地球年活动说明
A.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B.共同的国家利益促使国家间合作
C.国际安全成为各国外交的最高准则 D.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断完善和发展
2.中国是发起“国际地球年”的提案国之一。
“国际地球年”中国全委会已于2007年成立。
“国际地球年”中国行动的宣传口号是,“认识地球 和谐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
①树立善待地球的良好意识和参与意识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③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
这一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回答3—5题。
3.联合国有关调查指出,如果目前的温室效应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今后100年内全球气温将增加1.5—6摄氏度左右,而冰川大量融化将造成海平面升高14—80厘米,很多岛屿将沦为泽国。
这一事例说明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B.事物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C.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D.自然界的变化是不可抗拒的
4.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各方在这次会议上艰难达成“巴厘岛路线图”,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设定了议程。
联合国的活动体现了联合国
A.是一个专业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B.能够解决国际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C.是世界各国利益的共同代表者
D.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2008年是《京都议定书》签署10周年,这份议定书规定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
2007年12月新当选的澳大利亚工党总理,一改过去政府的做法,上任第一天就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至今仍有的国家不批准。
这表明
A.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由紧张趋向缓和
B.科技力是构成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C.生态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D.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
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始终积极采取措施。
回答6—8题。
6.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①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②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③表明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④表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主要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B.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C.矛盾具有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8.尽管目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表现在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③将污染企业由东部地区迁移到西部④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落实工作责任制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9.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塑料购物袋将有偿使用。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
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材料主要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是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无条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