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245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docx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

 

蔡元培与许德珩的师生情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和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许德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位著名的进步学者,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也深为后人称道。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实行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使北大一扫封建学堂的陈腐习气,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反帝和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心。

当时正在北大学习的许德珩对蔡元培的做法深为敬佩。

由于家境贫寒,许德珩无法继续学业。

无奈之下,他冒昧找到蔡元培请求帮助。

蔡元培考核了他的英文笔译能力之后,推荐他到国史编纂处,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翻译,月薪10块银元。

这不仅使许德珩能够继续求学,而且还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钱补贴家用。

许德珩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919年5月1日,北洋军阀政府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蔡元培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许德珩,并同意北大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于5月3日晚在北大三院礼堂集会,共商大计,以迫使反动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爆发后,许德珩和其他30名爱国学生被反军警逮捕入狱。

蔡元培不顾反动当局“以3000000金收买凶手刺杀蔡元培”的恫吓,以校长身份全力营救被捕学生,并表示愿对学生的行为负全部责任。

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面临倒阁危险的段祺瑞反动政府不得不下令释放被捕学生。

蔡元培在北大校园里亲自欢迎被捕学生出狱。

五四运动以后,许德珩从上海启程赴法国,开始了7年的勤工俭学生活。

在此期间,他与蔡元培的交往更为密切。

蔡元培赴法国考察教育时,许德珩曾为他在巴黎寻找住所,并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内形势。

许德珩1927年初回国后,即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而后又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

1932年12月13日,他被北平反动当局非法逮捕。

消息传出后,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等人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名义致电蒋介石、宋子文及平津卫戍司令于学忠等提出抗议。

许德珩出狱后,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请他以长者的地位和影响为爱国民众保障民权及言论自由呼吁。

不久,蔡元培即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的名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保障民权而奋力疾呼,不遗余力。

多年以后,许德珩曾回忆说,在他接触的历史人物中,最令人钦佩的,一是孙中山先生,二是蔡元培先生。

许德珩称赞他们是“青年的表率”。

刘质平其人

   刘质平,音乐艺术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著名艺术大师李叔同的高足之一。

原名刘毅,字季武,浙江海宁盐官人。

民国初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受老师李叔同赏识并着意培养,并资助他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

程门立雪”

 

   李叔同看中刘质平,曾有一段富有传奇的故事。

   李叔同(1880—1942),佛教界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又号二一老人。

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他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赵朴初评价大师的一生为: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音乐家刘质平、画家丰子恺皆出其门下。

  1912年8月,李叔同应经亨颐校长之聘,辞却上海城束女学教职,赴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翌年更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担任图工科音乐图画教员。

这是李叔同一生的重要阶段,由于他博学多能,多才多艺,因而威信超群:

“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乃至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

”刘质平有幸躬逢其威,旋投其门下。

  这年初,刘质平于海宁高级中学毕业,以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入学后,由于学业出众,家境贫寒,因而获准免交学杂、书、膳、宿各费,先读预科接读师范科,历时五年。

同年九月,他始从李叔同学习音乐,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教风:

一是奉行为人师表,人格第一。

课前作好一切准备,端坐钢琴旁恭候学生上课。

两块活动黑板写满讲课要点,乐谱端放钢琴盖,只等上课铃响便按预定计划授课;二是因地制宜,自编教材。

所授歌曲多选外国曲调填词,所授琴曲也多选外国名曲另配伴奏谱,结合讲课、传授西洋和声作曲知识。

刘质平由此茅塞顿开,热爱上了音乐。

  1912年严冬的一天,大雪弥漫,积雪盈尺,刘质子独自在琴房反复弹琴揣摩,练习作曲,终于写下了处女习作,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喜悦,持谱去李叔同宿舍求正,老师接过曲谱审视良久不语,刘质平唯恐责备急于求成,一时羞愧交加,几乎置身无地。

因为音乐课从未要求过学生练习作曲!

