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5972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docx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考试复习题doc

平面线形有哪些线段组成?

P221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一般由曲线和直线组成(曲线分为圆曲线和缓和缓和曲线)。

第一■直线。

优点: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定线时只要地势平坦没有大的的地物障碍,定线人员都首先考虑使用

直线通过。

第二,短捷直达,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驾驶操作简易,第三,方便的测定方向和距离缺点:

直线大多难以与地形相协调,易感单调疲倦,难以目测车间距离

当设计速度,大于等于60干米每小时是,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米计算),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千米每小时计算)的六倍为宜。

当设计速度大于等于六十干米每小时时,反向曲线间直线(以最小长度以米计算)以不小于设计速

度(以千米每小时计算)的两倍为宜。

平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曲线作为平面线型具有以下特点

1曲线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R二常数,曲率1/R二常数,故测设和计算简单

2曲线上任意一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方向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尤其是由不同半径的多个圆曲线组合而成的复曲线,对地形、地物和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且往往比在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

4汽车在小半径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距条件较差,视线受到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的影响较大,因而容易发生行车事故

第三,缓和曲线,

缓和曲线多采用回旋线或称辐射螺旋线。

叫理想的缓和曲线音符和汽车转向行驶轨迹和离心力逐渐增加的要求

1••在同向弯道和反向弯道中为什么要加直线段?

基本要求是什么?

为什么加直线段?

在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时,一般应根据路线所处地带的地地物条件,驾驶员的视觉心里感受以及保证行车安全等因素,合理的布设直线路段,对直线的最大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

基本要求:

从理论上讲,合理的直线长度应根据驾驶员的心理反应和实际效果来确定直线的最大程度,在城镇及其附近或其他景色有所变化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

而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处理,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对于高速公路还是常速道路在任何条件下都应避免追求长直线的错误倾向。

当设计速度,大于等于六十千米每小吋吋,同向曲线I'可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六倍为宜。

当设计速度大于等于六十千米每小时时,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两倍为宜。

1曲线上的任意点的曲率半径R=常数,曲率1伯=常数,故测设和计算简单。

2曲线上任意一点都在不断地改变方向,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变化,尤其是由不同半径的多个全曲线组合而成的复曲线,对地形、地物和环境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且往往比在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

4汽车在小半径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距条件较差,视线受到路边坡或其他障碍物的影响较大,因而容易发生行车事故。

3.横向力系数P226

用横向力系数u来表示汽车在做圆周运动时,每单位车辆总重所受的横向力,即汽车、乘客、车上装载物所受到的横向力与其自身重量的比值。

4・缓和曲线P229

定义:

指的是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缓和曲线是道路平面线形要素之一,它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_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除四级路可不设缓和曲线外,其余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作用:

①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②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乘客感觉舒适;

③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④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性美观;

5.P238行车视距:

是指为了行车安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

内随时能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者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P238停车视距:

是指在同一道路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理事占道等情况,而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P240横净距:

即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由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界限的距离。

6.平面线形设计_般原则P240

1平面线形颖直接、连续,与环境协调;

2满足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和视觉、心理上的要求;

3保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a、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b、高、低标准之间要有

过渡c、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d、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e、注意转角小于7。

的平面线长度。

9•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P242

1简单型曲线;②基本型曲线;③S型;④卵型;⑤凸型;⑥复合型;⑦C型;⑧复曲线;

10、道路纵断面设计P247

通过道路中心线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纵断面。

道路纵断面线形是根据道路等级、性质、行车技术要求、排水,结合地形、地物(沿线构筑物或临街建筑物)布置的需要所确定的直线利曲线的组合。

道路纵断面设计在于确定道路的纵坡、变坡点位置、竖曲线和高程的设计,应合理确定立面控制点的高程,并以平顺的线形衔接,保证排水通畅、路基稳定、土石方填挖量基本平衡,从而达到适应各级道路的交通要求,并体现工程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合理性。

11、竖曲线基本要素要求作用P253P255

竖曲线基本要素

竖曲线基本组成要素包括竖曲线长度L,切线长度T和外距E.

