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生心理现象的分析与辅导.docx
《高二学生心理现象的分析与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学生心理现象的分析与辅导.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学生心理现象的分析与辅导
高二学生心理现象的分析与辅导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郭伟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学生生涯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因为这正好是一个人即将迈入成年阶段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不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快速地接近成年期。
这一阶段的发展是否顺利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状况。
作为班主任,我们更能影响学生的往往是心理方面的辅导。
要进行心理辅导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否则的话却可能适得其反。
笼统的来讲,高中是一个阶段,但是严格地来说,高中三年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细分,分别对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现象进行单独分析,以求可以更方便更准确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本文仅就高二学生的特点,着重从心理方面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力求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针对这些特点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提出若干建设性的对策。
许多大一的新生回首自己的高中生活时,常用这样的语言描述:
“上高一时,觉得新鲜,忙着适应;高二没好好学,忙着玩了;高三知道学,想学,又来不及了。
”从学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高二是高中生活的关键,高二年级可以说是高中三年中最难把握的一年,她没有一年级的新鲜感也没有三年级的紧迫感。
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彼此不很熟悉,要交新朋友,要适应高中生活,要找到在新集体中的位置,这一切都做得小心翼翼;高三时由于高考的迫近,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对高考的思考又让他们冷静下来,想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高一下半年和高二年级,学生在班级中位置大致确定,距离高考又遥远,同学之间也特别熟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产生了,是最容易玩得疯走得远的时候。
因此,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辅导,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第一、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切实加强心理辅导,以使优者更优,差者转优。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经较明显的分化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
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这其中很多同学初步有了明确的大学奋斗目标,他们自信,而且扎扎实实。
一方面听从老师的指导,跟随老师的进度,另一方面有形成了自己有效地学习方法,并切实付诸实施。
这一部分学生是让老师最省心的,他们不仅遵守班级纪律、努力学习,而且引领一个班级的风气,主导着班级积极向上的风貌,实为一个班级的中坚力量。
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
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不知道未来的高考是一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考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对很多同学来讲,考大学像是一个美好但不大踏实的幻影。
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经常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想随个大流,有时也会想将来碰个运气,能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这一特点在我们所在的班级中就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
新学年开始一段时间以后,成绩上等的一部分同学已经习惯于早出晚归的学习习惯了,根本不用老师的敦促,他们的学习有计划,会安排时间,也能充分地利用时间,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学习状态不佳,有慵懒的情绪,不像高一时那么勤奋。
对此,我们分别找一部分同学个别谈话。
经过谈话了解到,他们中很多人其实也很着急,他们也本想着要到高二大干一场,但是等到了高二却发现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却感到有些枯燥,老是提不起来精神,很多同学跟我说,“也许是觉着离高考很远吧。
”除此以外,我们也发现一少部分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学习又放弃的苗头,他们或者偷偷地看一些课外书,或者喜欢搞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热衷于与其他同学的交际和参与同学的生日之类的活动,甚至个别同学提出退学的想法。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心中不免沉重,我们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不能让一些很有希望的学生掉队。
但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如果单纯地来说教,恐怕已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了,因为高一时的新鲜感已成为过去时。
开班会效果也不一定很好,我们决定尝试着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谈话辅导,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特殊情况,对他们进行关心,解开他们的心结,重新让他们鼓起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希望,对提高成绩的信心。
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给他们讲生活中的道理以及自己在学生时代遇到的类似的情况和自己当时的做法,把自己还原到高中时代,对他们的一些迷茫的想法给予充分的理解,让他们的心情舒展开来,以平常心来面对现在,想象未来,鼓励他们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经过一系列的单独谈话,我们发现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太多麻烦的问题只是他们内心比较孤独,他们需要被倾听,需要获得老师的理解与指导已破解他们心中的烦恼。