正当忐忑不安之际,忽闻李叔同宣布:

“今晚八时三十五分到音乐教室,有话当面讲。

”说完微微一鞠躬,送刘而去。

及晚风狂雪大,校园里一片银色世界,刘质平提前来到音乐教室。

只见门口已有足迹,然教室门关,声息全无一,乃伫立门外静候。

约过十余分钟,突然灯亮门启,李叔同持表出门,指看挂表时针高兴地说:

“时间无误,一分不差。

”缓打量刘质千周身披雪,全身颤抖,嘱可去,有话可明日再讲。

殊不知仅此一曲一约,他已被李叔同认定是可栽培的音乐人,每周授乐理一小时、钢琴一小时,李叔同还安排他向在杭的美国人鲍乃德夫人学习钢琴,为刘质平的日后深造打下了牢固基础。

 

  倾心栽培

 

  刘质平后来成了在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这当与李叔同对他的早期教育有关。

不过,李叔同像对待他的另一个学生丰子恺一样,他对刘质平的教育仍是重“器识”,其次才是重“文艺”。

  1915年秋,刘质平因病休学回到老家,心情十分苦闷。

李叔同写信安慰鼓励: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寻乐;若处处拘泥,徒劳脑力,无济于事,适自苦耳。

吾弟卧病多暇,可取古人修养格言(如《论语》之类)读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下半年仍来杭校,不佞甚愿舆吾弟常相众首也。

秋泛近佳!

”寥寥数语,爱才之心跃然纸上。

刘质平于1916年夏毕业后在李叔同的鼓励下东渡日本,他一到东京便发现许多中国官费留学生并不受日人欢迎,日本学生或作恶言讥讽;或作“滑稽讪笑之态”,今刘质平惶惑、苦闷。

李叔同复信:

此类事本人“居东八岁,屡见不鲜”;盖因中国官费生考试甘落人后,“大半为日人作殿军”,甚至连“作殿军之资格亦无”;勉励刘质平:

“君之志气甚佳,将来可为吾国人吐一口恶气!

”并叮嘱刘质平:

  一、宜重卫生,俾免中途辍学……;

  二、宜慎出场演奏,免人之嫉妒……;

  三、宜慎交游,免生无谓之是非……;

  四、勿躐等急进……;

  五、勿心浮气躁……;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乐……。

   不久,刘质平在弹奏贝多芬钢琴曲时产生了畏难情绪,又担心报考正规音乐学校时落榜,有负老师栽培。

李叔同在回信中侧重其心志:

“……愈学愈难,是君之进步,何反以是为忧!

B氏曲君习之,似躐等,中止甚是。

试验时宜应试,取与不取,听之可也。

不佞与君交谊至厚,何至因此区区云对不起?

但如君现在忧虑过度,自寻苦恼,或因是致疾,中途辍学,是真对不起鄙人矣。

从前鄙人与君函内解劝君之言语,万万不可忘记,宜时时取出阅看。

……”

  1917年秋,刘质平考入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音乐理论与钢琴,入学不久,他又被留学费用折腾得一筹莫展。

李叔同曾为他申请过官费,但没有成功。

刘质乎在东京得知申请官费无望,家中又宣布中断对其资助,他致书李叔同表示:

“有负师望,无颜回国,唯有轻生,别无他途!

李叔同接到此信,心急如焚,毅然决定解囊相助。

急急写信追问,提议按月从薪金中拨出二十元寄交,维持至君“毕业为止”,并给刘质平立下了规矩:

  一、此款系以我辈之交谊,赠君用之,并非借贷与君,因不佞向不喜与人通借贷也。

故此款君受之,将来不必偿还。

  二、赠款事只有吾二人知,不可与第三人谈及。

家族如追问,可云有人如此而已,万不可提出姓名。

  三、赠款期限,以君之家族不给学费时起,至毕业时止。

但如有前述之变故,则不能赠款(如减薪水太多,则赠款亦须减少)。

  四、君须听从不佞之意见,不可违背。

不佞并无他意,但愿君按部就班用功,无太过不及。

注意卫生,俾可学成有获,不致半途中止也……

   1918年春,李叔同为“抛弃世事,免除一切烦恼”准备出家。

为免刘质平产生后顾之忧,他曾破例登门与人“商贷”,“未见复音”,因此不得不改找他友求助,他复信说明作好两手准备:

  “质平仁弟:

君所需至毕业为止之学费,约日金千余元,顷已设法借华金千元,以供此费。

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事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

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君毕业时止。

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至要至要!