竖曲线的基本要求汽车行驶的缓和冲击、行驶时间、视距要求。

离心加速度控制在0.5—0.7m/s2是比较合适的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应小于3s

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对于凹形竖曲线也存在着视距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起伏较大的道路以及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上的跨线桥、门式标志等都存在着视3巨方面的要求。

竖曲线的作用

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称为竖曲线。

竖曲线因坡段转折处是凸形或凹形的不同而分为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两种。

凸形竖曲线设置的主要目的为缓和纵坡转折线,保证汽车的行驶视距。

规范规定,无论变坡角大小如何,均需设置竖曲线。

凹形竖曲线设置的主要目的为缓和行车时汽车的颠簸与震动。

12、道路平、纵断面组合设计P261

原则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和判断失误的线形,必须尽力避免。

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均衡。

这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任]可纵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采用高标准的线形是无意义的,反之亦然。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行车安全和路面排水。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基本要求

1竖曲线与平曲线应相互重合,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2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

3

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1保证行车的安全与迅速。

一般要求路线转折少,纵坡平缓,在纵坡转折处尽可能用较大半径的竖曲线衔接,以适应行车视距与舒适的要求。

2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以及沿街建筑物的出人口有平顺的衔接。

3在保证路基稳定、工程经济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相接近,以减少路基土石方工程量,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地理环境。

在地形起伏较大或系主要道路时”应适当拉平设计线”以消除过大的纵坡与过多的坡度转折。

4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地坪标高,考虑工程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通常道路中心'标高应低于建筑地坪标高,其数值因横断面宽度不同而异。

5在城市滨河地区,往往要求滨河道路起防洪堤的作用。

因此,其路面设计标高应在最高洪水位以上。

同时,对于同滨河路相衔接的道路,由于其标高也均被提高,故也应协调滨河地区道路之间的坡度与坡长。

6应满足各种现状和规划管线的埋置要求,如覆土要求等。

避免管线埋设时出现高差冲突,做到预留管道标高适中,方便道路周围地块开发时利用市政管线。

7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段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否则会影响行车的平顺性和视距。

另外,在交叉口前后的道路纵坡应平缓一些,一是考虑安全,二是考虑交叉口整向设计。

8由于平原微丘区地下水位较高,池塘、湖泊分布较广,水系较发达,因此道路纵坡设计时,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9综合纵断面设计线形,要善分析确定各竖向控制点的设计标髙。

对影响纵断面设计线标髙、坡度和位置的各竖向控制点,如相交道路的中线标高、城市桥梁的桥面设计标高、铁路平交点处的轨顶标高、沿街重要建筑物的底层地坪标高、滨河路的河流最高洪水位以及人防工程的顶面标高等,在定线时需要综合考虑、一并分析,经统一协调后再具体确定竖向控制点处的设计标高。

14、(P270)城市道路横斯面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如下四种:

(1)单幅路

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

车行道中无分隔带,各种车辆混合行驶。

在交通组织上,可画出快、慢车行驶分车线,以减少相互干扰,也可不画出分车线以便灵活调整使用功能。

(2)双幅路

双幅路俗称“两块板”断面。

利用屮央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两部分,上、下行车辆分向行驶,每部分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划分快、慢车行驶分车线。

(3)三幅路

幅路俗称“三块板”断面。

利用两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道,两侧分別为单向行驶的非机动车道。

(4)四幅路

四幅路俗称“四块板”断面。

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屮央分隔带,使机动车分向行驶。

2・规划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相对位置与高差,以满足交通运行、环境保护、道路景观及远期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并兼顾用地与投资的经济性。

具体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保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的安全与畅通,体现以人为木。

