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7626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法制史教案.docx

中国法制史教案

 

中国法制史教案

 

绪论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了解中国法制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华法系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各种类型主要法制的实质、基本内容、主要特点。

难点在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知识结构:

中国法制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各种类型主要法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

掌握法制方面的中国国情与历史经验教训,从中领悟社会主义系统工程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概述

(一)中国法制史的概念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历史上各种类型和各个阶段的法律制度的实质、特点、作用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二)中国法制史内容概述

从中国法制史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夏商周三代时期,这一阶段属于奴隶制度的历史类型时期,是中国法制的最早雏形;

2、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奠基时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时期;

4、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完备成熟阶段;

5、宋元明清时期,这是中国法制进一步发展并趋于解体的阶段;

6、近现代化法制时期,这主要包括清末的法制,中华民国的法制,以及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

二、中华法系及其主要特征

1、中华法系的概念

法系是指建立在同一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相同法律体制基础之上具有共同特征的多国法律群体。

中华法系,指一个发展于夏商至于清,以唐律为代表,以礼法结合为根本特征,其影响及于东亚诸国的法律体系。

2、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

以儒家学说作为法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引礼入法,社法结合;皇帝是最高立法者及审判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法律文化;重视成文法的制定。

3、中华法系的成因

外界因素及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国情及政治因素。

三、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

(一)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注意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论知识;着重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的思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

(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

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2、加深对于法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为学习部门法学提供必要的历史知识。

思考题

1、何谓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有哪些主要特征?

2、学习中国法制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文献

《九朝律考》程树德撰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法律发展史》杨鸿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华法系》(上)李钟声著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5年版

《大陆法系》[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刑法史》蔡枢衡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古代法》[英]梅因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中国法的起源及其依据;了解夏朝与商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国家和法起源及其依据;夏商的神权法及其思想,夏商刑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主要在于中国国家和法起源的理解。

知识结构:

国家与法起源的一般理论;中国国家和法起源的理论依据;中国法起源的数种观点;夏代的法律制度;商代的法律制度。

创新精神的培养:

思索国家与法起源的一般规律;理解奴隶制法的共同特征,在夏商神权法知识的基础上,为认识西周法制思想的变化作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辅之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

一、国家与法起源的一般理论

二、中国国家和法起源及理论依据

三、中国法起源的数种观点

(一)法源于天说

(二)刑起于兵说

(三)法源于苗民说

(四)皋陶造律说

(五)法源于定分止争说

(六)法源于习惯说

第二节夏朝的法律制度

一、奉“天”罚罪的神权法思想

二、《禹刑》

(一)《禹刑》的由来

(二)《禹刑》的主要内容

三、夏朝的军法

四、夏朝的监狱

第三节商代的法律制度

一、商代法律思想的发展

(一)“率民以事神”

(二)以天命、祖命宣布王命

二、《汤刑》及商朝的主要法律形式

(一)商朝的立法概况

1、《汤刑》2、《汤之官刑》3、“弃灰之法”

(二)商代的主要法律形式

三、主要罪名及刑名

(一)主要罪名

1、不吉不迪2、颠越不恭3、暂遇奸究

4、不孝5、巫风6、弃灰于公道

(二)刑名

1、文献记载所见商代的刑罚

2、甲骨文所见商代的刑罚

四、商代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与审判活动

(二)监狱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

2、夏代刑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简述商代刑法的主要内容。

[学习文献]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学时数:

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周初年的法制指导思想;主要的法律形式,礼的性质、作用和礼与刑的关系;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及司法制度;掌握西周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西周法制的指导思想;西周主要法律形式;礼的性质、作用及礼与刑的关系。

西周刑法的主要内容;西周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西周的司法制度;难点主要在于礼的性质、作用的认识,以及礼与刑关系的理解。

知识结构:

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西周主要法律的形式;西周礼的渊源、性与作用;西周的刑法制度,西周的民法制度,西周的司法制度。

创新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充分认识周初统治者的法制指导思想以及据此制定的主要原则、制度。

培养学生认识周初的礼制,对于西周法制的确立和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以及对后世封建法制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周初法制的指导思想

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二、“亲亲”、“尊尊”

