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抒怀古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278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励志抒怀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励志抒怀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励志抒怀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励志抒怀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励志抒怀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励志抒怀古诗.docx

《励志抒怀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励志抒怀古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励志抒怀古诗.docx

励志抒怀古诗

四、励志抒怀篇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走近作者]  文天祥(1236--1282),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

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疑难全解]

 ①零丁洋:

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②遭逢:

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③干戈:

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

荒凉冷落。

四周星:

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④絮:

柳絮。

⑤萍:

浮萍。

⑥惶恐滩: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⑦丹心:

红心,赤诚的心。

汗青:

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古诗今读]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快乐赏析]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

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

文天祥断然拒绝。

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

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

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

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

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

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

接着作者具体描述: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

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

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

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

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南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疑难注释】

1.将晓:

天将要亮。

篱门:

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

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

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

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

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王师:

指宋王朝的军队。

6.海:

指黄河。

7.仞:

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岳:

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摩天:

碰到天。

8.遗民:

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

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

指宋朝的军队。

【古诗今读】

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直插云霄。

金兵占领地区的百姓在敌人的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他们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快乐赏析】

  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

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走近作者: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利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疑难全解:

凉州:

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

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

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催:

催促。

沙场:

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读: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快乐赏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

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走近作者: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疑难全解:

临安:

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

邸:

旅店。

直:

简直。

汴州:

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古诗今读: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

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快乐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

“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

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

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

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

“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

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

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

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成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走近作者: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疑难全解:

青海:

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

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

击败。

楼兰:

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读: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快乐赏析: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

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推荐阅读篇目: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

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

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

只要。

阴山:

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满江红

岳飞(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在秦桧主持下,宋与金签订和约,遭到了李纲、张浚等强烈反对。

岳飞这时在鄂州(今武汉市),也上书陈说和议的失策,上书中说:

“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豀壑之求。

暂图安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远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

”不仅没有被朝廷采纳,秦桧反而益怒。

这不能不使一向反对和议、力主抗金的忠直岳飞,拍案而起,“怒发冲冠”了。

【作者介绍】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家世务农,少年时应征入伍,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历任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因力主抗金,反对和议,被秦桧等所害。

宁宗嘉定四年追封为鄂王。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工诗词,但留传甚少。

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作者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

风格悲壮,意气豪迈。

著有《岳武穆集》。

 

【赏析】

   此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抒发了作者复仇雪耻的雄心壮志。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这首词直抒胸臆,用慷慨昂扬的激情,豪迈雄壮的气志,与时代的最强音交织成一曲振奋人心的战歌。

词以强烈的激情开篇,在“潇潇雨歇”衬垫之后,又继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的豪情;一联对仗,既是战斗历程的高度概括,又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虽以“尘与土”、“云和月”淡写功名和历程,反而见出其高昂的战斗激情;“莫等闲”三句又以急促的节奏韵律,表现其渴望复仇而急欲投入战斗的豪迈精神。

换头四个短句,一气直下唱出了复仇报国的时代最强音,“驾长车”两句和一联对仗,则表现了一往直前誓灭敌人的英雄气概,最后以充满乐观和必胜的信念结束全篇,起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只有激情而无气志则虚而不实,只有气志而无激情则不能鼓动人心,而激情和气志必须结合时代最强音,反映人民的共同要求,才能产生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正如《草堂诗余正集》言:

“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

”三者交织加上长短句与节奏相互交错,使词情在错综复杂变化中层层推进,其慷慨激昂的主旋律都贯穿全篇如一,终篇之后其余响仍能动人心弦不止。

这就是这首词所以感人至深,并能使人奋发有为的原因。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

给儿子们看。

  2.但:

只。

  3.九州同:

祖国统一。

  4.中原: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

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

你的父亲。

  [作者简介]陆游:

(1125-1210),南宋文学家。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

“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