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6234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docx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

[教学]物价上涨的原因

物价上涨的原因

近两年来价格上涨的特征原因及走势分析?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

组长:

谢鸿光?

成员:

李晓超、万东华、江明清、毛盛勇、戴旻乐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价格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

此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下阶段走势如何,对此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近两年来价格上涨的主要特征

(一)涨幅创近10年来的新高。

1997,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基本都在2,以内。

其中有3年为绝对下降,仅2004年涨幅为3(9,。

进入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季攀高,从1季度的2(7,,分别上升至2季度的3(6,,3季度的6(1,和4季度的6(6,,全年涨幅达4(8,。

今年1,7月,涨幅又进一步上升至7(7,,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分月度看,从2007年7月起,居民消费价格单月同比涨幅均在5,以上,尤其是200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1,7月同比涨幅分别达到7(1,、8(7,、8(3,、8(5,、7(7,、7(1,和6(3,。

(二)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居住两大类。

从大类看,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食品、居住两个大类。

食品类价格涨幅从2006年的2(3,,提高到2007年的12(3,,2008年1,7月达到19(5,,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从2006年的51(9,,分别提升至2007年的83(9,和2008年1,7月的82(3,。

居住类价格2006

6,,2007年上涨4(5,,2008年1,7月上涨7(0,,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上涨4(

涨幅的影响程度分别为40(8,、13(1,和13(5,。

(三)上涨范围不断扩大。

除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高外,其余种类商品价格的涨幅也在逐步扩大。

烟酒及用品类同比涨幅由2006年的0(6,上升至2007年的1(7,,今年1,7月上升至2(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同比涨幅由2006年的1(2,上升至2007年的1(9,,今年1,7月上升至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涨幅由2006年1(1,上升至2007年的2(1,,2008年1,7月上升至3(3,。

(四)农村涨幅高于城市,内陆高于沿海。

从城乡看,2006年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均为1(5,。

2007年,农村涨幅为5(4,,城市涨幅为4(5,。

今年1,7月,农村涨幅进一步提高到8(3,,城市涨幅为7(4,。

从沿海与内陆比较看,2006年,内陆20个地区平均上涨1(6,,沿海11个地区平均上涨为1(3,;2007年,内陆地区平均上涨5(3,,沿海地区平均上涨4(2,;今年1,7月,内陆地区平均涨幅进一步升至8(5,,沿海地区的平均涨幅为7(3,。

二、近两年来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输入的因素。

近两年来价格上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

由于世界经济已连续4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全球初级产品需求量迅速扩大。

加上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市场石油、煤炭、农产品、铁矿石及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原油: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能源署(,,,)统计,2003,2006年,国际市场原油现货价格由30美元,桶逐步攀升,最高至77美元,桶,4年分别上涨为15(8,、30(7,、41(3,和20(5,,累计涨幅达108(3,。

2007年以来,原油价格更是一路走高,由年初的60美元,桶上升到年末的96美元,桶,年内升幅达60,。

2008年7月中旬,单日最高价格已经超过了每桶145美元。

煤炭:

据,,,统计,2003年初国际煤炭平均价格仅为28美元,吨,2004,2006年,平均价格基本维持在53美元,吨左右,2007年底上升到97(5美元,吨,2008年6

月份的平均价格已升到171(2美元,吨。

粮食:

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大幅上涨。

其中,小麦(美国,硬红冬)累计上涨77(8,,大豆上涨142(3,,玉米上涨135(8,,大米上涨150(8,,绝对价格在今年1,7月均达到近30年来的最高价位。

金属及矿产品:

2003,2007年,金属产品平均价格5年分别上涨11(8,、34(6,、22(4,、56(2,和17(4,,2008年1,7月又上涨4(2,,累计涨幅为251(6,。

铜、铝、锌现货价格分别从2003年1月份的每吨1650美元、1380美元和780美元左右,上涨到2008年6月份的每吨8261美元、2958美元和1894美元以上,涨幅分别达到401(4,、114(6,和142(4,。

铁矿石价格5年分别上涨8(9,、18(6,、71(5,、19,和9(5,,2008年1,7月又猛涨了66,,累计涨幅高达379(4,。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直接导致我国进口价格总水平一路走高。

2007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上升6(5,,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其中,消费品进口价格上升7(5,,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中间品进口价格上升了7(7,,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08年1,6月,进口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18(9,。

从主要进口商品看,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铁矿砂及其精矿、成品油、钢材、原油进口价格涨幅较大。

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走高,一方面直接导致国内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另一方面也推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据初步测算,2001年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价格对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均有约1个月时滞,进口价格每上升1个百分点,导致消费价格上升0(3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44个百分点。

