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652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教师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练习

21《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一文的作者是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朝代)文学家。

课文选自《艺文类聚》。

(二)重点字词:

1.风烟俱净2.从流飘荡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俱:

全,都从:

随着缥碧:

青白色甚:

比得过奔:

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6.蝉则千转不穷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负:

凭依“转”同“啭”叫戾:

道息:

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9.横柯上蔽

经纶:

筹划“反”同“返”返回柯:

树干

(三)《与朱元思书》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五)赏析:

(1)富春江的山水“奇”在哪?

“异”在哪?

“山”奇在峻峭,有活力;“水”异在清,急。

(2)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A][B][C][D]4[A][B][C][D]7[A][B][C][D]10[A][B][C][D]

2[A][B][C][D]5[A][B][C][D]8[A][B][C][D]11[A][B][C][D]

3[A][B][C][D]6[A][B][C][D]9[A][B][C][D]

 

1.下面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

2.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

A.天山共色  共色:

同样的颜色。

B.水皆缥碧  缥碧:

青白色。

C.急湍甚箭  甚箭:

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D.皆生寒树  寒树:

寒冷中依然葱郁的树。

3.下列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B.猛浪若奔/永之人争奔走焉

C.望峰息心/北山愚公长息曰D.急湍甚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选出加线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A)(A的“百”是实指,指数目一百,B.C.D项的“百”是虚指,表“很多”之意)

A.一百许里B.百千人大呼C.千百成峰D.赏赐百千强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6.对下面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风烟俱净:

烟雾都消散尽净。

B.嘤嘤成韵: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如诗一般押韵。

C.经纶世务:

治理社会事务。

D.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与“窥谷忘反”加点字“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属予作文以记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余幼时即嗜学D.才美不外见

8.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C)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9.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

A.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只蝉儿叫个不停,千百只猿猴叫个不断。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的“缥碧”、“直视无碍”、“急湍”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之“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22《五柳先生传》

(一)文学常识: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朝代)。

课文选自《陶渊明集》,体裁是传记。

(二)重点字词:

1.造饮辄尽2.箪瓢屡空,宴如也3.兹若人之俦乎

造:

一来如:

若俦:

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6.每有会意

戚戚:

忧愁的样子许:

地方会:

体会,领会

(三)《五柳先生传》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介绍五柳先生身份,称号,生活,性格特点等,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四)翻译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风和阳光。

5.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尽,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从不在意该走该留。

(五)赏析:

(1)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常著文章自娯。

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什么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3)有人说:

“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我认为不过时。

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获得知识,获得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5)五柳先生有哪三大志趣(用文中原句或词语回答)?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形象:

率真随性、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A][B][C][D]4[A][B][C][D]7[A][B][C][D]10[A][B][C][D]

2[A][B][C][D]5[A][B][C][D]8[A][B][C][D]11[A][B][C][D]

3[A][B][C][D]6[A][B][C][D]9[A][B][C][D]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什么地方)B.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

C.箪瓢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D.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环顾周围)

2.选出下列加线的词语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A.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B.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因以为号焉/且焉置土石D.以此自终/以乐其志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B)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

哪里B.或置酒而招之或:

或许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

就D.曾不吝情去留曾:

曾经

5.下列句中加线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B)

A.亦不详其姓字B.其如土石何C.亲旧知其如此D.食之不能尽其材

6.对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A)

A.好读书,不求甚解:

hào喜欢B.性嗜酒:

sì爱好

C.常著文章自娱:

zhuó通“着”D.箪瓢屡空,晏如也:

ān悠闲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便/欣然/忘食B、家贫/不能/常得

C、曾不吝/情/去留D、常著/文章/自娱

8.下面句子中加线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A)。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10.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相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点出五柳先生隐者心境的句子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B.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C.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D.“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23《马说》

(一)文学常识:

《马说》的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代(朝代)文学家。

课文选自《韩愈文选》,体裁是说。

(二)重点字词:

1.策之不以其道2.执策而临之3.其真无马邪4.其真不知马也

策:

鞭打策:

鞭子其:

难道其:

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

餐“食”同“饲”喂材:

才能是:

这样虽:

即使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才美不外见10.故虽有名马11.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

尚且等:

一样、等同“见”同“现”表现虽:

即使安:

怎么千里:

日行千里

(三)《马说》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四)翻译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却不采用正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3.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人的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中,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

(五)赏析:

(1)《马说》是一篇_说__(体裁),作者是唐朝(朝代)韩愈(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托物寓意手法。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是比喻人才;“食马者”是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2)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3)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言之成理即可)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A][B][C][D]4[A][B][C][D]7[A][B][C][D]10[A][B][C][D]

2[A][B][C][D]5[A][B][C][D]8[A][B][C][D]11[A][B][C][D]

3[A][B][C][D]6[A][B][C][D]9[A][B][C][D]

 

1、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虽有千里之能(日行千里)B.策之不以其道(驾驭)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D.故虽有名马(本来)

2、下列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不以千里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D.安求其能千里也/衣食所安

3、下列加线的“而”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学而时习之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委而去之

4、对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不以千里而称也(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子)

5、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C)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下列加线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死于槽枥之间C.虽有千里之能D.策之不以其道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本文的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言志)。

C.第二段从正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简短而中心突出。

8、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

9、下面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言志)。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简短而中心突出。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本文的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马。

C.第2段从正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D.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11、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24《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

字景濂,号潜溪,明代(朝代)文学家。

课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文体是赠序。

(二)重点字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援疑质理 3.益慕圣贤之道 4.俟其欣悦

致:

买援:

提出质:

询问幕:

仰慕俟:

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汤:

热水覆:

蒙盖再:

第二次走:

跑逾约:

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9.同舍生皆被绮绣

支:

通“肢”。

被:

通“披”,穿。

(三)《送东阳马生序》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介绍给马生,目的是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翻译句子: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5.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

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8.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9.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五)赏析:

(1)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2)作者在写自己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

我的概括:

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4)读完全文:

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5)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六)选择题(共11小题,请用2B铅笔把方框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A][B][C][D]4[A][B][C][D]7[A][B][C][D]10[A][B][C][D]

2[A][B][C][D]5[A][B][C][D]8[A][B][C][D]11[A][B][C][D]

3[A][B][C][D]6[A][B][C][D]9[A][B][C][D]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A)  

A.录毕,走送之(走:

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手:

用手)  

C.色愈恭,礼愈至(至:

周到)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穿)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以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C)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

忧患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

叩头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D.腰白玉之环腰:

腰上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D)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当余之从师也时人莫之许也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足肤皲裂而不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B.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稍微)

C.腰白玉之环(腰部)D.益慕圣贤之道(更加仰慕)

6.选出加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气可以养而致D.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

步行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

询问

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汤:

热水

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