即颂

  近佳!

  演音三月廿四日。

  在李叔同的真诚帮助下,刘质平终于度过难关,按预定计划,在东京音乐学校继续学业。

   李叔同对学生,确如慈父,难怪刘质平自己说:

“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

”当然,刘质平也“不忍以己求学之故,迟师修道之期”,他不顾学业未了,于1918年夏返国,在李叔同出家之前和丰子恺一起跟老师拍照留念,护送恩师入山。

师生情谊

 

   李叔同出家前期常云游于沪、杭、甬诸寺,适刘质平正在沪、甬两地教书。

随身携带的竹箱铺盖等物品,均由刘质平打理。

刘质平如逢假期,便作伴相送,目睹寺主“供养周到,体贴人微”方才离去。

途中所需费用,由刘质平随时寄奉。

1920年8月李叔同首次云游温州庆福寺,发现这里“风景殊胜”,环境幽静,颇宜闭关修道,只是寮舍破旧,急需修整,就写信给刘质平,要求布施。

  李叔同舆刘质平订有“生死之约”。

双方约定:

如刘质平亡于李叔同前,由李叔同诵念《大方广佛华严经》百遍为之“超度”;如李叔同生西于刘质平前,则由刘质平料理后事。

 

 

如果是跟着旅行团去少林寺,在寺内的立雪亭前,导游肯定会给你讲一个为求法雪中断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少林寺二祖慧可。

 

“立雪亭”以前叫做“达摩亭”,达摩是少林寺的祖师,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

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

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慧可,原名姬光,青年时期就大量阅览了经典和佛藏,后出家香山寺,四十岁时,得知达摩思想后,便投达摩以求心法,此时达摩正在面壁,神光便坐禅侍待,出入侍从,虔诚求教,但姬光出家时,接受的是小乘教法,在达摩看来是旁门左道,便一直没有应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姬光的决心。

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姬光前来求法,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姬光在门外恭候。

时值数九寒天,大雪纷飞。

第二天天亮时,积雪没膝,达摩仍不理会,并坚定地说:

“除非天降红雪”。

姬光为表示其诚意,拿出利刀,砍下自己的左臂,将看下来的左臂围绕达摩亭画了一个圈,把雪都染成了红色。

达摩见他心诚,把衣钵传授给他,赐法名为慧可。

从此,少林弟子为了纪念慧可禅师,便行单手礼佛之礼。

 

慧可得到达摩真传之后,将大乘佛教传于其弟子僧璨,僧璨又传与道信……一代一代相传,至唐代六祖慧能,中国的禅宗才完全形成,人们称达摩为禅宗初祖,慧可为禅宗二祖,将曾经的断臂求法处的“达摩亭”为“立雪亭”。

称慧可断臂求法后的养臂处为“养臂台”,为了纪念这个第一个接受正宗大乘佛教的中国人,立雪亭前有幅对联如是说:

“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

就连乾隆皇帝也深受感动,而亲题匾额:

“血印心珠”。

 

慧可的行为令现代人难以理解,有些现代人可能觉得慧可太笨,干嘛砍下自己的手臂把雪地染红,完全可以用动物的血嘛。

其实这是现代人智慧欠缺的表现。

正是因为慧可的断臂举动,表明了他求道的决心和诚心,因此才感动了达摩祖师,成为达摩祖师的衣钵传人,达摩祖师觉得慧可很有智慧才取名慧可。

这是如此悲壮的举动,令人肃然起劲,成就了一段佳话。

而现代人既没有如此智慧,也没有如此的勇气和毅力。

 