(二)部分商品供求不平衡的因素。

从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看,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

生猪(猪肉)、大豆、食用植物油、稻谷(特别是粳稻)、棉花等。

生猪:

2005年以来,受市场价格低迷、疫情疫病多发、饲料价格上涨和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逐年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生猪养殖业遭到重创。

仔猪存栏数、能繁母猪存栏数大量减少。

2006年生猪年底存栏数比2005年减少了16(9,,2007年比上年虽有所回升,但仍比2005年减少12(6,。

从猪肉产量情况看,2006年、2007年猪肉连续两年分别减产7(2,和7(8,。

受此影响,2007年和2008年1,7月,猪肉价格分别上涨48(3,和47(4,,对当期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分别达到29(5,和18(0,。

大豆、油料:

大豆种植面积2006年和2007年分别比上年减少3(0,和5(9,,油料种植面积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减少了18(0,和4(7,。

大豆、油料连年减产。

大豆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3年分别比上年减产6(1,、7(8,和15(6,;油料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减产14(2,和3(5,。

油料供应的减少,直接导致食用植物油价格快速上涨。

2007年和2008年1,7月,油脂类价格分别上涨26(7,和40(0,,对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5,和7(0,。

从主要基础原材料供求情况看,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原油(成品油)、原煤、铁矿石等。

原油:

近几年,我国原油产量增长持续低于消费增长。

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产量分别增长3(1,、1(9,和1(0,,而消费量分别增长4(7,、7(2,和5(5,。

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1995年仅19(7,,2000年则升到36(8,,而2004年以来均在40,以上。

尽管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仍受政策约束,但从历史数据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动,对国内市场原油价格仍有较大的影响。

初步测算,进口原油价格每上升1,,将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约0(3,。

煤炭: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需求增长更快,导致新增产能不足,煤炭供应日趋紧张。

2003,2007年,我国原煤产量年增速分别为18(4,、15(7,、10(7,、7(6,和6(9,,呈下降趋势。

2007年8,12月,月均增速大幅回落至6(8,,导致了今年以来的“煤荒”局面,引起煤炭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

铁矿石:

2004,2007年,我国铁矿石的自给率仅约60,,加上近年来钢产量持续大幅增长,导致铁矿石进口量快速上升。

2005,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分别增长32(3,、18(5,和17(4,。

经测算,2005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每上升1,,将影响国内钢材价格上升0(3,。

(三)成本持续上升的因素。

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成本上升的重要方面。

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

2000,2007年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12(3,。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如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延续多年的“低工资、低保障、低福利”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观,相应地,企业用工成本也逐步提高。

土地使用成本逐步加大。

2004,2007年,土地交易价格持续攀升,4年分别上涨10(1,、9(1,、5(8,

3,,累计涨幅达到42(6,。

其中工业仓储用地、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价格分别上涨和12(

19(8,和43(2,。

2008年1,6月,土地交易价格又上涨13(7,。

基础原材料价格出现快速上涨。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从2007年7月开始上涨速度逐月加快,2008年7月份达到15(4,,为1995年6月以来涨幅最高的月份。

2008年1,7月累计,所调查的九大类购进产品价格全线上涨。

其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涨幅较高,分别上涨30(1,和26(9,,建材类和农副产品类购进价格上涨11(4,和9(1,。

工业品出厂价格2008年7月份达到10(0,,也为1995年12月以来涨幅最高的月份。

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加快。

2004,2007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31(0,。

2008年1,6月同比涨幅进一步上升至20(7,,其中产品畜价格上涨65(8,,化肥价格上涨26(5,,饲料价格上涨17(3,,农用机油价格上涨9(2,。

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投入的加大。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局部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状况严重。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环境执法监督也逐步加强。

对企业而言,也将提高相应生产经营的成本。

(四)结构调整的因素。

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农产品(11.58,-0.36,-3.02%)和食品的需求较快增长。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03,2007年,总人口累计净增367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净增9167万人,乡村人口减少5491万人。

特别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由过去的农产品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带动了粮食和猪肉等农产品的需求扩大。

2003,2006年,平均每年有685万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4年累计达274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0,以上。

消费升级换代。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用油、肉类、奶类、蛋类及水产类的消费量不断上升。

2007年与1995年相比,城市、农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分别增加2(5千克和1(7千克,人均肉类消费量分别增加8(1千克和5(4千克。

其中,猪肉分别增加1千克和3千克。

水产品、禽蛋和奶类消费也快速增加。

由于1单位肉禽蛋奶等的生产需要多单位粮食作为饲料,由此相应增加了对玉米、谷物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并拉动其价格上扬。

