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704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大庆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为了全面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大庆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大庆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大庆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教育名市为目标,累计投入120.1亿元,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布局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一)学前教育普及步伐明显加快。

突出公办园主体地位,发挥公办园主导作用。

全市公办园发展到139所,约占全省公办园总数的1/5。

学前三年和一年教育普及率分别达到77%和93%,分别比全省平均数高出33.6和0.7个百分点。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扎实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

新建学校12所,改扩建243所,撤并326所,义务教育学校由2005年的947所调整到633所,市区标准化率达到95%。

顺利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每年投入2.3亿元公用经费,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76万人享受到优质公办教育。

我市及杜蒙县代表全省顺利通过国家“两基”检查验收,市区实现“双高”“普九”,肇州、肇源两县通过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

(三)普通高中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8%,比2005年提高39.2个百分点,全市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撤并了2所一般高中,对剩余的30所学校全面进行了改造提升。

新创省级示范高中3所,全市省级示范高中发展到13所,占高中总数的43.3%。

市区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比例达到85.6%,比2005年提高27.1个百分点。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推进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根本转变,高考成绩连续9年保持全省领先。

(四)职业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近4万人,比2005年增加1万多人。

大庆职业学院晋升为国家重点职业学院,创国家重点中职学校6所,省重点中职学校4所。

培育了石油工程技术、数控技术、焊接、旅游、汽修等一批品牌专业,推广新技术新项目40余个。

全市共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7万多人,完成各类培训165万人次。

(五)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驻庆高校在校生达到6.7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73人,每万人口拥有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239人。

石油学院顺利通过国家高等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评估,并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

大庆卫校晋升为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0年,又引进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工程已开工建设。

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

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对接嫁接、联合协作,自主研发了一批立地项目,实现成果转化,发挥了科技创新、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作用。

(六)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突出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格局。

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我市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单位。

加强了艺术体育健康教育,按教学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举办和参加各类赛事活动,有285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身体素质。

统一编写使用《资源与评价》教辅资料,减少考试次数,降低考试难度,调整了学生作息时间,规范了作业量,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七)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深化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29所中省直企办中小学校顺利移交地方政府管理,落实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推进了办学体制改革,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发展到237所、非学历培训机构361个,扩充了公共教育服务能力。

探索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新的学校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考评机制,增强了办学活力。

推进了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了综合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发挥了导向作用。

深化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初中升高中考试增加了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权重,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录取,引导学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八)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面达到100%。

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分别占84.9%、66.3%和5%,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38.8、40.1和0.6个百分点。

全市中小学教师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53.9%。

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732人,涌现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2234人、在职特级教师68人,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九)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达到17所。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本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

加强行风建设,推行校务公开,规范了收费行为,有效遏制乱办班乱补课现象,市教育局连续8年被评为全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严肃考风考纪,规范招生行为,确保了各类招生考试安全。

完善扶困助学体系,累计投入助学资金9204.72万元,惠及11.83万人次。

强化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综合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妥善处理各类信访案件,市教育局获全市安全生产“六连冠”荣誉称号,并被评为黑龙江省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二、“十二五”期间大庆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庆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严峻挑战和一些困难。

(一)大庆教育事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知识竞争、人才竞争和创新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

国务院和省政府相继召开了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分别出台了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制定了推进措施,特别是在教育投入上提出了要求,确保实现“三个增长”。

就大庆来说,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大庆市“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发展基础更坚实,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奋斗目标,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全面构筑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大庆教育事业发展面临压力、挑战和困难。

目前,大庆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突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国内发达地区,更加重视教育,竞相发展教育。

在这种形势下,大庆教育要缩小差距,扩大优势,奋力争先,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大庆教育自身发展来看,也存在一些困难。

学前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还不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市区公办园数量不足,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行为还不够规范。

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村和一些老城区的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

办学条件急需改善,实习实训基地紧缺,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少有影响的名校长、名教师;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相对不足。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市必须抢抓机遇,克服困难,战胜压力,迎接挑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十二五”期间大庆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着力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公平,着力于特色多样打造优质品牌,着力于项目建设扩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理念、模式、体系、队伍、装备和管理现代化,为全市实现“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发展基础更坚实,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知识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安排优先考虑教育,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

——坚持统筹发展。

统筹教育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教育公平。

加大薄弱学校和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教育差距。

关注弱势群体,完善救助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务。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2.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

全市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义务教育。

县镇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城乡综合达标率达到90%以上。

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99%。

——高中教育。

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市区学生享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比例继续保持在85%以上。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5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万人以上。

完成各类培训达到200万人次。

——高等教育。

在校大学生达到8.5万人以上,高校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四、“十二五”期间大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遵循“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实施《大庆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强化公办园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办园。

重点改善农村学前教育,每个县至少建设一所公办实验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现有村小学富余校舍及教育资源整合后的闲置校舍,改建村级公办园。