慧可断臂求法

九年的光阴,把达摩的身影印入了潮湿的石壁,达摩的毅力和崇高的佛学造诣,深深为少林众僧敬服,纷纷诚心皈依禅学。

其实,早在面壁期间,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崇拜者来到洞口,长时间地跪拜在达摩面前,希望成为他的弟子。

然而,达摩却如一尊冰冷的石头。

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年轻人一批批地离去了,唯有一个人却坚定地守候在洞外,任凭雨淋日晒。

   这个人就是神光。

作为当时中国的有名高僧,他跟着达摩的足迹,从南京一直追到嵩山,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

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婉言拒绝。

神光并不灰心,仍步步紧跟。

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形影不离。

九年后,又跟随师父从山洞回到寺院。

   一个深冬之夜,达摩在后院亭内坐禅,神光依旧站立亭外,合十以待。

夜晚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

这时,大雪淹没了神光的双膝,浑身上下也像披了一层厚厚的雪毯,但他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窝里。

   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走到门口一看,神光依然在雪地里站着。

达摩问道:

“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

   神光说:

“我是来求和尚开示的,希望和尚打开慈悲之门,普度苦难众生。

   达摩说:

“只有吃世上之最苦,忍世上之最难忍,行世上之最难行,才能体会诸佛的无上妙道。

小德小智,岂能了解佛道?

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意识到这是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便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上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

这虔诚的刀声穿云拨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

如来脱下袈裟,抛向东土。

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片雪花被鲜血映得通红,纷扬而来。

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得通红。

达摩被神光的诚心感动,随手脱下袈裟斜披在神光砍断的左臂上。

据说,后代僧人感念二祖之坚,从此斜披袈裟,单掌合十,直至今日。

   达摩说:

“诸佛为了求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你立雪齐腰、断臂求法,可见你的诚意。

你说你有什么困扰,我为你解除。

”   

“我的心不安稳,请师父为我安心。

”   达摩说:

 “你把这个不安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

” 神光寻找好久,说:

 “我找不到它。

   达摩在虚空中作了一番动作,说:

 “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神光顿时有所启悟,因此也忘却了手臂的伤痛。

达摩将珍藏的四卷本《楞伽经》以及袈裟和衣钵传给神光,并为之取法名“慧可”,即你的智慧可以做我的传人。

   慧可立雪断臂后,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心愿——“臂断心安”。

但严重的伤势,使他坐卧不宁,经行不成。

为了使慧可尽快恢复健康,达摩就让他在少林寺山门外西南约二里许的一座山峰上养伤,并挑选了两个得力寺僧,作为近身服侍。

这座半圆形的山峰好像一个钵盂倒扣着,人们根据其自然形态,取名“钵盂峰”。

   达摩经常从常住院到钵盂峰探望慧可,询问他的伤口愈合情况和生活状况。

一次,达摩发现服侍慧可的寺僧从山下往山上抬水很不方便,就用手中的锡杖在地上扎了四个窟窿,霎时四股清泉涌地而出,清冽异常,终年不断。

因为这是用锡杖扎地成泉,所以叫做“卓锡泉”。

后人用砖石镶砌加固井壁,因名“卓锡井”。

   此后,慧可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为“二祖”。

   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

清乾隆皇帝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遂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翕上方,以诫后生:

佛业来之不易。

 

毛泽东向老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

“主席敬酒,岂敢岂 敢!

”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

“敬老尊贤,应该应 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

“伯岑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 张夫人和子女。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

开演前,朱德 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 务员引了进来。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 ,亲切地呼唤:

“叶老师”。

然后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德怀穿便服接见老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彭德怀元帅 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 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

“彭总,您是国防部长 ,应该穿军服才好。

”彭总说:

“我今天是去见老 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 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

“解放军 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

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鲁迅百忙中脱身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 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 ,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

1902年至 1909年,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 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 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 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

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

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

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

“你们还没走啊!

”他们两个回答:

“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

”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

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

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

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

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

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

“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

“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

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

“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

”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