特别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整体上由温饱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居民用于住、行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明显提高,小汽车百户拥有量大大提高。

由于石油供应短缺,替代的生物燃料增长迅速,进一步加剧了主要农产品的供应紧张状况。

工农产品的比价效应。

与工业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不同,多年来农产品价格变动较小,工、农产品价格“落差”日趋扩大。

以2002年的价格为参照,2003,2006年,燃料动力价格、黑色金属材料价格、有色金属材料价格涨幅4年累计分别为51(6,、37(3,和88(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23(3,,其中氮肥价格累计上涨了25(5,,而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仅上涨21(2,。

再以生猪和饲料价格为例,同样以2002年价格为基准,2003,2006年,生猪价格4年里仅上涨2(6,,而饲料价格4年上涨24(8,。

由此可见,此轮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确实带有一定的恢复性和必然性。

(五)流动性过剩的因素。

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2001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增长,持续维持低利率水平,加上各种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导致全球货币供应宽裕。

在国内,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人民

币升值的预期,多种因素推动了外汇储备量的大量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量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过剩局面的出现。

货币供应量过多。

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居于高位。

2000,2007年,0、,1、,2年均分别增长10(7,、16(2,、16(4,,广义货币,2增长持续快于实体经济增长。

除2004年和2007年外,广义货币,2增长率均高于,,,名义增长率,2000,2007年平均高出2(9个百分点。

2与,,,的比值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357上升为2007年的1(619。

银行体系资金过多。

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趋扩大。

2007年末,银行存贷款差额高达12(8万亿元,比2000年的2(4万亿元扩大了4(3倍,表明银行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相当大,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

流动性的持续过剩,意味着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商品与服务,必将推动物价的上涨。

以上情况表明,近两年来价格上涨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

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因素,又有需求拉动因素;既有总量的因素,又有结构的因素;加之较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控制价格上涨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此轮价格是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去年以来,不论是新兴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价格涨幅都在快速升高,许多国家如印度、泰国、韩国等出现接近或超过过去10年的通胀水平。

全球平均通胀率由2007年1季度的2(5,,逐季上升至2008年2季度的4(7,。

6月为5(5,,为13年来最高水平。

欧元区15国通胀率今年6月份达4(0,,为16年来最高水平。

美国,,,涨幅从2007年4季度开始已经超过4,,且逐月上升。

发展中国家涨势更加明显。

由2007年1季度的5(7,上升至2008年2季度的9(0,。

其中,俄罗斯由7(7,上升至14(7,,巴西从3(0,升至5(6,,越南从6(5,上升到24(5,。

据,,,统计,目前有50多个国家的物价出现两位数的上涨。

二是一些价格上涨的背后,反映的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深刻调整,是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基础薄弱的体现。

如猪肉、油料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反映了生产供应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工农比价从“不协调”向“协调”调整的客观要求,具有补偿性上涨的特点。

还有一些则反映的是国际、国内利益关系、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间关系,劳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的进一步调整要求。

由于我国要素市场和原材料市场价格改革的滞后,我国农产品、能源、基础材料的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基础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比价关系极其不合理,需要通过改革进行调整。

从这个意义上看,资源性产品价格升高、环保成本、土地成本上扬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三、对下一阶段价格走势的初步判断及建议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目前市场物价走势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向好的变化,为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3个月走低。

5月、6月、7月同比涨幅分别为7(7,、7(1,和6(3,,与4月份8(5,的涨幅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回落。

随着下半年“翘尾”因素影响的减弱,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可望进一步回落。

(二)夏粮再获好收成,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较好。

油料扭转连续3年减产的不利局面,生猪生产恢复情况较好,为稳定食品价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4,,较上月17(3,的涨幅回落了近3个百分点,肉禽类、蛋类价格环比分别下降1(1,和0(7,,成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和需求的减弱,国际市场石油、锌等金属基础产品价格出现回落。

国际市场原油现货价格从7月中旬145美元,桶高点回落到8月8日的115美元,桶。

不到1个月时间回落了20,。

同时也要看到,下阶段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不轻,控制价格过快上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是农产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难度较大。

1,6月,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2(9,。

其中,粮食生产价格上涨11(9,,大豆上涨40,,油料上涨36(9,。

生猪、牛、羊的生产价格分别上涨54(9,、34(4,和32(6,,涨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4(4个、27(1个和23(9个百分点。

特别是石油价格的高位持续攀升,带动了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暴涨,上半年全国农

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0(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5个百分点,推动农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的压力依然存在。

