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475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docx

中考文言文课前练习

初三文言文复习(2013年)

请在空里填前一个字的解释

1、《论语》十九则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

“温故()而知新②,可以为师矣。

”(《为政》)

3.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③,思而不学则殆()④。

4.子曰:

“由,诲女()⑤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⑥也。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9.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⑦。

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10.曾子曰:

“吾日三省⑧()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⑨乎?

传不习乎?

”(《学而》)

11.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12.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3.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9.(点)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一、理解性默写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

度是:

2、《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主题: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2、课文理解

1)“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孙权劝学》

初(   ),权谓(  )吕蒙曰:

“!

”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        )岂(  )欲卿(              )治经为博士(          )邪(          )!

但(   )当涉猎(      ),见往事(            )耳。

卿(  )言多务,孰若(                )孤(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  )始就学。

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  ),非复(        )吴下阿蒙!

”蒙曰:

“士(      )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2、文中共出现了3个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征:

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哲理(或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成语:

吴下阿蒙意思是:

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意思是:

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一、重点语句翻译

1、众妙毕备。

2、满坐寂然

3、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曳屋许许声

6、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7、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课文内容理解

1、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简析其作用。

2、这篇课文用一个“----------------”字总起。

三、开放性试题

1、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

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

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案

5、《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二、重点语句翻译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豁然开朗

3、阡陌交通

4、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遂与外人间隔

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8、寻向所志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6、《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一、理解性默写

1、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

“何陋之有。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课文内容理解: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思想感情)*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5、本文所用的表现手法有:

8、《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每至晴初霜旦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4、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9、《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主题: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5、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10.《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翻译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二、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1、《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重点语句翻译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7、 直视无碍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三、课文内容理解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作者在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讨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四、开放性试题: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12、《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13、《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

二、重点语句翻译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如鸣佩环

9、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1、全石以为底

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实则写()的清澈。

4、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15、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5、去国怀乡,忧谗畏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14、前人之述备矣

15、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16、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17、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8、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9、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

2、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

  

3、“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

 4、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

  16、《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