2适应和引导居民出行方式演变,体现永续发展。

3满足城市地下工程管线、地血杆线等设施的工程要求,考虑人防要求。

4满足路面排水及绿化布置的需要。

5结合道路功能、沿街建筑物性质、沿街地形等。

6节约城市土地资源,节省工程投资。

7减少交通噪声、汽车尾气等造成的环境污染。

8提供近远期建设的衔接、过渡与发展的条件。

15、通行能力的计算P274

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分为理论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三种。

理论通行能力是指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该组成部分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段上,或者某一横断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基本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是指一己知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利气候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者某一横断面上,不服务水平如何。

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设计通行能力是指一设计中的道路的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

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成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

或者某横断面上,在所选目的设计服务水平下,单位时间内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1•理论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能力为最理想条件下的通行能力,也称为基本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青总力采用车头间距推算,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计算公式为

xr_3600_1000V

—顾

2.可能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是在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的通行能力。

如市郊道路或城市无横向干扰的快速路的通行能力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为Np=3600/ht式中N条机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pcu/h)h—连续小客车车流平均车头时距(s/pcu)

3.设计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是道路设计时采用的通行能力。

目前主要是通过在规范中给出道路分类系数,以此修正可能通行能力,以求得各类道路的设计通行能力。

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分为两类

(1)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交通流一般指快速路、架道路上的车流或相距很远的两相邻交叉口间存在的连续流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为

Nm=ac(系数)Np(不收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一条机动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

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

快速路0.75主干路0.8次干路0.85支路0.9

16、车道数及车行道宽度P278

1机动车道的总数般为偶数,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

对于车速快、车道路中央以隔离线或分隔带将不同方向的交通分隔开数多的机动车道,前在城市道路在某些情况下,车道数也可灵活釆用奇数或偶数

2机动车道数不易过多或过少,过多的车道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3同一条城市道路的各路段的车道数并非必须一成不变。

调整同一路段变化不宜过多或过于突然;道路红线宽度和规划横断面应一致适应城市交通长远发展要求。

宽度确定

机动车车行道宽度包括几条车道宽度。

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包括车行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

机动车行道宽度的确定,可以先根据设计交通量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估算车道数,且应符合规定,而后确定宽度。

机动车道的宽度不能单纯地依靠计算公式确定,而应当根据道路等级、红线宽度、服务水平、交通组成等,并结合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综合分析确定。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机动车道宽度并不是基于技术经济因素而定,而需要考虑政治、社会活动等其他特殊的要求。

17、车道布置P282

非机动车属于慢行交通工具,通常非机动车道是对称的沿着道路两侧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以分隔线或分隔带分开。

在住宅区道路和交通量较少的道路上,可以采用单幅路形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合形式,需要时也可在道路上画出分隔线,

在城市干路上,若机动车双向交通量较大,速度较快,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小,可采用双幅路的形式,在道路中央,设置分隔带,双向车流分开,每个路幅中,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基木分行。

若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对机动车通行的干扰严重,则采用三幅路和四辐路的形式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用分隔带相分开。

在三幅路或四幅路中将非机动车道设置在两边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各边非机动车道的单向组织交通容易引起不便,时常会发生逆行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考虑将两条非机动车道,合并在一起,另设一条平行的道路双向组织非机动车交通合并后的宽度能够小于两条原来单向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之和。

18、路幅优缺点

(1)单幅路

单幅路的特点是占地少、投资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高峰时段错峰时路面利用率高,但由于路上车种混杂,交通安全性较差,故只适用于交通量较小、车速不大的次要道路。

我国旧城道路、次干路、支路等多采用这种形式。

(2)双幅路

双幅路断面形式常用于快速路。

城市道路双幅路上存在机非混行现象,易发生交通事故。

双幅路可用于横向高差大、迁就地形现状而建成的道路,并适用于机非分流后的主、次干路。

(3)三幅路

三幅路消除了机非交通在路段上的相互干扰,有利于在路段上提高车速,并具有机动灵活、便于分期修建的特点。

在我国城市道路上非机动车流量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形式是城市道路首选的断面形式。