和老师进行贴心的谈话以后,绝大部分同学显得心情舒畅,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的感悟是,与学生交流时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而不是居高临下,关键是理解——对自己学生的充分理解。
第二、偏科现象严重,对偏科生实施心理辅导,增强自信心,努力把落下的部分赶上来。
经过一年的学习,由于学习兴趣爱好的不同以及在各门学科上所花的时间不同导致一些学生偏科现象日益严重。
偏科对各届的高中生及老师来说都是老大难的问题。
虽然高考是以总分来录取,但是我省作为一个考试大省,分数很高,任何一门成绩太差,将是几门都弥补不过来的。
因此许多老师说6-1=0,就是说六门高考科目中有一门考不好,将决定高考的失败,想考好就必须要学好。
这些偏科的学生也很痛苦,有些同学在某一科入门的时候就没有培养起这一方面的兴趣;有些同学在刚开始时学的也不错,但是在初中或高中的某一个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却给落了下来,后来也可能想赶上,但是由于积累的东西太多了,也可能多次痛下决心要把某一科补回来,可是往往难以坚持,反复多次会使他们陡增挫败感。
而且大多数的学生偏的科目往往是英语或数学,而这两门功课又需要较长时期的坚持才会有所成效,这也增添了补上来的难度。
对某一学科从厌恶到害怕,不但不利于本学科的学习,而且不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因为某一学科反复学不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们可能会觉得,既然老师说6-1=0而我这一科还学不好,那我的高考又会有什么前途,其它的学科学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极端的情况会造成学生中途辍学。
这确实是很棘手的的一种情况,能否破解这一难题关乎很多学生的前途。
实施对偏科生的心理辅导,指导他们认识所偏学科的重要性,关键是增强他们赶上去的自信心。
偏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茫然和上进心的丧失。
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填充,信心梯度推进。
首先,帮他们制定较为可行的补习计划,跟上现在进度的同时,逐步有计划地把落下的部分赶上来。
为防止“三分钟热度效应”,我们经常询问他们的近期复习进度,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表现出的畏难情绪给予排除。
时间一长他们慢慢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恒心,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回报和被受到的感染,会使他们心中慢慢形成一种责任感,不为自己就为老师的那份关心也要坚持。
作为学生这个年龄段是非常容易被感动的一个时期,他们的很多行为是建立在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的这种由于感激而起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坚持会慢慢得到回报,成绩慢慢得到提升,我们会及时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这种因劳动而获得的回报会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并且这种新动力会呈现一种放大效应,推动他们更加努力地来学习,此时的努力更多的是一种因进步而带来的快乐,而非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痛苦。
也就是说,进入良性循环的阶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坚持,有一部分偏科的学生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的阶段,成绩赶了上来,对学习的信心足了,对未来也充满了美的憧憬。
第三、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实施心理辅导,消除自卑心理,培养坚强的意志,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高二学生经常关心和考虑有关自己的各种问题,头脑里常出现“我长得怎样”、“别人怎么看我”、“我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他们异常关心自己的形象,热衷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心理很烦躁,又不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一旦遇到挫折,他们的自我肯定又会很容易变为自我怀疑和信心不足。
他们的情绪起伏大,常常在自信和自卑两个极端奔忙;同时,内心又具有很大的自闭性,内心深处有一种空虚感和失落感。
从现在的实际家庭与社会环境来看,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主要体现为父母常年出外打工留下孩子在家求学的“留守学生”,和越来越多的因父母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或重组但不和谐的家庭给孩子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
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城市较困难家庭。
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务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导致与即将成年的孩子之间有较大的隔阂。
这些孩子在心理表现上往往是较为敏感,容易产生被忽略感,做事也显得更为任性,对老师有一种不太信任的感觉。
容易形成孤独感和焦虑感。
因父母离异而家庭残缺不全或虽家庭重组但家庭成员不和睦,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问题。
很多离异多年的家长并不能割舍自己对孩子的那份血缘情感,特别是不和孩子在一起的一方往往会想方设法去接近孩子,去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愧疚。
但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会激怒长年养育孩子的一方,他们会觉得对方在多年中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反而过来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感到对方过于自私。
他们离异多年后的这种旧恨新怨,会使孩子夹在无所适从,左右为难。
除了对学习方面的影响以外,还会让他们的心灵蒙上几层不应有的沧桑感,与人交往中会给人留下几分老气横秋的印象。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
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
有调查显示:
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
因此,在高二阶段尽量去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显得非常重要。
针对高二学生有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的特点,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实施心理辅导。
一方面应从家长方面入手,转变父母的教育方式。