积极发展市区学前教育,新建小区配套建设一批公办园,人口密集地区改建、扩建一批公办园。

到2015年,全市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400所以上,公办园占幼儿园总数比例达到50%以上,在园幼儿占总数的75%以上。

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严把托幼机构审批关,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

清理整顿学前教育市场,分类整治无证办园行为。

全面提高办园质量,克服“小学化”倾向,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

结合中心村和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扩张发展需要,市区全面改造撤并薄弱校,巩固提升标准校,高标准建设新学校;在各乡镇主要办好中心校和初级中学,倡导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到2015年,新建、改建、扩建学校390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50所以上,撤销学校200所以上,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综合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开展支教行动,建立教师和校长交流长效机制。

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

巩固扩大“普九”成果,杜蒙、林甸两县要通过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实现全市“双高”“普九”区域达到100%。

全面优化特殊教育,以市区正在建设的现代特殊教育中心为牵动,全面改造提升各县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完善社区特殊教育服务功能,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特教体系。

(三)优质发展高中教育。

实施高中学校提档升级工程,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

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高中引领辐射作用,力争再创3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每个县有1所省级示范高中,全市省级示范高中发展到16所。

推进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逐步撤并3所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学校,改造提升11所薄弱高中,建设高标准的特色普通高中,更好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探索形成示范引领与特色发展并举的高中教育模式。

强化高中教学管理,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深入推进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围绕构建石油为主、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整体提升中职教育,突破发展高职教育,力争全市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达到6.5万人以上,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基本适应现代化要求。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整合市区职教资源,大力引进职教相关机构,规划辟建一个中等职业教育园区,培养规模2万人以上;结合重点产业需求和打造品牌专业,建设一个大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每年实训学生万人次以上。

改造提升四县和大同区5个职教中心,扩大办学规模,突出培养服务“三农”实用人才。

依托石油化工,石油装备等产业基础,服务外包、汽车制造等产业发展,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大庆校区等教育资源,重点打造化工、焊接、信息、旅游和外贸等特色品牌专业。

发挥名校带动作用,争取3所中职学校跨入国家级示范校行列,4所跨入省级示范校行列。

搞好各类成人培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五)双赢发展高等教育。

努力开发高校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潜能,增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力。

坚定不移地给大政策引进更多大学,给大空间实现更大作为,给大支持促进更好发展,不断深化校地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加快进步,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力争在引进提升大学方面取得新突破,使在校生规模达到8.5万人以上,高校数量和规模走在全国地级城市前列。

突出推动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重点在现代农业、石油化工、生物制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康复保健等领域,以及都市文化建设方面,推动地方与高校双赢发展。

积极支持驻庆高校做大做强,努力营造学习生活优良环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关,特别是支持办好国家级东北石油大学科技园和省级八一农垦大学科技园。

(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突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和德育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新课程实施水平,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加强体育、艺术和心理健康教育,抓好教学中心环节,组织好大型赛事活动,继续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推进“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严格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

深入开展生命教育,抓好学生近视、各类传染病防控和学校食堂卫生监管。

强化“减负”工作,建立和完善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规范学校教材、教辅资料选用行为,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七)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科学合理划分学区,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严禁中小学校设置重点班、英才班,坚决制止择校现象发生。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完善扶困助学体系。

在全省率先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

关注弱势群体教育问题。

制定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政策,全面提高适龄幼儿入园率。

加大全市低保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力度,继续实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同城同策,抓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落实好农村寄宿制学生、高中贫困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关补助政策。

做好生源地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相关工作。

认真落实少数民族政策,支持民族教育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五、“十二五”期间大庆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大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要围绕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聚焦主题,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一)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深入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要把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考评机制和问责制度。

各地区、各单位要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本地区、本单位教育发展规划。

各级组织、人事、编制、财政、教育、规划、建设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健全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

根据国家和省规划纲要精神,用好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

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学费。

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财力保障。

(三)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职责,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大教育统筹力度,不断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行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待遇。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考评和分配机制,全面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健全完善教职工评价体系,逐步推行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灵活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大力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落实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完善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职称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以各类专项培训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优化队伍学历层次结构,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和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90%、80%和10%。

壮大骨干群体,培养一批专业型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校(园)长;培养一批“双师型”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为新课程改革服务的教科研拔尖人才;培养一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军人才。

评选推荐特级教师20人,全市在岗特级教师达到80人以上。

加强队伍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师录用、交流和退出机制,实行人员编制动态管理。

优化队伍职称结构,开展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务评定推荐工作,取消职务评聘终身制,职称评定向一线教师、向农村艰苦地区倾斜,逐步提高一线和农村教师高、中级职称比例。

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进一步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保障。

(五)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实施,重点在体制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强政策研究,创造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优先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深入推进普法宣传教育,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水平,创造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规范发展的法制环境。

加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突出抓好校舍安全、校园安全、考试安全等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机制,妥善处理各类信访案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创造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和谐稳步发展的安全环境。

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创造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