对于近期交通量不大的道路,可先建机动车道部分,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并道行驶,待交通量增长后再扩建为三幅路。

然而,这种形式无法有效减少对向机动车交通的干扰,给机动车行驶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并在路段中缺乏行人过街的安全岛,在这些方面不利于保障交通安全。

三幅路多用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均较大的道路,路幅宽度一般不小于40in,适用于平原地区,不宜用于山城或地形复杂的地区

(4)四幅路

四幅路的优点为车速高、交通安全,中间分隔带还可以作为道路交通发展的备用地,例如预留轻轨建设用地、高架路设置桥墩的用地、拓宽车行道用地等。

但四幅路用地大、造价高,行人过街不便,需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这种形式适用于快速路和交通量大的主干路

19、路幅与沿街建筑高度的关系P298

城市道路路幅应使道路两旁的建筑物有足够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

对于有防护抗震要求的城市,需留有房屋倒塌情况下紧急救援的余地(见图9-24)o路幅宽度一般以建筑高度的2倍左右为宜,GPH:

B=1:

2«为满足城市防灾要求,城市疏散通道及两侧建筑物高度需满足

W+S;+S2=-(H1+H2)+(O)

式屮W道路红线宽度(m);Si、S2两侧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m);lK112-两侧建筑物高度(in)。

20、横断面设计与道路功

1交通性平路是贯穿全市的交通动脉,沿线不宜集中布置可能吸引人流往返穿行道路的大型公共建筑。

横断面布局应保证足够的机动车道和必要的分隔设施,达到对向分离、机非分离和人车分离,在路幅较窄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绿带占总宽度的比

便车辆沿街停靠。

3滨河(湖、江、海)路的功能不尽一

致,河水的深浅、河岸的高低,以及岸坡的地形特点,对决定滨河道路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当河水较深,适于水上运输时,滨河道路常成为水陆联运的交通性干路,横断面设计上应考虑留岀装卸货物的场地,若水位变化较大,可结合地形修建不同高度的场地。

在河滩上布置了装卸货物的场地时,还应在斜坡上设置车行道和人行道。

生活居住用地范围内的滨河道路,应成为吸引市民休息和欣赏美景的场所。

其横断面布置应增加绿化用地,布置多条人行道,并根据河岸高度与用地条件等作不对称布置。

4近郊道路主要是市区通往近郊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机场、铁路站场、卫星城镇等的道路,沿路两侧多为[D地、厂房、仓库、住宅等,路上非机动车与行人较少。

21、(P306)车流矛盾

车辆进出平面交叉口的行驶方向不同,在时空上相互干扰,使交叉口车流间存在三种形式的基本矛盾:

分流、合流与冲突。

(1)分流点

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或分岔点),在车速较低或其他方向人车干扰较少时,转向车辆容易驶岀,对分流点交通基本没有影响。

在车速较高或其他方向人车干扰较多时,转向车辆需要减速,就会影响到分流点的车速和车流密度。

(2)合流点

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或交汇点)。

对于已过交叉口的转向车流,要与横向的直行车流汇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个合流点。

在车流密度较低时,转向车辆可以顺利地汇人直行车流。

当车流密度较高时,尤其是快速路上,转向车辆难以汇人直行车流,就需要有较长、较宽的交汇路段候驶。

否则,转向车辆强行汇人,会造成直行车辆紧急制动,迫使其后车辆制动减速,降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冲突点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饬度(或接近90。

)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

在没有信号灯管理的交叉口上,直行车流之间、左转车流之间、或直行车流与左转车流之间,在时空上不能错开,就会产生冲突点。

由于它们在流向上是相互垂直或逆向对流的,所以相互干扰的严重程度超过分流点和合流点。

由图102可以看出,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流。

在十字交叉口上如无左转弯车辆,则冲突点可以从16个减少到4个,如表10-1所示。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和组织左转弯个辆,以保证交义口的顺畅和安全,是交叉口设计的关键之一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