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心切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有所了解,不能把期望目标订得太高。
要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并注意观察孩子实现目标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家长要想法消除与孩子的隔阂。
建议家长对孩子多鼓励少批评,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消除家长与孩子的隔阂,并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体谅。
这叫做爱的觉醒。
另一方面应从班级活动入手,发挥集体的力量。
一个积极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班主任要鼓励那些有孤独感的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歌咏比赛、演讲赛、体育运动会等,多给他们提供条件。
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参与班级课堂学习活动,从课堂提高、作业、小实验等细节入手,取得成绩,及时肯定。
让他们在取得成绩中逐步树立与同学交往的信心和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再一方面应从学生自身入手,激发个体自强性,摆脱孤独感和焦虑感。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让他们认识到,要使自己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从自身做起,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要鼓励自己勇于“与家长交流”、“与老师交往”打开心灵的窗户,不断通过自我命令,自我鼓励,逐步养成开朗、活泼、能交际、善交际的性格。
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把这些优点发扬下去,并在巩固优点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优点,逐步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集体承认的一员,不可或缺的一员。
这样就会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往积极性,逐步摆脱孤独感和焦虑感。
第四、恋爱现象增多,辅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集中到学习上。
高二是高中阶段恋爱发生率最高时期,有些学生谈恋爱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
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很多学生把爱情过于美化、理想化,向往浪漫的爱情,因而会模仿成人谈恋爱。
作为现在的班主任遭遇学生的恋爱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对待这一问题,如何来应对往往会有很多不同的做法。
但是多数老师的做法都是阻止他们关系的发展尽可能地把他们分开。
因为在老师的眼中,高中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而恋爱无疑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
如何正确看待高中阶段学生恋爱的问题。
以及如何辅导想恋而未恋或已陷入恋爱中的学生心理不能自拔等问题是摆在班主任面前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与我们上学时的环境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男女同学在上学期间交往是非常少的,往往很多同学在高中三年中几乎从没有和异性说过话,自然其他的恋爱之类的问题就无从谈起,顶多是对某个或某几个异性同学的暗恋,现在的同学交往关系,情况已经大变,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已经非常自然和正常,这当然是一种进步。
同时高中的学生早已步入青春期,对异性的爱慕和欣赏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与自己喜欢的人频繁地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俗话说“男女之事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如果在交往的过程中有一方向对方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则恋爱关系的确立往往在所难免。
当然这些同学也知道学习是最重要的事,但是爱情的感觉毕竟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恋爱中的成年人智商都偏低,更何况未成年人呢?
他们沉醉于这种美妙的感觉,加上他们日益强化的独立意识,他们会发现找到了他们需要的东西,而暂时忘记了他们的未来要面对的很多东西。
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正常看待,互相爱慕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这一个结果应该尽量被避免,即使恋爱已经发生也并非所谓大逆不道!
高中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客观上要求他们要在黄金般的年龄多学知识,多长见识,花前月下会使他们丧失大量宝贵的时间。
心智发展的不成熟也使得他们在失恋之时显得非常的脆弱,容易引起其它方面的不测。
其次,要对已恋的同学,正确引导,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让已恋的同学明白目前的初恋,要以相互促进学习,相互帮助为前提,同时,又不能对班级产生负面影响。
再次,对已萌动恋爱意识,又不想陷入恋爱的泥河,而又不能自拔的学生,要加强心理情感方面的辅导。
让他们切实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转到班级活动上,转到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轨道上。
务实地来讲,现在学生恋爱问题的杜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师能做的是尽量控制范围的扩大和正确合理的舆论引导。
也就是说要大方教给学生有关恋情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对男女的恋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再对它有一种神秘和好奇的心理。
对已经早恋的学生给予理解和加以正确的引导,尽量将他们“恋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
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需要教育者的勤奋和必要的心理素质分析,需要在相关老师不懈的努力和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足够敬畏生命和足够以人为本的话,心理分析与辅导比单纯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
高中这一教学阶段突出一个升学率问题,这一点不可回避,但是我们在全力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且不可把学生工具化。
我们教育者要做到心中有人——活生生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坚守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职业操守,不断追求和实践我们的职业理想。