二是上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加大了最终消费环节价格上涨的压力。

今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扩大,1季度上涨6(9,,2季度上涨8(4,,7月份上涨10(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1季度和2季度分别上涨9(8,和12(4,,7月份上涨15(4,。

尽管目前消费品市场总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不会很快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三是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可能会形成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

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改革以及公用行业及部分服务类的价格改革,将增加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

目前,包括石油、电力和供水等领域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管控。

这虽然有利于短期价格的稳定,但也造成基础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国际与国内之间等相对价格关系的扭曲,不利于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也影响了短缺部门增加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国际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仍较大。

尽管近日来世界原油价格出现回落,8月8日原油(美国西德州现货价)为115(42美元,桶,但仍比2007年年末95(95美元,桶的价格高出20(3,。

从国际市场价格看,大米、小麦、玉米价格虽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或涨势减缓,但仍处在较高水平,加之国内外差价的存在,对国内价格仍有上涨的压力。

针对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需要继续采取必要措施,努力控制价格的过快上涨。

(一)增强控制价格过快上涨的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近两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具有因农产品比价偏低产生的补偿性上涨的特征,可以说价格上涨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通过近两年的价格上涨,不合理的农产品比价得到了调整,以致近3个月价格涨幅出现了持续回落的势头,加之近一个时期以来国际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估计价格趋稳的可能性较大,要增强控制价格过快上涨的信心,落实好有关政策措施,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

要处理好防止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系。

既要抑制通货膨胀,把它控制在各方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又要防止经济明显下滑,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货币政策坚持有保有压,适当增强其灵活性。

同时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防止价格过快上涨与理顺价格体制的关系,把握好国内资源价格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三)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增加特别是主要商品的生产和供给。

要高度重视粮食、肉类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此轮价格上涨,起因在于猪肉供应短缺和肉价的持续大幅上涨,是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反应,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快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扶持土地、畜牧、养殖的规模经营,加强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

要努力提高国内能源和重要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强化节约,注重效率。

要加大战略储备建设,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

在继续加大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控制的同时,增加重要基础原材料和先进设备等的进口。

通过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建立稳定的资源基地。

(四)通过财税等多种手段,确保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重点解决欠发达地区和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

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开发力度,增加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完善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可考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

(五)审时度势,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价格长期稳定的基础,目前我国的价格形成机制还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突出

表现在相当部分的资源性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状况所形成,而资源性产品加工品的价格又采取行政性定价,容易形成价格关系不顺,影响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但改革也要充分考虑到当时的整体经济形势,需要审时度势,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现在来看全年CPI涨幅要比3%要高一点,但也高不了多少,仍然符合年初预期价格调控目标。

美国数据捷报频传花旗称美元多头要小心了

欧洲央行启动变相QE

周望军表示,这次物价上涨的特点不是因为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

中国当前物价上涨原因包括货币发行过量,这也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他并称,价格虽然上涨了,但是重要物资储备充分,但国家也积累了丰富调控物价的经验,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

中国将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措施及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防止游资进行炒作。

他表示,中国已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可以考虑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和均衡。

周望军指出,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看,明年不会出现滞涨;中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增长约10%。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2月中旬全国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

数据显示,肉类、鸡蛋、蔬菜水果等价格较2月上旬普遍下跌,其中蛋类价格以下跌6.4%领跌,粮食和油脂类保持稳定。

对比前几期数据发现,目前主要食品整体价格已回复至春节前水平。

而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4.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约1.34个百分点。

其中,鲜菜、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26.1%、5.6%和7.2%,三项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0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4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3.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4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1个百分点;蛋价格下降0.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内需求的因素,如,春节和元旦期间人们购买力大增;也有国际物价上涨的影响。

不过,随着节日因素影响趋于消失,2月份全月的食品价格可能环比下降0.6%左右,这或带来2月CPI同比增幅的超预期下降。

【未来食品价格压力不小】

食品价格的波动是影响消费价格指数的最重要因素,尽管近期数据显示春节后食品价格环比回落明显,但是,对于食品价格的未来走势人们并不乐观。

人们的基本需求是具有刚性的,是不可能不产生消费的。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刘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会持续推动食品价格上涨。

近年,长生产周期的农副产品的蛛网波动十分明显和剧烈,猪肉价格在数月回落之后,若再度上涨,则可能推动食品价格回升。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近日也表示,食品价格成为CPI上涨的主要推手,其背后是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近年由于局部农民工短缺,农民工工资每年保持了近20%的上涨。

农民务农比较收益的下降,迫使农村短工工资上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