一个用信号灯管理只有机动车行驶的交叉口,在红灯下使横向的车辆停驶,这时交叉口内的冲突点可从16个骤减为2个,即只有在绿灯中直行车辆与对向左转车产生的冲突点。

若在交叉口进口道上设有左转车道,在红灯变绿后,车辆按“先左转后直行”的原则快出停上线(也叫停车线),通过冲突点,后续的左转车可以在以后的直行车流的空当中穿过,交叉口内也可以很畅通。

22、(P308)交通组织

1.交通组织原则

(1)有利于提咼通行能力

有信号灯控制比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通行能力大,所以当交叉口无信号灯控制不能满足通行能力的要求时,就必须选择信号灯控制。

(2)有利于提高交通安全

一般来说,信号灯控制交叉口的事故率低,但当车速较快时也会发生追尾事故。

因此,在改善平面交叉口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分析事故原因,提高交叉口安全性。

2.机动车交通组织

1)信号灯控制

现代交通信号在配时上具有多种方法,从简单的双相位周期式到复杂的感应式多相位制式。

如图10-

4、图10-5所示为两相、三相、四相位信号控制示意图,交叉口的信号灯分为红绿、黄三色。

红灯亮时禁止车辆和行人通行,绿灯亮时准许车辆和行人通行,黄灯起清扫路口的作用对已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前进通过交叉口,其他车辆须停在停止线以外。

交通信号灯控制的基本参数有三个:

周期长、绿信比和相位差。

1•周期长

周期长是绿灯信号显示两次之间(一周期所需要的时间,即红、绿黄灯显示时间之和。

比如对于通常的两相控制信号来说,周期长如图10-6所示。

绿信比

绿信比即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期长之比。

相位差

相位差一般用于线控制或面控制,表示相邻两个交叉路口同一方向或同一相的绿灯起始吋间之差,用s表不。

“绿波”交通组织

所谓“绿波”交通,就是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路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前方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23、交叉口平面设计P315

1・规划设计原则

为使城市道路交叉口不失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并且保障交叉口各种交通流的高效运转,交叉口规划设计应贯彻如下原则。

(1)人本位原则

(2)综合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节约性原则

(6)近远期结合原则

平面交叉口改造近期实施方案必须考虑远期交通需求,必须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的近、远期过渡,近期无法进行集化的远期应控制交叉口用地。

2.平面交叉口设计车速

当设有信号灯控制时,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直行交通的通过车速低于路段的行装车速。

右转车辆会受到过街行人的影响,车速降低。

左转车辆在进人和通过交叉口时要减速缓行或停车待机•驶离交叉口时需加速。

一般情况下,平而交叉口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

0・5~0・7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通常情况下,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左、右转车的车速在15km/h以下,直行车也只有在绿灯中段和末段才会以接近设计速度行驶。

24.视距三角形

由交叉口内最不利的冲突点(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近道路中心线驶入交叉口的

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

25、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1.环形交叉口的优点

环形交叉口的优点包括以下方面

1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不论左右转和直行车辆,都不需停车,可同时有秩序地连续不断地通行,尤其适用于左转车辆较多的情况。

2车流在环道上行驶的方向一致,有利于渠化交通且交叉行驶的车流以较小的交织角向同一方向交织行驶,避免了交叉神突点,可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行车安全性。

3交通组织简便,尤其对五条以上的道路交叉口和畸形交叉口,更为有效。

4中心岛绿化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风景区和靠近城镇处采用环形交叉口,可增加美观效果。

2,环形交叉口的缺点

环形交叉口的缺点包括以下方面。

1占地面积大,在旧城区较难实现,且增加了车辆绕岛行驶距离。

2由于车车辆在环道上绕岛行驶及受车流交织的限制,故车速较低,通行能力不大

3有大量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的交叉口,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

4工程造价比一般平面交叉口高。

3.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

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适用于多条道路交汇及转弯交通量较均衡的路口,且相邻道路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大致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