第二节西周的主要法律形式

一、立法概况

1、周文王之法“有亡荒阅”2、《九刑》

3、《吕刑》4、周公制“礼”

二、主要法律形式

1、礼2、刑3、誓4、诰5、命

第三节西周的礼与刑

一、礼的渊源、性质与作用

二、礼与刑的关系

第四节西周的刑法制度

一、西周的刑罚制度

(一)五刑

(二)“五罚”(三)“五过”

二、西周的主要罪名

(一)不孝不发罪

(二)寇攘奸究罪(三)杀人越货罪

(四)群饮罪(五)“贼”“藏”“盗”“奸”罪

(六)诽谤罪(七)不从王命罪(八)违背誓言罪

三、西周主要刑法原则

(一)区分过失与故意,惯犯与偶犯

(二)严禁错杀无辜

(三)罪疑从轻

(四)同罪异罚

(五)宽严适中

第五节西周的民法制度

一、西周的民法制度

(一)所有权关系

(二)契约关系

二、西周的婚姻继承制度

(一)婚姻关系的缔结

(二)同性不婚的原则

(三)“六礼”

(四)“七出”“三不去”

(五)继承

第五节西周的司法制度

一、主要司法机关

二、诉讼制度

(一)起诉

(二)审理

(三)判决

三、监狱制度

思考题

1、简述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

2、简析礼与刑的作用和关系。

3、简述西周的刑法原则。

4、简述西周民事法律的主要内容。

5、简述西周的司法制度

学习文献

《中国法制史》第二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法制史》第二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争论及意义,战国时期法制的指导思想;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掌握这一时期法制改革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书(鼎)”事件及其所引起的争论;《法经》的结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在于这一时期法律变革的背景把握以及商鞅“改法为律”法律形式的变化发展。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背景及意义;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各国立法概况,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的制定,商鞅在秦国的法制改革。

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其紧密联系的法律制度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中,法律制度变革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儒、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一、春秋以后的社会变迁及其影响

(一)经济上的变迁;政治上的变迁;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变迁;

(二)影响

二、儒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一)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点

三、法家学派及其主要法律思想

(一)主要法律思想

(二)法家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成文法的公布及各国立法概况

一、各国成文法立法概况

(一)郑国成文法立法

(二)晋国成文法立法

(三)楚国成文法立法

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争论

(一)叔向的主要观点

(二)孔子的主要观点

三、成文法公布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及《法经》的制定

一、战国时期法制发展概况

(一)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

(二)各诸侯国法律制度的转型

法律性质的转变法律内容的变化司法组织及其变化

一、《法经》的制定

(一)《法经》的体例与主要内容

(二)《法经》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商鞅在秦国的立法制改革

一、商鞅变法及其主要内容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价值

思考题

1、简述儒、法两家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

2、试述《法经》的结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4、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学习文献

《中国法制史》第三章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法制史》第三章叶孝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通史有关部分,版本自选

第四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秦朝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秦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内容,以及秦朝经济法规的主要内容和司法制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秦朝的行政法规范,秦朝的刑法原则与刑罚体系,秦朝经济法规的主要内容,难点在于秦朝法制主要特点的理解。

知识结构:

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秦朝的行政法律规范,秦朝的刑事法律,秦朝的民事,经济法律规范,秦朝的司法制度。

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掌握秦朝法律内容及法律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无德帷刑”的治国模式:

即暴秦速亡的哲理。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节立法概况

一、秦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一)刑赏兼备,重刑轻罪

(二)法令由一统

二、云梦秦简与法律形式

(一)云梦秦简

(二)法律形式

律、令式廷行事法律答向

第二节行政法律

一、行政立法概况

二、行政法律的主要内容

国家机构及官吏的设置官吏的条件官吏的责任

官吏的考核行政强制行政处罚

第三节刑事法律

一、刑法原则

(一)关于责任年龄

秦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

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三寸成为成年人,达到此身高开始负刑事责任,否则不负刑事责任。

二、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有无犯罪意识,也是认定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对有犯罪意识的行为从重处罚,对无犯罪意识的行为可免予处罚。

三、区分故意与过失

泰律中称故意为“端”,过失称为“不端”。

故意从重,过失从轻。

四、自首从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